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雨過蘇端·端置酒的結果 展開
- 雨過蘇端·端置酒
- 雨過蘇端
雨過蘇端·端置酒
雨過蘇端
此詩為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年)春所作。仇兆鰲《杜詩詳註》:此至德二載春,陷賊中詩,末云:“妻孥隔軍壘。”可見。全詩分三段。首段四句起,下兩段各八句。首段言冒雨訪蘇。久旱得雨,何雲亦好,此照下句而言。蓋訪友須晴,但旱后得雨,雖雨亦好也。“無食起我早”,猶陶詩言“飢來驅我去”。次段記蘇君款待之情。《杜臆》:一飯掃跡,世情類然,蘇獨數過傾倒,意良厚矣。又且呼兒具果,延賓取醉,非食而弗愛敬者比。此即年稱“文章有神交有道”也。末段述雨後遣懷之意。花草增妍,糧粒有望。流離窮困中,作對景舒愁語,亦無可如何而安之耳。
此詩為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春所作。仇兆鰲《杜詩詳註》:此至德二載春,陷賊中詩,末云:“妻孥隔軍壘。”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