竹林關鎮

陝西省商洛市下轄鎮

竹林關鎮為丹鳳縣的東南門戶,是一個“一雞鳴三縣、兩河注一關”的邊貿重鎮,這裡曾是“水舟通荊襄,駝馬入藍關”的水旱碼頭,商貿活躍,因竹子居多而得名。由於近年來發展快有名“陝南明珠——竹林關鎮”。

竹林關鎮,隸屬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地處丹鳳縣東南部,截至2020年6月,竹林關鎮下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截至2020年末,竹林關鎮戶籍人口24613人。2011年,竹林關鎮農業總產值1.43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9840萬元。

歷史沿革


昔因竹林茂密,又為交通要道、軍事關隘,故名。
清乾隆年間,始屬山陽縣土門裡。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東三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竹林關聯保。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分屬商縣、山陽、商南3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設竹林關鎮,屬龍駒設治局。
1949年,設竹林關鄉,屬丹鳳縣。
1958年9月,成立丹江公社,屬商南縣
1961年10月,更名竹林關公社,復屬丹鳳縣。
1984年6月,改設鄉。
1997年5月,撤銷竹林關鄉、張塬鄉、西嶺鄉,與古路河鄉一部分,合併設立竹林關鎮。
2001年11月,石槽溝鄉併入。
2011年6月,東嶺鄉併入。
竹林關鎮
竹林關鎮

