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刀
中國古代刀具
戚家刀,在中國古代講究十八般兵器,人們最常聽說的就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在這裡面刀被排在了第一位,這說明了刀在戰鬥中的副武器地位。
在我們現在歷史上留存下來的刀當中,最常見的就是明清時候的刀,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歷經明清兩朝的盛傳的“戚家軍用刀”。而在戚氏在《紀效新書》中曾經提到長刀自倭寇傳入,但與《練兵實記》及後來的《武備志》中均無腰刀設計受倭刀影響的記載。腰刀書示狹身而曲刃,但從形制看來,更接近前文所敘之元式柳葉腰刀。戚繼光本人的其他著作和明代史籍中均未發現有“戚家刀”的字眼或其為仿倭腰刀之說法。目前僅在清王懿榮詩中有“今朝喜得戚家刀”一句而已。
戚家刀
從戚繼光對腰刀在不同階段的使用方法和配備情況可以看到,刀和其他兵器都必須隨著戰爭的需要發生演變。當戰爭發展到一定階段和規模后,其勝負並不僅僅取決於某一種兵器的高低,同樣沒有任何兵器可以做到一器通用或無懈可擊。刀也如此,不同的刀均有特殊的用途,單手腰刀直接對拼雙手倭刀自然是輸多勝少,而在以毛竹削制的狼筅配合下和藤牌的保護下卻能同樣可以斬殺倭寇,履立功勛。這所有一切,戚繼光將軍功不可沒,在他的努力和影響下,中國刀的使用和在戰爭中的地位達到了唐以後的又一個高峰。
戚武毅公寶刀歌謝萊陽徐明府桂寶同年清王懿榮
昔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
刀輕如紙光如水,兩行款識秋芒豪。
上鐫萬曆十年字,是時公居薊鎮地。
登州戚氏岳家軍,鑄刀初成姓為記。
憶昔浙閩與三邊,公所到處皆凌煙。
虜酒朔風不成醉,精神炯炯三百年。
幾經流傳濟南驛,徐侯得之若拱壁。
銀函未改明時裝,鸊鵜血染苔花碧。
我今持節過萊陽,下馬直上徐侯堂。
徐侯寶刀舉相贈,知余團練兼御防。
千金掛樹生不疑,楚弓楚得千古奇。
即今防邊無二義,關東諸將何離披。
北洋舟師更無論,一擲二千六百萬。
遂令窮島逞天驕,海夾蝦夷任滋蔓。
朝廷命我治鄉兵,徐侯與我同歲生。
俯仰東南天半壁,酒酣斫地淚縱橫。
倭式腰刀雖與倭刀關聯深刻,但亦有相當區別,從鍛造結構看,多為身軟刃硬的嵌鋼結構,異於倭刀外硬內軟之包鋼結構;從熱處理和淬火看,利用了鐵無法淬火的原理,整體加熱,不需似倭刀之敷土淬刃,工藝節儉,但效果相同;從柄莖的結合方式看,採用的是傳統的尾鉚固定法而非目釘固定法;從佩戴方法看,採用的是雙箍環懸掛法而非腰帶協插法。從外裝看,是傳統的中國刀裝飾而非日本刀裝飾。
戚家刀刀裝主要材質有兩種,一種是鐵裝,一種是銅裝,手柄裝具的造型由可以分成“方形”、“四瓣瓜型”、“柄頭下彎茄形”等常見的3種。
(1)方形:這樣的裝具最多見,刀把手上的零件主要有小折沿橢圓刀擋,刀擋正面呈橢圓,向刀刃的部分有一個窄小直立的沿口,沿口有的垂直,有的稍微外飄一些,刀柄上的兩個零件中,虎口部分稱之為緣口,橫截面呈長方形,側面呈一個梯形;刀尾零件是類似扇面的長方體,稱之為刀首。刀莖靠近尾部有一個圓孔,這個圓孔是穿手繩的,手繩的作用一個是裝飾的美觀,另外的一個功效就是把繩子纏繞在手上,刀在實際使用中不容易脫手,這樣刀莖多為方扁莖。手柄的木頭一般是軟木,做成長方形,中間掏空讓刀莖穿過木柄,刀莖的尾部加一個墊片鉚在刀手尾部。
(2)四瓣瓜型:還有一種擋子比較多見,就是俗稱木瓜擋,擋子的正面呈四瓣瓜型,這樣擋子也分立沿和平擋兩類。立沿的高度都很低,只有5-8毫米,顯得小巧精緻,這樣的裝具年份一般在明晚期。平擋手有的是純平,中間厚度大一點,邊緣薄一點,一般都是鐵裝。有的平擋在外邊緣有一圈滾邊,工藝複雜的滾邊會做雕刻工法,這類擋手年份較早,這樣的擋手下面的緣口一般都是橢圓形狀,刀首橫截面也為橢圓,這樣把手也有手繩空,這樣刀莖多為方扁莖。
(3)柄頭下彎茄形:這樣的構造比較特殊,刀首是一個弧形的鐵片做鉚定的墊片,弧形鐵片包裹手柄的後半部分,整體刀柄像一個雲頭下卷,雲頭中間有手繩孔,刀柄在緣口收窄,緣口多是橢圓造型。刀擋子多是四瓣瓜型擋手,多為鐵裝,這樣刀莖多為收窄的鼠尾莖,手繩空開在木頭手柄,不穿過鐵莖。
戚家刀鍛造總體分成兩大類型,一種是花紋效果明顯的類型,一種是鍛造細密無花紋類型,兩種都是採用刀刃夾鋼的方式來處理刃口,刀刃長度從680-780毫米不等。花紋明顯的鍛造戚家刀多是山西、河北兩地,花紋形式多有“流水”、“旋焊”這樣的紋路,鍛造技術多來自西亞。另外一種花紋不明顯,但細密紋理不規則,這樣的刀體鋼質青白。這樣兩大類都是符合戚繼光提出的“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要求,用百鍊鋼做刀身,純鋼做刀刃,做到整體剛柔並濟。從現有的保存的戚家刀來看,幾乎沒有採用日本鍛造方式的,日本鍛造最大的特點使用軟鐵做刀芯,外包刃鋼,鍛造方法複雜,性能很好,但是成本過高。由於元朝將宋代包鋼刀技術壟斷,所以明朝一直使用刃口夾鋼的鐵鋼刀方式來簡單處理剛柔兼顧的目標。
戚家刀學習了日本刀的姿態,整體一改往日風格,刀姿從手柄上一尺開始成弧線,我們稱之為反,有些戚家刀比較直,反比較小,有些反比較大,應該是不同區域的匠人在製作過程中把握尺度不同有關。刀刃靠近擋手部分較寬,一般有28-35毫米,在反開始的地方開始整體收窄,到了刀尖有的只有20-25毫米,刀體姿態流暢,戚家刀的反和倭刀的反不同,戚家刀的的弧線完全是一個大的圓弧上截取的一段,這樣的刀姿在砍和削的過程中會發揮最大的殺傷功效,日本刀靠刀尖一段比較直,是因為日本刀技法中需要刺擊的需要。戚家刀有平造也有鎬造,戚家刀中平造的類型不是是一點鎬線都沒有,是指的鎬線比較平,但是略有表現,應該明軍學習日刀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特點做出的調整,明軍不用像倭寇那樣注重刀體的研磨,更加註重整體的功效和製造成本,這樣類型的明刀整體強度都是非常好的,非常適合戰場的格鬥,為此戚繼光、俞大猷專門編著此種刀的刀法。戚家刀後期也有在刀體開血槽,這樣的刀型在清朝早期也有沿用,中期以後基本絕跡。
