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氏鎮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轄鎮

緱氏鎮,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地處偃師區南部,東連府店鎮和鞏義市,南傍萬安山與府店鎮交界,西接大口鎮、高龍鎮,北倚白雲嶺和顧縣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80.31平方千米。

緱氏鎮古屬緱氏縣;1994年12月,緱氏鄉撤鄉建鎮。截至2018年末,緱氏鎮戶籍人口為69357人。截至2020年6月,緱氏鎮轄24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緱氏村。

2011年末,緱氏鎮財政總收入3499萬元,比上年增長7.3%;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7.4億元,增值稅1376萬元,企業所得稅674萬元。人均收入8461元,比上年增長18.6%。2018年,緱氏鎮有工業企業45個,其中規模以上1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8個。

歷史沿革


緱氏(音:gōushì),戰國韓邑。在今河南偃師市東南。《史記·白起傳》:秦昭王四十六年(前261),“秦攻韓緱氏、藺,拔之.”。
緱氏縣,秦置,屬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偃師市東南府店鎮北二里。因山為名。西漢屬河南郡。據《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曾親臨緱氏縣,並依禮登上中嶽太室山舉行祭祀。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廢。東魏天平元年(534)復置,屬洛陽郡。寄治洛陽城(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漢魏故城)。北周建德六年(577)移治今偃師市緱氏鎮北七里。隋開皇四年(584)移治今緱氏鎮北十里,屬洛州。大業元年(605)移治今緱氏鎮東南十里。三年(607)屬河南郡。十年(614)移治今緱氏鎮西南三里。唐屬洛州,貞觀十八年(644)廢。上元二年(761)復置,治所在今緱氏鎮。北宋熙寧八年(1075)廢。
北宋熙寧八年(1075)廢縣為鎮,屬偃師縣。即今河南偃師市南三十四里緱氏鎮。
緱氏鎮因緱山得名。緱山,即緱氏山。在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東南。唐岑參早年居少室時曾移居於此,作有《緱山西峰草堂作》詩。詩曰:
結廬對中嶽,青翠常在門。遂耽水木興,盡作漁樵言。
頃來闕章句,但欲閑心魂。日色隱空谷,蟬聲喧暮村。
曩聞道士語,偶見清凈源。隱幾閱吹葉,乘秋眺歸根。
獨游念求仲,開徑招王孫。片雨下南澗,孤峰出東原。
棲遲慮益澹,脫略道彌敦。野靄晴拂枕,客帆遙入軒。
尚平今何在,此意誰與論。佇立雲去盡,蒼蒼月開園。
緱山夜月,是古偃師八大景之一。
緱山夜色月澄清,四野無塵花露凝。
白鶴不迷仙島路,碧雲空鎖滑王城。
光搖古殿松楸老,字滅殘碑澗戶明。
可惜翠裘相擬似,教人徒憶鳳笙鳴。
緱氏在歷史上經過了滄桑的風雲變幻,遺留下來的有道不完的美妙傳說和古老勝跡,實是地靈人傑,引以自豪的同時,認知和傳承緱氏人文精神,才是最有意義的。
緱氏鎮古屬緱氏縣。
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劃歸偃師縣。
清朝時期,設為仁義地方。
民國時期,設為鎮,屬第四區。
1949年後,劃為第四區。
1958年8月,改稱緱氏公社,
1961年,改社為區。
1962年,又改區為社。
1983年11月,改社為緱氏鄉。
1994年12月,緱氏鄉撤鄉建鎮。
緱氏鎮
緱氏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緱氏鎮轄24個行政村:緱氏、化寨、盆窯、崔河、程子溝、夫子廟、鄭窯、南家村、雙泉、劉庄、孫坡、邢村、扒頭、官莊、李庄、布村、唐僧寺、馬河、柏谷塢、金屯、王灣、賈屯、馬屯、滹沱。
截至2020年6月,緱氏鎮轄24個行政村:緱氏村、化寨村、盆窯村、程子溝村、崔河村、鄭窯村、夫子廟村、南家村、雙泉村、劉庄村、孫坡村、邢村、布村、扒頭村、官莊村、李庄村、唐僧寺村、馬河村、柏谷塢村、金屯村、王灣村、馬屯村、賈屯村、滹沱村,鎮人民政府駐緱氏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緱氏鎮地處偃師區南部,東連府店鎮和鞏義市,南傍萬安山與府店鎮交界,西接大口鎮、高龍鎮,北倚白雲嶺和顧縣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80.31平方千米。
緱氏鎮位於偃師市南部,南傍伏牛山,北依白雲嶺,總面積80.4平方公里,其中有效耕地面積6.6萬畝,轄24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272個村民組、1.6萬戶,總人口6.3萬人。

