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古代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中東兩河流域,又名兩河平原。是一片位於底格里斯河及幼發拉底河之間的沖積平原,現今的伊拉克境內,那裡是古代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巴比倫所在,有高度發達的文明。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為世界發明了第一種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第一個城市,編製了第一種法律,發明了第一個制陶器的陶輪,制定了第一個七天的周期,第一個闡述了上帝以七天創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話。至今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遠古文字記載材料(泥板)。
兩河流域文明時代最早的居民是蘇美爾人。他們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來到了這裡。兩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們建立的。屬於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巴比倫人(阿摩列伊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繼承和發展了蘇美爾人的成就,使兩河流域的文明成為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頁。其中巴比倫人的成就最大,因此,兩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稱為巴比倫文明。
兩河流域文明起源於兩河流域南部。這裡是兩河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同埃及的尼羅河一樣,兩河也是定期泛濫,時漲時落,只有建設起堤壩溝梁來蓄水排澇,人們才能耕種收穫。兩河流域的居民主要使用牛、驢拉著木犁耕地,最主要的農作物是大麥和椰棗等。
古代兩河流域人民編寫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農書《農人曆書》。該書以一個老農民的口氣告訴兒子,應該如何務農及要注意的各種事情。
大約在5000年前,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就開始製作陶器,用於日常生活。古代兩河流域最主要的建築材料是黏土。壘牆、蓋房、鋪路,都使用黏土摻上切碎的麥秸製作的土磚。當年那裡的城市建築物都是用這種泥磚修建的。
蘇美爾人幾乎和埃及人同時發明了文字。他們用削尖的蘆葦做筆,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後把泥胚烘乾,成為泥板。由於這種文字形狀成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兩河流域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諺語、神話和史詩。蘇美爾人豐富的諺語有少數被記錄在泥板文書上,其中有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風氣。比如:窮人死掉比活著強”;有的是生活經驗的深刻總結:“鞋子是人們的眼睛,行路增長人的見識”等等。而在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神話中,神也是用了6天創造世界,第7天休息;人的祖先因受了誘惑而犯罪等,這些和聖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圖
區東北部山區屬地中海氣候,其餘屬亞熱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降水量從北部的500毫米,到南部降為不足100毫米。地處地中海與波斯灣之間,又是小亞細亞、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島的中心地區,是西亞交通要地和各民族交匯的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原是波斯灣一部分。由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沖積而成。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地勢起伏,南部多沼澤。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氣候乾燥。產椰棗,大麥,玉米等。
亞述為古代西亞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31世紀末,塞姆人的一支在底格里斯河中游建立亞述爾城。前21世紀末,形成階級社會和國家。前8世紀後半期建立了龐大的軍事帝國。前7世紀一度佔領埃及。帝國的窮兵黷武和高壓統治,激起了被征服地區的不斷反抗,前612年為米堤亞和迦勒底聯軍攻陷首都尼尼微。前605年赫美士戰役后滅亡。
巴比倫國王
楔形文字
《烏爾納姆法典》是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它是古代西亞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113-2006年)創始者烏爾納姆頒布的。它適應奴隸制的發展,主要用來保護奴隸佔有和私有制經濟,鎮壓奴隸和貧民的反抗。這部法典大部損壞,只剩殘片。
文物
