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弟

族弟

徠族弟是中古初期一種較為常用的親屬稱謂。1)源於高祖的平輩之弟。2)亦泛指同族同輩中年少的男性。

宗親稱謂族弟主要的研究對象是親疏世系、服制。

註解詮釋


【族弟本義】《爾雅·釋親》以“共高祖不共曾祖的平輩“為族兄弟”,其中年幼者為年長者的族弟。也即共高祖不共曾祖而年幼於己的平輩為族弟。由於本義的族弟為“緦麻服之兄弟”,故有人將本義的“族弟”稱為“始族弟”(參《南史·梁武帝紀》、梁章鉅《稱謂錄》)。“族弟本義”或“始族弟”帶有特指的性質,相當於唐宋時所謂的三從弟。
族弟圖片
族弟圖片
【族弟裹義】定義一:由於古時語言的地域習慣等因素,共四世祖以上不共曾祖父(茲認為三世祖是曾祖父)而年幼於己的同輩者,也有人將其含糊地稱之為族弟。定義二:由於古時語言的地域習慣等因素,有人也將比“族弟本義”血緣隔得更遠的“平輩”籠統地稱為族弟。“族弟裹義”帶有泛指的性質,理論上相當於唐宋時的三從弟(或四從弟或五從弟,甚至追溯到更遠的先祖、血緣隔得更遠的“平輩”),用來泛指同族同輩中年幼者。

