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導彈
飛行器上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
從飛行器上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殲擊機的主要武器之一,也用作殲擊轟炸機、強擊機、直升機的空戰武器。此外,從理論上講也可以作為加油機、預警機等軍用飛機的自衛武器。
空空導彈
一些新型空空導彈(如“流星”)採用衝壓噴氣發動機,具有更好的機動性。彈翼用以產生升力,並保證導彈飛行的穩定。
空空導彈主要由制導裝置、戰鬥部、動力裝置和彈翼等部分組成。制導裝置用以控制導彈跟蹤目標,常用的有紅外尋的、雷達尋的和複合制導等類型。戰鬥部用來直接毀傷目標,多數裝高能常規炸藥,也有的用核裝葯。其引信多為紅外、無線電和激光等類型的近炸引信,多數導彈同時還裝有觸發引信。動力裝置用來產生推力,推動導彈飛行,空空導彈多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未來的一些新型空空導彈(如“流星”)採用衝壓噴氣發動機,具有更好的機動性。彈翼用以產生升力,並保證導彈飛行的穩定。
空空導彈在結構上一般由導引頭、飛行控制艙、引信、戰鬥部、發動機和舵面翼面組成,在導彈功能上空空導彈一般由制導、引戰、推進分系統以及發射控制分系統構成導彈系統,武器裝備空中導彈系統還包括地面保障和支援設備。因此,廣義地說,空空導彈包括導彈發射控制裝置和地面設備。
空空導彈
空空導彈之所以發射后能跟蹤目標,是因為它有目標探測系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導引頭,以及控制導彈轉向的飛行控制系統。導彈發射后,導引頭鎖定跟蹤目標,並把目標的運動方向、速度等信息實時傳送給導彈的飛行控制系統,從而控制導彈飛向目標。
空空導彈的導引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紅外導引頭,它利用紅外敏感器件探測目標戰機尾氣、以及機身與空氣摩擦產生的紅外輻射;另一種是雷達導引頭,它通過探測目標戰機反射回來的雷達波進行跟蹤。
雷達導引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半主動雷達導引頭,它只接受雷達波,不能發射雷達波,工作時需要載機照射目 標,這是第三代中距攔射空空導彈普遍採用的末制導方式。還有一種是主動雷達導引頭,它發射並接收雷達波,因此,這種導彈具有發射后不管功能,是第四代中距空空導彈普遍採用的末制導方式。
空空導彈可以用很多方法分類。
根據作戰任務分類
根據作戰任務可以分為攔射型和格鬥型兩種:
空空導彈
一、格鬥導彈
是以攻擊目視距離內的目標為主的導彈,又稱近距格鬥導彈,多採用紅外尋的制導,發射后可以不管。導引頭的跟蹤範圍和跟蹤角速度大,能實施離軸發射,最小發射距離為300~500米。橫向過載30~60g,機動能力強,能對目標實施全向攻擊。迎頭攻擊時,最大發射距離可達18~25千米。
二、攔射導彈
有中距、遠距攔射導彈之分。中距攔射導彈的最大發射距離從25千米到 100千米不等,多採用半主動雷達尋的制導。遠距攔射導彈採用複合制導,可由載機在距目標100千米以外連續發射數枚,攻擊不同方向的數個目標。攔射導彈與載機上的脈衝多普勒雷達火控系統相配合,具有下視、下射能力,能攻擊超低空飛行的飛機和巡航導彈,有的兼有近距格鬥能力,可用於全高度、全方向、全天候作戰。
根據射程分類
根據射程可以分近距、中距和遠距三種:
一、近距
近距格鬥導彈多採用紅外尋的制導,射程一般為幾百米至20千米,最大過載30~40g,主要用於近距格鬥,具有較高的機動能力。
二、中距
中距攔射導彈多採用半主動雷達尋的制導,也有採取主動雷達末制導的(如AIM-120、R-77等),具有全天候、全方向作戰能力。射程一般約為數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三、遠距
射程在100千米以外的稱遠距超視距空空導彈,簡稱遠距空空導彈。遠距空空導彈一般採用衝壓發動機作為巡航段的動力裝置。
