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李正民的結果 展開
李正民
宋朝官員詩人
李正民,約公元一一三一年(宋高宗紹興初)前後在世,生卒年均不祥,政和二年(公元一一一二年)進士。
高宗時,為中書舍人,嘗奉使通問隆裕太后。後守陳州,金人虜之北行。紹興十二年,(公元一一四二年)和議成,始放歸。在朝嘗為給事中,禮部、吏部侍郎;在外嘗知吉州、筠州、洪州、湖州、溫州、婺州、淮寧府,兩浙、江西、湖南撫諭使。官終徽猷閣待制,丐宮祠以歸。正民著有大隱集三十卷,《宋史藝文志》又有己酉航海記一卷,《四庫總目》並傳於世。
四庫全書《李正民傳》
臣等謹案。大隱十卷,宋李正民撰。正民有《己酉航海記》,已著錄。正民《宋史》無傳,事迹始末不可考。惟據《航海記》所述,知其高宗時為中書舍人,嘗奉使通問隆裕太后而已。今以集中諸表考之,則在朝嘗為給事中、禮部吏部侍郎。在外嘗知吉州、筠州、洪州、湖州、溫州、婺州、淮寧府。揚歷頗久,晚予宮祠以歸。又考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載“紹興十二年五月,金元帥來書云:‘汴梁留守孟庾、陳州太守李正民及畢良史者,比審議使蕭毅等回,具言江南嘗詢訪此人,今並委沿邊官司,發遣前去。’六月,金人放東京留守孟庾、知陳州李正民還”云云。是正民於知陳州時嘗為金人所獲,以和議成得還。集中《南歸詩》所云“淪身絕域久睽孤,投老歸來鬢疏”者,蓋即其事。特孟庾以東京附金,歸后高宗棄不復用。而正民屢更任使,終始弗替。則其在金朝當猶未至於失節,特史文闕略,不能得其詳耳。其集見於《宋史·藝文志》者三十卷,傳本久佚,惟《嘉興府志》載其《海月亭》詩一首。今據《永樂大典》所載,掇拾編次,厘為文六卷、詩四卷。中多中書制誥之作,溫潤流麗,頗近浮溪。其詩亦妍秀可誦。在南渡初,猶不失為雅音焉。
譯文
臣下我謹慎地查閱了《大隱集》十卷,這是宋代李正民所著述的。李正民寫有《己酉航海記》,我們已經記載下來了。李正民《宋史》沒有傳記,其生平的事迹無法考證。我只能根據《航海記》中記載的內容知道了他在宋高宗時擔任中書舍人一職,曾經奉命去問候隆裕太后罷了。按照文集的各個表來考證,得出李正民在中央期間曾經擔任給事中,禮部吏部侍郎。在地方時,李正民擔任過吉州,筠州,洪州,湖州,溫州,婺州,淮寧的知府。在外任職了許久,晚年任命為宮祠一職回到中央。又根據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的記載:“紹興十二年五月,金朝的元帥來國書說: ‘汴梁留守孟庾、陳州太守李正民和畢良史,以及審議使蕭毅等人回來,都說江南曾經尋問這個人,現在一起託付邊境的官府,發送遣返回去。”六月,金人放東京留守孟庾、陳州知府李正民還歸南宋。”等說法。所以李正民在擔陳州知府時曾經被金國軍隊捉獲,因為和議成功才得以還歸南朝。文集中《南歸詩》所說的“淪身絕域久睽孤,投老歸來鬢髮疏”的詩句,大概描述的就是這件事情。只不過孟庾把東京城歸附金國,回到南宋后高宗罷棄他不再重用。然而李正民數次出任更任使,由始至終沒有更替他。因為他在金國時應該是沒有失節,不過歷史文獻缺失,無法知道詳細情況罷了。他的文集在《宋史·藝文志》中是三十卷,然而傳世的版本已經沒有,只有《嘉興府志》記載了他的《海月亭》詩一首。根據《永樂大典》的記載,編輯補漏,分成文六卷,詩四卷。其中大多是他當擔任中書舍人時所作的誥命之類的作品,文章溫潤華麗,很像《浮溪集》的風格。他的詩也是妍麗雋秀,十分上口。在南宋初年,還算的上佳之作啊。傳記:李正民,字方叔,號大隱,為江都李氏,名族也。祖父定任翰林,知制誥,父景淵因遺恩得京官,正民諸侄孫輩合著《李氏花萼集》,家聲揚於兩淮間。正觀元年,正民入宣城官學,俯首五載,登進士第。政和七年,以迪功郎中辭學兼茂科,除秘書省校字。時逢靖康之難,正民累遷中書舍人,隨高宗南渡避鋒。后高宗使正民詣虔州通問隆裕太后,除給事中,試禮部侍郎,正民堅辭,帝不允。期間多有建言。紹興元年,出知吉州。紹興三年因應辦軍儲遷一官,為宣諭劉大中所劾,正民不自安,請投閑,未允。越年,因故罷為宮祠,寓居衢州;七年,於嘉興廣置田產。紹興八年,差知筠州,不赴。紹興九年,起知淮寧府,會金人兵鋒掠南朝,正民以城降,為敵所擄。及宋金議和,金放正民等南歸,不復重用,使提舉江州太平觀,臨安洞宵宮,其時寓居嘉興,邑中碑記,多出其手。紹興二十一年,卒,葬湖州烏程縣南衡山中。評曰:“正民世出望族,文采流離,一時之雅儒也;然時逢靖康,為敵所擄,名節不保,寄身老莊,其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謂歟?身陷絕域,蜷身求死,其正民之哀也,抑有宋一代,時之哀也?”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