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
大學生“村官”
《大學生“村官”》一書是報告文學作家傅寧軍深入蘇北各地,採訪了眾多有志於建設新農村的大學生“村官”的結晶,塑造了“80后”年輕人的群像,記述了他們挑戰自我、完善性格的心路歷程,展現了當代年輕人響應祖國召喚、順應時代潮流的精神風貌。
《大學生“村官”》
《大學生“村官”》中描寫的一批典型人物,就是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批功臣:
畢業於常州工學院外貿英語系的女大學生張天然,出任銅山縣洪樓村黨支書,也做出了突出成績,是一位很受群眾擁護的“村官”;
鹽城師範學院音樂系畢業生徐燕華被選為李埝村黨支書,正帶領村民們奮力拚搏,儘快“脫貧致富”;
大學生“村官”謝如彬、劉志健大膽創辦大型火雞飼養場,以帶動村民走致富路;
大學生“村官”帥飛及時聯繫運來大批“番茄苗”,解決村民們的“急需”……他不斷為村民致富出謀劃策,給村民們帶來切實的經濟收入,受到村民的讚揚;
……
《大學生“村官”》這本書,描寫刻劃了二十多個“大學生村官”,在廣大農村這個舞台上施展才華,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生動事迹,感人肺腑,給人啟迪,發人深思……
由江蘇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作家傅寧軍新作《大學生“村官”》,突出、鮮明、準確、生動、感人地描寫、闡述、論證了共和國近年來倡導、推行的“大學生村官”做法的根本目的、意義:這是一項“國家戰略”,也是“人才工程”。這是我黨我國重視、貫徹、落實“三農政策”的一個新的重要內容。說徹底說明白了,就是要逐漸形成一個“大學生、知識分子”積極踴躍參與到國家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高潮中去,加速“新農村建設”步伐,早日消除城鄉差別,早日讓全國所有的農民走上“小康”之路,早日讓農村全部富裕起來……這樣,我們的祖國就會早日富強起來!
引導大學生去當“村官”,與當年學生“上山下鄉”的“知青運動”,有著明鮮的不同目的,絕不是像當年提的那樣只是去再接受“再教育”,而是明確地給這些“大學生村官”肩上壓上一副歷史重擔:“大學生村官”要去與農村的“貧困”和“愚味”作戰,要去引導農民擺脫舊習慣、舊意識、舊觀念,努力學習文化,掌握科學技術,用知識和自強精神建設自己的家園……“大學生村官”要劈荊斬棘克服艱難帶領農民儘快脫貧致富,讓農民儘快過上富裕幸福的日子。也就是說,“大學生村官”是去貫徹執行“國家戰略”,是去開闢“建設新農村”戰場……是去當“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是去戰鬥、是去奉獻……與此同時,也是去實現“大學生村官”他們自己的“青春價值”、“人生價值”……他們將在“村官”這個光榮的“崗位”上,為祖國、為人民、為歷史,立起一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豐碑!
作家傅寧軍在《大學生“村官”》一書的封面上,鮮明地標出了他這本書的主題:“一個新世紀的國家戰略,一部大視野的青春報告,一曲創業版的理想之歌!”這就是非常清楚地標明了創作出版《大學生“村官”》這本書的特別重要性與特殊作用、意義了。這本書將成為中國農村走向富裕的一頁歷史記載……
“大學生村官”,正在踐行著一個時代使命。傅寧軍及時創作發表出版了《大學生“村官”》,也正是一個作家的“時代使命”!
傅寧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著有長篇報告文學《吞吐大荒》、《台灣海峽悲歡錄》、《完全李敖》、《走進澳門》等,曾獲“正泰杯”全國報告文學大獎、徐遲報告文學獎。撰稿電視片《血脈》、《徐悲鴻》等獲中國電視金鷹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南京市作協副主席,南京市文聯簽約作家。
大學生,“村官”,兩個似乎毫不相干的辭彙,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我用筆觸及的,就是一個校園到田野的契合過程,也是一個巨大影響的社會存在。之所以說社會存在,是因為大學生“村官”是生活中已有的新生事物,它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應運而生,蓬勃生長,並非作家在倡導,而需要作家去關注。
大學生“村官”在全國各地的嘗試已有多年,2007年江蘇率先實施全省統一招聘,2008年中央決定在全國推廣,2009年中央提出“一村一個大學生”的宏偉計劃,這些80後年輕人給我們的農村、我們的城市、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家庭,帶來了哪些日益顯現的變化?又有怎樣意味深長的啟迪?
一個貧困了多少年的鄉村,靠一個80后的“村官”,很短的時間就翻天覆地,顯然並不現實。
但是,他們是種子,他們是希望,他們是明天。
我們的農村,我們的城市,在共同發展中唇齒相依,在攜手推進時水乳交融。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
我記得,一位村支書直率地告訴我,他們村的孩子念中學就住到鎮里了,每年都有考上大學的,那一家人會發喜糖,放鞭炮,但是恢復高考30多年,沒有一個孩子大學畢業再回到村裡來。以前是考上大學的不回農村了,現在是考不上大學的也不回農村了。村裡也想奔小康,可老的老,小的小,以後怎麼辦?
使我感動的80后大學生“村官”,他們是共青團員,他們是年輕的共產黨員,他們是走向農村的有為青年。
我採訪大學生“村官”的原則是真實,其實也秉承了我一貫遵循的報告文學創作原則,即非虛構文本的生命所在。寫什麼,不寫什麼,是作家的自由,但既然進入筆端,就絕不可以編造。為此我下了笨功夫,一站接著一站,實地考察大學生“村官”的生存環境,與他們交朋友,也結識了許多本地的“村官”與村民。
這是一次難忘的採訪過程。我特意穿了一套李寧牌運動服,穿行在那些交通偏遠的貧窮村莊,實地考察更是親身感受。跟大學生“村官”走,數不清多少次,衣褲沾上了養雞場的雞屎、牛棚里的牛糞、蔬菜大棚的塵土、雨中鄉間土路的污泥……白天採訪結束,清水刷一刷,晾一夜運動服就幹了,第二天可以再下鄉。
採訪回來后寫到一個人名,一個地名,一段事實,我還打電話或發簡訊,向當事人核實清楚,否則我心不安。生活畢竟不是想像,它是毛糙而粗礪的。也許事實本身並不圓滿,也許不如事先想像那樣有結果,我也絕不用誇張打磨,寧可保留並不完整的原生態,做一個忠實的記述者,將一些真切情感呈現給讀者。
我要感謝所有接受採訪的大學生“村官”,遍及蘇北五市十多個縣,初略整理就有上百人之多。限於時間與篇幅的關係,我不得不精選了一部分,而且著重於大學生“村官”的心路歷程,很可能忽略了統計數字之類的表達程式,只能說一聲抱歉。不過,我將繼續關注他們的成長,續寫他們的篇章。
有人說80后是物質化的一代,重視自我,疏遠崇高,告別英雄,似乎是這一代人的時尚。當我走近他們,了解他們,卻一次次被觸動,被激勵,被感奮。他們並不完美,他們也有苦惱與迷茫,但他們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時代、農村聯繫在一起,他們如此自然地表達出一種崇高、理想與英雄主義的色彩。
我希望寫出我的感受,與更多的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