出處


三國志》卷9:夏侯淵字妙才,惇族弟也。 

世系可考


● 共高祖父(從弟=三從弟)
1.1)《晉書·王衍傳》:[王衍]說東海王越〖司馬越〗曰:“中國已亂,當賴方伯,宜得文武兼資以任之。”[王衍]乃以弟澄為荊州,族弟(科按,族弟本義)敦為青州。因謂澄、敦曰:“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識者鄙之。 
琅邪臨沂王氏(簡表1)
王仁王融王祥王肇王俊王遐
王覽王基王敦
王誼王雄王乂王衍王玄
王澄王詹
王徽
王渾王戎王綏
表附:《晉書》雲王戎是王祥的族孫。王誼與王融的關係,參考《琅邪王氏世系演變圖志》。
1.2)《晉書·王珣傳》:初,珣既與謝安有隙,在東聞安薨,便出京師,詣族弟(按,族弟本義)獻之,曰:“吾欲哭謝公。”獻之驚曰:“所望於法護。” 
簡表2
王覽王裁王導王洽王珣
王正王曠王羲之王獻之
(參考《琅邪王氏世系演變圖志》)
2)《宋書·謝瞻傳》:瞻善於文章,辭采之美,與族叔混、族弟(按,族弟本義)靈運相抗。靈運父瑛,無才能。 
簡表4
謝裒謝奕謝玄謝瑍·謝瑛謝公義·謝靈運
謝據謝朗謝重謝瞻
謝安謝琰謝混謝漣
● 共高祖父以上(族弟=四從弟、五從弟……)
1)《宋書·荀伯子傳》:伯子族弟(族弟裹義)昶〖荀昶〗,字茂祖,與伯子絕服五世。 
2)《魏書·崔光伯傳》:光韶弟光伯,尚書郎、青州別駕。后以族弟休〖崔休〗臨州,遂申牒求解。 
簡表5
崔琰崔諒崔遇崔瑜崔逞崔諲崔靈和崔宗伯崔休崔鸊·崔甗
崔欽崔京崔瓊崔輯崔修之崔元孫崔亮崔士泰
崔幼孫崔光伯崔滔
崔道固崔景微崔休纂
註:首先,崔諒的身份,《三國志·崔琰傳》注引《世語》曰:琰兄孫諒,字士文,以簡素稱,仕晉為尚書、大鴻臚。荀綽《冀州記》雲諒即琰之孫也。《廣韻》雲“琰字季圭,魏尚書。生諒,字士文”。援引《魏書·崔逞傳》雲“崔逞……魏中尉琰之六世孫”。認為崔諒屬於崔琰的孫輩,“兄孫諒”也可能過繼給崔琰,暫從《冀州記》說法。其次,崔瓊的身份,《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京孫瓊”,而《廣韻》雲“京生瓊”。若從《世系表》說法,則可知崔光伯比崔休大一輩,與《魏書·崔光伯傳》中“族弟休”所示輩分相左,《魏書》可能有誤。若據《魏書·崔逞傳》雲“崔逞……魏中尉琰之六世孫”、《魏書》雲“有崔道固,字季堅,琰八世孫也。祖瓊……父輯”(以目前資料無法確認該條記載正確與否),則崔休(逞玄孫 )、崔光伯(輯曾孫)皆為崔琰十世孫,那麼崔光伯、崔休平輩,符合同書“族弟休”的說法,暫從《魏書》說法。繪表所上。兩者孰是孰非,暫無定論,抑或對此還有其他合理的解釋。
辨析:合觀《魏書》三處記載,“族弟休”所示輩分和同書相關推論,並無矛盾,自成一體。如上表,崔休便是崔光伯理論上的八從弟,而非“族弟本義”——三從弟,例2中“族弟休”屬於“族弟裹義”。若以上表為準。
11)1987.4.28登載於《文匯報》的《中國末代皇妃——額爾德特·文綉》二十一隨駕入窟:溥儀在那個狂風大作的鬼天氣里進入日本公使館以後……一天,〔溥儀〕族弟溥佳來看他,溥儀挺高興,讓他今後常來聊聊,藉以解解悶。 
查:“溥佳來看他”一事是在什麼時間。投稿作者是誰。
清朝愛新覺羅氏宗室(簡表6)
顒琰∣嘉慶帝旻寧∣道光帝奕詝∣咸豐帝載淳∣同治帝,無子溥儀∣宣統帝,繼嗣穆宗,兼祧德宗 
載湉∣光緒帝,繼嗣無子
奕譞(醇賢親王)載湉,入纂大宗
載灃(醇親王)溥儀,入纂大宗
溥傑
載濤,出養出嗣
失諱溥佶,出養出嗣
奕詥(鍾郡端王),無子
先以載瀅承繼,坐事歸宗。
載濤,後繼嗣溥佳
綿愉奕謨載濤,初繼嗣再轉嗣
溥佶,繼嗣
說明:XX表示XX出繼他人後而不再屬於本生家或者是曾經作為嗣子、養子(后出現轉嗣或歸本宗)。附:1〉載瀅(1861—1909),奕訢之子,1868年出繼奕詥為嗣,1900年因義和團事變以罪革爵,仍歸本支。2〉載濤,本生父奕譞,一開始過繼給貝子奕謨為嗣(語出〖愛新覺羅·奕譞〗,不知何據),后改繼給奕詥為嗣。奕謨死,以奕譞孫溥佶為後,襲鎮國公。3〉溥佶(1889-1926),本生祖奕譞,而生父不詳。
辨析:就血脈上看,溥儀生父載灃與溥佳生父載濤是血緣親兄弟,則溥儀、溥佳是同祖父異父兄弟,比同高祖關係近。就近稱呼原則,該用“堂弟”而不用”族弟“。就過繼方面看,溥儀祖父奕詝與溥佳祖父奕詥是同父兄弟,按禮兩人是同曾祖異祖父兄弟,也不該用”族弟“。(至於溥佳為何稱為溥儀的族弟,究難理解,應在於溥佳先人存在宗法過繼事宜。)

