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斗虎
模擬動物形體、習性的民間舞蹈
牛斗虎是一種模擬動物形體、習性的傳統民間舞蹈。流傳於盂縣一帶。相傳這種舞蹈是根據當地流傳的一則民間傳說而起源。牛斗虎以牛虎爭鬥為內容,形象地刻畫了老虎的兇猛威武,又頌揚了老牛忠厚倔犟,不畏強暴,英勇保護小主人的獻身精神。整個舞蹈由2人扮演牛,2人扮演虎,1人扮演人熊。牛皮與虎皮均以布製成,披於演員身上表演。伴奏由大鼓、大鑼、大鑔演奏鑼鼓點“霸王戰”。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和鄉土氣息,成為元宵節之夜最受歡迎的節目。
山西省民間藝術文化遺產《牛斗虎》近百年以來,在山西省的祁縣地區流傳,每逢正月十五鬧紅火,特別是街頭表演社火時,為其伴奏的大都是清一色傳統的民間音樂曲目《牛斗虎》。大多數祁縣城鄉的人們在閑暇無事時,不論白天還是晚上都要鋪開攤子,鬧耍兒,唱秧歌、打《牛斗虎》。《牛斗虎》的傳承和祁太秧歌有著緊密相連的淵源。當初,先民們在田間勞動、休息和取得豐收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喜慶豐收,他們邊唱邊跳邊拍打,用以表達他們內心的喜悅。慢慢的隨之早期的秧歌和簡易的打擊樂器也就在勞動和生活之中誕生出來了。經過漫長的歲月,在生產勞動和生活的實踐中,不斷地進化演變,久而久之,形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獨具地方濃郁特色的祁太秧歌。祁縣民間社火打擊樂“牛斗虎”也隨之開始在民間流傳。
“牛斗虎”又名“牛斗鼓”。起初屬於地方社火中的鑼鼓雜戲,沒有唱腔表白,只有模仿牛虎相鬥的動作表演,打擊樂在旁邊伴奏。這個古老的傳統節目在傳世的過程中,慢慢將動物相鬥的場面給失傳了,只留下了打擊樂伴奏的鑼鼓經也瀕臨消失。挖掘搶救“牛斗虎”的工作迫在眉睫。“牛斗虎”在祁縣地區的流行程度和地位曾經是家喻戶曉的。“牛斗虎”的演奏,從緩慢的節拍開始,逐漸加快加大打擊吹奏的力度和速度,中段達到激昂、熱烈的高潮,隨後便在活潑愉快的慢板中悠悠的結束。“牛斗虎”的扮相和服飾,打鬥動作的表演也是有其獨特藝術風格和魅力的,表演時可以是一對,兩對或是多對的打鬥。在不同的場合能進行不同形式的表演,不只限於打擊樂的伴奏上。
樓觀台鄉地處終南山腳下,森林茂密,常有野獸出沒。據八家莊老藝人趙振貴(1902年生)和尚萬仁(1911年生)回憶說:原來村子祠堂里有一塊木牌,上面記載著清光緒年間,村中有一位叫杜困的木匠。一天到終南山白龍寺去幹活,發現對面山坡上有一隻金錢豹弓背貓腰向山下窺視,他順山坡向下看去,原來一牧童正在山坡下放牛,他嚇出一身冷汗。還未喊出聲來,金錢豹已向牧童撲去,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老牛長哞一聲,用力將兩角向金錢豹頂去,於是牛與豹展開了一場生與死的搏鬥。最終金錢豹被老牛頂跑了。杜困目睹了這一激烈壯觀的場面,非常激動。當年正月耍社火時,他就編排了牛斗虎這個節目,為了便於表演,將金錢豹改為一隻猛虎。牛斗虎這個節目在八家莊相傳已有六代,第一代虎頭的扮演者即舞蹈的創始人杜困,第二代是杜困的兒子杜金成,第三代是尚忠,第四代尚廷忠,第五代趙振貴,第六代是趙明。