根據制導方式分類
按制導方式分為激光、紅外、主動雷達、半主動雷達、被動雷達(反輻射)和複合制導等。
信息獲取能力
超視距空戰首重信息,所以超視距空戰要求戰鬥機本身應具有良好的從外界獲取信息的能力。目前最具實用性當屬數據鏈。作戰飛機用戰術數據鏈聯繫起來,數架戰鬥機能共享戰術情報,從而使傳統的空軍單機和編隊戰術發生根本性變革。第一個戰鬥用途的數據鏈在80年代秘密安裝於JAS-37“維京”戰鬥機上,而“鷹獅”戰鬥機的數據鏈更向前發展了一步。戰術數據鏈能同時在4架作戰飛機上進行雙向聯繫,其有效作用範圍可達500公里,且抗干擾能力極強。擁有數據鏈的戰鬥機,可產生多種戰術運用,其代表是靜默攻擊,比如當目標飛機意識到被鎖定並處於對方的導彈射程之內,會進行蛇形機動德等戰術動作,避免被鎖定,但它並沒有意識到在其他方向上還有其他作戰飛機同時鎖定它,其他飛機可通過那架發現目標的飛機所提供的信息實施導彈攻擊,不需要所有編隊飛機一起開機搜索,在殲滅敵機的同時保存了自己。使用數據鏈還可以更好地跟蹤目標,數據鏈可以把分散編隊各飛機的雷達聯繫起來,從而確定目標位置並對目標進行跟蹤。而信息獲取能力除了飛機本身性能以外,還需要構建空戰系統,使戰鬥機能夠從大系統中獲取空情信息。
有些人認為信息化戰爭時代,就要增強整個系統的信息獲取能力,並在系統內部合理流動。但是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也要防止己方的信息被敵人所獲取,這被稱為信息防護。而發展隱身戰鬥機就是通過減少戰鬥機各種物理特徵值,減少被敵方感測器探測的可能,減少己方的信息被敵人所獲取。就技術發展來看,戰鬥機的隱身能力是有限的,還不能完全隱身,只能在減小某種感測器的探測距離。但是即使這種極為有限的能力,哪怕是“准隱身”,也能夠減少被敵機雷達發現的距離。理論上雷達發現目標的距離,和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積(RCS)的四次方根成正比。也就是說,RCS降低到原來的十分之一,雷達發現它的距離就會縮短到原來的56%。即使被發現,由於不能被雷達穩定跟蹤,而難以鎖定。而雷達制導導彈,往往採用厘米波段,很難抓住隱身飛機。隱身飛機的出現,使在當前技術條件下的超視距空戰面臨挑戰。但是,為了保持自己的“隱形”,減少自己的暴露可能,隱身飛機不與其它機型混編,往往單機行動,在未來空戰中“單機遊獵”將成為隱形戰鬥機進行空戰的主要樣式。
高速度
“速度就是生命”這句話貫穿於整個空戰史,傳統機炮空戰是這樣,導彈空戰時代更是這樣。在超視距空戰中持續維持一個較高的速度可以大大增強戰鬥機在超視距空戰中的戰鬥力與生存力。首先,高速度可以增加空空導彈的射程。據相關資料表明,F-22以M1.5進行超音速巡航發射AIM-120,可使導彈射程提高50%,這相應的擴大了導彈的攻擊範圍,可在更遠的距離上發動攻擊。其次,維持一個較高的速度,可以更容易的突破敵機的防空網。前面曾經提到的蛇形機動,如果以較高的速度進行突破將更容易實現。當被敵機雷達鎖定時,則可迅速脫離戰區。可見高速度仍是空戰不變的法則。
機載武器性能
模擬結果表明:戰鬥機的空戰效能與機載武器性能的4次方成正比,一些發達國家採取了“一代平台,幾代武器”的發展策略,儘快通過改善空空導彈性能,來提高飛機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而現代戰鬥機,雷達電子設備佔全機整體價值的比重越來越大。
被動獲取信息
在未來空戰中,被動獲取信息的能力更需值得重視。在未來空戰中,貿然打開雷達,很容易被敵機所警覺。所以,加強被動信息獲取能力是必要的。無源被動雷達在發現目標和消滅入侵目標方面,比單純提高常規雷達系統的指標更為有效。在被動雷達下,將不是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取勝。相反,誰先雷達開機,誰將遭到攻擊,因此雷達作用距離遠的飛機實際上不敢早開機。但是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又不能不開機,因此它們將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