世系不明


《三國志》卷9:夏侯淵字妙才,惇族弟也。
《三國志》卷52:瑾為大將軍,而弟亮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馬,督領將帥,族弟誕〖諸葛誕〗又顯名於魏,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
《三國志》卷61:姚信、樓玄、賀劭、張悌、郭逴、薛瑩、滕修及族弟喜〖滕喜〗、抗〖滕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楨幹,國家之良輔。
《藝文類聚》引魏文帝《悼夭賦》:族弟文仲〖曹文仲〗,亡時年十一。母氏傷其夭逝,追悼無已。予以宗族之愛,乃作斯賦。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中丞(指孔群)初不視,直云:“鷹化為鳩,眾鳥猶惡其眼。”術〖匡術〗大怒,便欲刃之。車騎(指孔愉)下車,抱術曰:“族弟發狂,卿為我宥之!”[孔群]始得全首領。
會稽山陰孔氏(簡表3)
孔潛孔竺孔恬孔愉,字敬康孔誾(yin)
孔沖孔偘(kǎn)孔坦,字君平
不祥孔奕孔倫孔嚴,字彭祖
孔群,字敬林孔沈,字德度(嗣子)
附:竺,吳豫章太守。恬,湘東太守。沖,丹陽太守。奕,全椒令。偘,大司農。倫,黃門郎。沈,群嗣子。註:《晉書·列傳第四十八·孔愉(子汪、安國、弟祗、從子坦、嚴、從弟群、群子沈)》雲孔群是孔愉從弟,現已無從考證。
2)《宋書》卷一武帝上:三年二月己丑朔,乙卯,高祖(指劉裕)托以遊獵,與無忌等收集義徒,凡同謀何無忌、魏詠之、詠之弟欣之、順之、檀憑之、憑之從子韶、弟祗、隆與叔道濟、道濟從兄范之、高祖弟道憐、劉毅、毅從弟籓、孟昶、昶族弟懷玉、河內向彌、管義之、陳留周安穆、臨淮劉蔚、從弟珪之、東莞臧熹、從弟寶符、從子穆生、童茂宗、陳郡周道民、漁陽田演、譙國范清等二十七人;願從者百餘人。
3.1)《南史》卷六《梁本紀上》:道賜〖蕭道賜〗生皇考,諱順之,字文緯,[蕭順之]於齊高帝為始族弟。
蕭整(淮陰令)蕭雋(即丘令)蕭樂子(輔國參軍)蕭承之·嗣伯蕭道成·紹伯
蕭鎋(晉濟陰太守)蕭副子(晉揚州治中)蕭道賜·詳臻蕭順之·文緯
3.2)《南史·劉歊傳》:“及長,博學有文才,不娶不仕,與族弟訏〖劉訏〗並隱居求志,遨遊林澤,以山水書籍相娛而已。” 
4)《新唐書》:列傳第七十七張姜武李宋:武元衡,字伯蒼。曾祖載德,則天皇后之族弟。
徠5)唐·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詩。仇兆鰲註:“公《萬年縣君杜氏墓銘》:‘其先系統於伊耆,分姓於唐杜。’” 
6)《全唐文》第06部卷五百九十:隨娶裴氏,今中書舍人次元之族弟也。女子嫁柳氏,曰從肇,曰予族兄也。
7)《遼史》卷一百六逆臣下:胡睹〖蕭胡睹〗族弟敵烈〖蕭敵烈〗為北克薦國舅詳穩蕭胡篤於胡睹,胡睹見其辨給壯勇,傾心交結。
8)《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玄德拆封視之。書曰:“族弟劉璋,再拜致書於玄德宗兄將軍麾下:………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義,即日興師剿滅狂寇,永為唇齒,自有重酬。書不盡言,耑候車騎。”
第二部分為引例分析,具體分為世系可考和世系不明兩類。

歷代服制


明朝,當男子的族曾祖父母,族伯叔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及在室的族姊妹,在室的族曾祖姑,在室的族祖姑及族姑(同屬第四旁系)逝世,男子為其服緦麻三月。 

實用情況


書名使用情況(稱謂)備註
三國志5篇,卷9、45、52、57、61二十五史全文檢索系統
宋書族弟出現5次 檢索版本不詳 
舊唐書7篇,卷51、112、132、183、187上、188、190上二十五史全文檢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