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穿破石的結果 展開
  • 桑科植物構棘或柘樹的根
  • 畏芝

穿破石

桑科植物構棘或柘樹的根

葨芝、金蟬【異名】柘根(《千金方》),川破石(《生草藥性備要》),地棉根,退殼、黃龍退殼、牽牛入石、金腰帶、黃蛇根、山荔枝、千重皮【來源】桑科屬植物構棘Cudraniacochinchinensis(Lour.)KudoetMasam.,以根入葯。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乾。【性味歸經】微苦,平。【功能主治】止咳化痰,祛風利濕,散瘀止痛。用於肺結核,黃疸型肝炎肝脾腫大,胃、十二指腸潰瘍,風濕性腰腿痛;外用治骨折,跌打損傷。【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根皮搗爛敷患處。【注意】孕婦忌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功效與作用


● 穿破石具有活血通絡、止咳、退黃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穿破石有保肝、抗炎、鎮痛、抗肝纖維化等作用。
● 穿破石可以用來治療脅肋疼痛、濕熱黃疸、跌打瘀痛、肺結核、風濕痹痛等。

注意事項


● 如果您有穿破石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
● 脾胃虛寒者,請謹慎使用穿破石。
● 如果你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訴醫生。
● 孕婦不可以服用穿破石。
● 哺乳期女性使用穿破石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穿破石
穿破石

溫馨提示


● 用藥前,應諮詢專業醫生,並遵醫囑規範用藥,可以有效降低服藥產生的不良反應。

如何使用


● 穿破石可煎汁內服,服用時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用藥劑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15~30克。入藥劑量,遵醫囑使用。

避免


● 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茶類等,可能會降低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藥物發生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


● 目前,沒有文獻報道穿破石有毒性作用,但如果需要長期服用,請諮詢專業醫生。
● 過量服用,出現以下情況時,請立即停用。
● ● 胃痛
● ● 大便溏稀
● ● 肢體發涼
● 停止服用后,癥狀沒有緩解者,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如何選購


● 穿破石主要分佈在浙江、福建、安徽、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 穿破石為大小厚薄不一的不規則塊片狀,表皮為橙黃或橙紅色,有縱向紋路,部分密布細小的類白色點狀或橫長疤痕。栓皮比較薄,為層狀,容易脫落,脫落的地方為灰黃或棕褐色。質地堅硬,不容易折斷,斷面多為淡黃色,斷麵皮部比較薄,木部較寬,有小孔。穿破石氣味輕微,味道比較淡。
● 放於乾燥的地方保存,並注意防蟲蛀。

中成藥


● 治傷軟膏:可治療軟組織損傷,緩解局部青紫、腫脹疼痛等情況。
● 息喘丸:具有益氣養陰、清肺平喘、止咳化痰的功效,用於治療痰熱阻肺、氣陰不足、吐痰黃黏、喘息氣短、咽干口渴,也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和早期肺氣腫。

磁石功效


● 穿破石為桑科植物類中藥,磁石為礦物類中藥。穿破石和磁石的功效不同。
● ● 穿破石具有止咳、退黃、通絡活血的功效,用於治療肺結核、脅肋疼痛、濕熱黃疸、跌打腫痛、風濕痹痛等。
● ● 磁石具有安神鎮驚、平肝潛陽、明目聰耳、納氣平喘的功效,用於治療驚悸、失眠、視物昏花、頭暈目眩、耳聾、耳鳴、腎虛氣喘等。

用藥誤區


● 誤區:穿破石可以長期服用
● ● 穿破石具有止咳、退黃、通絡活血的功效,用於治療肺結核、脅肋疼痛、濕熱黃疸、跌打腫痛、風濕痹痛等。但穿破石藥性偏涼,並非所有人都可以長期服用。脾胃虛寒的人長期服用穿破石,可能會引起胃寒胃痛等不良反應。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找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形態特徵