地理環境


竹林關位於丹鳳縣南部,東鄰商南縣金絲峽鎮,南連山陽縣王閻鎮,西接土門鎮和寺坪鎮,北界月日鎮、花瓶子鎮。總面積235.39平方千米,有“雞叫一聲聽三縣”之說。鶻嶺、流嶺,分佈南北,丹江銀花河交匯境內。境內北部與南部山巒起伏,河谷狹窄,中部銀花河兩岸寬闊平坦,土地肥沃,為丹鳳縣水稻主要產區。區公所駐地竹林關街,明代在此設巡檢司,舊築有城,已不存。竹林關街今有丹(鳳)竹(林關)、黃(土包)郭(村)公路直達縣城及山陽、商南等縣。一、四、七逢集,集市萬頭攢動,有“陝南集鎮的明珠”之譽。下轄竹林關、張塬、土門、東嶺、西嶺、龍王廟河、古路河、石槽溝8個鄉,48個行政村,358個組,10163戶,39142人,總面積332.73平方公里,耕地43397畝。特產以水晶著稱,以竹編聞名,以柑桔、棕櫚獨有,以龍鬚草為大棕。全區有中小學94所。竹林關鄉的楊泗廟是民國二十一年(1932)紅三軍司令部駐地,賀龍在此曾和“左”傾路線代表夏曦作過鬥爭。聞人有全國治安模範王福久。
竹林關位於縣城東南方向45公里處,是丹江通道上又一水旱碼頭,為三省(河南、湖北、陝西)和四縣(商南、山陽、丹鳳、鄖西)邊沿的重要農村集鎮,公共事業機構齊全,各項設施初見規模,為竹林關區及鄉政府所在地,是縣南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竹林關集鎮南北約500米,東西長1300米,背山面水。隨著集市貿易的繁榮,集場已顯狹窄和簡陋。竹林關鄉政府1984年多次討論訂出規劃,繪製藍圖,將集鎮建設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改老街路為混凝土路面,第二階段開拓600米新街,第三階段改造河北小水電站提供生產、照明用電,第四階段堤路結合(兩公里)將過境公路移往鎮外,修建自來水設施。1986年8月完成第一步工程,根本上改變了“晴天土飛難睜眼、雨天泥水行路難”。1989年完成第二、第三階段任務,實現路平燈明。第四階段任務(堤路結合)九十年代初完成。《中國建設報》以“陝南明珠”為題,登載了竹林關集鎮建設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竹林關大開關門,招商引資,穩農興商,先後被樹為省、市級文明集鎮和文明市場,被譽為陝南集鎮建設的一顆明珠。2002年先後被中、省授予全國和全省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竹林關鎮轄16個村,75個村民小組,5329戶,21068人,有耕地17871畝,總面積148.73平方公里。丹竹公路、山郭公路穿境而過,可直達縣城及山陽、商南等縣。丹江河、銀花河交匯於竹林關鎮政府駐地竹林關村,水力資源豐富。
大柴溝發生泥石流,巨石、泥沙從山溝湧進竹林關後街,損壞的門窗、車輛、床鋪、衣物等隨處可見。
農田大面積被摧毀
市縣領導緊急趕赴竹林關災區開展抗洪救災
一位村民站在竹林關大橋上,無奈地望著水毀田地和房屋。據村民說,這次水災比1987年6月5日的水災還要大。
家畜無處棲身
竹林關街道一大早淤泥洪水有半米深,通訊、電力嚴重受損。
護堤樹林無力阻擋洪水,竹林關街“懸”在丹江上。
洪水從後街穿過並沖毀了排水渠竹林關鎮地處銀花河與丹江河交匯處,我市大範圍的強降雨,致使兩河河水暴漲,加之竹林關鎮降暴雨,到24日早,當地百米河面水位已到橋墩,上游橋引及沿河公路多處被沖毀,民房、農田水毀嚴重。我市普降大到暴雨,有15個鄉鎮的降雨量超過100mm,3個鄉鎮的降雨量超過150mm,其中丹鳳竹林關的降雨量達到224mm。成為這次受災最嚴重的鄉鎮之一。
24日,記者受命前往竹林關了解災情。
電話聯繫丹鳳縣政府得知,竹林關對外通信中斷了。商南至山陽的公路竹林關街段200多米的公路,被丹江河沖得看不到路基。滬陝高速進入丹鳳1350公里處的松樹樑隧道、清嘴梁隧道和州河北隧道,3處隧道都遭遇了不同的泥石流,致使這段交通雙向中斷。竹林關東行到商南太吉河喝組隧道、淸刺溝隧道也因泥石流而完全中斷。
13時30分,我們乘車趕赴丹鳳竹林關鎮時沿途看到,洪水引發的泥石流,使大量的泥石越過高速路面,散落在路上,大批滯留高速路上的車輛已疏導離開。高速路上救災的工程車正在清理泥沙,當地武警官兵和水利、交通、公路、交警等部門幹部,沿途的群眾也在全力疏通受阻道路。
在交警人員的大力支持下,15時30分我們到達竹林關鎮。
遠看,竹林關鎮簡直是在一片汪洋之中。丹江河和銀花河匯合的水位,緊貼著竹林關大橋的腹部流過,橋像是浮在水面上一樣。約有130多米寬的洪水水面波濤滾滾。
竹林關鎮的街道上,街道東段南山支溝泥石流洪水已進街道,10餘戶群眾房屋進水。一戶村民圈養的豬舍,被泥石填平了,使原本比街道要低一米多的圈舍和街道一樣平。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天剛亮時,街道的水有2尺深,水退後,淤泥還有一尺多厚
竹林關鎮的一位幹部說,鎮機關已受到洪水威脅,人員已撤離。10餘戶房屋進水群眾也已撤離。
竹林關鎮街道上一位60多歲的老人告訴記者,在他的記憶中,從沒有過這樣大的雨,他也從沒見過這樣大的洪水。
15時40分許,記者在竹林關鎮街道上看到,竹林關鎮的幹部正帶著村上的幹部在清理街道的淤泥。進一步了解得知,他們滿身淤泥,20多個小時沒合眼。看到記者要給他們照相,他們說,縣委李書記都來了,給李書記照張相吧。順著他們手指的方向,我們果然看到滿腿滿腳是泥的縣委書記李選良,正在一台推土機前,給鎮上的一位領導交待防汛救災工作。
位置境域
秦祁地槽東秦嶺褶皺系由北向南,由加里東、華力西和印支三個褶皺帶組成,被柞水縣鳳鎮至竹林關復活斷裂所相隔,呈東西向展布,構建複雜,岩性變化大。

