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洛水的結果 展開
洛水
一條江河
北洛河,也稱洛河,古稱洛水或北洛水,為黃河二級、渭河一級支流,河長680.3公里,為陝西長度最大的河流。它發源於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渭河,途經黃土高原區和關中平原兩大地形單元。河源分三支:西支為石澇川,中支為水泉溝,東支為亂石頭川,在吳起匯流后稱為北洛河。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甘泉、富縣、洛川、黃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大荔,至三河口入渭河,流域面積26905平方公里。
洛水
北洛河也稱洛河,古稱洛水或北洛水,為黃河二級、渭河一級支流,陝西長度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陝西定邊縣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河源分三支:西支為石澇川,中支為水泉溝,東支為亂石頭川,在吳起匯流后稱為北洛河。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甘泉、富縣、洛川、黃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大荔,至三河口入渭河,途經黃土高原區和關中平原兩大地形單元。河長680.3公里,全都位於陝西境內;流域面積26905平方公里,陝西境內流域面積2455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98‰ ,流域面積平均寬度80公里,呈明顯的條帶形。
洛河是一條古籍記載較多而又混淆較多的河流。一是與南洛河相混淆。《廣韻·鐸韻》說:“《尚書·禹貢》在‘導洛自熊耳’,《漢書》洛,本作雒。”清王筠《說文句讀補正》說:“許君(許慎)但說陝西、甘肅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從水也。段玉裁《小箋》說:“自魏黃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絕無混淆,黃初(220~226)以後乃亂矣。”《魏略》說:“魏以行次為土,水之壯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變‘雒’為‘洛’。”已將渭洛的洛河改稱北洛河,以別於伊洛的南洛河。二是與石川河(漆沮水)相混淆。首先將兩者混為一談。《尚書·禹貢》曰:“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灃,又東會於涇,又東過漆沮,入於河。”《毛傳》云:“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河。”其次上指漆沮(石川河),下指洛河。《太平寰宇記》載:“沮水自坊州昇平縣(今宜君縣西)北子午嶺出,俗號子午水,下會榆谷,慈馬等川,遂為沮水,至耀州華原縣(今耀縣)合漆水,至同州朝邑縣(今大荔東)東南入渭。”還有把雍州漆沮水(即武功漆水河)與石川河、洛河互相混同。
北洛河河道可明顯地分為三段。
河源至甘泉為上游,這裡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地質基礎以白堊系及侏羅系的紅色沙岩互層為主,質地疏鬆,極易崩塌,山大溝深坡陡,植被差,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洛河泥砂的源地。本河段基本是峽谷與川地相間,從志丹縣川口到旦八鎮,有25公里長的白堊系志丹群的峽谷,河谷曲折多灣,谷寬平均40米,河床切入基岩20米。其餘河段谷寬100~400米,最寬處達1500米,如甘泉房家坪以下河段。比降2.1‰。
甘泉到白水為中游,為黃土高原溝壑區,地質基礎為三疊系灰色砂頁岩互層,上覆深厚的黃土,河岸上多為梢林分佈,草深林密,塬面較為平坦,水土流失輕微,各支流清水長流,古有漆沮(水清色白)之稱。富縣以下深切基岩,河谷變窄,交口河以下又進入寬約100米的峽谷。比降為2.4‰。
白水至河口為下游,穿鐵鐮山進入關中平原。白水至狀頭,谷深坡陡,河流切入基岩100米,一般河谷寬200多米,最寬達500米,多石質跌水,以蒲城三迭狀最為有名,落差可達19米,是洛惠渠渠首引水處。狀頭到大荔,河流繞鐵鐮山形成一個大彎,谷深40~100米,谷寬1000~1400米,兩岸階地平坦,為石質河床。鐵鐮山至河口,為沖積平原,河曲發育,河床不穩定,從1947年起,一直沿新河道入渭河。
北洛河河口在歷史上有較大變化。明成化年間,朝邑河岸崩潰,北洛河改為直接入黃河,至嘉慶年間,又由大慶關潰出后復入渭河,后又直接入黃河。1933年黃河東移后,北洛河在黃河、渭河之間的三角地帶徘徊達10餘年,時而入黃,時而入渭,直到1947年才固定入渭河。