機動性
機動性再也不是戰鬥機的首要標準。超視距空戰並不需要高機動性。超視距空戰由於導彈發射距離增大,使載機處於相對安全的態勢下,導彈載機不需要作齣劇烈的戰術動作。而由於不像近距離格鬥那樣充滿緊張感,戰術動作的轉換節奏顯著變慢。主要表現在近距離戰術動作轉換連續性更差,動作之間的銜接更為鬆散,像傳統空戰纏鬥中經常出現的各種特技動作巧妙組合、一氣呵成的情況更為罕見。而近距離空戰中,大離軸發射角格鬥彈和頭盔瞄準具將成為戰鬥機的標準裝備。由於具有全向攻擊能力,和后射能力的導彈裝備,像傳統空戰那樣進行尾後攻擊將很少出現,無需再為佔據尾後攻擊區作齣劇烈的機動動作,所以戰鬥機的機動性需求並不強烈。雙方空戰的實質,變成火力質量的直接對抗。
1944年4月德國首先製成X-4型有線制導空空導彈,但尚未投入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告結束。戰後,空空導彈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空空導彈
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空空導彈只能對機動性能比較差的亞音速轟炸機實施尾追攻擊,射程2~6千米,主要有美國的“響尾蛇”AIM-9B,蘇聯的AA-1導彈。
第二階段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超音速轟炸機的出現和電子技術的發展,促使空空導彈的射程、橫向過載、適用的高度和速度都有很大提高。制導規律普遍採用比例導引,導彈具有一定的攔射和全天候作戰的能力,主要有美國的“麻雀”AIM-7E導彈等。但在越南和中東戰爭中的使用結果證明,這類空空導彈不宜用於攻擊高速度、大機動飛行的目標。
第三階段是60年代後期至90年代。空空導彈在遠距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攔射和近距格鬥性能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發展,如美國的“不死鳥”AIM-54C、“先進中距空空導彈(AMRAAM)”AIM -120、“響尾蛇”AIM-9L,蘇聯的AA-11、AA-12,法國的“魔術”2、“米卡”,美、英、聯邦德國等國家合作研製的AIM-132等。1981年以來,美國和利比亞、敘利亞和以色列、英國和阿根廷等在空戰中,都使用了近距格鬥導彈,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空空導彈在空戰中的地位。中國從50年代以來先後研製出數種空空導彈裝備部隊使用,根據公開信息上已知的如PL-5,PL-9C,PL-12等等。
四代空空導彈發展
一、第一代
空空導彈
二戰後,空空導彈技術迅速發展,並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裝備部隊,形成第一代空空導彈家族。紅外製導空空導彈方面,典型的如美國的AIM-9B響尾蛇、蘇聯的K-13等,它們均採用非致冷硫化鉛紅外探測器,並用超小型電子管放大器進行信號處理,只能在目標尾後進行探測,且距離為10千米以下,有效攻擊範圍僅為目標尾后2~3千米。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方面,主要為半主動雷達制導,典型產品如美國的“麻雀”-1,它採用雷達波束制導,攻擊範圍較小。
空空導彈
所以,當時的AIM-9B響尾蛇導彈只有在尾隨我機群偷襲時才能發揮最大效能。而在迎頭攻擊態勢時很難發揮作用。第一代空空導彈僅能作為機炮的輔助武器而存在,當時國內普遍的看法是“導彈不如炮彈,空中還靠拼刺刀”。
二、第二代
空空導彈
