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中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縣下轄鎮

甸中鎮位於峨山縣城東北部,東鄰紅塔洛河鄉,南與岔河鄉接壤,西北與大龍潭鄉接壤,北與易門縣十街鄉交界,東北與晉寧縣夕陽鄉毗鄰,易峨公路從集鎮穿過,是玉溪、晉寧、易門和峨山縣的貨物集散地。行政區域面積188.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8921人(2017年)。鎮政府距離峨山縣城40公里。玉溪市70公里,省城昆明140公里。

歷史沿革


甸中鎮原名筇川,元初建筇川縣。元世祖至元十三(1276),設筇川縣,隸嶍峨洲。至元二十六年(1289)降為鄉、隸筇川縣。
清康熙年間為筇川頭、筇川中、筇川尾3鄉地,后改稱為甸頭鄉、甸中鄉、甸尾鄉。
民國23年(1934)划區設鄉為第三區的甸中鎮和會川、靈湫、文興3鄉地。
民國27年(1938),甸中鎮和文興鄉,南部屬太和鄉,北部元山、龍鳳屬謐安鄉。
甸中在解放戰爭時期滇中游擊隊活動的中心,是滇中獨立團的發源地和峨山縣臨時人民政府駐地。
1949年6月中共滇中地委曾移駐覓恥沖村,1949年7月建立甸三區人民政府,1949年10月24日,峨山縣臨時人民政府在甸中成立(1950年2月2日遷至雙江鎮)。
1950年甸三區改稱為第二區。
1951-1952年仍稱第二區,下轄1鎮6鄉。
1954年建邊,興河合併為新建鄉。
1958年為甸中公社,下轄6個管理區。
1960年雙龍劃歸玉溪縣,其餘的管理區分為甸中、大寨、青河3個公社。
1961年為甸中、新建兩個公社。
1962年為甸中區。1963年改為第二區。
1969年設甸中公社,1970年,青河、雲美兩個大隊劃歸岔河公社。
1972年富良棚公社西就大隊划入甸中公社,甸中公社下轄西就、小河、甸頭、大寨、鏡湖、下營、甸中、小甸中、昔古牙、甸尾、白土11個大隊。
1983年成立甸中鎮,1984年初改設甸中區。
1987年改稱甸中鎮轄甸中、大寨、鏡湖、西就、下營、小河、白土、小甸中、甸尾、昔古牙、甸頭11個行政村,61個自然村。
到2002年至2006年有11個村委會61個自然村、66個村民小組。

鎮情概況


鎮轄11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森林覆蓋率達41.2%,平均氣溫17℃,具有“天然溫室”的榮譽。歷史上稱為“冷九街、熱九街、不冷不熱甸中街”。屬亞熱帶低熱河谷氣候,適宜種植稻穀、包穀、小麥、蠶豆、烤煙、油菜、蔬菜等農作物。2015年農村社會總產值8.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600元,完成財政收入1749萬元。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甸中鎮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域多屬河谷、丘陵、少部分為山區、半山區。境內最高海拔為鏡湖1900米,最低為白土1550米,轄區土地面積189.40平方公里。

氣候特徵

氣溫最高7月份32.5℃最低1月份為零下3.2℃,年平均氣溫17℃。降雨量最高年1002毫米,最低年618毫米,年平均196毫米。

水文

境內有庫、塘、壩53個,總蓄水量889.8萬立方米,水利化程度達53%,耕地複種指數為171%。主要河流三鄉河縱貫全境,主要支流有甸頭河、鏡湖河、下營河、小河、八字嶺河、田房河。

經濟


概述

2008年,甸中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076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951.73,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5.27%;畜牧業收入1770.2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6.44%;漁業收入24.3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23%;林業收入213.4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98%;第二、三產業收入1712.7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5.9%;其他收入1064.6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9.89%;外出勞務收入727.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36元。

招商引資


2006年初甸中鎮黨委、政府就著手於進行小法竜礦改革改制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分析研究,成立了以鎮長王朝斌為組長的改革改制領導小組,根據上級有關深化鄉鎮企業改革的文件精神,以對國家人民負責的態度,制定了小法竜礦改革改制方案。為保證改革中受到群眾理解並擁護,鎮黨委、政府先後無數次深入小法竜村做工作,讓群眾認識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得到群眾理解和支持的情況下,本著公開、公正、透明的原則,於2007年6月6日採取小法竜鐵礦、洛河鄉鐵礦公司合作經營,由洛河鄉鐵礦公司投資4900萬元,進行經營,經營為4年,實現了礦山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