據祁縣文化館薛貴棻同志早在1984年在“山西劇種概說”上發表的《紮根於晉中農村的祁太秧歌》一文和《祁太秧歌音樂》(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記載,《牛斗虎》源自清末以來的祁太秧歌的傳統音樂。晉中秧歌的一些曲目和明朝萬曆年的刊本《玉谷調簧》里的兩首民歌極其相似,清朝康熙年間劉廷凱在《長留集》詩中也談到“孤笛橫吹南部曲,悲笳頻咽并州腔”,清乾隆年間徐昆所寫的《青主先生》一文中談到“余在陽城,得先生壽毛首卷一軸,仙品也。開首一書札云:“老人家甚是不待動,書是兩三行,眵如膠矣。倒是那裡有唱三倒腔的,和村老漢都坐在板凳上,聽什麼“飛龍鬧勾欄”,消遣時光,倒還使的。姚大哥說“十九日請看唱,割肉二斤,燒酒煮茄,儘是受用,不知真箇請不請?若到跟前無動靜,便過紅土溝吃兩碗大鍋粥也好。”根據上述三人所談言詞,就是原始的祁太秧歌了,《玉谷調簧》里的兩首民歌實際上也是秧歌,民歌秧歌沒有多大的差別,因太原晉中地區,太原秧歌沒也包括在祁太秧歌裡邊。晉劇(中路梆子)很可能是吸收了晉中秧歌的音樂后才形成了一個劇種,書上談到中路梆子可能在清中期乾隆年間就初步形成,據此推斷,明萬曆年間民間所唱曲調即是晉中秧歌,因秧歌早於劇種,晉中祁太秧歌和“牛斗虎”同屬秧歌類,那麼祁縣“牛斗虎”在那個時候也可能就出現雛形了。如今,在祁縣地區傳留下來的民間打擊曲目了了無幾,好多的精華曲目沒能傳承下來。除為中路梆子、晉中秧歌演唱伴奏留傳下的打擊樂目以外,所剩無幾了。
清代當地詩人路德曾賦“滿江紅”一詞,描寫咸陽元宵夜的歌舞盛況,其中有句“平地雷聲牛虎鬥,萬人海洋魚龍突。”可以看出牛斗虎在當時的流傳。“牛斗虎”是由武術牛虎拳發展演變而來,流傳在平原縣腰站鎮鍋培口村一帶。平原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東與東臨邑,禹城市交界,南與高唐接壤,西與夏津,武城相連,北與德城區和陵縣為鄰,全境總面積1045平方公里。公元1855(咸豐三年)年腰站鍋培口村村民王仁,參加了太平天國太平軍,在李開芳將軍手下當兵,學會了牛虎拳套路,太平天國覆滅后,王仁回到原籍腰站鍋培口村。此時村內盜匪橫生,村民深受其害,王仁便在村內聚集青壯年收徒傳藝,辦起了“武對子社”,王仁被推為武對子社教習。向人們傳授“牛虎拳”。他們看庄護院,護衛鄉鄰,從此村民再未受盜匪之擾,“武對子社”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後來,鄉親們為紀念“武對子社”對村民的庇護之恩,便用竹片、膠、紙紮制裱糊成牛頭,在牛頭上塗上黑、紅相間的顏色,脖子系串鈴,用黃布紮成牛身子,用黃絨布製成黃色的虎衣,虎頭和虎頭上配以黑色花紋,由人穿戴起來對打,以示對“武對子社”練成牛虎拳的紀念。1899年經鍋培口村村民李友亮規範套路,並把牛頭越做越大,形成了具有獨特表演風格的“牛斗虎”舞蹈。
牛斗虎
清代乾隆年間,有位叫杜困的畫匠一天進山打柴,在一個叫白龍洞的山坡親眼看到了一隻牧牛從花豹口中救出牧童的動人故事。畫匠回到周至縣樓觀鎮八家莊村后,同眾民間藝人創編了舞蹈《牛斗虎》,並把豹子改成了虎。舞蹈由五人組成,兩人舞牛頭、虎頭,兩人演牛尾、虎尾,一人扮演牧童。舞鬥起來,緊張激烈,進退有序,忙而不亂。真是虎有虎勢,牛有牛勁,童有童趣。據介紹,《牛斗虎》已經有300年歷史,一代代傳承下來十分不易。傳到今天,會耍的趙家傳人僅剩幾位。市群藝館“非遺辦”主任王智告訴記者,《牛斗虎》是周至縣樓觀鎮八家莊村的傳統保留節目,早年庄東十字井廟內的木匾上就記載著“乾隆年間八家莊耍牛斗虎”的字樣。舞蹈雖然表現的是動物間的鬥爭,抒發的卻是勞動人民托物言志、借物寄情的思想情懷,表達了邪不壓正、弱不懼強、勇於搏鬥、戰而能勝的思想內涵。希望這項具有悠久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牛斗虎
牛斗虎
牛斗虎
牛斗虎
牛斗虎