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的飛機設計師和空軍的決策者認為:航炮將成為空戰的擺設,導彈決定一切,空戰的模式將趨向簡單化:起飛—搜索—鎖定—發射導彈—脫離。美國空軍在此思維下發展了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比如F-105雷公、F-4C鬼怪,這些戰鬥機上最初並沒有安裝航炮,完全以導彈為空戰武器。這些飛機大型、複雜、多用途,重視高空、高速性能,2馬赫是這一代戰鬥機的基本要求,然而此時的發動機和空氣動力學還未能較好的支持這一性能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第二代戰鬥機普遍呈現出大後掠角的后掠翼或三角翼、機身細長適合高速飛行。戰鬥機都擁有雷達和雷達制導的空空導彈。
以空空導彈為主要的空戰武器,雖然體現了空戰發展的大方向,但是技術發展是把雙刃劍,對技術發展過於樂觀而一樣會導致重大失利。越南戰爭中,美國戰鬥機儘可能的選擇從略微低一些的高度向前上方的米格機發射導彈,因為以天空為背景通常能減小雜波干擾從而提高導彈的引導效率。不過對二代“響尾蛇”來說,天氣太好也不是什麼好事情,太陽往往比米格機的尾噴口更能吸引導彈,飛行員們經常發現導彈發射后不知去向,它們要麼一頭栽向大地,要麼就是義無反顧的逐日而去。所以,對付一代、二代紅外製導的近程格鬥空空導彈,被鎖定飛機典型的規避動作就是開加力飛向太陽方向,然後關掉發動機迅速脫離導彈與太陽之間的航路,使導彈飛向具有更強紅外輻射的太陽。
空空導彈
而與此同時,越南、中國空軍的米格—17、米格—21主要使用航炮進行空戰,導彈僅作為輔助武器,作為一種攻擊大型轟炸機的手段,或者作為一種擴大航炮攻擊範圍的追擊性武器來使用。在中越空軍的米格機面前只裝備空空導彈的美國空軍被碰得頭破血流,最終不得不又重新起用了航炮。並在戰後根據越南戰場的經驗發展了重視中低空機動性的第三代戰鬥機。
三、第三代
空空導彈
第三代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有俄羅斯的R-27、美國的麻雀3B(AIM-7F)、英國的天空閃光等空空導彈,採用單脈衝半主動雷達導引頭,具有前向攔截能力、一定的抗干擾能力和下視下射能力,在這個時期空空導彈的本身戰術技術性能已經基本能夠滿足超視距空戰的要求。
四、第四代
第四代紅外空空導彈產品有以色列的怪蛇4/5、美國AIM-9X等導彈。這類導彈由於採用了紅外成像探測、發射后截獲和推力矢量控制等方面的技術,因而具有良好的跟蹤性能、較強的抗干擾性能、較高的機動性和靈巧的發射方式,攻擊包線也有了很大擴展。
第四代雷達型空空導彈有美國的AIM-120導彈、歐洲的流星導彈、俄羅斯的R-77導彈,這類導彈外形往往為常規氣動布局,採用了中途指令、慣性制導和雷達主動末制導等複合制導方式,彈載嵌入式計算機中裝定了複雜的軟體系統,具有一定的“發射后不管”能力,能夠超視距全向攻擊目標,並且具有多種抗干擾措施和靈活的發射方式;具有對付多種飛機的攔截能力。
1958年9月,台軍1架F-86戰機向大陸米格-17發射了1枚AIM-9B“響尾蛇”短程空空導彈,結果該導彈未爆炸而被中國得到。蘇聯和中國很快仿製了該型導彈,蘇聯將其稱為K-13,中國稱為霹靂-2。越南戰爭時,中國同樣獲得了更先進且未爆炸的AIM-9導彈,這些導彈影響了霹靂-5導彈的研製,而AIM-7早期型導彈影響了雷達制導的霹靂-11的研製。上世紀80年代,中國獲得了法國R-550“馬特拉”型導彈,並依照該型導彈仿製出霹靂-7。中國還根據以色列的“怪蛇”-3仿製了霹靂-8導彈。
空空導彈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從俄羅斯採購了數千枚先進的空空導彈,包括R-73短程空空導彈,各種型號的半主動雷達和紅外製導的R-27中程空空導彈,約1000枚更先進的R-77主動雷達中程空空導彈。這些導彈幾乎全部裝備了蘇-27SK、蘇-30MKK/MKK2、或殲-11戰機。據報道,中國對部分蘇-27SK和初期製造的殲-11進行了升級,使其能夠發射R-77導彈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決定購買武器系統技術或部件,提升武器系統的國產化水平。90年代末,中國已研製出霹靂-9導彈,該型導彈的彈體與以色列“怪蛇”-3相似,只是制導穩定翼不同。霹靂-9導彈由仿製的烏克蘭頭盔瞄準具引導,該瞄準具的國產型稱為TK-14。最新型霹靂-9C的射程達22公里,霹靂-9、霹靂-8和“怪蛇”導彈僅為15公里。霹靂-9導彈未在中國空軍中大量使用至今仍是一個謎團。從1996年珠海航展到隨後的航展上,生產該型導彈的洛陽導彈製造公司員工稱,儘管霹靂-9在殲-7G等戰機上偶爾出現過,但是軍隊對採購霹靂-9不感興趣。