地形地貌

緱氏鎮地處豫西丘陵地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149—200米。

氣候特徵

緱氏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5—10月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氣候乾燥、多風,偶伴沙塵天氣;夏季炎熱雨量集中,每年8—9月多遭水患;秋季涼爽;冬季則寒冷少雪。

水文

緱氏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東有馬澗河,西有瀏澗河,2條河交匯於桃花店水庫後向西北流進伊河

自然災害

緱氏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澇、風災、低溫、霜凍、雷擊等。雹災平均十年一遇,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85年夏季,降雹時間長達40餘分鐘,涉及境內盆窯、化寨、金屯、唐僧寺、程子溝等村,受災面積近4.5萬畝,大量莊稼絕收。2010年春季霜凍、低溫,鎮區2000多畝早熟葡萄被凍死,直接經濟損失摺合人民幣600多萬元;同年11月11日,遭遇50年未遇的雪災,降雪接近35厘米,鄭窯、程子溝等村蔬菜大棚幾乎全部倒塌,絕大多數絕產。
緱氏鎮
緱氏鎮

自然資源


境內礦藏資源主要有鋁磯土,儲量566萬噸;大理石,品種為“石墨玉”“虎皮黃”,主要儲藏在邢村南,長寬各1千米,儲量3.3萬立方米;白雲石,含鎂37%左右,儲量4.5萬立方米。耕地6.8萬畝。境內礦產資源豐富。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緱氏鎮總人口6.31萬人,城鎮常住人口1.2萬人,城鎮化率19%。另有流動人口0.2萬人。總人口中,男性3.24萬人,佔51.3%;女性3.07萬人,佔48.7%;14歲以下0.82萬人,佔13%;15—64歲4.91萬人,佔77.81%;65歲以上0.58萬人,佔9.1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80萬人,佔91.9%;有回族0.51萬餘人,佔8.1%。2011年,人口出生率9.79‰,人口死亡率10.04‰,人口自然增長率-0.2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88.49人。
2017年末,緱氏鎮常住人口為68345人。
截至2018年末,緱氏鎮戶籍人口為69357人。

經濟


2007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08006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6616元,財政收入達到152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34元,城鄉居民儲蓄總額23391萬元,人均居民儲蓄總額359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59元。
緱氏鎮過去一直是傳統上的農業大鎮,改革開放以來,緱氏鎮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葡萄特色產業,打造“唐僧寺”鮮食葡萄品牌。已形成以唐僧寺為中心的沿207國道的帶狀鮮食葡萄種植基地,服務營銷、科技推廣、冷貯增值等配套體系健全,2002年被國家林業部授予“中國葡萄之鄉”稱號,2003年被河南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緱氏鎮通過優化環境,優質服務,強力招商三引,強力推動工業化進程,工業實現了量的擴張和質的飛躍,湧現出了以洛陽市耀福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洛陽市科諾爾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鄭州豫恆機輛配件有限公司、偃師市永豐麵粉廠等為代表的規模以上企業。全鎮逐步形成建材、機械、電子、麵粉加工和鼓樂器製作五大支柱行業。
緱氏鎮積極整合旅遊資源,精心打造中原旅遊名鎮,先後完成玄奘故里一期、二期開發工程,推出“游玄奘故里、拜法門領袖、品慧泉神水、沾千年靈氣”佛教文化一日游精品線路,年平均接待遊客15萬人次。2006年11月13日CCTV在玄奘故里舉行了“玄奘之路”首發啟動儀式,2007年4月1日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參觀玄奘故里,並對玄奘故里開發做出重要批示,2008年4月14日,CCTV和偃師市政府共同舉辦了玄奘大師誕辰1408周年大型紀念活動,玄奘故里後續開發即將掀起新一輪旅遊開發熱潮。
2009年7月9日,總投資約3億元的玄奘故里玄奘寺改造工程7日開工,重修后的玄奘寺將成為集佛教聖地、休閑修學、旅遊觀光、學術研討於一體的綜合性菩提道場。
玄奘寺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是紀念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唐代偉大的旅行家、翻譯家、哲學家、佛教理論家玄奘的重要菩提道場。