地形地貌

竹林關鎮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境內山大坡陡、溝多谷深。最高點位於桃花主峰月亮台,海拔1483.6米;最低點雷家洞村范家塬,海拔412米,亦為丹鳳縣的最低點,相對高差1071.6米。

主要山系

流嶺
從山陽與丹鳳兩縣交界處入境,經寺坪東延至丹江與竹林關鎮銀花河交匯處的龍嘴為終點。北面支脈伸向丹江河畔;南面支脈伸向銀花河畔。在丹鳳境內長50千米,主脊平均海拔1200米,最高點天橋山海拔1770.2米。
鶻嶺
位於銀花河南,沿山陽與丹鳳交界伸展,向北伸至銀花河畔,長16千米,主脊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點月亮台,海拔1483.6米。

氣候

竹林關鎮多年平均氣溫14.3℃。年平均降水量687.4毫米。無霜期年平均221天。

水分

竹林關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主要河流有丹江、銀花河、石槽溝等,其中石槽溝由南向北流入銀花河,銀花河自西往東匯人丹江。境內河道全長125千米。
丹江河
因傳說曾產丹魚而得名,又稱丹淵、赤水、粉青江,為漢江最長支流。商州區城至龍駒寨丹江河段谷稱“州河”,龍駒至河南省荊紫關河段,谷稱“寨河”。劉家澗至竹林關一段,稱“月日峽”或“流嶺峽,長48千米,其中除月日灘、孤山坪兩處灣道有較多農田分佈外,其餘谷地多屬變質岩、砂岩組成的陡峭峽谷,兩岸谷坡多在30度至70度左右,谷底峽窄、具有修築庫壩的優良條件。
儲水量
丹江常流量為24.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為3440立方米/秒(1921年),多年平均總徑流量為176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0.039立方米/秒(1962年)。多年平均總徑流量為13.5億立方米。
銀花河
因通過銀花鎮而得名。發源於山陽縣之西溝天竺山,全長80千米,總流域面積1045平方千米,東西流向,西自山陽縣姚溝口東流入本縣,於竹林關龍嘴入丹江。為長江三級支流。兩岸地勢平緩,北岸比較開闊,土地肥活,氣候溫和,為富饒之地。注入銀花河的有古路河、商路河、龍王廟河、神旗溝河、南丈溝河、石槽溝河等。

自然災害

竹林關鎮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冰雹、低溫、雷擊、滑坡、泥石流等。最為嚴重的一次災害發生在2010年7月23日晚,降雨量高達330毫米。洪水、泥石流淹沒集鎮,最深處達4米,全鎮倒塌房屋1169戶4198間,公路全線中斷,11千米人畜飲水管道全部毀壞,中心小學、敬老院等被夷為平地。
竹林關鎮
竹林關鎮
竹林關鎮
竹林關鎮
竹林關鎮
竹林關鎮

自然資源


竹林關鎮氣候溫和,無霜期較長,山清水秀,資源豐富,適宜農作物和中藥材生長。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豆類、薯類為主。全鎮有中藥材120餘種,產量較大的有黃姜、二花、天麻柴胡豬苓、錢皮、川地龍香爐草、桔梗、丹參遠志等30餘種。特產以水晶著稱,以竹編、草編聞名,以柑桔、棕櫚獨有,以龍鬚草為大宗。經濟林木有核桃、柿子、大棗、板栗、桔子、蘋果、竹子、山茱萸油桐等。野生植物資源豐富,以龍鬚草產量為最大。野生保護動物有林麝錦雞黃羊果子狸等。名優土特產品有核桃、板栗、柿子等。礦產資源豐富,金屬礦有鐵、鎂、鋇,非金屬礦砂金、水晶石、石灰石、石材等。

礦產資源

竹林關鎮境內主要礦藏資源有鐵、鎂、釩、砂金、水晶石、石灰石、花崗石等,尤以釩的儲量為最大。生物資源豐富,主要樹種有油松側柏、青崗櫟、核桃、板栗、櫻桃等150餘種;野生動物有林麝錦雞、黃羊、果子狸等。農業耕地面積2.33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3.6萬畝,林地14.4萬畝。