未採購霹靂-9的重要原因也許是中國將製造更先進的空空導彈。在2002年珠海航展上,有消息稱中國正在研製先進的空空導彈。它將採用先進的制導系統,使用推力矢量技術和頭盔瞄準顯示器。外界還猜測中國對英國的ASRAAM空空導彈感興趣。儘管中國非常依賴R-73短程空空導彈,但是中國研製第5代空空導彈的靈感可能來自其它國家。
一、霹靂-ASR(霹靂-10)
南非的幾家公司曾在2002年珠海航展上設立了一個小型展位,表示願意與中國開展合作。在隨後的幾次航展上,南非公司的展示規模越來越大,他們與中國開展了幾項合作,包括無人機、防空系統和空空導彈。雖然南非公司未透露空空導彈合作的消息,但是2004年的一篇報道稱,中國對採購“A-突擊者”型第5代空空導彈(自稱是第五代)表示了興趣。從霹靂-ASR/霹靂-10的圖片可以看出,它與“A-突擊者”型空空導彈很相似,最大的不同只是尾翼形狀及布局,但這也只是很小的不同。因此,可以推測霹靂-10的作戰性能與“A-突擊者”型導彈相當,甚至更強。它有可能採用先進的圖像紅外製導系統,最大射程20公里以上,其導引頭可有效鎖定載機前方±90度範圍內的大機動目標。它同樣具有發射后鎖定目標的能力,這些通常在頭盔瞄準具的引導下完成。霹靂-ASR/霹靂-10導彈可能裝備在大多數配備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的戰機上,包括殲-10、殲-11B或殲-11A和新型殲-8Ⅱ和殲-7戰機。
二、新型空空導彈
公開霹靂-10空空導彈圖片,同樣也有助於洞察另一種空空導彈的一些信息。這種導彈還未被官方或非官方渠道所確認,但是圖片顯示它與南非的雷達制導“R-突擊者”型導彈有些相似。“R-突擊者”型導彈是以色列和南非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聯合研製的,以色列將其稱為“德比”空空導彈。該導彈重120公斤,射程63公里。南非生產的這種高機動輕型雷達制導導彈可裝備在第3代和第4代戰機上,“R-突擊者”型已經在南非空軍中服役。至於“德比”導彈則未在以色列空軍中服役,另有報道稱新加坡空軍裝備了該導彈。
中國的新型空空導彈與“R-突擊者”型導彈的重大相似之處在於他們的形狀,以及后翼後面的滾轉穩定翼。但是,從外觀來看,這種新型導彈可能比“R-突擊者”型導彈小,重量可能只有100公斤~110公斤,這意味著其射程可能更短一些,為20公里~30公里。仍不清楚這種導彈的導引頭採用的是何種導引方式,中國有可能為該型導彈安裝俄羅斯AGAT公司的新型150毫米導引頭。很明顯,中國希望充分利用導彈重量輕的優點,使梟龍、殲-10、殲-11B和殲轟-7A戰機提升搭載超視距空空導彈的數量。這種輕型雷達制導導彈也可能配備於第3代殲-8ⅡF/H和殲-7E/G戰機上,與霹靂-10紅外/圖像空空導彈配合使用。
如果霹靂-10和新型空空導彈得到南非的大力協助,那麼有理由推測南非也可能提供了頭盔瞄準顯示器系統和數據鏈。南非Denel Archer公司的頭盔瞄準顯示器能支持“A-突擊者”型和“R-突擊者”型導彈。南非有可能將其與空空導彈製造技術一同出售給了中國。中國也一直在自行秘密研究頭盔瞄準顯示器技術,其實驗型頭盔瞄準顯示器的圖片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上。2004年珠海航展展示的中國頭盔瞄準顯示器採用了優良的發光二極體,使得座艙計算機能跟蹤飛行員頭部位置。
三、霹靂-12(閃電-10)
霹靂-12標誌著中國空空導彈技術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2001年中國首次公開了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數據。當時中國正與俄羅斯協商採購R-77導彈,公開這些數據也迫使俄羅斯導彈公司提供技術支持中國導彈國產化計劃。據稱,俄羅斯導彈製造商AGAT公司向中國出售了R-27主動制導型空空導彈上的9B-1103M雷達圖紙,但中國還可能從AGAT公司獲得了R-77導彈上的9B-1348雷達技術。