主要支流北洛河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大於5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3條,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道川、亂石頭川、寧塞河、周水河、葫蘆河、仙姑河、沮水、五里鎮河、石堡川、白水河、大浴河等,其中葫蘆河最大,河長235.3公里,流域面積5449平方公里。
沮水,一名東沮水,洛河右岸支流,源於黃陵縣西北子午嶺沮源關南側,東略偏南流,橫穿縣境,繞過縣城南在縣河口入洛。全長140公里,平均比降3‰,集水面積2486平方公里。店頭以上亦穿過橋山林區,年徑流1.33億立方米,含沙率每立方米4公斤,略高於葫蘆河;店頭以下進入梁峁丘陵區,河谷開闊,發育一、二級階地。
石堡川,一名沙家河,源出黃龍山冢字梁(海拔1745米)西南側,西南流過黃龍縣城石堡鎮,進入洛川境有一段為洛川、白水縣界河,全長81公里,面積960平方公里,河流陡急,平均比降9‰,河流基岩以三疊系砂頁岩為主,西岸為黃土寬梁殘原區,縣城以上流經黃龍林區,以下則多被開墾,水土流失增加。
葫蘆河,發源於甘肅省華池縣川家岔,流經富縣、黃陵,在交口河附近注入洛河,省內河長144.5公里,流域面積316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80億立方米,常水流量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530立方米/秒。由於流域內植被覆蓋良好,河流含沙量少,冬、春季基本為清水河流。
石澇川河,發源於定邊縣楊柳溝,在吳旗縣鐵邊城附近與頭道川匯合,全長45.3公里,流域面積64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0.22億立米。
淤泥河,發源於黃陵縣萬堂山附近,在龍首村與沮水河交會後注入洛河,全長31.8公里,流域面積1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0.07億立米,最枯流量僅0.02立方米/秒,基本上是一條清水河。
沮水河,發源於子午嶺東側,全長135.2公里,流域面積24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03億立方米,水力蘊藏量1.080萬千瓦。
仙姑河,發源於黃龍縣,向西南流經白城鎮、仙姑鎮,於仙雞河以下一公里處注入洛河,全長61公里,最大洪水流量11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3立方米/秒,為一條多沙河流。
周水河,發源於靖邊縣周家嘴,向南流經志丹縣,至永寧川口子村附近注入洛河,全長81.3公里,流域面積133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0.46億立方米。流量小,含沙量大。
大浴河,發源於黃龍縣紅石崖,向南進入澄城縣,於蒲城縣中固村附近匯入北洛河,全長102公里。
白水河,發源於宜君縣雲夢山南麓,流經蒲城縣、白水縣,於蒲城縣韓河注入北洛河,全長70公里。
慈烏河,由宜君縣的三條溝溪於侯庄鄉的五角地彙集而成,在田莊鎮又與宜君縣五里鎮河匯合后,東入北洛河,河長36.7公里,流域面積195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3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158立方米,比降為13.4%。縣境內流經侯庄、田莊兩鄉鎮轄地,系季節性河流,徑流量變化與降水分佈基本一致,猛漲猛落,豐枯懸殊。
界子河(舊名廂西河):在縣北約25公里處,源出本縣洪福梁鄉皮塔溝,西流經洪福梁、菩堤、舊縣鎮、永鄉等鄉(鎮)注入洛河,全長47.1公里,境內流域面積37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4立方米/秒,流速0.7米/秒。
仙姑河(亦名仙宮河):在縣東約25公里處,發源於黃龍縣官莊溝,全長49.4公里,向西流經黃章、武石、槐柏、老廟、后子頭、京兆等鄉(鎮)注入洛河,流經本縣36.25公里。境內流域面積384.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3立方米/秒,流速0.65米/秒。
黃連河(即古鄜水):在本縣東南約35公里處,發源於縣境爛柯山桃花洞后,經武石、槐柏、石泉、土基、秦關等鄉(鎮),西流注入洛河,全長37.1公里,流域面積229.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15立方米/秒,流速0.85米/秒。
史家河(舊名聿津河):是一條入境河流,在縣東南55公里處,於愛曲河入境,經聿津訶、史家河等西流入洛河,流經本縣總長34.4公里,流域面積149.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7立方米/秒,流速為0.63米/秒。
