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曾凡一的結果 展開

曾凡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長

曾凡一,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醫學/理學博士學位,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10年1月獲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年8月10日,被授予“上海市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

人物關係


大事件

2010-01

獲中國女科學家獎

2010年1月獲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020-08-10

獲先進工作者稱號

2020年8月10日,被授予“上海市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

人物經歷


實驗室里長大

曾凡一
曾凡一
曾凡一的人生路程要從她的家庭說起。曾凡一的父親曾溢滔中國工程院院士遺傳學專家。長期從事人類遺傳性疾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學的研究。母親黃淑幀是上海交通大學兒童醫院的終身教授,“新世紀巾幗發明家獎”獲得者,“新中國60年上海百位突出貢獻傑出女性”之一。
1978年,曾溢滔受上級部門委託,在上海市兒童醫院籌辦了一期醫學遺傳學習班。為配合授課,在醫院布置了一個示教實驗室,這就是後來的醫學遺傳研究室。研究室成立第三天,接待了一位貧血原因不明的外國女留學生。曾溢滔和黃淑幀靠著一台自己製備的高壓電泳儀,完成了病人血紅蛋白一級結構分析,診斷她罹患一種新型地中海貧血。這項成果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這個小小的研究室從此一步步走向國際科技競爭的舞台。

回憶童年

曾凡一獲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獎”
曾凡一獲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獎”
曾凡一對小時候的記憶是,讀小學時,和父母一起吃住在實驗室,“我從小就穿白大褂,跟在父母後面。”木匠的孩子生來會釘釘子,在實驗室里長大的曾凡一很小就跟著父母做實驗。有一次加錯了樣品,曾凡一覺得自己闖禍了,沒想到父母沒有批評,反而獎勵了她,因為從她的失誤中,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的實驗方法。這讓她很興奮,很多科學的新發現原來會從偶然的事件中來,要做一個好的科學家一定要善於分析問題,關注每個細節,找出最好的方案。
讀中學時,曾凡一參與了由父母主持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血紅蛋白病普查工作,涉及29個省、市、自治區,42個民族,100多萬人。這項工作填補了我國血紅蛋白病在世界上的許多空白。曾凡一跟著父母一起上山下鄉,採集血液樣品。“這些工作讓我樹立了用科學解除病人疾苦的理想,對科學這個神秘而神聖的世界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激勵我到美國深造以報效祖國”。曾凡一如是說。

留學生涯

曾凡一
曾凡一
1988年她到美國留學,在聖地亞哥大學學生物專業,4年的課程,她用3年時間就修完了,隨後,她考取了美國著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醫學、理學雙博士,並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第一位獲得醫學和理學雙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
“十多年的留學生涯雖漫長,但我覺得完全值得。我的學習和科研的經歷,豐富了我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知識,開闊了我的眼界,也為我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談到這段留學經歷,曾凡一不由感慨地說。“我從來沒想過留在美國,我父親當年回國費了些周折,但他一心想著報效祖國,堅決要回國。他影響了我。”

邁出小小一步

曾凡一主要從事的是遺傳和發育生物學研究。她的工作和她父母的一脈相承。有些疾病是遺傳的,比如地中海貧血。曾溢滔夫婦最早研究的就是血紅蛋白遺傳病。他們發展了一整套遺傳病分子診斷技術,先後攻克了地中海貧血、杜氏肌萎縮症、血友病和亨廷頓氏舞蹈病等主要遺傳病的基因診斷和產前診斷技術。
找到遺傳病的規律后還得找到致病的原因。這就需要做機理的研究,研究發育生物學。曾凡一進而研究早期胚胎髮育,比如精子卵細胞結合成為受精卵之後,基因是怎樣表達與被調控的。
從1998年開始,人的胚胎幹細胞研究有一個飛躍。胚胎幹細胞就是胚胎髮育早期一部分具有全能性的內細胞團。1998年,美國科學家成功地建立了人的胚胎幹細胞系——它有兩個特性,能無限期地擴增,能分化成各種各樣的細胞。有了胚胎幹細胞,就能用它去治療人類的遺傳病。而胚胎幹細胞是從發育生物學中講的早期胚胎來的。
曾凡一很自然地深入到胚胎幹細胞的研究。研究早期胚胎髮育能了解如何調控基因,能夠讓胚胎前期發育得更好,從而得到好的胚胎幹細胞。這些幹細胞可以分化成各種各樣細胞、組織和器官,以替代損傷的不可再生組織,用來治療帕金森症、心肌梗塞等嚴重疾病,在再生醫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為胚胎幹細胞涉及倫理問題,所以科學家們產生了把體細胞變成幹細胞的設想。2009年,曾凡一帶領的研究團隊和中科院動物所周琪研究員的團隊合作,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製造”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小小”,有力地證明了iPS具有真正的全能性。
“給小鼠起名‘小小’,是希望我們能在這個很大的領域裡邁出小小的一步。”曾凡一很謙虛。但這小小的一步,是全世界範圍內重要的一步,在醫學界引起很大反響,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也入選了2009年中國十大基礎研究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1968年1月,曾凡一出生於上海。
1984年,參加上海首屆外國流行歌曲大賽,獲得獨唱第一名。之後成為上海青年宮學生藝術團的獨唱演員,師承聲樂教育家廖一鳴和吳國鈞教授系統學習聲樂。
1988年,到美國留學,進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生物專業學習,用3年時間就修完了4年的課程。
1991年,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畢業,獲得學士學位,並考取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攻讀醫學和生物學雙博士學位,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1993年,在北京拍攝的原創《紅帆》MTV,獲得CCTV音樂大獎。
2005年,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和科學與藝術學院畢業,獲得醫學(M.D.)和理學(Ph.D.)雙博士學位,成為該校第一位獲得醫學和理學雙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之後在該校神經系和藥理系進行博士后研究。
200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乾細胞研究所成立,曾凡一擔任副所長;同年,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了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幹細胞表面分子特徵與功能研究”項目。
2011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3年,再次擔任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