牛斗虎是八家莊每年正月耍社火時必演節目,演出一直要持續到農曆二月二。演出前,先要去祠堂拜祭。在鑼鼓鞭炮聲中,會長點燃香燭,酹酒獻食以饗神靈,此時牛和虎跪卧於祠堂門外,待面向祠堂三叩首后,再按彩旗、鑼鼓、竹馬、二鬼打架,牛斗虎的順序繞場一周,依次表演。牛斗虎為壓軸節目。牛斗虎由“深山放牧”“老虎覓食”“牛虎爭鬥”三個段落組成。整個表演中,虎和牛的表演風格有著強烈的對比,虎突出了猛與刁,從動作“猛虎出洞”到“下山巡視”生動地表現了虎的兇猛和震撼山林的氣勢。“深山放牧”通過牧童風趣的快板,表現了悠然自得的情緒,又通過與牛的逗趣,反映了牧童與牛的情感。整個表演,刻畫了牛的忠誠憨厚、溫和善良的性格,和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牛虎爭鬥”是全舞的高潮。牛見虎欲傷害小主人時,一反溫和的常態,變得倔犟而勇猛,虎一撲一跳,牛一躲一閃,靈活地用角觚虎,使虎翻滾在地。在生死搏鬥中、牛竭力保護小牧童,表現了牛對小主人的一片忠誠。整個表演中,以鑼鼓點伴奏渲染氣氛,節奏穩健,氣氛濃烈,每到表演高潮時,速度驟然加快,增加了緊張的氣氛。牛斗虎樹立了老牛勇於自我犧牲敢於抗擊邪惡的形象,鞭撻了虎的兇惡和殘暴,因此,深受群眾的喜愛,使之世代相傳,至今仍是當地民間社火中的保留節目。
怒目圓睜的“花老虎”吹著鬍子,氣得跳來跳去,眼睛死死地盯著鼻子里喘著粗氣的“牧牛”,而被激怒的“牧牛”也把它尖尖的牛角對準“花老虎”,猛地沖向它。這種將武術、舞蹈、鼓樂、社火等融為一體,來自周至的民間舞蹈,就是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牛斗虎》。昨天下午,《牛斗虎》傳承人一行從周至趕到西安,在西安城隍廟義務為市民遊客進行精彩的牛虎爭鬥表演,其優美細膩的動作、扣人心弦的情節,贏得了西安市民及遊客的掌聲及喝彩。按規矩,今 年正月十五,《牛斗虎》就要在周至縣城正式開耍呢。牛虎相鬥引來掌聲此次表演,是周至民間舞蹈《牛斗虎》在入選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在西安的第一次亮相。面對許多不知《牛斗虎》為何物的市民、遊客,舞蹈的傳承人之一趙雲顯得信心十足。他說《牛斗虎》土生土長,來自民間,它悠久的歷史傳承、新穎離奇的故事情節和高超的舞蹈技巧,在其他地區實屬罕見,肯定能引起大家濃厚的興趣。一個武夫打扮的牧童率先登上舞台,又是踢腿又是舞拳。接著一隻凶神惡煞的“老虎”也上了台。看著眼前這活蹦亂跳的美餐,“老虎”樂得嘴邊的鬍鬚都在一抖一抖,立刻在台上做起了捕食前的熱身運動。正當“老虎”躍出撲向牧童時,一頭“牧牛”迅速從一旁蹦出,極力保護牧童。“老虎”勃然大怒,與“牧牛”過起招來,經過幾個回合,“牧牛”越斗越猛,老虎見敵不過,只得落荒逃跑。充滿情趣的表演在現場贏得一片笑聲、掌聲。
牛斗虎雕刻
“牛斗鼓”曲目短小精幹,節奏鮮明,旋律優美。“牛斗虎”在2007年8月參加由中華民族經濟文化民展協會、中華民族文化工委、山西文藝廣播電台共同舉辦的“惠豐杯”五十六個民族魅力之星海內外巡演選拔活動山西賽區大賽,獲得了民族樂器類優秀獎,在2007年9月份舉辦的首屆(山姆士杯)太原鑼鼓大賽中獲銅獎,在2007年10月份上海舉辦的第二屆全國鼓藝大賽中獲銀獎。鼓譜整理、記錄演奏者翟昌祿獲得最佳組織獎。
2004年,縣政府撥款1萬元,縣文化館向社會籌集資金1.2萬元用於普查、加工、包裝《牛斗虎》。
1、進一步全面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牛斗虎》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價值等全部狀況,錄製專題片,把資料進行整理存檔。
徠2、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聘請有關專家對《牛斗虎》繼續進行加工、編排,提高藝術質量和水平。
3、培養一批農村青年舞蹈愛好者學習,繼承《牛斗虎》。
4、對《牛斗虎》老藝人給予生活補助,重點保護。