鐵牛河 發源於許道公社賈家河村。流經收水、門公、堯禾等公社,於收水東峁匯入洛河,河流總長23.6公里。河道比降19.4‰,常流量為0.1立方米/秒,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400.39萬立方米。1975年在堯禾鎮北2公里處築起鐵牛河水庫1座。
沙家河 發源於黃龍縣冢子梁,經白水縣沙家河、馬家河、西河,自東北流向西南,由吉土堡和堡岩村處匯入洛河。全長80公里,平均流速0.8米/秒,流量0.4立方米/秒。沿河築有石堡川水庫下屬的干、支、斗渠。
鹿角河 發源於要險溝道,流經北鹿角、亓家窪、南鹿角莊子、南鹿角、悅耳、弓家等地,於弓家河灘匯入洛河。東南、西北走向,河床寬1米多,流長15.2公里,比降23.2‰,常流量0.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63.42萬立方米,集水面積40.5平方公里。
孔走河 發源於澄城縣賀家橋大隊以北,系多眼泉水彙集而成,流經段家山、洞耳等地,由狄家河村匯入洛河,全長14.2公里,比降21.3‰,常流量0.5~1立方米/秒,年徑流量679.1萬立方米,集水面積100.6平方公里。沿河有少量水澆田,種植蔬菜、瓜、果。
白石河 發源於史家塔。流經山岔、秦家河、后王河、前王河、路村河、北白石河,南白石河等地而匯入白水河,總長12.5公里,河床比降24.5‰,流速1米/秒,流量60噸/小時,流域面積40.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75.68萬立方米。沿河先後建成小型抽水站5處,可灌溉農田1,200畝。
林皋河 發源於桐家山,流經沙石坡、武子、鄭家河、林皋河等地匯入白水河,全長16.1公里,比降18.2‰,平均常流量1.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12.35萬立方米,集水面積41.5平方公里。1976年修築了武子水庫,1975年在林皋河村境內築成了石拱橋。
雷牙河 發源於田家窪村東1公里處,於厚義村北流入雷牙境內,至槐溝河匯入洛河,流長17.8公里,比降21.3‰,河床寬2.5米,年徑流量223.65萬立方米,集水面積65.8平方公里。
北洛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9.43億立米,陝西境內為8.73億立米。在中游及支流葫蘆河一帶,梢林植被較好,年徑流係數低,徑流深低於30毫米(交口河29.6毫米,張村驛23.5毫米),徑流深及徑流係數均小於北洛河上游及下游地區。
北洛河流域徑流的年際變化較大,根據年徑流變差係數的大小,可分為三個區域,洛川原及其以南幹流和下游平原區,地面平坦,年徑流變化較小,變差係數為0.40~0.42;富縣以上的中上游黃土丘陵溝壑區,年徑流變化較大,變差係數為0.46~0.47;葫蘆河及周水流域等子午嶺林區,年徑流的變伲最大,變差係數高達0.64~0.65。
北洛河流域徑流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不均勻程度自上游向下游減小。上游金佛坪,夏季徑流最大,6~8月徑流占年徑流的66.8%,冬季最小(佔3.8%),春季(16.1%)略大於秋季(13.3%)。最大月徑流(29.5%)等於春秋徑流之和,而最小月徑流只有0.7%。從上游到下游,夏季徑流所佔比重逐漸減小,春、秋及冬季的徑流逐漸增加;最大月徑流逐漸減小,最小月徑流逐漸增大;最大月徑流出現在8月,最小月徑流出現在1月。支流葫蘆河及沮水,由於森林的作用,使洪水徑流減小,枯水徑流增加,徑流的年內分配相當均勻,如張村驛站秋季徑流最大,佔37.1%,夏季徑流略大於春季,冬季徑流高達12.5%,接近於上游金佛坪站的春季徑流,相當於金佛坪冬季徑流的3倍多。最大月徑流(16.2%)比上游支流周水志丹站(39.7%)小二倍多,也比幹流要小,而出現的時間推遲到9月。最小月徑流所佔比例比幹流大,比支流志丹站大7倍,出現的時間都在1月份。
北洛河是一條多泥沙的河流,年輸沙總量為9590萬噸,占陝西省全年輸入黃河沙量的12.1%,為陝西省全年輸入長江泥沙量的1.5倍,因此產沙能力很高。其中劉家河水文站年輸沙量為8710萬噸,佔全流域輸沙量的90.1%。河流一般含沙量在100公斤/立方米以上,最高可達440公斤/立方米,年輸沙模數最高達17600噸/平方公里。含沙量與輸沙模數有自上游向下游減小的規律,這說明劉家河以上流域及周水流域是北洛河泥沙的主要源地。
輸沙量的年內分配極不均勻,高度集中於雨季汛期,6、7、8三個月佔全年輸沙量的93%~97%。葫蘆河水土流失輕微,河流含沙量很小,張村驛站只有15.9公斤/立方米,輸沙模數401噸/平方公里·年,而泥沙的年內分配不如幹流那樣集中,6、7、8三個月只佔72.8%,原因在於植被較好。