行政沿革


因竹子居多而得名。1949年設竹林關鄉、東嶺鄉(1950年改稱東崗鄉,1953年復稱東嶺鄉,1955年改為東長崗鄉)、西嶺鄉(1950年更名西長崗嶺鄉,1953年復稱西嶺鄉);石槽溝鄉。1953年設張家塬鄉,1956年併入竹林關鄉。1958年分屬屬丹江公社、國慶公社,1961年前者分為竹林關公社、張家塬公社、東嶺公社、西嶺公社,後者改為石槽溝公社。1984年改竹林關鄉、張家塬鄉、東嶺鄉、西嶺鄉、石槽溝鄉。
1996年,竹林關鄉面積31.5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轄竹林關、東關、白李灣、雷家洞、州河北、桃峰6個行政村,距縣城27.5千米;張家塬鄉面積21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轄張家塬、洞底、王塬、南丈溝、竹條溝5個行政村,距縣城27千米;東嶺鄉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大桑園、石香爐、中一、孤山坪、小東嶺、北嶺、新紅7個行政村,距縣城25.7千米;西嶺鄉面積44.1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轄茶房埡、溫池、南案、三皇廟、柳林溝5個行政村,距縣城17.5千米;石槽溝鄉石槽溝鄉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中廠、長石硨、陽河、窪口、小梁溝、月鳳6個行政村,距縣城33千米。1997年,撤銷張塬鄉、竹林關鄉、西嶺鄉,合併設立竹林關鎮。2001年,撤銷石槽溝鄉併入竹林關鎮。
2002年,竹林關鎮面積148.73平方千米,共5329戶21068人,轄16個村,75個村民小組;東嶺鄉東接商南縣梁家灣鎮,西鄰竹林關鎮,北與花瓶鄉接壤,面積64平方千米,共1036戶4354人,轄4個村,20個村民小組,距縣城45千米。2011年,撤銷東嶺鄉(鄉政府駐大桑園村)併入竹林關鎮。2015年將土門鎮東樓村、八龍廟村劃歸竹林關鎮。
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轄竹林關、桃峰、雷家洞、州河北、大桑園、孤山坪、溫池、趙家庵、洞底、張塬、王塬、南丈溝、茶房埡、光明、南院、長石煉、中廠、月鳳、窪口、陽河村20個行政村;下設9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竹林關鎮下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竹林關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611022106001121丹水社區
611022106200121竹林關村
611022106203220雷家洞村
611022106205122洲河北村
611022106206121洞底村
611022106207121張塬村
611022106208121王塬村
611022106209220南丈溝村
611022106213220光明村
611022106215220南院村
611022106216220長石煉村
611022106218220中廠村
611022106221220陽河村
611022106222220大桑園村
611022106223121孤山坪村
611022106225220趙家庵村
611022106226220東樓村
611022106227220八龍廟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轄區總人口28367人。另有流動人口3300人。總人口中,男性14978人,佔52.8%;女性13389人,佔47.2%;14歲以下4369人,佔15.4%;15—64歲21672人,佔76.4%;65歲以上2326人,佔8.2%。2011年,竹林關鎮人口出生率9.31‰,人口死亡率5.74‰,人口自然增長率3.5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3人。
截至2018年末,竹林關鎮戶籍人口33507人。
2020年末,竹林關鎮總人口24613人。

