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溪鎮

貴州省遵義市餘慶縣轄鎮

黔北古鎮敖溪坐落於湄黃公路主幹線,位於餘慶西北角,餘慶江北五鎮中心。東鄰關興15公里,西連龍家5公里,北靠松煙8公里,南接大烏江鎮10公里,距飛龍湖15公里徠。

歷史沿革


敖溪,本名餘慶,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
唐乾符3年(876年),南詔攻戰播州之事平定,朝廷為了獎賞有功人員,委任山東籍毛氏毛馬這餘慶土州。明洪武十七年改餘慶州為餘慶長官司,即餘慶土司,屬播州宣慰司,位於今敖溪月台。明萬年二十九年(1602年),改土歸流,將餘慶、白泥兩土司合併成餘慶縣,餘慶從此更名為敖溪,一直隸屬於餘慶。
明末曾任四川遵義府兼軍道的鄧英、開州參將李如楠、四川都司王之翰和曾任南明朝監察御使、都御使掌院事的“江南大儒”錢邦芑曾在這裡留下深深的足跡,紅軍長征時毛澤東等革命領袖路過此地。
敖溪鎮歷史悠久。據《中國土司制度史》和餘慶《毛氏文史資料》記載,公元873年,西南戰亂,朝廷派遣南京楚江鳳陽府毛巴協助楊端打敗叛黨收復播州。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南詔攻戰播州之事平定,朝廷獎賞有功人員,委任山東籍毛氏毛巴駐守敖溪,封經略將軍、忠翊校尉,管轄餘慶邑(今敖溪)之地,子孫世襲,授餘慶土司州。餘慶土司時轄烏江以北大烏江、關興、敖溪、龍家、松煙、抄樂、興隆等地,置知州府衙於餘慶司(今敖溪鎮勝利社區月台組高屋基)。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改為餘慶長官司,屬播州宣慰司。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時任貴州巡撫郭子章為安邦治黔,奏請中央王朝將餘慶長官司、白泥長官司合置“余泥縣”,神宗皇帝特旨為“餘慶縣”,意為“吉祥有餘”。因“餘慶司”與縣名相同,改名為敖溪;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縣設區,為餘慶第三區,轄敖溪、龍家鎮、什字、新坪、箐口、后壩鄉。

行政區劃


1950年,敖溪與松煙合併為四區又稱江外區。1950年1月劃歸湄潭縣設為第十區。1951年9月撥歸餘慶縣,為第五區。1958年12月湄、鳳、余合縣設為敖溪人民公社,1961年8月復置敖溪區。1992年7月撤敖溪區並敖溪鎮、什字、指揮、箐口、銀壩、柏林鄉建鎮,為科級建制鎮。1998年7月,將敖溪鎮管轄的箐口、銀壩管理區劃歸大烏江鎮管轄;2002年3月,撤管理區建5村1社區。轄五村一社區(官倉村、什字村、指揮村、大坪村、柏林村、勝利社區),共140個村民組,總人口7440戶23775人(其中男性12167人,女性11608人;農業戶口6176人,非農戶口1184人)。2010年,人口出生率11.10‰,死亡率5.08‰,自然增長率6.01‰。
至2014年,鎮轄勝利社區和官倉、指揮、什字、大坪、柏林6個村民委員會(社區)、140個村(居)民小組。境內有漢族、苗族、仡佬族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798人,佔總人口3.3%。人口密度221人∕平方千米。鎮區面積109平方千米,集鎮面積4.3平方千米,城鎮常住人口15000人(含暫住、流動人口),城鎮化率61%。
2014年末總人口24171人(7476戶)。其中農業人口21465人(6110戶),佔總人口88.8%;非農業人口2406人(1426戶),佔總人口11.2%;人口自然增長率–0.14‰。
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16527人。

地理環境


敖溪鎮位於遵義市餘慶縣烏江北岸,地處余、鳳、湄三縣結合部,S204線貫穿全境。境內氣候宜人,四季分明,主產烤煙、糧、油;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54%,平均海拔784米,常年氣溫在15—17℃,水資源豐富,常年降雨量1200毫米,全長40餘公里的敖溪河穿鎮而過,常年徑流量在9250立方米以上。
敖溪鎮土地肥沃,條件優越。近年來,鎮緊緊圍繞經濟增長,農民增收,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年均種植優質水稻1萬畝,其中官倉貢米年產0.4萬噸,產值達168萬元;年均種植油菜1萬畝,產值達300萬元。畜牧產業生機勃勃,年均產量0.22萬噸,產值達2200萬元;果蔬2000餘畝,產值達50餘萬元;苦丁茶2000畝,中藥村300畝。

