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卿
李碩卿
李碩卿(1908年10月10日—1993年12月30日)著名國畫家。字雲田,祖籍惠安塗寨下樓村,生於泉州城內。歷任中國美家協會理事、中國國畫研究院創作成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事長、福建省政協常委、福建省文聯常務理事、福建省民盟書畫會主席、閩海墨會會長、華僑大學藝術系主任、泉州畫院名譽院長等職。被聘為日本《墨瓔會》首席顧問。
李碩卿(左一)參加李堯寶九十壽慶
大學畢業后,李碩卿曾在惠安、南安、泉州、廈門等地中學任美術教師,擔任海疆專科學校教授。他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堅持業餘創作。他思想進步,接受中 共泉州地方組織的教育,利用在泉州創辦的泉州美商社作為中共泉州地下黨組織的聯絡點,支持革命鬥爭,為革命事業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后,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鼓舞下,李碩卿的國畫 藝術升華到新的高度。五六十代是他藝術創作的黃金時代。1960年,周揚到泉州視 察時,指示李碩卿所在泉州工藝公司,每年要有3 個月以上的時間給他“遊山玩水”,搞藝術創作。因此,他得以有機會歷天台、游黃山、過雁盪、爬峨嵋、經太姥、上泰山、登廬山……祖國的許多名山勝景都留下他的足跡。
通過遊歷寫生創作,視野大開,技藝大進,大自然風光勝景在他筆下生輝。李碩卿成名之作《移山填谷》,是他在1956年深入鷹廈鐵路的建設工地,目睹鐵路建設者的英雄形象,戰天鬥地的無畏氣概,心靈深深受到激勵而揮毫創作的大型中國畫。該畫問世后,受到國內美術界的讚揚。1958年,這幅畫入選莫斯科社會主義國家造型美術展覽,參展的每個國家只選一幅懸掛在展覽館的中央大廳,而《移山填谷》享此殊榮,引起了海內外美術界的旨烈反響。著名藝術評論家王朝聞評論該畫說:“把《移山填谷》當成中國畫來看,特別鮮明……當成反映當前我國現實作品來看,表現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雄偉面貌,這是中國畫的新聲。”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蔡若虹在全國文藝創作三十年的總結時一步指出:“當看到第一幅(指《移山填谷》)反映現實革新的國畫,我非常感到,這是中國畫新生的標誌。”《移山填谷》是李碩卿個人創作的划時期代表作,在中國當代國畫創作中是第一朵新花,也是中國畫創作史的‘新生的標誌”,又是古老傳統國畫技藝“革新”的第一幅。
此外,懸掛在北京釣魚賓館的《武夷風光》和香港福建商會100 英寸巨幅的《 武夷春光》,珍藏在中南海的國畫《山水》和收藏在中國美術館的六幅作品,都是李碩卿的傑作。李碩卿年過八旬,仍孜孜不倦地用彩筆描繪祖國的錦繡河山,數以百計的作品都充分表達了畫家對神州大地的無限深情。