1.常綠灌木,高2-4m。直立或攀援狀;根皮呈黃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彎的棘刺,粗壯,長5-10(-20)mm。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葉片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3-9cm,寬1-2.8cm,先端鈍或漸 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6-9對。花單性,雌雄異株;球狀花序單個或成對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徑約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徑約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絨毛。聚花果球形,肉質,熟時橙紅色,直徑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m。小枝暗綠褐色,具堅硬棘刺,刺長5-35mm。單葉互生;葉柄長0.5-2cm;托葉側生,分離;葉片近革質,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後下面主脈略有毛,余均光滑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4-5對。花單性,雌雄異株;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具短梗,單個或成對著生於葉腋;雄花花被片4,長圓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線狀。聚花果球形,肉質,直徑約2.5cm,橘紅色或橙黃色,表面呈微皺縮,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裡。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佈範圍


台灣、福建、廣東、廣西、湖南、雲南。生於海拔1500米以下疏林下或灌叢中。印度、緬甸、越南有分佈。
生長習性
適應性很強,喜陽、耐陰,耐寒性差,也耐乾旱和水濕,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濕潤、肥沃的深厚沙質壤上生長最佳,每年春夏兩次發梢。根系繁密發達,萌櫱性強,喜陽光和溫和、濕潤的環境,生活力強,適應性廣,耐旱,在蔭蔽處,生長不良。生於山坡灌叢或疏林中、亂石堆。
栽培
種子沙中發芽后再移移栽也可扦插種植,枝條下半部二分之一多的葉子進行剪除,然後在清水中泡一兩個小時,再扦插即可。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主治:風濕筋骨痛、跌打損傷、腰肌勞損、貧血頭暈、四肢麻木、月經不調等。
藥名:穿破石
【出處】《嶺南採藥錄》
【拼音名】ChuānPòShí
【別名】柘根(《千金方》),川破石(《生草藥性備要》),地棉根、拉牛入石(《嶺南採藥錄》),黃蛇(《廣東中藥》)。
【來源】為桑科植物小柘樹或柘樹的根。全年可采。挖出根后,削去支根,洗凈,截段曬乾,或開片曬乾。
【原形態】①小柘樹,又名:奴柘(《本草拾遺》),隈枝(《益部方物略記》),隈支(《綱目》),葨芝(《雲谷雜記》),構棘、九層皮、假荔枝、猴歡喜、山荔枝,黃金刺、鳥不踏、老鼠刺、飯糰竻、野梅子。
常綠直立或攀援狀灌木,高2~4米。根皮柔軟,黃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粗壯、直立或微彎的棘刺,長5~10毫米。單葉互生,革質,倒卵狀披針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4~9厘米,寬1.5~2.8厘米,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葉柄長5~10毫米,花單性,雌雄異株;頭狀花序單生或成對,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徑6毫米,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球狀,結果時增大,徑約1.8厘米,花被片4,頂端厚,被茸毛。聚花果球形,肉質,直徑達5厘米,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柘樹,詳"柘木"條。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溪邊、灌叢中。分佈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產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狀】乾燥根呈圓柱形,極少分枝,粗細不一,粗者可達5~6厘米。外表栓皮橙黃色或橙紅色,有細密橫皺紋,菲薄如紙,極易脫落;栓皮脫落後,表面現灰黃色,並有棕黃色或橙黃色斑塊。質堅硬。橫切麵皮部薄,纖維性,木部發達,黃色,滿布細小密集的針孔狀導管,中心或有小的髓部。以皮色黃、根條勻、無鬚根者為佳。
【化學成份】小柘樹根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糖類。
【炮製】洗凈,潤透,斜切薄片,曬乾。
【性味】淡微苦,涼。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甜,性平。"
