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先生

慈湖先生

楊簡之學並不是所謂的“唯我論”,而是“心本論”,是對陸九淵之學的深化與超越之處。楊簡作為心學解《易》派的代表,其易學思想是心學與易學相融合的產物,是一種心學視域下的易學。楊簡是南宋浙東“四明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陸九淵心學思想的重要闡述、拓展和實踐者。

人物簡介


楊簡(公元1141一1225年或1126年),字敬仲,因曾築室德潤湖(慈湖)上,號慈湖,也稱楊慈湖、慈湖先生,謚號文元,浙江鄞縣人。據《慈湖先生年譜》記載,楊簡仕途並不得意,然而在思想理論上可謂陸氏的風光弟子,是他發展了陸學內容,使“心”學理論系統化。南宋浙江地區有“甬上四先生”承繼陸九淵的“心”學併產生一定影響。其中又以楊簡最負盛名。“惟道為一” “道”是對宇宙中普遍存在著的變化的總結,是完滿的抽象概念。“道”是楊簡思想中的重要範疇。(《楊簡的泛心觀及其特點》陳寒玉)

主要成就


他的理論貢獻在於形成了唯心主義一元論模式,即獨特的泛心觀。楊簡通過“扇訟”之問接受了陸九淵的“本心”思想,強調了“本心”澄然清明、自然靜定、自善自明、知是知非、圓融自足的特點。並通過“鑒中象”之喻,回答了“心”與萬物的關係,指出“心”作為“鏡”乃“虛明不動”,而世間萬物雖然縱橫交錯,變化萬狀,但都不過是自然而然地映現的鏡中象。在此基礎上,楊簡進一步提出了“舉天地萬物萬化萬理皆一”的觀點,說明了萬物、萬化、萬理的同一性,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一”、“我”、“己”諸範疇與“心”之間的同質異稱關係。楊簡之學並不是所謂的“唯我論”,而是“心本論”,是對陸九淵之學的深化與超越之處。(《淺析楊簡“心本論”思想》王心竹)
楊簡是陸九淵心學思想的重要傳人,他繼承並發展了陸學思想,在宇宙和倫理,即整個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里建立了心的本體地位。在他的思想里,“心”擁有無限的空間,被賦予了極大的能動性,是“範圍天地”、“發育萬物”的本源;而與生俱來、未有障蓋的“本心”至善,凡聖一致,人人具有,這種思想對民眾道德的塑造、自主意識的覺醒和推動社會進步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在崇尚文化、思潮雲涌的南宋時代,陸九淵獨叩心扉,開闢了一條心靈探索之路,建立了傳世的心學思想體系。作為心學思想的重要傳人,楊簡從陸九淵的思想里得到深刻啟悟,並以此為起點,任思維躍馬天地,把思想之箭指向心靈、指向天地,以心為本體進行著宇宙、倫理的探索實踐。(《楊簡實心思想探微》劉曉梅)
作為與程朱理學相鼎立的學派,陸王心學無疑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之一。陸王心學易的出現,伴隨著一定的時代特點,可謂是易哲學史上繼王弼義理易之後的一次深刻嬗變。楊簡作為“象山弟子之冠”,但又被認為是壞陸學之魁首。不管怎樣,楊簡在陸王心學的弘揚和傳承中舉足輕重。而且,心學創始人陸象山和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均無專門解易著作,楊簡易學是宋時陸氏心學易學思想最根本和最集中的體現。因為思想的形成與人生的歷程以及性格因素往往有著密切的聯繫。楊簡好學善思重悟,他從體認宇宙人生開始,通過反觀自省,體驗到物我無二。如果說陸氏之心一開始便具有倫理道德內涵的話,楊簡則強調心之宇宙本體意義及澄然清明之心的自然發用。楊簡通過本心之悟,接受了陸氏關於本心的思想,認識到“見得孰是孰非”即是本心,即認識到心所具有的道德內涵,實現了主觀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合一。經過屢次悟覺,其心學思想由淺入深,由微而著,逐漸確立、豐富發展和深化完善,最終把一切收攝於本心之中,確立了徹底心學體系。(《楊簡易學思想研究》曾凡朝
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對儒學根本精神的把握向來是見智見仁,楊簡的儒學觀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楊簡儒學觀之所以值得我們關注,主要在於他在解讀儒學經典、體驗儒學德性精神及建構儒家心性之學方法論等方面所具的獨特創見,並且這種創見蘊含著對傳統儒學研究的啟迪性信息。(〈〈論楊簡的儒學觀〉〉李承貴; 賴虹)