畫家以博大而坦蕩的襟懷,縝密而誠摯的態度來態察大自然,以傳統的中國畫技法為本,輔以西畫的透視、光色等技巧,融中西畫於一爐。從而形成了李碩卿那種剛毅而清新,雄健而秀逸蘊含千情於其中,不溢一縷於外表的獨特風格。中國美術家協會1960年舉辦福建三畫家李碩卿、陳子奮、李耕國畫展覽,分別在北京、上海、福州等地展覽;南京國畫院、福建美術家協會分別為李碩卿舉辦黃山、太姥山的寫生創信作畫展;1980年舉辦美術家李碩卿、大聰權香港展覽會。自此,李碩卿的作品被確認為國寶,不得任意流散於國外。李碩卿不僅是一位當代著名國畫家,還是一位著名的工藝美術家。他自行設計的、全國首創的革新竹編工藝,有仿銅脫胎漆塑、仿紫銅陶瓷器等作品,曾在世界幾十個國家展出,為國家創收外匯,名揚海內外。他先後被選入《中國名人大詞典當代人物卷》、《中國當代名人錄》、《現代國畫家百人傳》、《閩南現代史人物 錄》等書。1992年6月,由台灣藝術家出版社出版的《李碩卿書畫集》,收入其書畫196幅,成為台灣出版大陸畫家的第一本畫集。1993年12月,李碩卿去世,享年86歲。臨終前,捐獻人民幣10萬元,作為李碩卿美術基金會經費。其子李克朗也是國畫家,李克朗作品《黃河古渡邊》入選全國第一屆山水畫作品展,《鄉間小路》、《春水碧於天》、《煙江春雨》等作品在全國性雜誌刊物發表並獲獎,博得各界的好評。
1908年10月10日,出生於福建泉州
李碩卿
8歲,他就能臨摹七十二賢人像。
9歲,能將孔子孟子等七十二賢人畫得栩栩如生;
后考上泉州唯一的美術學校——泉州溪亭美術師範學校。在西畫教師指導下,他對西畫產生濃厚的興趣。
輟學后,自立“青年畫室”,賣畫為生。“青年畫室”使李碩卿在當時泉州有了一定的名氣。
1927年,李碩卿以優異的成績跳級考入上海新華藝術大學西畫系三年級,得西洋畫家諸聞韻親授,但是影響李碩卿藝術生涯一生的還是當時在該校任教的我國著名國畫大師劉海粟、潘天壽、王個移。親自指點他的國畫筆墨和技法,使他日後中西畫兼收並蓄,在國畫的筆墨運用中融入西畫的造型方法打下堅實基礎。
1928年—1956年,大學畢業,約20歲。先後在泉州、惠安、南安,晉江的大學、中學任教。同時在泉州海疆大學、泉州建國商校、省立晉江中學等三個學校任教,兼任廈門中學和廈門美術學校教員。任教28年。
1934年—1947年,年僅26歲的李碩卿創作成功《蜀崗秋旅》,以最年輕者入選福建省美術展覽。此畫且採用中西畫結合,以中國畫筆墨為主,以西畫造型為輔,在全省美術界引起轟動。
抗日戰爭期間創作了《日本鬼子暴行圖》(10幅)、《漢奸的下場》(8幅)。
自立“雪廬”畫室,並在泉州出版的《福建日報》開闢專欄《碩卿賣雪》,開始以畫養畫。
1948年,《中國美術年鑒》刊登他創作的《待卸》、《水磨》、《出發》、《努力》、《泰山殘雪》等五幅國畫作品。
根據自己窮困的生活創作出《貧居》,在當時全國名氣最大的上海《美術》雜誌封面上刊登。
1948年8月30日晚,他連夜創作《蔣介石的下場》等20多幅宣傳畫,貼泉州街頭,迎接泉州的解放。
1952年2月他以支援抗美援朝為題材,繪出《軍柴的輸送》,從省展、華東展到入選全國國畫展覽。
1955年到金雞水閘寫生,用筆墨謳歌社會主義建沒成就,精心創作出氣勢磅礴的《破金雞灌晉南》國畫佳作,不僅入選全國美術展覽,而且被中國美術館收購珍藏,這是福建省第一幅美術作品被國家收藏。
1956年6月我省開始建設第一條出省鐵路——鷹廈鐵路。年近半百的李碩卿率領6名青年畫家到鐵路工地寫生。7天時間,描繪幾百幅寫生稿。直到第13稿才完成《移山填谷》。這一巨幅國畫以群山凌空,奇岩突兀、雲鎖峽谷的武夷山為背景,在峽谷底處,成千上萬的鐵路工人正在緊張施工。以建設題材的《移山填谷》表現了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雄偉面貌。這是中國畫的新生。
1957年,他認為杭州有八景,蘇州有八景,泉州(現在的市區)也應該有八景。