②《閩東本草》:"味甘,性溫。"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淡微苦,微涼。"
④《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微苦微甘,性平,無毒。"
⑤《雲南中草藥選》:"淡微甘,涼。"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活血通經。治風濕關節疼痛,黃疸,淋濁,蠱脹,閉經,勞傷咳血,跌打損傷,疔瘡癰腫。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治瘡瘍疥癬。"
②《生草藥性備要》:"治酒頂,消蠱脹;浸酒祛風。"
③《本草求原》:"壯筋骨,活血,理跌打。"
④《嶺南採藥錄》:"祛風濕,十蒸九曬;治跌打,酒煎服;肩瘡和蜜搗敷。"
⑤《南寧市藥物志》:"血通經,治淋濁,去遠年瘀積、結石。"
⑥《閩東本草》:"健脾益胃,舒筋活絡,祛風濕,去瘀血。治腰痛、關節痛,虛勞黃腫,脾虛泄瀉。"
⑦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涼血散瘀。治經閉。"
⑧《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清熱活血,止咳祛痰,治勞傷咳血。"
⑨《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止痛,治流行性腮腺炎,癤腫。"
⑩《福建中草藥》:"清熱利濕。濕熱痹,疔瘡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搗敷。
【注意】《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忌用。"
【性狀鑒別】很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且1.5-2.5cm;或已切成圓形厚片。外皮黃色或橙紅色,具顯著的縱皺紋及少數鬚根痕。栓皮薄而易脫落。質地堅硬,不易折斷,斷麵皮部薄,灰黃色,具韌性纖維,木部占絕大部分。黃色,柴性,導管孔明顯,有的中央部位有小髓。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柘木根乙醇提取物有較好的抗結核菌作用。試管中,採用改良蘇通半流體瓊脂培養基,接種強毒人型結核菌(H37RV),其最低抑菌濃度為6.3-12.5μg/ml。體內抗菌試驗表明,給感染結核菌小鼠第2日開始給予柘木注射液1.5g/只,每日1次,至對照組半數動物死亡時停葯,可顯著延長感染小鼠的半數存活時間。 
附方
①治肺癆,風濕:穿破石、鐵包金甘草。同煎服。(《廣東中藥》)
②治體虛白帶:柘樹根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挫傷:葨芝根和糯米搗敷。(《浙江中藥資源名錄》)
④治耳久聾鳴,或有汁出,皆由腎虛。致多年不瘥:故鐵三十斤(燒令赤,以水五斗,漬鐵三宿,澄清),菖蒲七斤(切,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柘根三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上藥,合成一石五斗,用米二石,並曲三斗,釀如常法,候酒熟即開,用磁石三斤,搗羅為末,納酒中,漬三宿。日夜恆飲之,取醉為度,候聽聞人語乃止。(《聖惠方》鐵漿酒)
⑤治小兒心熱,重舌,鵝口:柘根(銼)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細細敷之,數數為之。(《千金方》)
臨床應用
治療急、慢性肝炎:取穿破石2斤,五指毛桃半斤,葫蘆茶3兩,加水浸過葯面煮2次,藥液合併濃縮至1500毫升,加白糖300克及防腐劑,靜置過濾。每次45毫升,對急性黃疸型肝炎及較重的慢性肝炎日服二次,輕症慢性肝炎日服一次,均以30天為一療程。經治72例,臨床治癒35例(急性黃疸型17例,慢性肝炎18例);好轉25例(急性黃疸型6例,慢性肝炎19例);無效12例(慢性肝炎)。
【摘錄】《*辭典》
根含柘樹異黃酮(cudraisoflavone)A,3′-O-甲基香豌豆甙元(3’-O-methylorobol),去氫木香內酯(dehydrocostuslactone),亞油酸甲酯(methyllinole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文獻論述


1、姚可成《食物本草》:治瘡瘍疥癬。
2、《生草藥性備要》:治酒頂,消蠱脹;浸酒祛風。
3、《本草求原》:壯筋骨,活血,理跌打。
4、《嶺南採藥錄》:祛風濕,十蒸九曬;治跌打,酒煎服;肩瘡和蜜搗敷。
5、《南寧市藥物志》:破血通經,治淋濁,去遠年瘀積、結石。
6、《閩東本草》:健脾益胃,舒筋活絡,祛風濕,去瘀血。治腰痛、關節痛,虛勞黃腫,脾虛泄瀉。
7、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涼血散瘀。治經閉。
8、《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清熱活血,止咳祛痰。治勞傷咳血。
9、《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止痛。治流行性腮腺炎,癤腫。
10、《福建中草藥》: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濕熱痹,疔瘡癰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