北洛河流域洪水災害較多,由於上游山大溝深,河床比降大,洪水過程線尖瘦,峰高量大,如金佛坪實測最大洪峰流量5920立方米/秒,劉家河達6430立方米/秒。中下遊河谷比較開闊,河道坡度比上游平緩,洪水漲落的猛烈程度有所降低,洪峰流量也減小了,交口河站洪峰流量為3880立方米/秒。(氵伏)頭站為4420立方米/秒。葫蘆河張村驛站,流域面積比洛河上游金佛坪大900多平方公里,而實測洪峰流量比金佛坪小得多。1977年7月6日,北洛河流域發生較大洪水,張村驛站的洪峰流量(466立方米/秒)也要比劉家河站(6430立方米/秒)小十多倍,也與葫蘆河流域植被好有關。從歷史洪水調查資料來看,1855年北洛河發生了特大洪水,其洪峰流量均較實測洪水大得多,(氵伏)頭站比實測最大洪水大2.4倍。
引北洛河水灌溉農田的歷史比較悠久,早在漢武帝時(前128~117年),在洛河修建了龍首渠,引洛水灌溉蒲城縣以東的地區,因渠道穿越商顏山(鐵鐮山),施工困難,故採用井渠施工法,即類似於新疆的坎兒井。經過十多年的時間,終於建成龍首渠。由於井渠未加襯砌,通水后黃土遇水坍塌,導致工程失敗。唐代又重新興建灌溉工程,此後引洛水灌溉相沿不斷。1933年大荔設引洛工程處,后改為涇、洛工程局,主辦洛惠渠工程。洛惠渠自1934年渠道施工以來,總乾渠及渠首工程進展很快,1936年5號隧洞遇到流沙、潛泉的困難,改變了施工計劃,於1947年8月全洞完成,1950年開灌受益。渠首樞紐工程在澄城縣(氵伏)頭築壩引水,總乾渠一條,乾渠四條,支渠3條,斗、分渠648條。排水系統有干支溝8條,分毛溝210條。排灌渠道總計6277條,總長度3321公里。重點工程5號隧洞穿通鐵鐮山,全長3480米;洛西橋式倒虹,全長514米。總乾渠原設計引水能力為15立方米/秒,1975年擴展了總乾渠,現在設計引水能力為18.5立方米/秒,有小型水庫3座,庫容136萬立方米;水塘51座,蓄水量139萬立方米;機井4462眼。洛惠灌區灌溉大荔、蒲城、澄城縣等地77.62萬畝農田。以洛河為界,洛西灌區約27萬畝,洛東灌區約50萬畝。渠井雙灌的旱澇保收農田37.2萬畝。
此外,在北洛河最大支流葫蘆河上,也興建了大量灌溉工程。
北洛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北洛河兩岸,流傳著一個洛神宓妃的故事。傳說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那時,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當中,並教會有洛氏百姓結網捕魚,還把從父親那兒學來的狩獵、養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給了有洛氏的人們。
這天,大夥兒勞動之餘,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優美動聽的樂曲來。不巧,這悠揚的琴聲被黃河裡的河伯聽到,這個浪蕩公子便潛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於是河伯化成一條白龍,在洛河裡掀起軒然大波,吞沒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宮,終日鬱鬱寡歡,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這時,后羿來到了宓妃的身邊。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個天帝的兒子,便與妻子一同貶到人間,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藥,一人返回天宮,便只剩后羿獨自留在人間。后羿聽說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氣憤,將宓妃解救出深宮,回到有洛氏中間,並與宓妃產生了愛情。那河伯本來就窩了一肚子火,聽說了后羿宓妃之間的戀情,更是惱羞成怒。他化作一條白龍潛入洛河,吞噬了許多田地、村莊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倉皇而逃。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對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兒去告狀。天帝早就知道了所發生的一切,並不向著河伯說話,河伯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與宓妃的事了。
北洛河沿岸生長著地椒草、蕎麥花,使北洛河源頭的吳起剁蕎面和燉羊肉成為聞名一方的美食。“蕎面餎飥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也成了體現男女忠貞愛情的最好比喻和象徵。這裡有洛源、金佛坪、金湯的地名,也有鐵邊城、五穀城、寧塞城等古城寨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