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嚴公雨中垂寄見憶一絕,奉答二絕
中丞嚴公雨中垂寄見憶絕奉答二絕
《中丞嚴公雨中垂寄見憶絕奉答二絕》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鶴注】此寶應元年建已月得雨時作。
雨映行宮辱贈詩①,元戎肯赴野人期。江邊老病雖無力,強擬晴天理釣絲②。
(首章,從雨中說起,據來詩而答之。晴理釣絲,畜魚待赴也。)
①《通鑒》:玄宗離蜀,以所居行宮為道士觀。《杜詩博議》:《舊書·崔寧傳》:初天寶中,鮮於仲通常建一使院,甚華麗。玄宗幸蜀,常居之,因為道觀,寫帝御容,置之正室。郭英又奏請舊院為軍營,乃移去御容自居之。朱云:此即玄宗行宮,當在成都城內,有謂近萬里橋者,非也。謝瞻詩:“楊鑾戾行宮。”②《詩》:“其釣維何,維絲伊緡。”
其二
何日雨晴雲出溪,白沙青石洗無泥。只須伐竹開荒徑,倚杖穿花聽馬嘶。
(次章,承晴天說入,望嚴公枉過也。路不沮泥,見馬蹄可至。)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