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單父陶少府半月台

登單父陶少府半月台

《登單父陶少府半月台》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中既寫出了單父的半月台形勝所在,同時也自然地表達了詩人對它的賞愛之情。

作品賞析


名家評析

《山東通志》:半月台,在舊單縣城東北隅,相傳陶沔所築。單縣,即唐時之單父縣也,隸宋州。
陸機詩:“歲暮商飆飛。”呂延濟註:“商飆,秋風也。”
江淹去故鄉賦》:“窮陰匝海,平蕪帶天。”平蕪,庶草豐茂,遙望平坦若剪者也。

文學鑒賞

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對單父琴台的優美景色是十分愛戀的。雖然登琴台的時間已值深秋,但琴台的桑 柘寒梧、白雲、綠水依然十分誘人。這畫卷般的自然景色吸引著詩人,本來想到美麗的江南去遊歷,但途中卻被深秋後單父的白雲、桑柘、寒梧、秋山、遠海、綠水等美景陶醉,吸引著詩人不得不在此流連忘返。
前兩句寫陶公逸興與眾不同,繼而說到遠對城隅所築的半月台。詩中有“興”和“逸興”的表達,其“興”與“逸興”是與陶公逸的“游”興相關的。特別突出了陶公的興緻與常人的不同之處,與此相關的詩歌意境是令人神往的。“逸興”是最能表現詩人當時的情趣和心境,除了清閑脫俗,還有超脫、瀟灑、率意和愉快等等。
中間兩句再寫詩人登台眺望所見的景象,並且在高台置酒,一 邊看琴台的美景,一邊開懷暢飲。其今寫台上所見之景,妙在詩人抓住了秋日天高雲淡、視野遼闊的特點,無論是秋雲秋樹秋山秋木,還是遙遙與台相對的戰地都歷歷習見。使得詩中景象明朗,場面闊大。而象“秋山入遠海”、“桑柘羅平蕪”、 “水色淥且明”等句,一句詩就是一幅秋色圖。如此寫法,既寫出了半月台形勝所在,也自然地表達了詩人對它的賞愛之情。
最後兩句寫到城邊的湖水明亮如綠醅,讓我想起在浙江鏡湖的好時光。但詩人更鐘情於單父琴台的優美景色,並想暫時在那呆一段時間。“踟躕”兩字:徘徊不進的樣子,說明詩人正處於徘徊不進的狀態,雖然對浙江鏡湖的景色有所嚮往,但單父的美景更令人陶醉。以此襯託了詩人對半月台的依戀不合之情。

創作背景


《登單父陶少府半月台》是詩人寄居山東時的作品,寫於天寶四載(745)。據記載,李白曾來單父四次,累計居住數月。其間常到琴台飲酒作詩,以釋情懷,共留下了八首賦單詩句。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