經濟


近年來,敖溪鎮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鎮域“區位、資源、人文”等優勢,圍繞打造商貿綜合重鎮,土司文化名鎮,山水園林城鎮,旅遊服務大鎮的“四鎮”建設目標,加快推進以“一園三區”、“三區三帶”建設,努力促進經濟穩步增長,逐步解決好“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學有所上、病有所醫”等民生事業,竭盡全力做大做強經濟總量,逐步實現從經濟大鎮向經濟強鎮的跨越。截至2011年末,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二、三產業增加至2.25億元,同比增長21.2%,一產7537萬元,因旱情影響減少11%;地方財政收入1686萬元,同比增長20.6%;固定資產投資達3.76億元,同比增長37%;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突破2億元;金融存款餘額2.898億元,較上年增長10.3%,貸款餘額1.435億元,較上年增長17.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5536元,同比增長7%;城鎮化率增加1.7%。
鎮域主導產業以糧食、烤煙、油菜、生豬生產及農產品加工為主,常年糧食總產量1300噸、烤煙生產量1200噸、油菜產量1800噸,生豬存欄1.8萬頭。2014年耕地53460畝,人均2.2畝,常用耕地24645畝。農林牧漁總產值13974萬元,農業增加值佔地方生產總值25.67%。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5443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974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378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7087萬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25.67︰24.57︰49.76;全年鎮級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2260萬元,財政支出225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93元。
敖溪鎮石料加工、豆腐加工聞名遠近。境內有青石資源,為上好建築材料,集中分佈在指揮、南庄一帶。20世紀60年代,敖溪鎮什字、指揮等村民就開始利用當地石頭資源加工石料。2005年,僅指揮村就有採石場幾十個,其中3個石料加工點共有石匠30名,每年人均純收入50000元以上。敖溪豆花、敖溪剔骨鴨為餘慶特色食品之一。敖溪豆花味美可口,遠近聞名,又稱葷豆花,用肥瘦豬肉、鮮辣椒、番茄等混制而成。敖溪剔骨鴨又稱姜子鴨。製作時剔掉骨頭,加生薑、花椒等酌料混制而成,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城鄉建設

近年來,敖溪鎮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鎮域“區位、資源、人文”等優勢,圍繞打造商貿綜合重鎮,土司文化名鎮,山水園林城鎮,旅遊服務大鎮的“四鎮”建設目標,加快推進以“一園三區”、“三區三帶”建設,努力促進經濟穩步增長,逐步解決好“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學有所上、病有所醫”等民生事業,竭盡全力做大做強經濟總量,逐步實現從經濟大鎮向經濟強鎮的跨越。
截至2011年末,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二、三產業增加至2.25億元,同比增長21.2%,一產7537萬元,因旱情影響減少11%;地方財政收入1686萬元,同比增長20.6%;固定資產投資達3.76億元,同比增長37%;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突破2億元;金融存款餘額2.898億元,較上年增長10.3%,貸款餘額1.435億元,較上年增長17.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5536元,同比增長7%;城鎮化率增加1.7%。
鎮域主導產業以糧食、烤煙、油菜、生豬生產及農產品加工為主,常年糧食總產量1300噸、烤煙生產量1200噸、油菜產量1800噸,生豬存欄1.8萬頭。2014年耕地53460畝,人均2.2畝,常用耕地24645畝。農林牧漁總產值13974萬元,農業增加值佔地方生產總值25.67%。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5443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974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378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7087萬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25.67︰24.57︰49.76;全年鎮級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2260萬元,財政支出225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93元。
敖溪鎮石料加工、豆腐加工聞名遠近。境內有青石資源,為上好建築材料,集中分佈在指揮、南庄一帶。20世紀60年代,敖溪鎮什字、指揮等村民就開始利用當地石頭資源加工石料。2005年,僅指揮村就有採石場幾十個,其中3個石料加工點共有石匠30名,每年人均純收入50000元以上。敖溪豆花、敖溪剔骨鴨為餘慶特色食品之一。敖溪豆花味美可口,遠近聞名,又稱葷豆花,用肥瘦豬肉、鮮辣椒、番茄等混制而成。敖溪剔骨鴨又稱姜子鴨。製作時剔掉骨頭,加生薑、花椒等酌料混制而成,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2021年4月28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21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交通


近年來,敖溪鎮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速度較快,已經動工的湄餘二級公路穿鎮而過,鎮內通村、通組公路全面覆蓋,新修汽車站內有通往全縣各鄉鎮及通往遵義、貴陽的客車,為遊客出入鎮提供極大的方便。敖溪通訊發展也較為快速,目前,全鎮各村組都已通電話,行動電話普及率很高。