傳統儒學特別關注的是人生境界的問題,宋儒慈湖先生承繼這一大傳統,十分注意使人超越個體堅殼的局限,從生理人提升為心理人;然後超越僅僅關注自我生存狀態的個體人,轉化為建立在“類”的存在方式上的社會人;最後,慈湖先生特別要求人們從僅僅追逐己利己譽的自私人,轉變為視天下萬物人我“無一物非我”的大公人。這構成了慈湖先生完整的人論。(〈〈慈湖先生之“人”論探微〉〉鄭曉江
楊簡繼承了陸九淵的心學傳統,以“心”立本,將陸九淵的心學推向了前進,從而建立了完全意義上的心本體學說。楊簡之於心學,就有如朱門之黃干,是心學發展歷程中不可缺少的關鍵人物。楊簡是從體認宇宙人生開始,通過反觀自省,在外在人、物、言、語的觸發下,體驗到物我無二,天地萬物萬化萬理皆是我之所為,“我”即一切。那麼,“我”又是什麼呢?楊簡在已有的封建倫理道德的預設下,將“我”的內容定為“性”,落實到社會人生上,就是具有封建倫理道德的本善之“性”。本善之性是先天具有的,包含宇宙之間的一切,涵概宇宙的一切特質。它至誠博大,虛靜清明,“性”、“我”等同。最後,楊簡在“心之精神是謂聖”一語啟發下,大悟“性”是由“心”中流出,“心”是圓完自足、圓融無礙、澄明至善的本體。從而楊簡將“心”、“性”、“我”、“易”、“己”、“一”直接同一,避免任何可能導致“心”分裂的概念和思想。楊簡在認識論上以“意”別善惡,惡皆緣於起“意”,因而止惡便是“毋意”,涵養善性,時時“反觀。在“毋意”、“反觀”之後,楊簡的人生修養的境界便達到了純潔的、高尚的“永”。(〈〈楊簡哲學思想研究〉〉徐建勇
楊簡是陸九淵心學的重要傳人,其極端的唯心思想頗受歷代學者的爭議,比較集中的是對他心學理論的“空疏”與“實用”之爭及對其政績的認定上。筆者認為楊簡的思想充滿著對社會積極關懷的現實精神,其政績光華照人。其中對官員的思想教育、對民眾的感化和他那文明的司法精神匯成的哲學思想以及他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實踐至今都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我們探索楊簡,目的是為時代的進步提供不竭的哲學動力。在中國哲學史上,心學重要傳人楊簡,是一位對“心”的探究極為深刻的哲學家。他從陸九淵手中接過心學之鞭,一路前行,以大膽甚至怪僻的思維,把思想觸角深入到人們從未探及過的心靈角落,為心靈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的大門。(《楊簡心學思想之空實辨》劉曉梅)
楊簡是南宋心學的著名人物,他提出“道在人心,人心即道”的命題,倡心性一元說,繼承發展了陸九淵心性一物的思想,並對心性分二的傾向提出批評,反對有任何道外之物、心外之物的存在,批評種種不符合“心即道”的說法。其思辨性哲理髮展了中國哲學,在中國心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楊簡心學以強調心性自然,不動於意為特徵,他既繼承了陸九淵心為宇宙本體,心性一物的思想,又在陸九淵理與己意無關思想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提出“道心即意念不動之心”的思想。(《楊簡的心學思想及其在心學史上的地位》蔡方鹿
陸九淵高足楊簡的易學成就,完善了南宋心學學派的易學思想體系,並下啟明代王陽明與近代熊十力的的以自我意識為主軸的易學理論體系。其思想特質在於:不言義理,亦不談象數,而專言“人心”。以“復心”說來證明“人心”乃一排除“惡”的純粹至善的道德靈明,且以“反觀”說為其修養工夫之要旨。陸九淵門下獲其親炙者殆不下數千人,大體分佈江西、浙江兩地,就學術繼承與創發而言,浙江弟子號“甬上四先生”者,折服於象山“本心”之說,於陸氏心學之闡發與擴展居功至偉。楊簡、哀燮、舒璘沈煥四人,師同門,志同業,較之江西陸學(“槐堂諸儒”)更高一層,在南宋思想學術界佔有(《楊簡易學思想與其“復心”說》范立舟;王華艷)
楊簡以其頗具神秘體驗的心學思想解釋《詩經》,使他的《詩經》研究獨樹一幟。他的詩歌是他心學思想的載體,有許多是所謂講義之押韻者耳。但他的率意而為的作詩態度和天機活潑的心靈體驗,使作品也具有獨特的體驗和意境,呈現出鮮明的風格,具有一定的認識意義。(《楊簡心學及其詩歌思想》石明慶; 王素麗)
楊簡作為心學解《易》派的代表,其易學思想是心學與易學相融合的產物,是一種心學視域下的易學。在楊簡的心學體系中,心具有本體特徵,它虛明靈妙,且存在於人自身;功夫論上既要講求恢複本心,又不可強索而得。楊簡以此心學視野去觀照易學,將整個易學體系納入其心學視域之中,並且注重闡發一些與心相關的易學觀念,從而使其易學思想呈現出高度一元論的特徵。當與經典結論不相兼容時,他又敢於懷疑經典,以保證其易學的圓融一致性。易道廣大悉備,包羅萬象,這就意味著解讀《周易》也有著多種可能性,多個角度和視野。(《心學視域下的易學——楊簡易學思想初探》張理峰)