據稱,霹靂-12安裝了被動式導引頭,能將導彈引向干擾飛機或預警機等發射信號的目標。但是霹靂-12採用了中國自行製造的發動機,再結合高弧線飛行剖面,能達到70公里的最大射程,雖然這比R-77導彈少10公里,但是中國擁有了霹靂-12,就意味著擁有了與美國AIM-120和俄羅斯R-77同一級別的導彈。2002年,中國珠海航展上展示了該導彈的模型。2005年至2006年,霹靂-12開始裝備於殲-10和殲-8Ⅱ戰機上。
必須強調的是,該型導彈的存在及其作戰性能有待於進一步核實。本文作者認為霹靂-13研製計劃是存在的。另外,也有報道稱,中國一直對研究衝壓式噴氣發動機推動的霹靂-12導彈感興趣。
在真實的計劃中,霹靂-13將為中國帶來一種具有強大作戰能力的遠程空空導彈。據稱,R-77M-PD射程為160公里,那麼霹靂-13的射程會更遠。此外,由於採用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導彈預計能維持較高的飛行速度,約在4馬赫以上,這表明該導彈的“不可逃逸區”的範圍與MBDA公司的“流星”導彈相當。如果霹靂-13能在近 期內裝備,則有可能與中國的預警機配合使用,由預警機發現遠方目標,然後將瞄準數據發至殲-11B和殲-10等作戰飛機。但是霹靂-13潛在的射程表明,中國也可能在為第4代、第5代戰機研製一種遠程雷達,或是使用新型遠程雷達升級現有戰機。有理由推測霹靂-13導彈可能採用被動制導系統,從而更好地對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和加油機等重要作戰保障飛機實施遠距離攻擊。
中國也有可能採購俄羅斯新型遠程空空導彈,或是自行研製類似的空空導彈,由於中國對採購一定數量的蘇-35戰機感興趣,它也可能採購該型戰機所裝備的獨特武器,如射程為300公里~400公里的K-100/172導彈。
四、中國SD-10型
霹靂12(外貿型稱SD-10)是中國研製的新一代中距空空導彈,可在雷達導引下進行視距外攻擊。 PL-12採用正常氣動布局,全長3850毫米,直徑203毫米,翼展674毫米,彈重180千克,最大發射距離70千米,最大速度4馬赫,最大使用過載38G,作戰高度25千米,具有全向攻擊能力和很好的下視下射能力。1996年,中國仿製的“蝮蛇”導彈露面。該導彈的外形跟更為先進的“蝮蛇” 2導彈相象,但是,中方宣稱的導彈性能卻與“蝮蛇”導彈的一樣。此後,中國出口的各種型號的戰鬥機通常裝備的就是這種導彈,對外稱之“霹靂”-12。採用自動尋的頭的“閃電”-10導彈,據說已經研製了10年。在2002年年末,這種導彈的簡易模型首次在巴基斯坦展出,數月之後,這種導彈的首幅照片就刊登在中國的軍事報刊上。與早先的報道相反,與俄羅斯導彈外在上毫無共同之處,“閃電”-10導彈的設計頗為傳統,呈三角形的穩定器和大型轉向面置於後部。人們對這種轉向面的形狀頗為好奇,這也許旨在改進該導彈的靈活性。據中方有關人士稱,“閃電”-10導彈試射了20多次,其性能超過了AIM-120導彈,此說法令人置疑。據英國《飛行國際》2008年5月21日報道 以色列空軍今後將把採購遠程精確制導對地攻擊武器放在首要位置,而不再象以前那樣優先尋購先進空空導彈。以色列空軍放棄了採購一批拉斐爾(Rafael)公司的“怪蛇”4/5(Python 4/5)或雷聲(Raytheon)公司的AIM-9L“響尾蛇”(Sidewinder)空空導彈裝備其F-16戰鬥機的計劃,改為利用美國的“對外軍事資助”(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 )計劃訂購了一批AIM-9M空空導彈。以色列空軍表示,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AIM-9M要比“怪蛇”5價格便宜,並且可由F-16戰鬥機的所有掛點攜帶。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US 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已於2007年8月就向以色列出售500枚AIM-9M空空導彈一事向國會做了通報。以色列空軍最後一次使用空空導彈擊落敵機是在1985年,當時以色列空軍的一架F-15戰鬥機在空戰中擊落了一敘利亞空軍的米格-23戰鬥機。
