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年

754年

公元754年,甲午,天寶十三年。楊國忠屢言安祿山將反。玄宗召祿山,應命即至,由是更被信任。以安祿山領閑廄、隴右群牧等使、知總監事,以吉溫為閑廄副使。楊國忠進位司空。安祿山還范陽劍南留後李宓南詔,到太和城,全軍覆沒。楊國忠掩蓋敗狀。攻雲南死者前後達二十萬人。楊國忠恨吉溫附安祿山,揭發其贓污等事,貶為澧陽長史。高力士告玄宗:雲南屢敗,邊將擁兵,禍發恐不可收拾。

中國紀年


754年,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天寶十三載,干支紀年為甲午馬年。

歷史大事


安祿山入朝加左僕射
天寶十三年(七五四)正月三日,安祿山入朝。當時楊國忠與安祿山交惡,所以在玄宗前言祿山必反,並說:皇上試召之入朝,必不來。玄宗召之,祿山聞命即至。四日,祿山見玄宗於華清宮,涕泣說:“臣本是胡人,為陛下所寵愛信任,但為國忠所嫉妒,臣死無日矣。”玄宗憐憫,賞賜巨萬,於是更加親信祿山,不聽國忠之言。太子也知安祿山必反,言於玄宗,亦不聽。玄宗欲加安祿山同平章事,已令太常卿翰林待詔張草制。楊國忠知后諫說:安祿山雖有軍功,但目不識丁,怎麼可以為宰相呢!制書如下,恐四夷有輕我大唐之心。玄宗聽后乃止。正月十日,加祿山左僕射,賜其一子三品官,一子四品官。安祿山又求兼領閑廄、群牧使。正月二十五日,玄宗又以祿山為閑廄隴右群牧使。祿山又求兼群牧總監,月二十七日,又以其兼知總監事。祿山奏以御史中丞吉溫為武部侍郎,充閑廄副使。
安祿山乞賞部將辭歸范陽
天寶十三年(七五四)二月二十三日,安祿山入朝奏請說:臣所部將士討奚、契丹、九姓及同羅等,功勛甚多,乞不限常格,超資加賞,仍寫告身付於臣軍,授與將士。於是安祿山部下除將軍者五百餘人,中郎將者二千餘人。祿山預謀反叛,欲以此收將士之心。三月一日,安祿山辭歸范陽,玄宗解御衣賜之,祿山受之,既驚且喜。恐怕楊國忠奏玄宗留己,遂疾驅出潼關。然後乘船沿黃河而下,命船夫執繩板立於岸邊,十五里一換,晝夜兼行,一日數百里,過郡縣都不下船。從此凡有告安祿山反者,玄宗皆縛送范陽,於是人皆知祿山要反,但無人敢說。
張均被貶
唐初,詔敕制書都由中書省和門下省有文才者草寫。乾封(六六六至六六七)以後,召文士元萬頃,范履冰等草之,因為常於北門等候進止,時人稱之為“北門學士”。中宗在位時,上官昭容專其事。玄宗即位,設置翰林院,在禁中延引文章之士,下至僧人、道士,及書、畫、琴、棋、數術之士皆置之翰林院,被稱為“翰林待詔”。刑部尚書張均及弟張皆供奉翰林院。玄宗想要加安祿山同平章事時,曾令張草制書。后因楊國忠諫而止。安祿山離開長安歸范陽時,玄宗令高力士送至長樂坡,力士回來后,玄宗問道:祿山心中高興嗎?回答說:觀其心意似乎不高興,一定是因為知道想命其為相而中止的原故。玄宗以此問楊國忠,國忠說,欲以祿山為相,別人並不知道,一定是張兄弟所告。玄宗大怒,天寶十三年(七五四)三月遂貶張均為建安(今福建建甌)太守,張為盧溪(今湖南瀘溪)司馬,張弟給事中張俶為宜春(今江西宜春)司馬。
哥舒翰為其部將請功
安祿山乞賞其部將,哥舒翰也為其部將請功,天寶十三年(七五四)三月,玄宗遂下敕以隴右十將、特進、火拔州都督、燕山郡王火拔歸仁為騾騎大將軍,河源(今青海西寧)軍使王思禮加特進,臨洮(今青海樂都)太守成如璆、討擊副使范陽人魯炅、皋蘭(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府都督渾惟明等並加雲麾將軍,隴右討擊副使郭英乂為左羽林將軍。哥舒翰又奏嚴挺之之子嚴武為節度判官,呂湮為支度判官,高適為掌書記,曲環為別將。
劍南兵大敗於南詔
天寶十三年(七五四)六月,侍御史、劍南留後李宓帥兵七萬擊南詔。南詔王閣羅鳳引唐軍深入,至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南詔兵堅壁不戰。唐軍後繼不給,糧食吃盡,士卒又多染瘴疫,大部分死亡,乃帥兵退卻,南詔乘機追擊,李宓被擒,全軍覆沒。而楊國忠卻謊報軍情,隱其敗狀,以捷上奏,更發兵討之,前後死者近二十萬人。但懾於楊國忠的威權,無人敢以實情上聞。玄宗曾對高力士說:我現在年老,把朝事付給宰相,邊事付於諸將,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高力士聽后說:“我聽說雲南兵多次敗唐軍,邊將又擁兵太重,不知陛下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局勢將不可收拾,不可說無憂。”