文化


特產美食

敖溪美食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文明。敖溪豆花、剔骨鴨都深得來往遊客的青睞。敖溪豆花有別其他地方的豆花,又被稱為葷豆花,是用肥瘦豬肉混煮而成的,吃時再配上一點冷盤別有一番風味。剔骨鴨因為煮時剔掉骨頭而得名,又稱姜子鴨,是混有姜、花椒等作料作成的。
沙灘狗肉
在敖溪,沙灘狗肉是一道特色名吃,在當地堪稱一絕。該道特色名吃,位於鎮河濱路北段鰲魚晚釣食府。
狗肉本身性溫,它有潤肺、降血脂、健脾養胃等功效。有滋陰,壯陽,有驅寒除濕,通脾止痛之功效,可養顏;利安五臟,暖腰膝,防痛風,擔氣益力。冬食暖,夏食涼。
沙灘狗肉香來源於狗肉的肉鮮、味美。狗是專門飼養做火鍋的家狗,食前,先將狗宰殺后,用當地的柏木枝葉用煙火熏制存放,到吃火鍋時把事先熏制好的狗肉切片,再用多種天然香料和味素配製的味料均拌燜熟而成,食用時,用特製的砂鍋燉煮,肉細嫩而純香。值得一提的是,沙灘狗肉皮是脆的,不像其他地方的狗肉吃起來皮是軟綿綿的。
品食沙灘狗肉后,你也一定會加深對貴州民諺“狗肉滾三滾,神仙坐不穩”的認識。
敖溪羊肉粉
貴州各地均產羊肉粉,唯有遵義羊肉粉馳名,敖溪羊肉粉也在其列,食客之多,首屈一指。
凡來敖溪品嘗過羊肉粉的人,無不交口稱讚。敖溪人特別愛吃羊肉粉。尤其在冬季,吃一碗滾燙的羊肉粉,渾身暖和。去飯館進餐的十分踴躍。當地有一種習慣:每逢冬至這天,全鎮老幼都要吃一碗羊肉粉。說這天吃羊肉粉,整個冬天都不冷。
羊肉粉的主要原料是羊肉和米粉。其作法是:先將米粉在開水鍋里燙三次,除去米粉本身的酸味,盛在瓷碗中。然後在米粉上放一層薄薄的羊肉片,這種羊肉片是煮熟后榨壓切成的,最後澆上鮮紅的辣椒油,撒一些花椒粉、蒜苗、香蔥、蕪荽等。熱氣騰騰,香氣撲鼻,十分誘人。
吃羊肉粉最講究的是吃原湯味。一般說,敖溪羊肉粉選擇當地飼養的山羊,因為這一帶山羊肉質細嫩,腥臊味少。熬羊肉湯時先將鮮羊肉放入鍋中,小火慢燉,羊肉湯清而不濁,鮮而不腥。

民俗風情

敖溪鎮歷史古遠,民俗風情濃厚,現有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敖溪唐二花燈”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舞蹈高矮人舞等。敖溪唐二花燈作為貴州北路花燈的代表歷史悠久,明萬曆二十七年(1559年),世襲播州的楊應龍起兵叛明,明王朝徵兵平播,湖廣移民入黔,外來文化與餘慶本土文化相容,自成餘慶敖溪唐二花燈,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自1918年以來,敖溪花燈已傳承至第五代,經歷了世紀的洗禮,在敖溪這片文化地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敖溪花燈發展成一種風格獨特的民間劇種——燈戲,並在省、市、縣及周邊縣都小有名氣,成了民間藝術一顆永不凋謝的明燈。曾受到中央電視台、貴州電視台、山東電視台、浙江電視台、《中國農民報》、《貴州日報》等新聞媒體的關注。在餘慶文學藝術種類中,敖溪花燈影響最大,具備打造餘慶文化名片的巨大潛力。

