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電生理

心肌電生理

心肌細胞橫紋肌,不受意識支配,屬不隨意肌。心肌細胞大致可分為兩類:心臟傳導系統和工作肌細胞。心臟傳導細胞包括竇房結房室結和蒲氏纖維。主要以傳導心肌電衝動為主。工作肌細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單個的工作肌細胞接受心臟傳導系統的電衝動產生興奮和收縮偶聯。而整個心房肌或心室肌作為一個整體,以完成泵血功能。

心肌細胞


特性:
心肌細胞可以產生動作電位的特性被稱之為興奮性。心臟傳導系統的細胞可以自發地產生動作電位,這種特性被稱之自律性。心肌細胞有規律的收縮特性被稱之為節律性。

傳導系統


竇房結
正常情況下,竇房結可以自發地產生動作電位,竇房結以每分鐘60-100次的節律產生電衝動,先迅速將電衝動擴布到左右心房,再經過房室結將衝動傳到心室的蒲氏纖維,房室結是房室間唯一的通路。衝動在房室結傳導時有一個延擱,約需要0.15秒(這種阻滯作用有利於心室的血液充盈)。
然後衝動沿著浦氏纖維繫統迅速傳播到整個心室,在0.1秒的時間內激活整個心室,從而使心室肌同步收縮,排出血液。衝動的產生和傳導伴隨著精細的跨心肌細胞膜的離子轉運,如果異常則可能產生心律失常

基礎


心肌在靜息狀態時,膜內電位負於膜外,約為-90mV,處在極化狀態,是由於心肌細胞內高濃度的K+外流所造成的。心肌細胞興奮時,發生去極化進而復極化形成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AP)。在膜電位變化過程中,離子通道經歷關閉,開放和失活的轉變。AP分為5個時相,0相為快速去極,是Na+快速內流所致。 1相為快速復極初期,由K+短暫外流所致。2相平台期為緩慢復極,由Ca2+及少量Na+內流與K+外流所致。3相為快速復極末期,由K+外流所致。0相至3相的AP時程稱動作電位時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4相為靜息期,非自律細胞的膜電位維持在靜息水平,4相自動去極化是由一種Na+內向電流所致,在自律性細胞則為自發性舒張期去極化。

反應電活動


心臟工作肌和傳導系統細胞的靜息膜電位負值較大,去極化速率快,呈快反應電活動,其去極化主要由Na+內流所造成。竇房結、房室結細胞的膜電位負值較小,0相去極化幅度和速度低,傳導緩慢,呈慢反應電活動,去極化由Ca2+內流所造成。另外,在某病理情況下(如心肌缺血缺氧藥物中毒等),膜電位減小(負值減小),可使快反應細胞表現出慢反應電活動。

膜反應性


膜反應性是指膜電位水平與其所激發的0相最大上升速率(maximum upstroke slope of phase 0, Vmax)之間的關係,與Na+電流有關。膜反應性代表鈉通道的活性,是決定傳導速度的重要因素,一般0相上升速率越快,動作電位振幅越大,傳導速度則越快。藥物可通過增高或降低膜反應性,進而影響傳導速度。

有效不應期


復極過程中當膜電位恢復到約-60mV時,細胞才對刺激產生可擴布的動作電位。從去極化開始到這以前的一段時間即為有效不應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其時間長短一般與APD的長短相對應,但程度可以有所不同。抗心律失常葯可通過延長ERP,從而使異常衝動更多的落入ERP而中斷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