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歷史悠久,有許多名勝古迹。歷史上有陸豐八景。圖嶺斜暉、洛洲芳草、龍山煙樹、仙橋夜月、烏坎歸帆、法岫停雲、碣台觀海、甲子吞潮。由於時光的流逝,自然的和人為的原因,八景發生了很大變化。有的依然存在,有的依稀可辨,有的面目全非
仙橋夜月
月夜下,
仙橋飛渡,河水悠悠,浮光耀金。令無數遊人留戀暇思。
迎仙橋始建於
南宋寶佑二年(1524),其實為十三洞木橋。據《
陸豐縣誌》載:"邑南門外當新舊墟間,長一十三洞,宋寶佑甲寅知縣肖泰夫建。"民間相傳橋建後橋神肆虐,為祈求神明點化,迎接仙人常臨人間驅邪造福而得名。
清唐熙初年因戰事毀重修。雍正四年(1726)又被洪水沖斷,重建為石砌九孔墩柱式平橋,長68米,橋身置
石欄桿。
乾隆八年(1743),石欄板折斷,隨以木板修復。乾隆九年(1744)端陽節,人看
龍舟,爭先擁擠,木欄損壞,溺死17人。后重用石欄修復。
1969年橋面擴大補強加固,面寬加至8米,兩端各填去一孔,成為六墩七孔平橋。
1990年全橋拆除,重建為三孔大型石拱橋,面寬20米,兩邊設人行道置石欄桿。"仙橋夜月"為古代陸豐八景之一。
福星塔
位於陸豐市碣石鎮玄武山,舊時在
玄武山上有三台石,稱為碣台。登台遠眺,南海波濤萬頃,風帆葉葉,半島煙霞。田尾神山,潮落龍宮現,霧開唇樓散。碣石觀海,如臨蓬萊。
歷代文人騷客無不為之即興抒懷。玄武三台石,明代時設
祈雨龍壇於此,文革時與
福星塔一同被毀。
改革開放以後,重建了福星塔。遊人登塔遠眺,碣台觀海景色盡現。有過之而無不及。故稱“碣石觀海”為陸豐八景之一。
甲子門礁石
甲子舊時稱甲子門,因其港口有六十塊浪蝕奇石,傲然挺立,又與干支
六十甲子相符。甲子由此得名。待渡山下,瀛江岸邊,驚濤拍岸,六十甲子欄,笑迎捲起千堆雪。
這裡依山傍水,潮漲期到,海水如千軍萬馬湧入甲子港,氣勢不凡,場面壯觀。登樓遠眺,海天一色,歸帆返照,景色迷人,這就是陸豐八景之一的“甲石吞潮”。
龍山煙樹
龍山舊名金龍山,位於陸豐市區(東海鎮)中心。山上古榕修竹,
林茂花香,文閣書院,煙霞掩映。數百年間,琅琅書聲,造就了多少士子賢才;婆娑松風,又樹起了多少砥柱棟樑。誠然,“龍山煙樹”只不過是“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的託詞罷了。
今天,始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的
龍山書院早已易名
龍山中學,依然那樣樹人樹木。更多的教學樓和教學設施的建設為“龍山煙樹”增添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雋永的意境。龍山煙樹現在已經消失。
法岫停雲
法岫為古時法岫山,又稱法留山,位於陸豐市潭西鎮廣汕公路北側。法留山蜿蜒起伏,山勢磅礴。常年松林積翠,瑞靄祥雲,
梵境空明。山頂有天然岩屋數丈,
唐代元和年間,大顛法師於此修鍊,成道后隱靈山。後人取僧去法留之意,“法留山”、“大顛岩”故此得名。
宋時邑人曾在此建書院及
燈光寺。數年前東海鎮新城集團公司繼故人遺願建法留學校,后被龍山中學
收購成為龍山中學法留校區,為舊時景觀增輝生色。
洛州芳草
洛洲即洛洲埔,位於陸豐市區(
東海鎮)西郊。每當春雨過後,洛洲埔便披上玲瓏翠綠的地毯,如絲如茵。一簇簇紅的、黃的、白的小花點綴其間,散發著清純的幽香。引來采蜜的
蜂蝶,引來逐吃的鳥群,引來尋芳拾翠的人。
洛洲芳草是陸豐人對綠色生命的祈望,是對春天希冀的情感流露。然時代在前進,取代“洛洲芳草”的,是那遍地鱗次櫛比的
高樓大廈。
烏坎歸帆
烏坎即烏坎港,位於東海鎮烏坎管區。一泓港灣,風平浪靜,滿載著收穫歸帆的漁船,桅檣羅列,畫槳穿梭。漁火點點,船炊裊裊,港市一片繁忙。構成好一幅漁舟晚唱圖。據史載,清康熙年間,烏坎港設為總口,是當時陸豐海上
對外貿易的關口。今天,烏坎港新的港口碼頭已建成並對外通航。烏坎歸帆的景觀將更加燦爛輝煌。
圖嶺斜暉
圖嶺即河圖嶺,位於市區北郊,嶺下螺河環繞,嶺上石壁巍峨,每當夕陽西下,踏崖登臨,放眼浮石翠岫,一派落日斜暉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古人曾在石壁上鐫刻“夕陽西卧”四個大字,並設曲水流觴台,吟風弄月。放蘭亭之古韻。現在石刻及流觴台已廢,但
斜暉猶在。乃不失為一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