1、2003年,縣文化館聘請專家對《牛斗虎》進行了加工、編排。
2、2004年7月,周至縣文化體育局召開“挖掘保護周至縣民間藝術工作會議”,並下發文件,把“牛斗虎”作為周至縣民間文化保護重點項目。
3、成立了“周至縣民間藝術表演團”,《牛斗虎》作為重點節目,向外推介,為《牛斗虎》創造了較多的展示平台。
4、每年,縣政府撥出一定經費,用於《牛斗虎》老藝人的生活補助。
5、2005年6月,由縣政府主管文化的副縣長主持召開了“周至縣民間藝術保護工作會議”,並下發文件,再次把《牛斗虎》作為周至縣民間藝術重點保護項目。
6、從2003年起縣政府每年撥付1萬元經費來保護“牛斗虎”。
1、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整理出一套完整的《牛斗虎》資料。
2、組織專家,對《牛斗虎》繼續編排、改進、創新,力爭與市場接軌,打出陝西、打出潼關、走出國門。
3、培養100多名青年舞蹈人才及製作《牛斗虎》道具藝人。
4、利用各種機會,為《牛斗虎》創造展示平台。參加全國民間舞蹈大賽,力爭獲取大獎。
2006——2007年 進一步全面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牛斗虎》的淵源及發展過程,發生的範圍、價值等情況。完善以普查、資料整理為主的保護基礎工作。以八家莊農民《牛斗虎》演出團的建立,加大《牛斗虎》原生態保護力度。
2008——2010年 組織興辦舞蹈《牛斗虎》培訓班,培養一批青年人才,成立民間藝術表演團,把保護髮展《牛斗虎》與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出版《周至民間表演藝術》一書,其中包括《牛斗虎》。讓舞蹈《牛斗虎》在全縣普及,並與經濟市場接軌,不斷改進創新。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有關專家指導的,文化館館長為組長、村委書記為副組長的民間舞蹈《牛斗虎》保護領導小組。
2、成立“周至縣民間藝術表演團”,把《牛斗虎》作為表演團的重點節目,創造一切條件,為《牛斗虎》提供展示平台,向外推介,打入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3、每年撥出一定經費用於《牛斗虎》老藝人的生活補助。
4、縣政府每年撥入一定經費,對《牛斗虎》進行保護、包裝,使其煥發時代風采。
六、建立機制
在實施五年保護計劃中,要提高幹部群眾的保護意識,逐步健全持續發展的保護體系。
1、成立縣級、鎮級、村級、文化部門四級民間藝術保護小組,建立縣、鎮、村三級民間藝術保護網路,以文化工作方向,保護工作位置,幹部職責,資金投入幾方面為內容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2、建立現有老藝人,年青藝人,專家步調一致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3、現有的原生態的《牛斗虎》與不斷改進、不斷提高,協調發展的長效保護機制。
4、發展舞蹈《牛斗虎》與開發產業相結合,建立保護髮展《牛斗虎》為目的的藝術市場營運機制。
七、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1、普查完善資料、整理、存檔需5萬元;
2、培養繼承舞蹈《牛斗虎》的青年舞蹈愛好者100人需10萬元;
3、成立研究《牛斗虎》表演藝術團15萬元;
4、製作《牛斗虎》道具服裝5萬元;購買《牛斗虎》樂器3萬元;
5、保護《牛斗虎》老藝人20名,需生活補助等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