政治


內設機構
(一)黨政綜合辦公室:
主任:劉建軍(鎮黨委副書記兼任)
工作人員:10名
下設機構:組織、武裝、青年、婦聯、統計、宣傳、人勞、鄉企、村鎮辦
工作職責:
1、宣傳貫徹落實上級和本級黨代會、人代會、黨委、政府的決議、決定。
2、負責處理黨委、政府、人大、政協日常事務,做好重大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組織協調工作。
3、負責鎮幹部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
4、負責辦理幹部職工工資及福利待遇的變動、退休手續申報、老幹部的管理和“兩項”待遇落實等業務工作。
5、負責全鎮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和黨員發展培訓,黨報黨刊的征訂、發行及黨組織的日常工作。
6、負責國防教育、民兵建設、共青團、婦聯等工作。
7、負責制定經濟發展規劃、年度計劃,指導、協調、檢查、監督企業生產和商貿流通、城建、環保、土管、環衛等工作。
8、搞好全鎮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統計、分析和預測,為關大農民群眾提供信息服務。
9、負責搞好後勤服務、環境衛生、文書、微機、檔案管理工作。
10、負責做好鎮村兩級年度目標責任制的考核工作。
11、完成鎮黨委、政府和上級部門交辦的其它工作。
(二)平安辦公室:
主任:李紅衛(鎮紀委書記兼任)
副主任:黃新宏(民政幹部兼任
工作人員:5名
下設機構:信訪接待室、民政辦
工作職責:
1、宣傳貫徹落實上級和本級黨委、振幅的決議、決定。、
2、負責全鎮政治工作的全局性安排,督促、落實全鎮政法部門的統一行動,揚善懲惡,打擊犯罪分子,維護社會穩定,指導、組織、協調全鎮各政法部門之間關係,支持和監督其依法行使職權。
3、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工作實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
4、建立和健全村級人民調解組織及各項工作制度,負責做好法律知識服務與諮詢工作。
5、做好民間糾紛排查調處和“兩勞刑釋解教人員幫教工作。
6、承辦社會救濟、優撫、優待、擁軍優屬、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宗教殘聯、老齡等工作業務。
7、抓好全鎮治安網路建設,負責制定全鎮綜合治理方案,協調指導各村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做好群眾來信來訪接待工作。
8、完成鎮黨委、政府和上級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

經濟


綜述

竹林關鎮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貿、餐飲、建築建材、加工販運為主的沿江、沿河、沿路工貿型經濟帶。其中建築建材系列包括磚瓦業、板材加工、建築安裝等企業,工藝美術品系列包括地毯、絨綉、草編、竹編企業,採礦系列有礦石、水晶工藝加工等企業。年生產各種規格板石25萬平方米,工藝茶几2500套,年產值550萬元,實現利稅180萬元,產品遠銷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港台等地。華興工藝綉品公司自1997年8月投產以來,加工各類綉品8萬餘件,產值達400萬元,實現利潤20萬元,產品主要銷往日本、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恆丹生物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總投資758萬元,年產皂素150噸,產值6000萬元,年創利稅280萬元,其中稅金100萬元。該公司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為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奔小康做出了較大貢獻。
2011年,竹林關鎮財政總收入425.6萬元,比上年增長40.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76.4萬元,比上年增長39.2%。
2011年,竹林關鎮農民人均純收入4655元,比上年增長29.15%。

第一產業

2011年,竹林關鎮農業總產值1.43億元,比上年增長7.3%,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18.9%。
竹林關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薯類為主。2011年,竹林關鎮糧食生產8152噸,其中小麥1938噸、玉米4252噸。
竹林關鎮主要經濟作物以黃姜、二花、天麻、丹參等中藥材為主,2011年,竹林關鎮種植各類藥材3000畝產值600萬元。
截至2011年,竹林關鎮累計造林2.89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植樹15.44萬株,林木覆蓋率57.7%,活立木蓄積量20.91萬立方米。2011年,竹林關鎮水雜果種植面積1000餘畝,核桃產量70噸、板栗21噸、花椒3噸。林業總產值7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4.9%。
竹林關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竹林關鎮生豬飼養量3.67萬頭,年末存欄2.03萬頭;羊飼養量5856隻,年末存欄2623隻;家禽飼養量28萬羽。2011年,竹林關鎮禽蛋242噸;畜牧業總產值622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43.5%。

第二產業

2018年,竹林關鎮有工業企業26個;其中,規上企業3個。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有集市貿易1個,各類商業網點20個,職工1100人。2011年,竹林關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9840萬元,比上年增長14%,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6500萬元。
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有郵政支局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98.8千米,全年投遞國內函件1.38萬件,征訂報紙、期刊1.61萬份(冊),業務收入5.21萬元。
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2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000門。電話普及率60%,寬頻接入用戶800戶,覆蓋率11%。
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1億元,比上年增長19%,人均儲蓄7403元,各項貸款餘額8756萬元,比上年增長13.86%。
2018年,竹林關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39個。