綜述

2011年末,緱氏鎮財政總收入3499萬元,比上年增長7.3%;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7.4億元,增值稅1376萬元,企業所得稅674萬元。人均收入8461元,比上年增長18.6%。
2018年,緱氏鎮有工業企業45個,其中規模以上1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8個。

農業

緱氏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小麥2.9萬噸,玉米2.2萬噸。還有穀子、大豆、紅薯等,其中穀子、大豆、紅薯等雜糧種植面積0.48萬畝。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葡萄。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0.35萬畝,葡萄種植面積1.5萬畝。
緱氏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其中生豬飼養量2.3萬頭,年末存欄1.0萬頭;奶牛及肉牛飼養量1.2萬頭;家禽年飼養量137萬羽。

工業

緱氏鎮形成了耐火材料、特種潤滑油、機車配件、電子、食品加工和鼓樂器製作等支柱產業。
2011年,緱氏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職工3783人,工業總產值達到7.9億元,上繳稅金2214萬元。

商業

2011年末,緱氏鎮大型超市及集貿市場6家,各類連鎖店、專營店200餘家。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3億元,比上年增長15.8%。

金融業

2011年末,緱氏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4.1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各項貸款餘額1.7億元,比上年增長20.2%。
緱氏鎮
緱氏鎮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緱氏鎮有幼兒園8所;小學24所,在校生4600人;中學2所,在校生2300人,其中高級職稱186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緱氏鎮有鎮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4個;各類圖書室27個,藏書4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等業餘創作人員60人。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7000戶。
2011年末,緱氏鎮有學校體育場地26處,有省級田徑中長跑訓練基地1個。24個村均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3%。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緱氏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7個,其中鎮級衛生院1個、衛生室26個,病床110張。專業衛生人員90餘名,外聘專家2人,主任醫師2人。2011年,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參合人數6.16萬人,參合率達97.7%。社會保障2011年末,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811戶,人數3185人,支出276萬餘元,比上年增長10.7%。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9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13萬元。

郵政電信

2011年末,緱氏鎮有郵政局1個,代辦處24個。通訊基站20餘座,固定電話用戶6500戶,行動電話用戶2.2萬戶,寬頻接入用戶2700戶。

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末,緱氏鎮有自來水廠1座,深水井1眼、成套凈化設備,總計鋪設11厘米供水管網2.1萬米,供1.2萬常住人口使用。共鋪設排水管道長度4千米。
水利
2011年,緱氏鎮有擂鼓台、馬澗河、夏后寺、瀏河一庫、瀏河二庫等5座小型水庫,汛期蓄水總量60萬立方米。陸渾水庫灌區東一干灌渠穿境而過。
供電
2011年末,緱氏鎮有11萬伏變電站1座。22萬伏高壓線路1條。
園林綠化
2011年末,緱氏鎮有大小花壇90餘個,綠化面積0.7萬平方米。
緱氏鎮
緱氏鎮

交通


境內207國道、府李路橫貫東西,顧劉路、偃登路縱穿南北,東距新鄭國際機場50公里,西距洛陽國際機場30公里,北距隴海鐵路和高速公路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緱氏鎮境內有207國道經過。
緱氏鎮
緱氏鎮