個人生活


喜歡薩克斯的曾凡一
喜歡薩克斯的曾凡一
父親曾溢滔院士是著名的遺傳學家。誰會想到,他喜歡文學並擅長攝影和油畫。他創作的獲獎小說被改編成話劇,拍攝成電影。他對交響樂有著獨到的見解,認為交響樂很像DNA的分子模型。
母親黃淑幀7歲開始學習鋼琴,很快表現出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讀書時,擔任學校話劇團團長,還在上海市的歌唱比賽中獲得大獎。他們的藝術“基因”也遺傳給了女兒。
家世背景
曾凡一的父親曾溢滔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遺傳學專家;母親黃淑幀是上海交通大學兒童醫院的終身教授,“新中國60年上海百位突出貢獻傑出女性”之一。
曾凡一讀小學時,和父母一起吃住在實驗室,讀中學時,曾凡一參與了由父母主持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血紅蛋白病普查工作,涉及29個省、市、自治區,42個民族,100多萬人。曾凡一跟著父母一起上山下鄉,採集血液樣品。
興趣愛好
曾凡一4歲半開始學習鋼琴,5歲登台演出,小學至高中期間,一直是學校和藝術團的鋼琴與舞蹈演員。二十幾歲開個人演唱會,出版個人專輯。曾凡一拍攝過8部音樂電視,在拍攝《當我們老了以後》時,父母還親自為女兒當配角。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書兩年後,曾凡一申請休學,除了參與中國國內的科研工作外,也“為了她酷愛的音樂”。她在北京花了一年多時間,錄製了個人演唱專輯,拍攝了音樂電視(MTV),先後兩次獲得中央電視台MTV大賽特別榮譽獎等獎項。她還在中、美兩國舉辦多場獨唱音樂會。

