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清代徐大椿撰寫的藥學著作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里歷代《本經》註疏中偏重闡發古本草藥性機理與用藥規律的臨床指導著作。《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從臨床藥用實效出發,推原古本草學用藥物偏性糾正人體陰陽氣血之偏,使其返平的用藥思路,本著陰陽五行、取象比類的象數思維,闡注《本經》藥物四氣五味、主治功效,並融會《內經》、《傷寒》、《金匱》之精義於《本經》註解、發凡之中,昭示《本經》常用藥物藥性機理與用藥規律,為後世醫家叩開本草學大門,留下了發矇解惑、撥迷歸正的引航之燈。
附《藥性切用》為藥學專著,徐大椿著。全書共六卷,按草、木、果、菜等十六部,載葯七十餘種。每種葯除記述性味、歸經、功用外,尚對其他的藥用部分及相類藥物加以論述。同時每葯多記述禁忌、炮製、產地或異名,同類葯尚有功能、性味的鑒別等。全書資料廣播,辨述精當詳實,且多經驗之談,適合臨床醫生及初學中醫者。
徐大椿(1693-1771年),又名大業,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清代江蘇吳江縣松陵鎮人。祖父徐釚,為翰林院檢討,曾纂修《明史》。父徐養浩,精水利之學,曾聘修《吳中水利志》。徐大椿自幼習儒,旁及諸子百家,凡星經、地誌、九宮、音律、技擊無不探究,尤嗜《易經》與黃老之學。年弱冠,補邑諸生。旋改習武,精通技擊及槍棍之法,可舉三百斤巨石。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醫學,攻讀《本草》、《內經》、《難經》、《傷寒》、《千金》、《外台》及歷代名醫之書,久之妙悟醫理,遂懸壺於世。其臨證洞曉病源,用藥精審,雖至重至危之疾,每能手到病除,為時醫所嘆服。乾隆二十五年(1686年),文華殿大學士蔣溥患疾,皇帝詔訪海內名醫,大司寇秦公首薦徐大椿。帝召之入都,徐氏診畢奏曰:“疾不可治。”帝嘉其誠,欲留京師效力,乞歸田裡。后二十年,帝以中貴人有疾,再召入都。時大椿已七十九歲,自知體衰,未必生還,乃率子徐爔而行,果至都三日而卒。帝惋惜之,賜以帑金,命爔扶櫬以歸。徐大椿平富於著述,今存《難經經釋》二卷、《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一卷、《醫貫砭》二卷、《醫學源流論》二卷、《傷寒類方》一卷、《蘭台軌範》八卷、《慎疾芻言》一卷。醫書之外,尚有《道德經註釋》、《陰符經註釋》、《樂府傳聲》等。
<篇名>序
<篇名>凡例
<目錄>上品
<篇名>丹砂
<篇名>雲母 <篇名>石鐘乳
<篇名>礬石
<篇名>朴硝
<篇名>滑石
<篇名>禹餘糧
<篇名>紫石英
<篇名>五石脂
<篇名>扁青
<篇名>菖蒲
<篇名>菊花
<篇名>甘草
<篇名>乾地黃
<篇名>術
<篇名>菟絲子
<篇名>牛膝
<篇名>柴胡
<篇名>麥門冬
<篇名>車前子
<篇名>木香
<篇名>薏苡仁
<篇名>澤瀉
<篇名>龍膽
<篇名>細辛
<篇名>石斛
<篇名>蓍實
<篇名>黃連
<篇名>黃
<篇名>肉蓯蓉
<篇名>防風
<篇名>續斷
<篇名>決明子
<篇名>丹參
<篇名>五味子
<篇名>蛇床子
<篇名>沙參
<篇名>菌桂
<篇名>松脂
<篇名>槐實
<篇名>柏實
<篇名>茯苓
<篇名>柏木
<篇名>乾漆
<篇名>辛夷
<篇名>桑上寄生
<篇名>杜仲
<篇名>發
<篇名>龍骨
<篇名>麝香
<篇名>牛黃
<篇名>白膠
<篇名>阿膠
<篇名>丹雄雞
<篇名>石蜜
<篇名>桑螵蛸
<篇名>藕實莖
<篇名>橘柚
<篇名>大棗
<篇名>葡萄
<篇名>雞頭實
<目錄>中品
<篇名>石硫黃
<篇名>水銀*【可外用,不可內服】
<篇名>磁石*【非磁鐵】
<篇名>陽起石
<篇名>乾薑
<篇名>苦參
<篇名>當歸
<篇名>麻黃
<篇名>芍藥
<篇名>玄參
<篇名>百合
<篇名>白芷
<篇名>黃芩
<篇名>狗脊
<篇名>紫草
<篇名>水萍
<篇名>澤蘭
<篇名>牡丹
<篇名>吳茱萸
<篇名>梔子
<篇名>鹿茸
<篇名>犀角
<篇名>伏翼
<篇名>蚱蟬
<篇名>白僵蠶
<目錄>下品
<篇名>附子
<篇名>半夏
<篇名>大黃
<篇名>葶藶
<篇名>旋復花
<篇名>藜蘆
<篇名>白芨
<篇名>貫眾
<篇名>連翹
<篇名>夏枯草
<篇名>水蛭
<篇名>桃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