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結果 展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是2010年10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承明董志凱。本書主要講述了1949~1 952年新中國的經濟歷史。

內容簡介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52)》所描述的主要內容發生在3年多的時間中,但因一為這段時期是歷史新的起點,需要回述歷史的繼承,特別是舊中國的經濟遺產,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52)》的全部內容遠遠超過了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52)》是課題組成員歷時5年,六易其稿、群策群力、集體攻關的結晶,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室十餘年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
自1979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組(1990年改建為研究室)乘改革開放之東風,開始在中央檔案館查閱有關革命根據地、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歷史資料。我們深切地感到,這些歷史資料是座尚未開發的宏大寶庫,蘊涵著無數革命者、新中國建設者以及檔案工作人員以血汗代價換來的經驗教訓。
這些館藏可謂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其內容為第一手記錄,翔實具體。但是歷史上的多種原因使這些珍貴的資料長期被束之高閣,未能開發利用,實在是資源的閑置與浪費。1988年,董志凱在研究“一五”時期重大建設項目的過程中,中央檔案館國家處處長張志提議,由經濟所的科研人員與檔案管理人員合作,共同整理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以此作為新中國經濟歷史檔案開放利用的第一步。這一提議迅即得到中央檔案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各級領導的支持。胡喬木胡繩等領導同志相繼對此作了肯定的批示;姚依林等國家領導人也批示同意。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社會經濟狀況
第一章 資源環境
第二章 舊中國的經濟遺產
第三章 解放區的經濟
第四章 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第五章 國家經濟管理機構的設置
第六章 國營經濟的產生和發展
第七章 農村土地改革的完成
第三編 恢復國民經濟的重大舉措
第九章 新中國成立前後的重大經濟舉措
第十章 財經工作的統一與調整
第十一章 調整工商業
第十二章 大力開展城鄉物資交流
第四編 基礎設施與工農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第十四章 基礎設施的恢復和建設
第十五章 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第十六章 工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
第十七章 區域經濟恢復概況
第五編 內外貿易的恢復和發展
第十八章 國內商業的恢復與發展
第十九章 對外貿易的恢復與發展
第六編 財政、金融與投資
第二十章 財政、稅收及其管理
第二十一章 新中國金融體系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固定資產投資
第七編 勞動就業、收入分配與居民消費
第二十三章 勞動就業和勞動福利
第二十四章 居民的收入分配與消費
第二十五章 國民經濟恢復的總體分析
要事年表
統計表目錄
《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叢書目錄
……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增訂版)(套裝上下冊)》內容簡介:一個甲子60年,新中國已度過了第一個甲子。這6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已經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轉變成為一個比較發達的工業國家,中國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中國的發展,引起了世界的矚目。撫今追昔,展望未來,我們心中湧起的不只是對往昔貧窮、落後的痛苦追憶和對今朝成就、輝煌的歡欣鼓舞,更充滿我們每個人心間的是開創未來的壯志豪情。我們這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從初版到今天也已經10年了,這10年來,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發展的理念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中國的經濟體制又向成熟邁進了一大步。自然地,經濟學界的學術水平和對經濟史的認識也有了相應的提高。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對10年前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99)進行增補修訂,以使其能夠跟上時代步伐,更好地發揮其“資政育人”的作用。
怎樣從歷史的角度,科學、客觀、準確、真實地對新中國60年的經濟歷史,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增訂版)(套裝上下冊)》出版10年)的成就、經驗進行全面、真實、客觀、透徹地研究分析和總結是一項頗具功底的工作。為此,我們在這次增訂中堅持:準確、深刻、精練的六字增訂原則。具體地說:(1)遵循歐陽修所說的“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努力做到語言準確精練。(2)盡量避免經濟史學中就經濟論經濟的大忌。(3)防止治絲益棼,即頭緒太多和雜亂而模糊了主線。(4)將中國的發展和變革置於世界經濟發展史中去觀察和論述,盡量做到“胸中有,筆下無”。(5)遵循“史無定法”,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適當加強計量和成熟的經濟學理論分析。(6)當受篇幅所限,遇到留史還是留論時,選擇“留史削論”。