戚家刀
戚家刀和倭寇武士刀的最大區別是;刀莖的不同。長度、寬厚都有所不同。
刀與柄的固定方式不同,日刀是靠目釘橫穿目釘孔,戚家刀多是尾鉚,
所謂戚家刀,狹義上是指戚繼光軍隊裡面所用的刀,廣義上是指自戚繼光以後明清(明中-清中)時期生產的這類類似戚繼光改良后的刀姿的刀。
這類刀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倭刀的弧度樣式,柄一般是直的或者前下彎,而不類似倭刀的后彎式,這是符合中國人的習慣的。
戚家刀的鍛造都符合戚繼光提出的“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要求,用百鍊鋼做刀身,純鋼做刀刃,做到整體剛柔並濟。從現有的保存的戚家刀來看,幾乎沒有採用日本鍛造方式的。日本鍛造最大的特點使用軟鐵做刀芯,外包刃鋼,鍛造方法複雜,性能很好,但是成本過高。不適合大規模作戰使用,所以中國一直使用刃口夾鋼的方式來簡單處理剛柔兼顧的目標。
戚家刀學習了日本刀的姿態,整體一改往日風格。明軍不用像倭寇那樣注重單個刀體的研磨,更加註重整體的功效和製造成本,不像造價昂貴的日本刀,根本無法大規模普及。這樣類型的明刀整體強度都是非常好的,非常適合規模戰場的格鬥,為此戚繼光、俞大猷專門編著此種刀的刀法。戚家刀後期也有在刀體開血槽,這樣的刀型在清朝早期也有沿用,中期以後基本絕跡。
戚家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農民和礦工。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比較有名的大戰有: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3000餘級,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5000餘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並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仙游、王倉坪、蔡丕嶺四戰,斬真倭20000餘級,另於廣東剿滅勾結倭寇的海盜吳平,斬從倭30000級,吳平逃亡海上。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其老部下3000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編練車步騎營三萬。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帥蒙古鐵騎30000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8000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全殲朵顏30000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50000入寇,戚繼光又率8000銃騎出塞包抄,全殲50000蒙古軍,活捉長禿。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共斬級十五萬餘級,如果完全論功行賞,戚繼光的爵位可以升到侯爵級。這在日久承平的萬曆中興時期是很恐怖的戰績。戚家軍的威名並沒有因為戚繼光的去職而低落,以戚家軍為種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後期國防力量的主力,萬曆朝鮮之役,浙兵首登平壤,立下頭功,其中許多人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如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袁督師的關寧鐵騎最初也是由兩萬浙兵構成。(寧遠大捷炮殺努爾哈赤之後才改以遼東騎兵為主力,以利野戰。)
戚家軍百戰不敗的原因在於戚繼光的治軍思想極為先進,以東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發熕,還有鳥銃、倭刀、鐵甲,戚家軍的裝備絕對是東亞第一、世界前列。要知道三十年之後的日本最強悍的薩摩兵團,全軍有兩萬隻火槍,卻只有兩門輕炮,全日本到了江戶時代才開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現。而戚家軍作為一支地方軍隊,其火器的先進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機營。
戚家軍的勝利還建立在嚴格甚至是嚴酷的軍法上:如果作戰不力而戰敗,主將戰死,所有偏將斬首;偏將戰死,手下所有千總斬首;千總戰死,手下所有百總斬首;百總戰死,手下所有旗總斬首;旗總戰死,手下隊長斬首;隊長戰死,而手下士兵沒有斬獲,十名士兵全部斬首。斬級的賞賜也頗豐,每一級賞銀40兩,這樣每個士兵都會全力作戰,一直戰鬥到獲勝或是戰死。
戚家軍的紀律嚴明也是聞名天下,但凡出征時有擾民行為的一律斬首示眾,所以戚家軍無論在哪裡作戰都能夠獲得當地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