哥舒翰奏置神策軍
天寶十三年(七五四)七月二十日,哥舒翰奏請於所開九曲之地置洮陽、澆河(皆今甘肅臨潭西)二郡及神策軍,以臨洮太守成如璆兼洮陽太守,充神策軍使。神策軍此時雖是隴右節度使所屬的一支駐守臨洮城的軍隊,但在安史之亂爆發后,入援,參加了平叛戰鬥。后因其故地已被吐蕃佔領,就留在朝廷,逐漸發展成為唐朝的禁軍。在唐代後期平定藩鎮割據,抵禦外族的侵略中,成為唐朝勁旅。由於軍權為宦官所控制,神策軍對唐後期的政治和社會有重大的影響。
陳希烈罷相
楊國忠忌陳希烈,遂屢次上表辭位。玄宗想以武部侍郎吉溫代之,國忠以吉溫附安祿山,奏言不可,因為文部侍郎韋見素和雅易制,遂薦之。天寶十三年(七五四)八月十一日,以陳希烈為太子太師,罷政事,以韋見素為武部尚書,同平章事。
楊國忠欺瞞災情
自去年以來,水旱災相繼,關中一帶大飢。楊國忠惡京兆尹李峴不附已,以災荒歸咎於峴。天寶十三年(七五四)九月,貶李峴為長沙太守。玄宗憂淫雨連綿,傷田中禾稼,楊國忠取禾苗之善者獻之,並說:“雨水雖多,但不害稼。”扶風(今陝西鳳翔)太守房琯上言所部水災,國忠即使御史推按其事,所以天下無人敢上言災情。高力士在玄宗身邊,玄宗說:“淫雨連綿不斷,天下有事可以直言。”力士說:“自陛下把大權假於宰相,因為賞罰無章,以至陰陽失度,所以群臣不敢直言。”玄宗聽后沉默不語。
吉溫被貶
河東太守兼本道採訪使韋陟,文雅有盛名,楊國忠恐其入為相,使人告陟有貪贓之事,下御史按問。陟遂賄賂御史中丞吉溫,使求救於安祿山,但為國忠所發。天寶十三年(七五四)十一月十一日,貶陟為桂嶺(今廣西賀縣)尉,貶溫為灃陽(今湖南灃縣)長史。安祿山為吉溫訟冤,並言國忠讒疾,但玄宗兩無所問。
戶部奏天下郡縣鄉戶口數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七五四),戶部奏天下郡三百二十一,縣一千五百三十八,鄉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戶九百O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人口數五千二百八十八萬O四百八十八,是為唐代戶口最盛時期。
玄朗卒
天寶十三年(七五四),東陽(今浙江東陽)清泰寺沙門玄朗卒,年八十二。釋玄朗,俗姓傅,字慧明,婺州烏傷(今浙江義烏)人。九歲出家,二十一歲至光州(今河南光山)從道岸律師受具足戒。先學律,后博覽經論,尤精《涅盤經》。後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妙喜寺與印禪師研學禪要。曾從天台宗七祖慧威法師學《法華經》、《凈名經》、《大智度論》、《摩訶止觀》等,精通天台宗教義。因隱居左溪岩,世稱為“左溪尊者”。被奉為天台宗第八祖。撰《法華經科文》二卷。著名弟子有湛然等。
崔顥卒
天寶十三年(七五四),詩人崔顥卒,生年不詳。崔顥,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七二三)登進士第,官至尚書司勛員外郎。有才無行,好飲酒賭博。其所作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代表作有《黃鶴樓》,據傳大詩人李白登黃鶴樓,見崔顥題詩,慨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全唐詩》錄存其詩四十二首,編為一卷。
李頎卒
天寶十三年(七五四),李頎約卒於是年,生年不詳。李頎,籍貫不詳,長期居於潁陽(今河南登封)。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登進士第,曾任新鄉尉。後去職,歸隱潁陽,煉丹求仙。李頎與王維、高適、王昌齡、崔顥、張旭綦毋潛等皆有交往,名著當世。其詩內容豐富,尤以邊塞詩著稱。《全唐詩》錄存其詩一百二十餘首,編為三卷。