1958年,《移山填谷》從省審到華東審一直到國家審,入選於1958年春舉辦的莫斯科社會主義造型美術展覽,而且被掛在中央大廳,在國內外美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我國著名文藝評論家王朝聞在1958的8月30日《人民日報》上稱譽道:“中國畫能不能反映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曾經有過爭論。
1959年,《移山填谷》還參加印度、日本舉辦的世界藝術展覽。李碩卿參加莫斯科、新德里、東京和北京展覽的四幅《移山填谷》原作破例全部給中國美術館收藏。此畫還刊入《現代中國畫選集》、《十年中國畫繪畫選集》和《中國美術館藏晶集》等藝術史冊。影片《畫中行》和《歷史的畫卷》也以《移山填谷》為片頭。
1960年—1961年,文化部部長周揚到泉州,在會上見李碩卿時,對當時的地委主要負責人說:“要給李碩卿以足夠的條件遊山玩水,每年起碼要3個月以上。於是他多次登過泰山、華山、黃山、雁盪山、天台山、太姥山、廬山、武夷山、長城等幾十座名山勝景,創作了《泰山殘雪》、《黃山雲海》、《天台瀑布》、《太姥奇石》、《武夷探勝》、《華岳疑雲》、《春到長城》等數千幅描繪家國秀麗山河的畫面。
1962年—1965年,他用3個月時間,走遍泉州的山山水水,搜盡奇景,選定20多景,最後創作泉州八景:《鳳山春曉》,《東湖荷香》、《小山叢竹》、《雙塔凌空》、《玉毯風動》、《清真夕照》、《祟福晚鐘》、《筍江月色》。福建人民出版社在“文革”前出版4次80萬張。
單獨完成或與他人合作反映僑鄉征服大自然、建設新面貌的《破金雞灌晉南》、《惠女水庫》、《八女跨海征服荒島》、《杭天圖》、《僑鄉春曉》、《漲海聲中萬國商》、《回國觀光》等,這些作品大多被國家收藏且出版發行。
李碩卿年年要爬幾趟清源山,描繪出《清源春曉》、《瑞象岩》、《虎乳泉》、《老君岩》、《彌陀岩》等風靡海內外的國畫。
1966年6月—1967年,“文革”李碩卿被斗、被關,家中的書畫、寫生稿及古董文物被洗劫一空。他萌動了畫梅的思想,用12開小宣紙畫梅,藉以磨練筆墨章法,加深構思能力。兩年多的時間,畫了百幅不同章法,不同結構的梅花國畫。李碩卿的梅花畫,有前、后、左、右感,而其他人畫梅僅有的前、左、右感。四向感是他用兩年多的心血和筆墨磨練而成的。後來成名的梅花作品有《梅花香自苦寒來》、《梅石》、《歲寒三友》、《紅梅撲鼻香》、《迎旭》、《羅浮新月》、《東風報捷》等等都是當時小畫放大的。從畫梅開始,他對紫藤、青松、水仙、荷花、葡萄等也著力渲染。到了晚年,他的花卉畫和山水畫已經雙雙成名。
1968年農曆10月14日,是李碩卿六十歲生日,自畫一幅雪松國畫為自己助壽。他原名李松林,在畫上題上“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表現出藝術家在逆境中的風度。
1969年,他又被“莫須有”的“特嫌”罪名關在泉州工藝美術公司二樓。他身著整潔,談笑風生,
1970年,開始關“牛棚”。
1979年12月李碩卿在“文革”期間所遭的冤案全部平反。
1981年4月新加坡華商訪問團到泉州訪問,1928年大學畢業后,50多年同窗學友、新加坡總統的藝術顧問——新加坡藝術總會會長劉抗先生特意委託周穎南、葉松英到泉州聯繫李碩卿。周穎南轉交了劉抗先生送給李碩卿的一幅描述新加坡海灘風光的西畫,李碩卿也回贈一幅《雙塔凌空》國畫給劉抗先生。
1981年,到香港舉辦畫展,也重畫一組《泉州八景》。