五、“霹雷”2號
研製歷程和性能數據:1958年9月,我國從浙江沿海地區獲得美國AIM-9B空空導彈的殘骸,並對其進行了分析、測試和研究性設計。與此同時,原蘇聯先後派出兩批專家來華索取了有關技術資料和部分殘骸實物。不久,原蘇聯在此基礎上試製成功了K—13型導彈,裝於米格—21上。60年代初,蘇聯曾向我國有償提供米格-21F-13戰鬥機和R-13導彈1962年,原蘇聯向我國有償提供米格—21和K—13型導彈的技術資料和樣品。我國開始仿製K—13型導彈,並將其命名為“霹雷”2號。1964年11月,導彈仿製工作全面展開。1967年3—7月,進行了定型試驗,共發射了19發導彈,試驗取得了成功。1967年11月,“霹雷”2號導彈定型,投入批量生產。中國“霹靂”-2空空導彈:“霹雷”2號導彈由紅外自動導引頭、舵機艙、觸發引信與非觸發引信、戰鬥部、火箭發動機及彈翼組成;鴨式氣動布局,彈頭呈半球型鈍頭,彈身為細長圓柱形,兩對三角形舵面和兩對梯形彈翼呈十字形配置;飛行速度為2.2馬赫,主要用於攻擊中型轟炸機和殲擊轟炸機。“霹靂”2號導彈較之“霹靂”1號導彈有明顯的先進性和優越性。“霹靂”2號導彈採用紅外被動尋的制導,載機發射導彈后即可退出攻擊,不再跟蹤目標。“霹靂”2導彈性能與俄制AA-2和美製AIM-9B型相當,屬於當時較先進的水平,“霹靂”2導彈已停產。性能數據:長2.83m,直徑127mm,翼展0.53m。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總重85kg,戰鬥部重9kg,速度2.5馬赫,射程3km由於“霹靂”2號導彈在使用中存在抗干擾能力差、光學引信早炸、作用距離短等問題。因此,我國於1978年3月開始對“霹靂”2號導彈進行改進,改進的重點是導引頭和引信。其中主要是增大導引頭控測距離;提高抗太陽和天空背景的干擾能力;提高導彈的平均速度;調整光學引信的靈敏度,改進電路和濾光片的性能,提高引信工作可靠性。改進后的導彈命名為“霹靂”2號乙導彈(PL-2B)。1981年10月,“霹靂”2號導彈設計定型,投入批量生產。“霹靂”2號乙導彈有較好的繼承性,約有60%的零件、95%的原材料、元器件與“霹靂”2號導彈通用。最大射程:8-10公里戰鬥部重:11.3千克國產導彈中少有的有實戰紀錄的型號“霹靂”2導彈定型兩產後,由於其十分輕巧,所以可以裝備我軍絕大多數的作戰飛機,包括改進后的殲-5和殲-6 ,以及殲-7、殲-8、強-5飛機等。
後來的霹靂-5逐漸取代其位置后,但“霹靂”2仍然在殲教-7飛機上作為訓練使用。作為國產第一款較實用的空空導彈,“霹靂”2導彈是國產空空導彈中少有的參加過實戰並取得了戰績的型號。自從1964年美國悍然空襲越南北方,中國西南邊境便蒙上了戰爭的陰影。美軍除對越南北方連續轟炸外,還經常出動戰鬥機侵入中國領空,進行挑釁。那時,我國駐邊境地區的部隊全部進入戰備狀態。他們日日夜夜嚴密注視著美軍動向,以對付可能發生的突然襲擊。美國不單使用有人飛機對侵入我國領空,還使用了大量無人飛機深入我國境內對我國實施偵察。其中包括當時先進的“火蜂”無人機。其由母機運載升空,脫離母機后,可以按預定偵察航線自動攝影偵察。其攜帶的所攜帶的照相膠捲長可達100公里,飛行縱深數百公里,偵察航線長達1000餘公里。它的特點是:體積小,雷達反射面小,地面、機上雷達都很難發現;它的飛行高度達1.76萬米,時速920公里。這種飛機顏色很暗,飛行時發出一種凄厲的怪叫,中國空軍指戰員都叫它“討厭的黑烏鴉”。被我國擊落並繳獲的美製“火蜂”無人偵查機1964年9月至11月,“黑烏鴉”連續4次入侵我國領空,我機4次截擊,4次失利。其中9月29日,我一架殲-7戰鬥機在1.8萬米高空發現敵機,發射一枚“霹靂”2 導彈,因距離過遠,未能命中目標。這個應該就是“霹靂”2導彈的首次參戰,恐怕也是國產空空導彈的首次作戰。從1965年開始,根據空軍實戰的需要,我國開始對“霹靂”2導彈進行改進。提高攻擊中高空目標的能力,將彈翼和舵翼面積加大,增大紅外引信靈敏度,並做其他相應調整。