歷史影響


楊簡是南宋浙東“四明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陸九淵心學思想的重要闡述、拓展和實踐者。他以心體的無限廣大、無限能動和“本心”至善的思想,追求並實現著他“內聖外王”的人生理想。在修身問學中,他主張以“毋意”、“從簡”、“省己”等作為內聖的工夫,從而為人們凈化心靈、提升道德境界提供了一套獨特的指導方法。楊簡長期在以講究實功實用的南宋浙東土地上問學從教,為官治政,創建了他獨特的思想,是以“經世致用”為治學特徵的浙東“四明學派”的代表人物。(《溯源本心實體 尋找達用工夫——楊簡修身問學方法論探討》劉曉梅)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眾多哲人對其進行了獨到的闡釋。楊簡在此背景下,透過心學的視野,解讀道器關係,提出了“道即器”的論斷,認為器中蘊道,道器本一。其觀點與朱熹和陸九淵相比,各具特色,有同有異,對楊簡與朱、陸道器觀的異同進行剖析,對我們深入理解道器關係甚具啟發意義。道與器是中國易學和哲學的一對重要範疇,二者對舉見於《周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歷代的易學家對其進行眾多的探討。歷經兩漢魏晉隋唐,時至宋世,楊簡在承續北宋哲人論述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心學的解讀。(《論楊簡與朱、陸道器觀的異同》曾凡朝)
雖然歷來的學者在評論陸派學說時,對楊簡多有微辭,但從心學的發展過程來看,卻是楊簡發揮了陸九淵心學的核心部分,使陸學能夠在哲學理論上獨立於朱熹理學,並經明代王陽明學說的接續發展,進一步完善了陸王心學的理論體系,從而形成支配一代學術的思想潮流。從這點上看,全謝山說“文元(楊簡)為陸氏功臣”(《宋元學案》卷七十四《慈湖學案》),是絲毫也不過分的。(《楊簡與陸九淵》劉宗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