圖書目錄


上卷
增訂版前言
初版前言
導論
第一編 1949~1957年:工業化的起步和向社會主義過渡
第一章 新中國成立時的經濟背景和發展條件
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第三章 國民經濟的恢復
第四章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
第五章 社會主義改造的提前完成
第六章 第一個一年計劃的完成和遺留問題
第二編 1958~1978年:國民經濟的曲折發展
第七章“大躍進”及其嚴重後果
第八章 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恢複發展
第九章 國民經濟的恢複發展和“階級鬥爭”的干擾
第十章“文革”前期國民經濟的下降與回升
第十一章“文革”後期國民經濟的緩慢發展
第十二章 兩年徘徊中前進的經濟建設
第三編 1978~1997年:改革開放與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
第十三章 開始改革開放的國民經濟的調整
第十四章 新的建設納和“六五”計劃的提前完成
第十五章 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和經濟過熱的調控
第十六章 經濟高速增長中的曲折
第十七章 治理整頓經濟環境和改革的繼續推進
(下卷)
第十八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的確立和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
第十九章 加強宏觀調控、實現結構優化和科學發展
第四編 1997~2009年:經濟發展的新階段
第二十章 跨世紀戰略的提出和初步實施
第二十一章 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第五編 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
第二十二章 香港地區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第二十三章 澳門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第二十四章 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
第六編 附錄
產要參考圖書文獻資料
後記
……

經濟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1952-1976年,計劃經濟時期
經濟運行軌跡寬幅振蕩,計劃調控痕迹明顯,經濟發展大起大落。1959年創下GDP歷史最高增速,1961年GDP歷史負增長記錄。
可分為四個周期:1959-1961年,1964-1968年,1969-1973年,1974-1976年,后三個周期振幅減小。

第二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歷史-第二階段第一周期
1977-1980年,恢復性增長周期
1976年負增長,1977年大幅恢復性增長,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1979年,1980年繼續恢復性增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歷史-第二階段第二周期 1981-1990年,回落振蕩周期
1989年出現投資、消費雙膨脹
1989-1990年兩年“治理整頓”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歷史-第二階段第三周期 1991-1993年,快速增長周期
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1993年GDP增長率達到歷史最高峰
其間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進一步推動經濟高漲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歷史-第二階段第四周期 1994-2001年,軟著陸周期
使過快過熱的經濟增長逐步降溫,1995年-1997年實現經濟軟著陸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凸顯總需求不足,出現通縮趨勢
1998-2001年連續4年增長率下降,2001年達到回調最低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歷史-第二階段第五周期 2002年至今,經濟高漲期
此一輪宏觀經濟高漲主要來自鋼鐵、電解鋁、汽車、住房、旅遊、教育等。

人民幣匯率沿革


改革開放前

新中國成立后,參照蘇聯方式,國家壟斷對外貿易,規定人民幣官價為1美元=2.6元人民幣,此一匯率保持到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初期的匯率

因為匯率實行雙軌制,出現了外幣黑市,最高時,美元兌人民幣超過1:10

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

2005年7月2l日19時,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初始化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並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稍後中國央行發布一籃子貨幣的構成:美元、日元歐元、韓元、新加坡元、英鎊、馬來西亞林吉特、澳大利亞元、加拿大元,比重尚未透露。

中國大陸經濟歷史的發展經濟學比較


通常在發展經濟學比較上存在四種不同的橫向和縱向的比較:
縱向與民國時代如1949年經濟狀況相比
橫向與若干不發達國家比,尤其是與鄰國印度相比
1960年代開始與(前)蘇聯相比,主要是農業方面
1980年代開始與鄰國日韓以及亞洲四小龍相比
20世紀末開始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主要是經濟增長率
在歐美髮展經濟學文獻中,這種比較往往是第二和第四種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模式轉型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主要採取了日韓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但在2000年代,隨著大量貿易盈餘引發的中美、中歐貿易戰和人民幣匯率問題,中國大陸的經濟管理部門意識到中國大陸這樣的大國經濟需要轉型為內需拉動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相比較日韓,中國在發展過程的較早階段轉入了創建大規模的國內消費市場,藉以調節諸如過高的亞洲儲蓄率和過高的美國消費等的全球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