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活字

泥活字

膠泥製成的用於排版印刷的反文單字。據中國北宋科學家沈括(1030~1095)所著《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載,泥活字為慶曆年間(1041~1048)平民畢升所發明。方法是用膠泥刻字,每字一印,經火燒硬而成泥活字,並用它們在兩塊鐵板上交替排版和印刷。沈括稱此法“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印書成功,標誌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比德國J.谷登堡活字印書早約400年。

歷史記載


據《周益國文忠公集》卷一百九十八載,南宋紹熙四年(1193)周必大官長沙時,稱“近用沈存中法,用膠泥銅版,移換摹印”自著的《玉堂雜記》,贈送友人。據元代姚樞姚燧所著《牧菴集》卷十五載,楊古 (姚樞的學生)在1241~1251年間“為沈氏活板”,印成朱熹的《小學》、《近思錄》及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等書。所謂“沈存中法”“沈氏活板”,均指沈括記述的畢升泥活字版,可證畢升方法在宋、元兩代已被掌握應用。
清道光十年(1830) 蘇州李瑤居杭州時僱工10餘人,“仿宋膠泥版印法”,印成《南疆繹史勘本》。道光二十四年(1844)安徽涇縣塾師翟金生自造泥字10萬餘,分大、中、小、次小、最小5號字,印成自著詩集,名《泥版試印初編》,字皆宋體,印刷清楚;后又印成友人黃爵滋的《仙屏書屋初集》和其弟《水東翟氏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