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天山蠕蟲

帽天山蠕蟲

帽天山蠕蟲(Maotianshania)屬於脊索動物門(也有人認為其屬於半索動物門),也有可能是目前所找到最古老的脊索動物化石。生活在寒武紀前期的淺海中。最早在1991年被侯先光研究員發現於中國雲南澄江縣帽天山,並命名為雲南蟲。是澄江動物群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外形特徵


帽天山蟲屬於曳鰓動物類中的一種,身體細長,呈圓柱狀,長約5厘米,寬約0.3厘米。身體靠液壓進行蠕動,平時潛伏在海底的軟泥中,前端有一根肉質軟管,可以迅速伸出體外捕捉小動物。
帽天山蠕蟲
帽天山蠕蟲
帽天山蠕蟲的消化器官包括口,咽喉中腸后腸等部分。口位於漏斗狀前器之後端,咽喉位於鰓腔的後部;咽喉之前長有兩對以上的齒狀構造,這可能也屬於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后腸螺旋狀,位於脊索的腹面。
帽天山蠕蟲的背部由22—24個骨骼化的肌節組成,肌節被近似平直的肌隔分開。帽天山蠕蟲的體內有一條貫穿前後的軟管,作為肌肉的附著點。它的體內還有一對很小的側褶,後來演化成了哺乳類的四肢。帽天山蠕蟲身體的前端還有一個吸盤,它通過吸盤附在別的生物上來穩定自己的身形。

關於帽天山


帽天山距昆明56km,距玉溪市87km,距澄江縣城6km。整個化石埋藏帶呈蛇狀蜒蜒達20km,寬4.5km,埋藏深度達50m以上。現圈定的保護面積為18km,其中核心區保護面積1.2km2。到目前為止,共發現化石點30餘處,採集化石3萬餘塊,科學鑒定認為有40個門類,100多個種的古生物化石,涵蓋了現代生物的各個門類,還發現多種過去曾大量存在現已滅絕的動物新種,已超出現有動物分類體系,只能冠之以發掘地名來命名,如撫仙湖蟲、帽天山蟲、雲南蟲、昆明蟲和跨馬蟲等,尤以可喜的是最近在玉溪與昆明交界的滇池海口又出現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柱動物――海口魚,其結構和功能較雲南蟲還複雜,是世界上發現的化石動物中特異門類最多、埋藏保存最佳、外型最精美、品質最優良,屬稀世珍寶級的動物化石。科學研究認為它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人類這一重要生命進化樹和生物演化鏈上的鼻祖。
1984年7月,澄江帽天山發現了轟動世界的動物群化石,它使得科學家們找到了一把解開生命起源之謎的鑰匙,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澄江動物化石群
澄江動物化石群
澄江動物化石群距今已5.3億年,是舉世罕見、保存完善、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動物化石寶庫。自1984年7月發現以來,已採集到40多個門類、130多個屬、180餘種動物的5萬餘塊寒武紀早期的化石標本。這些動物化石標本中,不僅有大量的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腕足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珍稀動物及形形色色的難以歸入已知動物門類的化石,現今生存的各種動物,都能在澄江動物群找到其先驅代表。更令人叫絕的是,化石動物的軟軀體保存極為完整,90%以上還保留了諸如眼睛、附肢、口器、消化道及其中的食物等軟體組織印痕,其姿態千奇百怪:有站立、爬行、進食、鑽孔等,還有大量遺跡化石如糞便、運動痕迹等等,為研究寒武紀早期動物大爆發及這個時期動物的解剖構造、功能形態、生活習性、系統演化、生態環境、埋藏條件和保護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對推動我國在研究生命起源、進化理論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和創新具有非凡的價值。澄江動物化石群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與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動物群、加拿大布爾吉斯動物群一起被古生物學家列為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實例的三大奇迹。

生活方式


帽天山蠕蟲的身體長有發達的肌肉,它的運動依靠肌肉收縮使身體產生的波浪彎曲來游泳。血液循環的方式為閉鎖式循環,呼吸用鰓進行。雲南蟲營底表濾食生活,在口部經過初步篩選的小顆粒進入鰓腔,食物顆粒及氧氣在鰓腔中流動而被鰓絲附著,並通過咽進入腸道,而水流進入圍鰓腔並通過身體中部腹面的圍鰓腔孔排出體外。這種薄片狀的絲狀構造可增大過濾及呼吸表面積,是原始濾食功能的表現。
帽天山蠕蟲復原圖
帽天山蠕蟲復原圖

生物學意義


帽天山蠕蟲是所有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的祖先,是人類的始祖,也是地球上最早的脊索動物居民。
帽天山蠕蟲身體中有一條脊索,這在生命是上史上一次。脊索的出現提高了動物控制身體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雲南蟲的發現證明了在澄江動物群中蘊涵著脊椎動物的起源,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突破。
帽天山蠕蟲的發現不僅使脊索動物在地球上出現的歷史往前推進了1500萬年。同時解決了生物進化論上一個最棘手的難題之一,即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兩大類別的演化關係。這也具有非凡的意義。
帽天山蠕蟲是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之間最典型的過渡型動物,在進化生物學上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發現使科學家們在為脊椎動物溯本清源時有了進一步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