資治通鑒記載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下之下天寶十三年(甲午,公元七五四年)
春,正月,己亥,安祿山入朝。是時楊國忠言祿山必反,且曰:“陛下試召之,必不來。”上使召之,祿山聞命即至。庚子,見上於華清宮,泣曰:“臣本胡人,陛下寵擢至此,為國忠所疾,臣死無日矣!”上憐之,賞賜巨萬,由是益親信祿山,國忠之言不能入矣。太子亦知祿山必反,言於上,上不聽。
甲辰,太清宮奏:“學士李琪見玄元皇帝乘紫雲,告以國祚延昌。”
唐初,詔敕皆書、門下官有文者為之。乾封以後,始召文士元萬頃、范履冰等草諸文辭,常於北門候進止,時人謂之“北門學士”。中宗之世,上官昭容專其事。上即位,始置翰林院,密邇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書、畫、琴、棋、數術之工皆處之,謂之“待詔”。刑部尚書張均及弟太常卿皆翰林院供奉。上欲加安祿山同平章事,已令張草制。楊國忠諫曰:“祿山雖有軍功,目不知書,豈可為宰相!制書若下,恐四夷輕唐。”上乃止。乙巳,加祿山左僕射,賜一子三品、一子四品官。丙午,上還宮。
安祿山求兼領閑廄、群牧;庚申,以祿山為閑廄、隴右群牧等使。祿山又求兼總監;壬戌,兼知總監事。祿山奏以御史中丞吉溫為武部侍郎,充閑廄逼使,楊國忠由是惡溫。祿山密遣親信選健馬堪戰者數千匹,別飼之。
二月,壬申,上朝獻太清宮,上聖祖尊號曰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大皇太帝。癸酉,享太廟,上高祖謚曰神堯大聖光孝皇帝,太宗謚曰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高宗謚曰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宗謚曰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睿宗謚曰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以漢家諸帝皆謚孝故也。甲戌,群臣上尊號曰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赦天下。
丁丑,楊國忠進位司空;甲申,臨軒冊命。
己丑,安祿山奏:“臣所部將士討奚、契丹、九姓、同羅等,勛效甚多,乞不拘常格,超資加賞,仍好寫告身付臣軍授之。”於是除將軍者五百餘人,中郎將者二千餘人。祿山欲反,故先以此收眾心也。
三月,丁酉朔,祿山辭歸范陽。上解御衣以賜之,祿山受之驚喜。恐楊國忠奏留之,疾驅出關。乘船沿河而下,令船夫執繩板立於岸側,十五里一更,晝夜兼行,日數百里,過郡縣不下船。自是有言祿山反者,上皆縛送之。由是人皆知其將反,無敢言者。