旅遊


敖溪鎮現大興旅遊產業,即將開發規劃各旅遊景區景點。鎮內自然、人文景觀較為豐富,值得觀賞。其中自以餘慶土司遺址(正在復建中)、土司建築,千年銀杏古樹、招隱山石刻和敖溪古八景為代表的旅遊景觀。
敖溪鎮
敖溪鎮
敖溪鎮河東岸土司風情街改建以前,有居住戶600餘戶,2680人;其中常住人口2304人,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村人口的逐步流入,老街房屋建設出現了任其自由發展,一派無序、雜亂、不協調、缺乏科學性。再加上原有規劃水平較低,缺乏城鎮體系規劃和詳細規劃,跟不上建設發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現就是在建築風格方面出現千戶一面,萬戶雷同的現象,建築風格和周邊的環境不協調,缺乏美感,同時建築房屋還出現各自為陣,缺乏統一協調。自河濱道建設以來,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但是河東岸在房屋立面、道路,污水排放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相對落後。房屋店面破舊、髒亂,由於年久失修,街道坑窪不平,而人行道板都是採用水泥材質做成,有很多地方道板破損、凹凸不平,一到下雨天,行人走在上面,褲角就被濺得都是泥水。房屋立面的破舊,招商引資上也帶來了很多的弊端,當時,老街的房屋門面,門面15平米左右租金只有3000元—5000元。
2007年初,因河濱道的開發和興起,為了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打造和提升敖溪小城鎮檔次和品味,挖掘敖溪土司文化。黨委、政府根據敖溪原餘慶司舊址的歷史,把土司建築內涵在城鎮立面中體現,引入小青瓦、雕花窗、烽火牆為特點的立面,為了鼓勵河東岸的居住戶土司風情仿古立面建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充分調動了群眾積極性,老百姓對土司風情街的改選也是非常支持,積極響映政府號召,8月初,第1家改建戶,改造成了土司風情建築。周邊老百姓對土司風情建築設計讚不絕口,進一步的推進了老百姓的改建熱潮。自2007年下半年以來,河東岸土司風情街改造,老百姓自籌資金達1800餘萬元,改建有200餘戶,180多戶正擬改建。其主街道長征路已全部改完,溪畔路、育才路、環東路大部份已改完,剩餘戶數正在改建。基礎配套設施相繼完善,街道坑窪不平處,進行水泥砂石硬化;將原人行道板全部拆除重建,用青花石板鋪設人行道4123平方米。河濱岸街道改造,走出了小城鎮建設中重視新城區忽視老城區建設的怪圈,實現新老城區並駕齊驅的局面。文化元素注入城鎮,敖溪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大氣與魅力。原來的街道、門面全部喚然一新,特步、361°運動休閑系列、購得樂連鎖超市、“5+1”童天專賣、許多縣級專賣店加盟敖溪。精米加工廠、鷹特門窗、福建石材、風味食品廠等經營店落戶敖溪。招商引資的帶動,門面房租節節高,由原來的15平方米3000元—5000元,增加到1.5000元—1.7000元。眾多的加盟經銷商戶不僅有力地推動敖溪經濟的發展,更有效地解決了群眾的就業難題。
構皮灘電站的建設,使庫區千島湖旅遊的開發對於敖溪小城鎮建設而言將會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必將帶動商貿、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將會吸引大的連鎖企業到敖溪來投資入戶,帶來高品味服務的同時也會促進本土行業的換代升級。要藉助庫區旅遊的“東風”加強對敖溪的宣傳力度,發掘豐厚的土司文化風情,打造土司文化,建設一個特色鮮明的土司風情小城鎮。
拱辰山
在敖溪之北,其山正拱北辰,峰壑秀麗,樹木蔥蘢,有千年古銀杏、有五顯祠(廟)、昔日有王爾調讀書其上,諸士黎方聲、鄧士宏、王之翰等從游焉,還有眾多文物古迹和傳說故事。(康熙《餘慶縣誌》載)
鰲魚山
在敖溪之南,形如鰲魚,多傳說故事,敖溪之名由此山而得。(康熙《餘慶縣誌》載)
招隱山
徠在敖溪之西,不甚高,而奇峰怪石特為幽秀,明末前賢彭維琨(彭玉房)讀書其間,還與隱士錢邦芑在此飲酒賦詩,此處有古迹石刻:招隱山、嘯月、蒼壁、注酒峽、酌彼兕觥、洛穴所、落款有大錯和尚、壬寅人日題似、玉房賢弟、彭玉房自得處等字樣,多處文物,據康熙《餘慶縣誌》載,錢邦芑即大錯和尚、彭維琨字玉房。
伏龍山
距餘慶司八里,原名困龍山,前為馬亭溝,後為下鵝水,其形如龍伏地,因此命名(康熙《餘慶縣誌》載)。
冠子山
即伏龍山之對山也,四面均懸崖,山脊怪石嶙峋,山麓丘崗起伏,前清咸、同年間,鄉紳張玉亭紮營其上。
九龍山
在敖溪河下游右岸,據馬亭溝六里,頂建觀音廟一座,每逢二、六、九月,男女入山,燒香者不下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