改裝的導彈,於1966年3月18日,在廣西南寧地區上空,同樣是由殲- 7戰鬥機發射,擊落了一架美製“火蜂”無人駕駛飛機。取得了“霹靂”2導彈的首個戰果,可能也是國產空空導彈的首個戰果。按照研製的進度,當時的“霹靂”2 導彈還在研製之中,直接以參加實戰方式進行試驗,恐怕是最好的試驗方式了。不足和發展隨著現代空戰模式的變化,“霹靂”導彈針對大型轟炸機進行尾追攻擊的方式不適應於激烈的空戰中對戰鬥機等靈活目標的作戰方式。針對以上不足,我國開始了新型號空空導彈的研製工作。也就是我國的第一型完全自行設計製造的空空導彈——“霹靂”3號。
中國在空空導彈方面也得到烏克蘭的大力協助。
空空導彈
此後,由於技術的逐漸成熟,空空導彈的性能和可靠性得以大幅提高,並逐漸在戰爭中顯威。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在空戰中被擊落的飛機331架,其中81%是被空空導彈擊落的。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的“鷂”式艦載攻擊機發射AIM-9L空空導彈27枚,擊落阿根廷“幻影”等戰機25架,命中率高得驚人。
空空導彈作為當前和未來空戰的主要武器,對奪取制空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說,沒有先進的空空導彈,再先進的戰機也是“和平鴿”。因此,我們在研製、裝備先進戰機的同時,必須加強發展與之相配套的空空導彈,這樣,我空軍未來的空戰能力才能有更大的提高。
另外,空空導彈的維護、保養和戰時保障對保持戰機的作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完善的綜合保障體系。
從作戰需求和技術進步的角度看,空空導彈下一步的發展趨勢和脈絡比較清晰。
一、射程越來越遠
空中格鬥時,“一寸長一寸強”,新型空空導彈必將採用新的動力技術提高射程。歐洲各國聯合研製的“流星”空空導彈採用了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它的射程是普通空空導彈的2倍以上。
二、攻擊包線越來越大
現在空空導彈把“全向發射”作為一個重要發展目標,即導彈可以向後發射,攻擊載機後方目標,或者導彈向前發射后,從載機上部飛過,攻擊載機後方目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越肩發射”。
三、抗干擾能力越來越強
干擾與反干擾一直是空空導彈發展過程中相互對立又相互促進的兩項技術,多模導引這種有效的抗干擾手段是世界各國研究的重點。
四、機動能力越來越強
隨著推力矢量技術的應用、雷達火控技術的發展和導彈外形的持續改進,新型空空導彈的機動能力將達到60g以上,飛機一旦被其鎖定很難逃脫。
補充:
一,開發近程格鬥和超視距攔截合而為一的新一代空空導彈:需有指揮系統提供正確的引導和信息處理枝術提供可靠的情報支持,近程攻擊和超視距攔截兼備的,國外稱為雙射程空空導彈的關鍵技術研究。保形天線陣列技術、反作用噴氣控制技術與載機后視雷達相結合,將使雙射程空空導彈具備前所未有的攻擊載機後半球目標的能力,即載機發射的導彈利用其自身的超機動性和導引頭廣闊的雷達覆蓋能力,達到可攻擊位於載機後半球的目標。
二,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必須有先進的戰術思想,才能提升每次戰鬥的效率:美國和英國正在聯合研究先進的戰鬥部技術,重點是提高戰鬥部的致命性。其關鍵是提高戰鬥部爆炸能量的利用效率,縮短反應時間,將側向爆炸方式改進為前向爆炸方式,使被攻擊目標處於彈頭爆炸殺傷半徑的中心。
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是我國唯一的科研、生產、經營一體化的空空導彈武器系統研製單位,主要從事空空導彈及其發射裝置和地面設備的研究、設計和批量生產,以及多種民用光機電產品和儀器設備的研究和生產,屬國有事業單位,是國家重點科研院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