主要成就


音樂天賦

曾凡一4歲半開始學習鋼琴,5歲登台演出,二十幾歲開個人演唱會,出版個人專輯。上海舉辦的首屆外國流行歌曲大賽,得了獨唱第一名。1993年,在北京,他的原創《紅帆》拍成了MTV獲得CCTV音樂大獎。曾凡一共拍攝過8部音樂電視,在拍攝《當我們老了以後》時,父母還親自上陣為女兒當配角。“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獎者,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iPS細胞具有和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多能性——看似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在一個人身上重疊。
小學至高中期間,一直是學校和藝術團的鋼琴與舞蹈演員。曾凡一的嗓音低沉圓潤,得天獨厚。1984年,上海首屆外國流行歌曲大賽上,她一舉奪得獨唱第一名。在美國留學時,曾凡一在主課之外,還修完了音樂專業的所有主課科目。
她的愛好與追求在她求學路上幫了很大的忙。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是全美第一所醫學院。興趣廣泛,多方位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一向是招生對象。曾凡一在這方面正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除了學習,她之前的科研成績以及多元化的成長經歷,使她從6000名優秀大學畢業生的激烈角逐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年6位攻讀醫學和生物學雙博士學位的學生之一,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書兩年後,曾凡一申請休學,除了參與國內的科研工作外,也“為了她酷愛的音樂”。她在北京花了一年多時間,錄製了個人演唱專輯,拍攝了音樂電視(MTV),先後兩次獲得中央電視台MTV大賽特別榮譽獎等獎項。
她還在中、美兩國舉辦多場獨唱音樂會。“這使我走向了社會。我學會了溝通,學會和人打交道,回國那兩年時間,我學到了非常多的東西——之前一直在實驗室或者教室,跟社會接觸不多。音樂對我搞科研影響是非常大的。現在的年輕人,包括我的學生,都是比較直線的思維,讀書就一直讀讀讀,讀下去,思路不開闊。”
09年“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她獲得了第六屆“上海市巾幗創新獎”。而她母親黃淑幀是第三屆“上海市巾幗創新獎”獲得者,母女倆同獲巾幗創新獎,還是頭一回。3月7日,曾凡一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她心裡,科學是神聖的,而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藝術讓科學插上想象的翅膀,科學讓藝術由夢想變成現實。
變換工種是最好的休息。曾凡一說:“工作累了,想破頭也想不出來的時候,就唱唱歌,吹一曲薩克斯;夜裡靈感來了,就作曲。這樣既是一種休息,也是練習音樂技藝的好辦法。”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曾凡一主要從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髮育機制、克隆細胞重編程與胚胎髮育的關係以及大動物(山羊)幹細胞嵌合體模型的研究,在克隆胚胎中核—質相互作用機理、植入前胚胎不同發育時期基因表達與調控以及幹細胞生物學特徵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曾凡一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建立了人源性幹細胞在山羊體內長期存活的嵌合體模型,這一成果被評為“2006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之一;2009年,曾凡一和中科院動物所周琪研究員合作,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製造”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小小”,證明了iPS具有真正的全能性,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併入選了2009年中國十大基礎研究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 學術論著
根據202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網站顯示,曾凡一先後在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等雜誌發表SCI論文90餘篇。
Xiao-yang Zhao, Wei Li, Zhuo Lv, Lei Liu, Man Tong, Tang Hai, Jie Hao, Chang-long Guo, Qing-wen Ma, Liu Wang, Fanyi Zeng*, Qi Zhou*. iPS cells produce viable mice through tetraploid complementation. Nature, 461(7260): 86-90, 2009
Linlin Wang, Yan Xue, Yihang Shen, Wei Li1, Yan Cheng, Xiaoshuang Yan, Wansheng Shi, Juan Wang, Zhijuan Gong, Guanheng Yang, Chuanliang Guo, Yiye Zhou, Xiang Wang, Qi Zhou, Fanyi Zeng*. Claudin 6: a novel surface marker for characterizing mouse pluripotent stem cells. Cell Research, 22(6): 1082-1085, 2012
Fanyi Zeng*, Shu-Zhen Huang, Zhi-Juan Gong, Mei-Jue Chen, Don A Baldwin, Wei Hu, Hui Qian, Jing-bin Yan, Juan Wang,Yan Ping Xiao, Yves Chalandon, Ashley Ringrose, Zhao-Rui Ren, Allen Eaves, Connie Eaves, Xiaoyan Jiang*. Long-term deregulated human hematopoiesis in goats transplanted in utero with BCR-ABL-transduced lin–CD34+ cord blood cells. Cell Research, 23(6): 859-862, 2013
科研項目
項目時間項目名稱(項目編號)項目來源,金額,擔任職務
2007年01月—2009年12月應用MLPA-微陣列晶元技術對常見遺傳病進行基因診斷(06SG16)上海市教育曙光計劃,12萬元,課題負責人
2007年07月—2011年08月幹細胞表面分子特徵與功能(2007CB947800)國家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744.17萬元,課題負責人
2008年01月—2010年12月重大遺傳病產前篩查、診斷技術規範化研究(2006BAI05A08)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42萬元,課題參與人
2008年01月—2010年12月線粒體DNA單倍型及表觀遺傳對牛克隆胚發育影響的機理(30770242)國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項目),30萬元,課題負責人
2008年09月—2011年09月iPS細胞誘導的新方法和新材料(08dj1400502)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50萬元,課題參與人
2009年01月—2011年12月表觀遺傳修飾對不同線粒體DNA單倍型來源胚胎髮育的機理研究(3087137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9萬元,課題負責人
2010年05月—2012年09月應用囊胚注射技術製備並研究β654地貧小鼠轉基因幹細胞嵌合體動物模型(10140900200)上海市科委實驗動物研究項目,15萬元,課題負責人
2011年01月—2012年12月幹細胞體內組織模型對藥物性肝損傷修復的系統生物學研究上海交通大學“理工交叉研究基金”重點項目,25萬元,課題負責人
2011年01月—2015年12月安全高效iPS誘導體系的建立(2011AA020116 )863計劃,157.9萬元,課題參與人
2011年01月—2015年12月重大遺傳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干預的新技術研究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500萬元,課題負責人
2011年01月—2013年12月幾種常見出生缺陷(先心、神經管缺陷)的分子機理研究(10GG10)上海市教委曙光跟蹤項目,25萬元,課題負責人
2012年01月—2015年12月重編程技術在遺傳病個體化基因治療領域的應用研究(81125003)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40萬元,課題負責人
2012年07月—2014年06月遺傳病的個體化基因治療研究(12XD1406500)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優秀學術帶頭人,20萬元,課題負責人
2014年01月—2017年12月克隆牛重編程中核質互作分子機理的探討(3137148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0萬元,課題負責人
2014年01月—2018年08月多能幹細胞向中胚層細胞分化的機制研究(2014CB964700)973計劃,910萬元,課題負責人
2016年07月—2021年07月出生缺陷表觀遺傳異常模式及防控靶點(2016YFC100050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點專項,150萬元,課題參與人
2017年07月—2020年06月新發病原體感染胚胎嵌合體修飾技術(17-163-12-ZT-005-051-01)國防科技創新特區課題,346萬元,課題負責人
2019年01月—2022年12月克隆牛重編程的表觀遺傳機理研究(3187148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9萬元,課題負責人
2019年12月—2024年11月胚層形成過程細胞分子調控機制(2019YFA0801402)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383.5萬,課題負責人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2007年幹細胞在異種移植動物體內的分化及肝組織損傷修復的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2014年哺乳動物多能性幹細胞的建立與調控機制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三) 
2016年轉基因動物新技術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2016年遺傳病基因診斷的基礎及應用研究首屆婦幼健康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曾凡一認為:“醫學院的學生不僅僅是學生,他們今後面對的是病人,要對病人負責;他們現在所學的一切都要對未來負責。他們不應當只是為了學而學,不能懶惰,而應該主動尋找自己要什麼,怎麼樣做才能更好地在未來對病人負責”。她對學生的要求,概括起來就是:與人交流要秉承有禮有序的合作精神,實驗步驟乃至個人儀容儀錶清楚整潔,在科研之外學點哲學,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開拓思路並善於從生活中學習。而這些細節可以概括為:“學科學首先是學做人” 。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授予單位
2007年12月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組織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009年2月第六屆上海市巾幗創新獎
2010年1月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以及歐萊雅(中國) 
2010年6月首屆第三世界婦女科學組織女青年科學家獎第三世界婦女科學組織 
2012年第五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聯合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2014年全國巾幗建功標兵
2017年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科普貢獻獎(個人)一等獎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 
2018年12月靜安區首屆傑出人才獎
2020年8月上海市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員會宣傳部、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 
上海市“曙光學者”
上海市“浦江人才”
上海市領軍人才
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
上海市衛生系統第十一屆銀蛇獎
上海市第一屆醫樹獎醫學科普創新獎
上海市統一戰線(工作)先進個人
中國僑界(創新成果)貢獻獎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人物評價