1981年12月香港華豐國貨有限公司舉辦“李碩卿、林聰權書畫展覽”。李碩卿帶去150多幅山水和花卉書法作品,香港10多家名報刊、電台、電視台記者以新聞、專訪、特稿和評論,評贊李碩卿是“現代國畫第一人”。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義大利、東南亞的各界朋友專程到港參觀。在港期間,他還應邀參加香港書畫界大雅集,互相交流畫藝,並與20多位香港畫家合作渲染潑墨一幅巨幅花卉國畫《萬紫千紅》。當場李碩卿還以福建省美術協會主席的身份,邀請香港書畫雅集會來閩舉辦畫展和寫生。
1992年6月台灣藝術家出版社出版發行《李碩卿書畫集》,收入其書畫196幅,《畫集》風行島內外,一時洛陽紙貴。
1992年日本《墨理會》書畫社聘請李碩卿顧問為該會首席顧問:《墨纓會》是日本最大的書畫團體,他們已著手準備在日本東京、大坂等地舉辦李碩卿書畫展,但後來因李碩卿不幸逝世而未能成行。
1992年秋天,他還到清源山頂寫生一次,最後完成一幅巨作《清源山上望洛陽》,將清源山的主要景觀、他任課多年的華僑大學以及洛陽橋盡收畫面。
1993年12月28日上午,李碩卿逝世的前兩天,國立華僑大學校長庄善裕到家中探訪他,此時李老已經不能提筆題字了,但是,還是親手將一幅梅花國畫交給庄校長,委託他送給華僑大學的一位旅居菲律賓的董事。這是他在世時最後送人的一幅畫,也是幾十年藝術生涯中惟一一幅沒有題名的畫而贈送友人的。
1993年11月一直到逝世前的一個月,在畫桌上完成人生的最後一筆。
1993年12月30日逝世。
李碩卿原籍惠安縣塗寨鎮農村,他的祖父母因家境極其貧困,難以維持生計,舉家逃到泉州。祖父李培元一頭挑著兒子,一頭挑著破棉絮,徒步南行。經過洛陽橋時,年幼的兒子叫餓,他摸一摸口袋,僅剩下7枚銅板。這7枚銅板,不僅是從洛陽橋到泉州的路費,還要維持到泉州后一家人的生計。李培元只得狠了狠心,拉著挨餓的妻子和兒子繼續上路。
他們在塗寨是種菜能手,但要在泉州租一塊地談何容易,一家人輾轉了三天,最後到了鳳池通元地界的色雅山(其北面就是後來的泉州農校)。色雅山雖稱為山,實則是一小丘,瓦礫遍布,淺者半尺厚,深者二三尺,這一大片都是無主的荒地。李培元夫婦靠著勤勞的雙手,硬是在不毛之地挖出一塊又一塊綠油油的菜地。正當他們一家憧憬美好的未來時,當地的土豪劣紳見到一戶外來人公然在他們地盤上種菜,就派人到菜園裡搶菜,法庭竟然將開墾出來的菜地判給當地人。一家人慾哭無淚。
1908年農曆9月14日,李碩卿出生在色雅山上。父親李清輝,母親柳氏看到小兒子天庭飽滿,五官端莊,兩眸黑亮,是罕見的“靚男”,高興得不得了。但是,前面三個兒子都因病夭折,他們也在為老四小碩卿擔心。父母親為他取名為李松林,祝願他像松樹一樣,在貧瘠的土地上茁壯成長。但是,事與願違,不到一周歲的松樹,忽然間也和前面三個哥哥一樣患了病。家裡沒有錢看病,只能喂一些開水。就這樣,直到小碩卿不省人事,父母親都以為他死了,才哭著將他拖到菜園邊角的草棚里。按泉州人埋嬰兒的習俗,要用陶缸作小棺材。李培元含淚進城去買陶缸,但當時兵荒馬亂,等李培元將陶缸扛回家時已經黃昏了。泉州人又一風俗,日落之後不能埋葬,因此權且將小碩卿放在草棚里。出奇的是,到半夜時分,“哇,哇”聲從停屍的草棚里傳出來。傷心至極的父母親起初以為鬼叫,嚇得不敢動。後來,哭聲越來越大,而且真真切切是兒子的聲音,於是將他抱回來,將陶缸砸碎。天亮后,鄰里鄉親都跑來看新鮮事,都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