文化


路燈會,為南院、光明一帶所特有(兼具燈展及舉行遊行)。竹林關一帶古歷三月十八有娘娘會兩天、二十財神會兩天,二十二的關帝會和二十三的藥王會已經消失。當時四會相連持續六天,不僅晝夜有戲,而且有路燈會,元霄節時燃燈。
路燈會由白龍社、青龍社、黑龍社、黃龍社、關王社、三官社、張村社、閻澗社輪渡承辦。其燈會之規模,花燈之奇,為方圓數百里所僅有,素以”全架燈“聞名。
花鼓戲原由“下湖人”引進,服裝道具較簡,一般只用二至三人扮演,四至五人伴奏,有“七緊、八、九消停”之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農民過禮請演唱。二十年前,竹林關、古路河人不僅愛看花鼓,而且幾乎人人會哼花鼓,被稱為“花鼓子窩”。其傳統花鼓劇目百餘種,包括《西樓會》、《站花牆》、《吵嫁裝》、《大攔橋》、《賣羊肉》、《回河南》、《小姑賢》、《小喜接妹》、《夫妻觀燈》、《梁山伯與祝英台》、《劉海打柴》、《來盆吃面》、《石榴娃燒火》、《王婆罵雞》、《上竹山》、《馬金狗鬧學》、《送香茶》、《打草娃》、《綉荷包》、《勸姑》、《濟貧》、《血刀記》、《白扇記》等。

交通


竹林關鎮境內滬陝高速公路和丹竹公路、山郭公路自西、北穿境而過,鎮區有高速公路出口。村村通水泥路,總長120千米。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鎮區道路全長6千米;道路鋪裝面積28060平方米;鎮區橋樑4座,總長1.6千米。

社會


科教文衛
竹林關鎮共有學校39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完全小學16所,初小18所,有教師266人,在校學生5415人。全鎮有村衛生所22個,鎮中心衛生院被國家衛生部授予“一級甲等醫院”。有線電視網路由集鎮向農村延伸,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民政救濟、軍屬優撫、養老保險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教育

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300人,專任教師6人;小學35所,在校生5415人,專任教師266人;中學1所,在校生1260人,專任教師11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5%。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竹林關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145.5萬元,比上年增長16.47%。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有鎮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20個,各類圖書室20個,藏書30萬餘冊。
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有線電視用戶2500戶,入戶率31%;“村村通”4300多戶,覆蓋率53%。

體育

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有學校體育場2個,3個村有活動中心,3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有鎮中心醫院1個,為綜合性一級甲等醫院,醫護人員36人,病床30張,每千人擁有病床1.1張,固定資產總值420萬元;村衛生所20個,專業醫護人員40人。2011年,竹林關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7000人次。2011年,竹林關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8367人,參合率達100%。

社會保障

2011年,竹林關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410戶,4043人,支出608.9萬元,比上年增長42.7%;農村醫療救助513人次,支出46萬元;農村臨時救濟435人次,支出78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70人,支出50.6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2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4.6萬元。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6825人,參保率89.7%,領取養老金2627人,支出93.1萬元。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鎮區建自來水廠1個,生產能力10000噸/日,主管道9千米,年工業用水120萬噸,生活用水240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3%,排水管道10千米。
截至2011年末,竹林關鎮鎮區有35千伏變電站1個,變壓器62台,總容量12兆伏安,高壓線路80千米,用電負荷4790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612.6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8.2%,供電可靠率98.6%。

旅遊


境內自然景觀得天獨厚,人文景觀眾多,“竹林關八景”遠近聞名,佛教文化源遠流長。革命紀念地有紅三軍遺址楊泗廟,古建築有城隍廟、桃花公主廟、楊乃庄祖師廟、青龍山娘娘廟、月亮台祖師廟,均住有道士,常年遊客不斷。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竹林關鎮為2019年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