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東平原,黃河中下游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中興禪寺。它坐落在古城開封與中國四大名鎮朱仙鎮之間。位於開尉路西側,交通便利,現存天王殿三間、正殿三間等建築。中興禪寺始建於戰國末年,原為紀念魏國大英雄朱亥被封為朱仙而建的祠堂。後於隋唐時,將該祠堂改寺院。
武則天稱帝時,有僧十人,向武則天獻《大雲經疏》,內稱武則天是佛菩薩化身,武后十分高興,命將經卷頒行天下,並改年號為“
天授”,詔令各郡建“
大雲寺”。
中宗李顯復唐,中興唐室,又將大雲寺賜名為“中興寺”“為國行道”。三年後李顯又將中興寺賜名為“
龍興寺”。在周世宗毀法時,被廢做為官倉。
宋太祖於開寶二年(969)下令重修恢復龍興寺,太宗
太平興國元年(976)
宋太宗御筆策改將龍興寺賜名為“太平興國寺”。並詔令寺內增設譯經院,成為官設譯經機構,它是我國最早的官方譯經機構之一。
開封中興寺
中國佛教典籍的漢譯,從
唐憲宗元和六年(811)譯成《本生心地觀經》之後就中斷了,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才復興,當時主持翻譯工作的即是天息災、法天、施護三人。法天是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僧,宋初,印度內地的佛教徒因回教的侵入受到逼迫,外出的很多,法天和兄
法護也攜帶梵本經典來到了中國。翻譯了《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如來陀羅尼經》、《最勝佛頂陀羅尼經》和《七佛讚唄伽陀》。開寶七年(974)這些譯本被呈送
汴京,得到宋太祖賞識。天息災、施護在太平興國五年(980)一同攜帶梵本來京,也受到優待。太宗叫他們審查宮廷收藏的各種梵本。因為他們兼通華語,能夠翻譯,太宗動了重興譯經的念頭,遣內侍鄭守鈞在太平興國寺建築譯經院。兩年後,院屋建成,天息災等便受命住入開始翻譯。太平興國七年(982)七月,試譯《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無能勝幡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各一卷,后編入大藏。譯成即隨時附表進上;特別是在每年十月間太宗生日的一天,必定準備新經獻祝,以為點綴(後來帝誕獻經,即成為定例,歷太宗、真宗、
仁宗三朝不改)。譯事進行不久,天息災等就注意到翻譯人才的培養。因此,他們選拔童行,進修梵學,以儲譯才。當時從京城童行五百人中選出惟凈等五十人,送入譯經院(隨後改名傳法院)學習。後來惟凈、澄珠、文一等數人均學有成就而參加了譯事。
新譯的經典在
雍熙元年(984)九月刻版流通,太宗還做了《新譯三藏聖教序》加在各經的前面。四年(987),天息災奉詔改名法賢。五年(1012),施護等建議將宋代譯出的新經,接著《開元》、《貞元》兩種經錄之後,編輯新錄。成《大中祥符法寶錄》二十二卷。
太平興國七年(982)譯經院的東西兩邊更擴建了殿堂,分別安置佛像和經藏;宋代宮廷所藏梵本都取了出來,供給翻譯之用。太宗詔令用新刻的大藏經目錄對勘,揀未有的經翻譯,避免重複;因此,印度新流行的
密教經典譯出最多。在天息災等譯籍總數二百五十二部四百八十一卷里,大乘秘密部經就有一百二十六部二百四十卷,整整佔了一半。再就它的內容說,象大部《
金剛頂經》十八會的初會(《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三十卷,施護譯)、六會(《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七卷,法賢譯)、十五會(《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七卷,施護譯),都有了新譯。另外象觀音六字明咒信仰的根本經典《大乘莊嚴寶王經》也翻譯了過來(天息災譯)。
開封中興寺
在
顯教方面,也有中觀、瑜伽學派的重要論著,如龍樹的《六十頌如理論》、《大乘二十頌論》,
陳那的《佛母般若圓集要義論》,三寶尊的同論《釋論》(以上都是施護所譯),寂天的《
菩提行經》(天息災譯)等。為了正確地念誦
陀羅尼和諷詠讚唄,在音譯方面有它相當的發展,特別是譯出了好多梵贊。其後這類譯本,更有法天譯的《文殊師利一百八名梵贊》、《聖觀自在菩薩梵贊》,法賢譯的《三身梵贊》、《八大靈塔梵贊》、《犍椎梵贊》、《聖金剛手菩薩一百八名梵贊》、《曼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施護譯的《聖多羅菩薩梵贊》。有了這些華梵對翻的經驗,後來法護、惟凈更加以總結,依著悉曇章 十二番字母編成《景袾天竺字源》一書,即作為一代音譯的典範。
譯經院后改名為傳法院,為
北宋朝廷主持
佛典翻譯、訓練譯經人才、刊印藏經及經錄之所在。也為大乘經典在我國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寺院至
明朝萬曆年間又改名為護國寺。后明末清初又將寺院改回為中興禪寺。
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佔地甚廣、僧侶眾多、香火旺盛,有五頃寺之稱,其歷經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在歷史上影響較大。
抗戰時期,寺院還有僧侶二百多人,該寺在文革中遭到破壞,隨著中原佛教信眾的不斷增多,廣大信眾及周邊群眾紛紛要求恢復中興寺。
即將重建的寺院佔地一百二十畝,修建風格承襲名山大剎,採用傳統古典式建築風格,由照壁、三門殿、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
三聖殿、
觀音殿、文殊殿、普賢殿、
地藏殿、水上千手觀音殿、萬佛塔、彌勒院、
三學講堂、僧舍等建築組成。大雄寶殿為中興寺主體工程之一,是依故宮太和殿的風格而建,主體為兩重檐仿古建築,鋼混結構,通高46米,面闊63米,進深36米。月台高5米,面闊45米,進深24米,共佔地面積3900多平方米。建成后將成為中原第一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