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外道的結果 展開

外道

宗教

菩提——道: 外道與附佛外道的區別: 佛教把佛陀所說的教法,符合因果實相正理的實證法道,佛弟子依之而修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稱為內道。因此之故,佛教也稱為內教。意思是說,究竟的真理在我們的真心如來藏自性中,心外求法都是不究竟的。所以佛教把心外求法的種種宗教統稱為外道。

佛陀所說的教法,則為內道,只要不是源於佛性,皆是外道,然承認源於佛性則等於皈依了佛門。佛教自古以來,統稱心外求法為外道,因為佛陀在各經論中,都說佛法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中國禪門也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可見佛法即自己的真心自性,若在此以外談法論議,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視為“外道”。

引證解釋


⒈不了解佛教教義及思想統稱為外道。內行人不說外行話,
南朝 梁沉約《枳園寺剎下石記》:“魔眾稽顙,外道屈膝;抽薪止火,折劍摧鋒。”
《陳書·傅縡傳》:“三論之興,為日久矣。龍樹 創其源,除內學之偏見;提婆 揚其旨,盪外道之邪執。欲使大化流而不擁,玄風闡而無墜。”
《景德傳燈錄·迦毗摩羅》:“第十三祖 迦毗摩羅 者,華氏國 人也。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后於馬鳴尊者得法。”
宋陳善《捫虱新話》卷四:“予聞 釋 氏之論曰:欲破彼宗,先善本宗。故佛在世日,西域有三十六種外道,每種各以其藝,咸來難佛……外道藝窮,乃始歸佛。”
⒉泛指不合於正道的論說、法則等。
宋宋羽《滄浪詩話·詩評》:“大曆 之詩,高者尚未失盛 唐,下者漸入晚 唐 矣。晚 唐 之下者,亦墮野狐外道鬼窟中。”
清惲敬《與黃香石》:“敬 古文法盡出 子長,其 孟堅 以下,時參筆勢而已……作詩賦雜文,其法亦然,舍是皆外道也。”
⒊歪門邪道,搞不正當的活動。
《紅樓夢》第八一回:“說起 寳玉 的乾媽,竟是個混賬東西,邪魔外道的。”
⒋見外;客氣。
《紅樓夢》第九十回:“平兒 笑說道:‘我們奶奶說,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 岫煙 道:‘不是外道,實在不過意。’”
高玉寶《高玉寶》第十三章:“咱們是一根藤上的瓜,就不要說那些外道話了。”