祿山之髮長安也,上令高力士餞之長樂坡,及還,上問:“祿山慰意乎?”對曰:“觀其意怏怏,必知欲命為相而中止故也。”上以告國忠,曰:“此議他人不知,必張兄弟告之也。”上怒,貶張均為建安太守,為盧溪司馬,弟給事中埱為宜春司馬。
哥舒翰亦為其部將論功,敕以隴右十將、特進、火拔州都督、燕山郡王火拔歸仁為驃騎大將軍,河源軍使王思禮加特進,臨洮太守成如璆、討擊副使范陽魯炅、皋蘭府都督渾惟明並加雲麾將軍,隴右討擊副使郭英乂為左羽林將軍。英乂,知運之子也。翰又奏嚴挺之之子武為節度判官,河東呂諲為度支判官,前封丘尉高適為掌書記,安邑曲環為別將。
程千里執阿布思,獻於闕下,斬之。甲子,以千里為金吾大將軍,以封常清權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
夏,四月,癸巳,安祿山奏擊奚破之,虜其王李日越。
六月,乙丑朔,日有食之,不盡如鉤。
侍御史、俞南留後李宓將兵七萬擊南詔。閣羅鳳誘之深入,至太和城,閉壁不戰。宓糧盡,士卒罹瘴疫及飢死什七八,乃引還;蠻追擊之,宓被擒,全軍皆沒。楊國忠隱其敗,更以捷聞,益發中國兵討之,前後死者幾二十萬人,無敢言者。上嘗謂高力士曰:“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力士對曰:“臣聞雲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謂無憂也!”上曰:“卿勿言,朕徐思之。”
秋,七月,癸丑,哥舒翰奏,於所開九曲之地置洮陽、澆河二郡及神策軍,以臨洮太守成如璆兼洮陽太守,充神策軍使。
楊國忠忌陳希烈,希烈累表辭位;上欲以武部侍郎吉溫代之,國忠以溫附安祿山,奏言不可;以文部侍郎韋見素和雅易制,薦之。八月,丙戌,以希烈為太子太師,罷政事;以見素為武部尚書、同平章事。
自去歲水旱相繼,關中大飢。楊國忠惡京兆尹李峴不附己,以災沴歸咎於峴,九月,貶長沙太守。峴,禕之子也。上憂雨傷稼,國忠取禾之善者獻之,曰:“雨雖多,不害稼也。”上以為然。扶風太守房琯言所部水災,國忠使御史推之。是歲,天下無敢言災者。高力士侍側,上曰:“淫雨不已,卿可盡言。”對曰:“自陛下以權假宰相,賞罰無章,陰陽失度,臣何敢言!”上默然。
冬,十月,乙酉,上幸華清宮。
十一月,己未,置內侍監二員,正三品。
河東太守兼本道採訪使韋陟,斌之兄也,文雅有盛名,楊國忠恐其入相,使人告陟贓污事,下御史按問。陟賂中丞吉溫,使求救於安祿山,復為國忠所發。閏月,壬寅,貶陟桂嶺尉,溫澧陽長史。安祿山為溫訟冤,且言國忠讒疾。上兩無所問。
戊午,上還宮。
是歲,戶部奏天下郡三百二十一,縣千五百三十八,鄉萬六千八百二十九,戶九百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