兩河文明的曆法很有特色。在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制定了太陰曆,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準,定每個月29或30天,12個月為1年(6個月為29天,6個月為30天),每年354天,併發明閏月,通過置閏月的辦法調整。開始依靠經驗置閏,後來先後有8年3閏和27年10閏的規定。把一小時分成60分。在亞述時期,確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稱和7天1周的規定。
在天文學方面,已經能夠區別恆星和五大行星,還觀察到黃道。
蘇美爾人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1天為12時,每時30分。而且還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兩河文明使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古巴比倫人還掌握了四則運算,平方,立方和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法則。還會解有三個未知數的方程。得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並且求出圓周率為3。
古代巴比倫人是具有高度計算技巧的計算家,其計算程序是藉助乘法表、倒數表、平方表、立方表等數表來實現的。巴比倫人書寫數字的方法,更值得我們注意。他們引入了以60為基底的位值制(60進位),希臘人、歐洲人在16世紀亦將這系統運用於數學計算和天文學計算中,直至21世紀初60進位仍被應用於角度、時間等記錄上。
巴比倫人有豐富的代數知識,許多泥書板中載有一次和二次方程的問題,他們解二次方程的過程與今天的解法、公式法一致。此外,他們還討論了某些三次方程和含多個未知量的線性方程組問題。
公元前1900~公元前1600年間的一塊泥板上(普林頓322號),記錄了一個數表,經研究發現其中有兩組數分別是邊長為整數的直角三角形斜邊邊長和一個直角邊邊長,由此推出另一個直角邊邊長,亦即得出不定方程的整數解。后也有觀點稱,這是31~41°的sin值
比倫的幾何學與實際測量是有密切的聯繫。他們已有相似三角形之對應邊成比例的知識,會計算簡單平面圖形的面積和簡單立體體積。我們21世紀初把圓周分為360等分,也應歸功於古代巴比倫人。巴比倫幾何學的主要特徵更在於它的代數性質。例如,涉及平行於直角三角形一條邊的橫截線問題引出了二次方程;討論棱椎的平頭截體的體積時出現了三次方程。
古巴比倫的數學成就在早期文明中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但積累的知識僅僅是觀察和經驗的結果,還缺乏理論上的依據。
蘇美爾語是一種孤立語言,它不與任何其它已知語言相近。將蘇美爾語與其它,尤其是烏拉爾-阿爾泰語系的語言聯到一起的企圖都沒有成功。蘇美爾語是一種黏著語,也就是說,它的詞由粘在一起的詞段組成。
蘇美爾人發明了一種象形文字,後來這種文字發展為楔形文字。這是最古老的已知的人類文字之一。今天已經發掘出來的有上十萬蘇美爾文章,大多數刻在粘土板上。其中包括個人和企業信件、匯款、菜譜、百科全書式的列表、法律、讚美歌、祈禱、魔術咒語、包括數學、天文學和醫學內容的科學文章。許多大建築如大型雕塑上也刻有文字。許多文章的多個版本被保留下來了,因為它們經常被複制(比如作為寫字練習)。抄寫是當時的人唯一的傳播文章的方法。閃族語言的人成為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后蘇美爾語依然是宗教和法律的語言。
即使專家也很難懂蘇美爾文字。尤其早期的蘇美爾文字非常困難,因為它們經常不包含所有的語法結構。
蘇美爾的技術有:輪、鋸、皮革、鐲子、鎚子、鞍、釘子、大頭針、指環、鏟子、釜、刀、長矛、箭、劍、膠、匕首、袋子、頭盔、船、盔甲、箭桶、劍鞘、靴子、拖鞋、叉和釀酒。
蘇美爾人有三種不同的船:
1.皮船是由蘆葦和動物皮製的
2.帆船使用瀝青來防止水滲入
3.木船有時用人力或畜力拉
蘇美爾人(也譯作蘇默),是歷史上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們所建立的蘇美爾文明是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最早,同時也是全世界最早產生的文明。蘇美爾文明主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通過放射性碳十四的斷代測試,表明蘇美爾文明的開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約結束在公元前2000年,被閃米特人(閃族人)建立的巴比倫所代替。這裡發現的含有楔形文字前文字的最古老的石板(這是目前公認的最早的文字記錄)可以被定期為約前36世紀。
蘇美爾人
比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喀什、拉伽什、烏魯克、烏爾和尼普爾。這些城市因水權、貿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進貢等事務進行了幾乎一千年的、為時不斷的互相爭戰。
蘇美爾國王的名單中包括一些早期的王朝,其中大多數可能是傳說性的。最早的可以驗證是存在的國王是喀什國王恩美巴拉格西,他的名字也在吉爾伽美什的史詩中被提到,因此也有人認為他是一位烏魯克國王。
拉伽什的王朝建立了許多重要的大建築物。最早的有記錄的帝國之一是艾那頓王建立的,他幾乎佔領了整個蘇美爾,包括喀什、烏魯克、烏爾和拉薩,他減少了對拉伽什的大敵溫馬的進貢,他的領域還包括伊勒姆和波斯灣沿海地區。
烏魯克的祭司國王魯嘎爾-薩格-西(Lugal-Zage-Si)推翻了拉伽什王朝的霸權,佔領烏魯克,並將它作為他的首都,建立了烏爾王國,他自稱他的帝國從波斯灣一直蔓延到地中海。他是最後一個蘇美爾民族的國王,此後閃族國王阿卡德的薩貢王成為蘇美爾的統治者。