基本信息


佛教外道

外道,佛學術語,梵語ti^rthaka 或 ti^rthika,巴利語titthiya。音譯作底體迦。又作外教、外法、外學。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與儒家所謂‘異端’一語相當。梵語之原義系指神聖而應受尊敬之隱遁者,初為佛教稱其他教派之語,意為正說者、苦行者;對此而自稱內道,稱佛教經典為內典,稱佛教以外之經典為外典。至後世,漸附加異見、邪說之義,外道遂成為侮蔑排斥之貶稱,意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三論玄義卷上(大四五·一中)載:‘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
諸經論所舉外道之種類甚多,一般指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刪闍耶毗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尼乾陀若提子等六師外道及數論、瑜伽、勝論、正理、聲論、吠檀多等六派哲學。此外尚有下列之分類:
(一)外道四執,又作外道四見、外道四計、外道四宗、四種外道。系外道就諸法之一、異、常、無常等所執之妄見,可由三方面說明:⑴妄執‘法’之一、異,據外道小乘四宗論載,有:1.一切法同一論,如數論外道之說。2.一切法別異論,如勝論外道之說。3.一切法亦同一亦別異論,如尼犍子外道之說。4.一切法非同一非別異論,如若提子外道、邪命外道之說。⑵妄執世間之常、無常,據大智度論卷七載,有:1.世間一切恆常論,2.世間一切無常論,3.世間一切亦恆常亦無常論,4.世間一切非恆常亦非無常論。⑶妄執因果之有、無,據三論玄義載,有:1.邪因邪果論,如大自在天外道之說。2.無因有果論,如常見外道之說。3.有因無果論,如斷見外道之說。4.無因無果論,如否定因果道理之外道之說。此外,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五,自‘我’與‘蘊’之‘即’、‘離’問題,分為多種主張;而中觀論疏卷七本,則自‘苦’之自作、他作等觀點,分為四執。
(二)六苦行外道,據北本涅槃經卷十六載,指自餓外道、投淵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學習牛、犬,而祈求升天之外道)等六種苦行外道。
(三)外道十六宗,又作十六異論、十六外道、十六計。據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載,即:⑴因中有果宗,如雨眾外道(或稱雨際外道)之說。⑵從緣顯了宗,如聲論、數論之一派說。⑶去來實有宗,如勝論、時論外道之說。⑷計我實有宗,如數論、勝論、離系等一切之外道及小乘犢子部之說。⑸諸法皆常宗,如數論外道等之說。⑹諸因宿作宗,如離系外道(又作宿作外道、宿作因論師)之說,亦即耆那教之主張。⑺自在等因宗,如大自在天外道之說。⑻害為正法宗,主張為食肉而殺生者為正法。⑼邊無邊等宗,如主張世界之有邊、無邊等之說。⑽不死矯亂宗,如珊闍耶(梵San~jaya)之詭辯論。⑾諸法無因宗,如無因外道之說。⑿七事斷滅宗,如斷見外道之說。⒀因果皆空宗,如空見外道、邪見外道之說。⒁妄計最勝宗,如婆羅門至上之說。⒂妄計清凈宗,如現法涅槃外道等之說。⒃妄計吉祥宗,如歷算外道主張祭祀日月、星宿等為吉祥。
(四)二十外道,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其中亦包括小乘佛教,即:小乘外道論師、方論師、風論師(風仙論師)、韋陀論師、伊賒那論師、裸形外道論師、毗世師論師、苦行論師、女人眷屬論師、行苦行論師、凈眼論師、摩陀羅論師、尼犍子論師、僧佉論師、摩醯首羅論師、無因論師、時論師、服水論師、口力論師、本生安荼論師等。
(五)三十種外道,據大日經卷一、大日經疏卷一載,指:時外道、地等變化外道、瑜伽我外道、建立凈外道、不建立無凈外道、自在天外道、流出外道、時外道(與前述之時外道有異)、尊貴外道、自然外道、內我外道、人量外道、遍嚴外道,壽者外道、補特伽羅外道、識外道、阿賴耶外道、知者外道、見者外道、能執外道、所執外道、內知外道、外知外道、社怛梵外道、意生外道、儒童外道、常定生外道、聲顯外道、聲生外道(以上二種外道又合稱為聲外道)、非聲外道。
(六)外道所執之六十二見,系出自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梵網六十二見經、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九。列舉如下:
⑴有關過去(本劫本見)之分別見(有十八種):
⑵有關未來(末劫末見)之分別見(有四十四種):
其他如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大品涅槃經憍陳如品、法華文句記卷十一等對此亦舉有多種之分類。
(七)九十六種外道之演演算法,據大毗婆沙論卷四載,六師外道各有弟子十五人,以一師出十五種異見,六師則出九十種異見;又師之法與弟子不同,故九十弟子加上六師,則為九十六種派別,以此喻外道之多。涅槃經卷十則作九十五種之說,此外尚有種種異說。其他之外道,如:順世外道、出家外道(相對於在俗外道而言,出家之外道稱為出家外道)、塗灰外道(獸主外道)、附佛法外道(依附佛教而主張邪義者)、迦婆離(梵Kabari^ ,結鬘)外道、二天三仙、三外道、十三外道、外道十一宗、三種外道等多種。
此外,諸經論中,將各種外道大別為兩大類,一為外外道,一為內外道。外外道泛指佛教以外之各種教法、學派,與廣義之‘外道’同義。內外道則指附於佛法或佛教內之妄執一見者,或不如法修行者。又密教中之外外道與廣義之外道同義。內外道則有二種,一指佛教內之聲聞、緣覺二乘,另一指顯教諸宗派。[楞伽經卷一、瑜伽師地論卷六、卷七、華嚴經疏卷二十八、大日經疏卷十九、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十]
在佛陀千百萬弟子中,大多數是從外道轉投佛陀座下,如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等,都是外道;乃至佛陀在即將涅盤時,最後皈依三寶的須跋陀羅也是外道。其實,揆諸佛教歷史,初信外道的人,更易進入佛教之門,而且一旦理解悟入佛教的真諦之後,就堅信不移。即使佛陀在證悟佛道之前所精通的科學“五明”及哲學“四吠陀”,也都是外道之學。
佛陀時代的社會,由於婆羅門的墮落,自由思想的勃興,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思想偏激的沙門教團,後來佛陀創立教團后,即稱他們為“外道”。關於外道的種類,諸經論所舉甚多,有九十六種、九十五種外道的說法,但一般都以“六師外道”為代表。

六師外道

即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舍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干陀若提子等六師。六師各有十五名弟子,總計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六師各有十六種所學法,一法自學,其餘十五種各教十五弟子,師徒合論,共九十六種。所謂九十五外道,是指五大外道,即數論派、勝論派、離系派、獸主派、遍出派,各有十八部的末派,本末總計為九十五種。
據《北本涅盤經》載,印度有六種苦行外道,專以苦行而希求未來的樂果。即:一、自餓外道,斷食而忍受飢餓;二、投淵外道,潛入寒冷深淵,忍受凍苦;三、赴火外道,身常炙熱,甘受熱惱;四、自坐外道,不分寒暑,裸形坐於露地;五、寂默外道,以屍林冢間為住處,寂默不語;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學習牛犬囓草噉污而祈求生天。
又諸經論中,把各種外道大別為兩類:第一類是外外道,即泛指佛教以外的各種教法學派;第二類是內外道,即指附於佛法或佛教內的妄執一見者,或不如法修行者。所以,一般人常將外道和邪見歸為同一類者。
在《翻梵語》一書中,則舉出散見於各經論中的外道名稱,共有一百三十餘種之多。例如:《阿毗曇毗婆沙》中的“蘇尼哆弟子”,譯作血,即拜血的外道;《雜阿毗曇》中的須那剎多羅等,譯作好星,即拜星的外道;《婆須密經》中的難陀婆嗟,譯作歡喜犢,即學習犢牛的外道;《雜阿含經》中的“薩區”,譯作地,即拜地的外道;豆婆遮,譯作惡語,即以惡語來求解脫的外道。此外,如“阿蘭迦”,譯作鳥名;《阿毗曇毗婆沙論》中的“郁陀迦子”、《百論》中的“郁陀羅伽”,譯作獺,即學獺的外道;《雜阿含經》、《外道誘質多長者經》中的“阿耆毗”譯作火;《佛所行贊》中的“阿耆尼毗舍”,阿耆尼譯作火,毗舍譯作入,即拜火的外道。
試想拜火、拜天、學鳥、學獸,卻不從凈化心靈做起,如何能解脫煩惱呢?所以,外道所學,執著顛倒妄想,只是浪費時光。所謂“回頭是岸”、“回迷返悟”、“回邪歸正”、“回小向大”、“回妄至真”,希望外道早日棄暗投明,迴向自我清凈,自我改進,自我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