記者手記
嬌小的身材,一頭長發像瀑布一樣披下來,白皙的臉龐上五官緊湊,左手中指戴著一枚精緻的戒指,看人淺笑盈盈,說話輕聲細語,曾凡一是典型的江南女子的模樣。但和她一接觸,從她堅定的目光和自信乾脆的話語中,能感受到她的堅強。曾凡一說,當年父母在艱苦的環境下,從無到有創立遺傳所,讓她學到了在任何艱難的環境下敢於克服困難、執著追求的精神,也教會她在寂寞中堅持。
曾凡一在談及科研成果及解析理論依據時,她嚴謹、穩重、思路清晰,儼然大家風範;在談及藝術、求學和生活中的點滴時,她熱情、溫暖、謙遜、大方,仿若前輩,更似友人在分享著人生的經歷與喜悲,她本身就像是客觀的邏輯思維和主觀的形象思維的結合與統一。
曾凡一出生在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科學家家庭,科學和藝術在她身上實現了美妙地融合,被中外媒體譽為“中華才女”“科壇上升起的藝術之星” 。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2011年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特聘專家委員會委員
2013年上海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特聘專家委員會委員 
國際幹細胞研究指導協調委員會(ISCF)秘書長及倫理委員會中國代表
中國遺傳學會第十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中國遺傳學會人類與醫學遺傳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顧問
中國醫師協會臨床精準醫療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醫學遺傳醫師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醫學遺傳醫師分會第一屆臨床分子細胞遺傳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第十七屆委員會出身缺陷預防和控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醫學遺傳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華醫學會醫學遺傳學分會秘書長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首屆秘書長
中國婦幼保健協會精準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醫學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轉化基地專家委員會委員
第一屆國家幹細胞研究指導協調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會員
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海外理事
美國遺傳政策研究所(GPI)科學顧問及理事
美洲華人遺傳學會(ACGA)理事
九三學社中央促進技術創新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九三學社上海市委科普講壇報告團成員
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
上海市遺傳學會理事會理事
上海市科學與藝術學會會員
衛生部醫學胚胎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2021年6月,福布斯中國發布中國科技女性榜,曾凡一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