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琴台的結果 展開

琴台

單縣古地名

琴台,又名宓台、單父台、半月台、子賤台。古代單父(今山東單縣)著名古迹。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宓子賤任單父宰“鳴琴而治”之地。雖經兩千年風摧雨蝕,琴台依舊在,成為單縣重要的文化遺產。

歷史典故


單父,魯國地名,在今菏澤單縣城南。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宓子賤曾做單父宰,任期三年間,任人唯賢,萬事為民先,單父因而大治,可謂姦邪不作,盜賊不起,人民安樂。閑暇之餘,宓子賤時常登上城邊一高埠彈琴,抒發情懷。子賤卸任后,巫馬施繼任縣宰,愈加勤勉,很有政績。為紀念兩位縣宰治單父的不凡業績,後人便在宓子賤彈琴處築起一座高台,稱為“琴台”(亦稱“子賤台”、“單父台”、“半月台”)。

文人墨客


修築台址

唐玄宗時,單父縣尉陶沔整理台址,並在上面蓋起二賢祠,奉祀宓巫二賢。唐朝以後,琴台和二賢祠被多次修葺。1698年,知縣金天定再修琴台,擴建房屋,形成幾套大院,並且在這裡增設考棚,選拔人才,“延名師以講學,集俊才而授業”,后成“鳴琴書院”。單父人對琴台極為推崇,認為“單縣的靈秀在台”。琴台成為文人墨客登台懷古,把酒賦詩的“仙風聖跡”。

李白

琴台[單縣古地名]
琴台[單縣古地名]
李白辭官離京,暢遊天下,經洛陽時與杜甫不期而遇,遂受單父尉陶沔、單父主簿族弟李凝邀請,來單父遊玩。陶沔重修后的琴台,前方后圓,形似半月,故又名“半月台”。公元744年,李白、杜甫、高適、陶沔共登琴台,吟詠唱和,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李白《登單父陶少府半月台》一詩寫道:“陶公有逸興,不與常人俱。築台像半月,迴向高城隅。置酒望白雲,商飆起寒梧。秋山入遠海,桑柘羅平蕪。水色淥且明,令人思鏡湖。終當過江去,愛此暫踟躕。”詩人本來想到美麗的江南去遊歷,但途中卻被深秋後單父的白雲、桑柘、寒梧、秋山、遠海、綠水等美景陶醉,吸引著詩人不得不在此流連忘返。
據記載,李白曾來單父四次,累計居住數月。其間常到琴台飲酒作詩,以釋情懷,共留下了八首賦單詩句。

高適

高適曾長期居住在單父,僅以琴台為題的詩作就有八首之多。他的一首《甲申歲登子賤台》:“宓子昔為政,鳴琴登此台。琴和人亦賢,千載稱奇才。臨眺忽凄愴,人琴安在哉。悠悠此天懷,空有頌聲來。”字裡行間充滿著對宓子賤、巫馬施那樣的良吏賢臣的渴慕和思念,歌頌了宓子賤的才幹和治單政績,也鞭撻了時政的腐敗無能。

杜甫

杜甫《昔游》一詩,則描繪了他們幾個人登琴台的詳細情景: “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寒蕪際碣石,萬里風雲來。采拓葉如雨,飛藿去徘徊。清霜大澤凍,禽獸有餘哀”。描繪了杜甫與高適、李白晚登琴台,觸景生情,思緒翻飛的情景。另外,杜甫在單父留下的另一首《遣懷》中寫道:“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詩中抒發了摯友們登台觀景、飲酒賦詩的浪漫情懷。後來,李白、杜甫、高適、陶沔被單父人稱譽為“琴台四君子”。

登台懷古

繼高適、李白、杜甫以後,歷代文人墨客,達官名流,登台懷古會文賦詩的就更多了。僅佳作就達數百篇。如元陳奉儀的《登琴台》:“子賤靜以治,巫馬勤乃平。賢哉揚與馬,異跡同忠貞……”無名氏的《琴台夜月》:“高高城上台,皎皎空中月。台空中正明,瑩若冰壺潔,宰邑宓子賤,事簡人和悅。瑤琴時復談,陽春飄白雪。悠悠千載間,蟾光共清澈。”清于振的《半月台》詩:“高台象月偃城邊,中設幢幡禮二賢。琴入松風遺響在,星隨雲陣夜光懸。壇虛不受葳蕤草,蒲靜唯舔澹池天。築土當年深有意,半規留待後人圓。”

古迹遺存

現在的琴台位於單縣縣城南護城堤內側,前連大堤,后臨城河,東有淶河環繞,西與棲霞山相望。早在抗戰勝利后,湖西專署就在琴台舊址修建了湖西區抗戰烈士紀念塔。近年來,政府將其修葺一新,台上蒼松、碧桐、垂柳相輝映,台下綠草、紅花相簇擁。“欲觀青帝三春景,因上陶公半月台”。琴台已成為人們遊覽休憩的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