歷史長河流入公元前第二個千年以後,在外來敵對勢力無情的打擊下,烏爾王國很快處於崩潰的邊緣,內部的紛爭也沒完沒了。眾所周知,和平時期文官地位高,而戰爭時期則武將地位高。當第三王朝的末代國王伊比辛在位時,蘇美爾大將伊什比埃拉在易欣城發動叛亂,自立為王,並得到了許多其它城市的擁戴。隨即不久,烏爾城便被閃米特軍隊攻破,烏爾第三王朝滅亡了。好在伊什比埃拉不光善於策劃政變,也比較會打仗:他很快將閃米特人趕出了烏爾城,此後暫時恢復了烏爾王國的舊有疆域。可惜蘇美爾人天生就互不服氣,互不買賬,等伊什比埃拉一死,各個城市又紛紛宣告脫離易欣王朝獨立,其中最強大的要數拉爾薩城邦。蘇美爾人這種內部不團結的劣根性,給了亞述人進攻的天賜良機,他們於公元前1800年左右大舉發動擴張戰爭,佔領了包括尼尼微、馬里在內的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和中部;與此同時,赫梯人在安納托利亞高原和敘利亞的勢力越來越強,伊朗山區的幾個民族也紛紛西進,好不容易復興起來的蘇美爾民族,眨眼間又處在了亡國滅種的險境。幸而他們的敵人之間也不怎麼合作:亞述人決定首先打通本土朝向地中海的道路,於是和赫梯人在勒萬特北部打了起來,後來巴比倫人又乘機在亞述的後院點火,結果大大延長了蘇美爾民族的壽命。可閃米特人在內戰中改進了不少軍事技術,比如戰車車輪的結構變得更加輕便了,行動起來更加靈活,而蘇美爾人在內戰中卻什麼都沒學會,這就敲響了他們最後的喪鐘。
公元前1793年,漢穆拉比大帝在巴比倫即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新的統一戰爭開始了;公元前1763年,最後一位蘇美爾民族的君主瑞穆辛的首都拉爾薩城被巴比倫軍隊攻陷,從此以後,蘇美爾人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古巴比倫時代各城邦的政治制度與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及烏爾第三王朝(見烏爾)不同。漢穆拉比統一后,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國王獨攬政治、軍事、外交、司法和宗教等權力,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
大行政設總督,在大城市中任命被稱為“沙卡那庫”的官員,小城市任命被稱為“拉比亞努姆”的官員治理。有些城市(如西帕爾等)獲得一定自治權,城市商人鑒督從富裕商人家族中選出,任期1年,負責稅收、運河開鑿、城牆修築、公共倉庫和碼頭的管理等。
漢穆拉比的對內政策基本是伊新拉爾沙時期城邦政策的持續。統一程中,漢穆拉比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是遠交近攻,靈活變動結盟關係,為統一兩河流域總目標服務。
一提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巴比倫文明,令人津津樂道、浮想聯翩的首先是“空中花園”。它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從來都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
空中花園(想象)
令人遺憾的是,“空中花園”和巴比倫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築一樣,早已湮沒在滾滾黃沙之中。我們要了解“空中花園”,只能通過後世的歷史記載和近代的考古發掘。
不過也有些記載,雖然提到了“空中花園”,但認為傳說中的“空中花園”並不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敘利亞國王為取悅他的一個愛妃而特意修築的。有些記載甚至認為傳說中的“空中花園”實際上指的是亞述國王辛那赫裡布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築的皇家園林。
直到19世紀末,德國考古學家發掘出巴比倫城的遺址。他們在發掘南宮苑時,在東北角挖掘出一個不尋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長方形的建築物,面積約1260平方米。這個建築物由兩排小屋組成,每個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兩排小屋由一走廊分開,對稱布局,周圍被高而寬厚的圍牆所環繞。西邊那排的一間小屋中發現了一口開了三個水槽的水井,一個是正方形的,兩個是橢圓形的。根據考古學家的分析,這些小屋可能是原來的水房,那些水槽則是用來安裝壓水機的。因此,考古學家認為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空中花園”的遺址。當年巴比倫人用土鋪墊在這些小屋堅固的拱頂上,層層加高,栽種花木。至於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壓水機源源不斷供應的。考古學家經過考證證明,那時的壓水機使用的原理和我們21世紀初使用的鏈泵基本一致。它把幾個水桶系在一個鏈帶上與放在牆上的一個輪子相連,輪子轉動一周,水桶就跟著轉動,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個過程,水再通過水槽流到花園中進行灌溉。這種壓水機21世紀初仍在兩河流域廣泛使用。而且,考古學家也的確在遺址里發現了大量種植花木痕迹。然而,到目前為止,在所發現的巴比倫楔形文字的泥版文書,還沒有找到確切的文獻記載。因此,考古學家的解釋是否正確仍需進一步研究。總之,傳說中的“空中花園”,它的真實面目依舊隱身於歷史的迷霧之中。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相信亦遠離幼發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員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如圖所示的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緊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要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nplain)沒有太多石塊,因此研究人員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是與別不同,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更有文獻指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