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武生日
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
《宗武生日》 這是杜甫為勉勵他幼子宗武寫的一首詩。詩人要兒子發揚和繼承寫詩的家風,告誡其子要趁青春年少及早努力,熟精《文選》,繼承父志,不要像古代的老萊子,七十歲還在父母面前嬉戲,以娛樂父母。最後說自己以衰病之軀,還為兒子的生日開筵祝賀一番。詩中殷切勉勵兒子遠紹家學,體現了杜甫的教育思想,足見父子之情深厚。
杜甫與宗武
首句的意思是:何時看到小子的誕生,高秋的今天正是呱呱墜地之時,點名宗武生日的時間。次句“自從都邑語,已伴老夫名。”回想昔日寫詩讚宗武懂事乖巧,宗武也隨著詩文的傳播而被人熟知,字裡行間透著些許自豪。“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杜甫的遠祖杜恕、杜預是漢、晉時的名臣名儒,祖父杜審言更是初唐著名詩人,詩人自己更是以詩著稱於世,故勖勉宗武:詩是我家祖輩相傳的事業,要繼承和發揚,不僅是一般的世間親情而已。“熟精文選理,休覓綵衣輕。杜甫自己得力於《文選》,所以勉勵兒子熟讀精研,繼承父志,不要像古代的老萊子,七十歲時穿著綵衣在父母面前嬉戲,以娛樂父母。最後兩句說自己以衰病之軀,還在為小兒子的生日開筵祝賀一番,父子深情,躍然紙上,字裡行間也透出些許悲涼,適逢亂世,國破家離,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即使分隔兩地,拖著病體也要為兒子擺生日宴席,寫詩勉勵宗武,此情可嘆。
滄柱云:“梁氏編在夔州詩內,得之。黃鶴因首句‘何時見’,遂疑寶應元年,公在梓州,宗武在成都。其實首句不如是解也。至德二載,公陷賊中,有詩云: ‘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此時宗武約計五歲矣。其後自乾元二年至蜀,及永泰元年去蜀,中歷八年,宗武約十四歲左右矣。此詩’都邑‘,乃指成都。其雲‘自以都邑語,已伴老夫名’,則知作此詩,又在成都之後矣。”
寶應元年(762年)秋作。時杜甫送嚴武至綿州,因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亂,遂入梓州(今四川三台),時宗武留在成都,這首詩是勖勉宗武的,寫作時間,一說杜甫當時送嚴武還朝到綿州,碰上西川兵馬使徐知道亂入梓州,而宗武在成都,因思念而作,首句“小子何時見”,當解釋為何時能看到。一說此詩作於離開成都以後,是面命而不是遙寄,兩說都可供參考。宗武,小名驥子,杜甫次子。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