文化


近況

2009年7月7日,北京一公司3億元重建玄奘寺后,唐僧的家鄉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再次迎來好消息,印尼信心集團投資10億元,要建玄奘學院。在佛教界,出生於緱氏鎮的唐玄奘,地位很高,被稱為“千古一佛”,名揚海內外。在緱氏鎮建一所佛學院,這將開中國大學之先河,因為在中國內地還沒有一所大學,建在一個鄉鎮。

相關記載

《史記·孝武本紀》
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若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無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見天子”。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毋所見,見大人跡。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葯以千數。是歲旱。於是天子既出毋名,乃禱萬里沙,過祠泰山。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沈祠而去。使二卿將卒塞決河,河徙二渠,復禹之故跡焉。
是時既滅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後世謾怠,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焉。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夏,有芝生殿防內中。天子為塞河,興通天台,若有光雲,乃下詔曰:“甘泉防生芝九莖,赦天下,毋有復作。”

文學作品描寫

在文學作品中關於“仙人跡”的傳說描寫有: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七十三回
(漢)武帝復問黃帝如何封禪?公孫卿亂說了一大篇,無非把岳宗泰岱,禪主雲亭的套話,信口鋪張。又把當時甘泉宮,指為黃帝時代的明庭,謂黃帝曾在明庭接見百神,後來采銅首山,鑄鼎荊山,鼎成後龍垂鬍鬚,下迎黃帝,黃帝乘龍登天,帶去後宮及大臣七十餘人;還有許多小臣,要想攀髯上去,髯被扯斷,統皆墜下,連黃帝所帶的弓衣,亦被震落,小臣無從再攀,只得抱弓悲號,因以鼎湖名地,烏號名弓。全是牽強附會。這番言詞,武帝已聽過許多方士,說及大略,不過公孫卿所談,更覺得娓娓動聽,遂不禁長嘆道:“朕如能學得黃帝,棄妻子也如敝屣哩!”當下拜卿(指公孫卿)為郎,使至太室候神,太室即嵩岳之一峰。既而卿入都面陳,謂緱氏城上有仙人跡,請武帝自往巡幸。上回所述駕幸緱氏,便是為了公孫卿一言。惟武帝也恐為所欺,曾向卿說道:“汝莫非效文成五利否?”卿答稱人求神仙,神仙不須求人,應該寬假歲月,精誠感應,方得上迓仙人。(摘錄於蔡東藩《前漢演義》第七十三回)
一說:緱,緱氏為古地名,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周朝時有一位卿士被封在緱氏邑。就以地名為氏。
二說:系春秋時代周靈王緱姓王后的誕生地而得名,歷史上曾多次設縣。宋代《太平廣記》云:“西王母姓緱,河南緱氏乃西王母修道之故地也。”
三說:因境內有緱山而得名。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緱氏鎮因鎮人民政府駐緱氏村得名。

傳說

仙人跡簡介
仙人遺跡在緱氏城上。據《史記·封禪書》載:“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言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如雉,往來城上。天子(指漢武帝)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也。”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也。……三月,(漢武帝)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嶽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太山(指泰山),太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太山巔。”

文物古迹

2011年,緱氏鎮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

旅遊


景點

玄奘故居
玄奘故居坐落在陳河村中部,坐北朝南,佔地25畝,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分前後兩院,前院建築為東、西廂房和廳堂,西廂房主要展示玄奘隻身奮鬥17載赴印度取經的動人經歷和19年嘔心瀝血翻譯的全部經卷。後院東廂房為玄奘母親宋氏的居室,後堂為玄奘祖父、母居室。佛光寺位於玄奘故居後院,始建於唐神龍元年(705年),是唐中宗李顯(即佛光王)紀念法師玄奘御旨修建,公元2000年重修。
恭陵
恭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緱氏鎮東北2.5千米的滹沱嶺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灰嘴遺址
灰嘴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偃師市南緱氏鎮灰嘴村東,南依嵩山余脈青羅山,東靠自東南向西北蜿蜒流過的瀏澗河。該遺址分東西兩部,兩者之間被巨大的沖溝分開。東址長西寬各約30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西址長寬各約200米,面積近4萬平方米。文化層自上而下依次疊壓為商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仰韶文化層。三層總厚度約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