企業


甸中種植烤煙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步,烤煙生產在甸中鎮農業生產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經過20餘年的發展形成了規模,是甸中農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份,成為甸中鎮的“命脈”產業。2007年全鎮共種植烤煙11250畝,其中田煙6000畝,地煙5250畝,交售煙葉159.5萬千克,其中計劃內139.5萬千克,烤煙財政收入437萬元,佔全鎮財政總收入的66.21%。
烤煙
烤煙
2008年,甸中鎮人民政府緊緊圍繞年初提出的“畜牧富民”的發展思路,加大品種改良,科技推廣,科學養殖,疫病防治,科技服務及政策扶持的力度,全鎮畜禽數量不斷增加,經濟效益日趨明顯。全鎮肥豬出欄23830頭,肉牛出欄944頭,山羊出欄3332隻,家禽出欄99703隻;實現肉蛋總產221.6萬公斤,實現畜牧產值2837.93萬元;全鎮畜牧生產穩步健康發展。
甸中鎮人民政府按照“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開拓為契機,以改革為動力”的工作方針,大力發展非公經濟,2008年全鎮有個私企業(含個體商戶)587個,完成鄉鎮企業營業收入28157萬。

政治


新農村建設

甸中鎮鏡湖村委會鏡湖村民小組申報為峨山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甸中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目標和峨山縣總體建設的要求,積極主動開展工作。深入宣傳、發動群眾,逐一解讀“二十字”方針的深刻內涵,使廣大農民群眾“要我建”轉變為“我要建”。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甸中鎮黨委、政府確定了鏡湖小組舊村改造,該組有115戶426人,2007年,完成集中連片種植泡核桃200畝;完成基礎設施“大地之愛,母親水窖”9口,人畜飲水工程一件,完成村容光煥發村貌建設街道長1950米,寬2米的道路,2個垃圾池修建和100口節能灶改造;對科技文化活動室和老年活動場所進行修建,鏡湖小組新農村建設項目共投資38.91萬元,正確處理好農民參與和農民受益的關係,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結合村委會和村民小組實際,有針對性組織開展公民道德、政策、法律、科技、文化等相關知識的培訓和學習,2007年實施科技培訓15期,提高全體村民素質,健全完善村規民約和各項管理制度。

文化


革命烈士紀念碑

在集鎮內,位於離鎮政府500米的後山。建於2000年,採取政府出資3萬,單位、職工募捐籌集資金7萬元,共投入資金10萬元,又為甸中增加了一個愛國主義教育陣地。

滇中革命老區

甸中原名筇川,早在元初就建筇川縣,民國時期曾出過黃有仁、趙海州、魯順成、施風章等一批享有一定名氣的能工巧匠,在雲南建築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解放戰爭時期,甸中曾是游擊隊活動的中心,中共滇中地委曾移駐覓恥沖村,許多重大決策曾在這裡作出,是滇中獨立團的發祥地和峨山縣臨時人民政府駐地。1949年10月24日,峨山縣臨時人民政府在甸中成立,縣臨時人民政府縣委書記陳達,主席為董孝先。峨山縣臨時政府於1950年2月2日,遷至縣城。

民風民俗

甸中鎮是一個佔69%的彝族鄉鎮,彝家人已經被漢族文化慢慢同化,但在這裡彝族的獨特風情還是不時可見,彝族的服飾,又各具有特色,各支系的男子、婦女服飾基本相同。
彝族村寨多數居於依山傍水,周圍有樹、背風向陽的地方。舊時彝族住宅多為土木結構的平房,俗稱土掌房
撾鑼
撾鑼
80年代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加,多數彝族居民居住著磚木結構瓦房和鋼混結構的樓房。彝族男子大多數善飲酒,當遠方來客時,主人取出陳年釀酒,殺雞宰鴨款待;彝族男子嗜吸水煙筒,客人進彝家山寨主人首先換上煙筒水,擦凈恭敬遞給客人。
每年農曆二月二日,這裡都舉行彝族的傳統節日“祭龍節”,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火把節日活動,村民最喜愛和最有特色的娛樂方式就是跳樂、跳花鼓、民間舞蹈、煙合舞、武藝阿乖樂、彝族對歌,只有人號召或逢節日,村民就穿上自己喜愛的民族服裝,歡集一堂,歡快起舞,整個場面洋溢在歡樂的海洋之中。

社會


教育

全鎮有文化站1個,村組文化室11個,農村業餘文藝隊64支,農村花鼓隊105支,甸中稱為有名的花鼓之鄉,豐富了農村群眾文化生活。
甸中鎮
甸中鎮
2008年甸中鎮文化站組織全鎮開新街文藝活動,內容有花鼓舞,大娛樂、花燈歌舞、民間雜耍等;火把節期間,組織人員參加峨山縣花鼓舞大賽,民族民間文藝展演和“阿們臘、妣薩啦”比賽,甸中鎮代表隊榮獲民間文藝匯演銅獎,花鼓舞大賽銀獎,民間山歌百靈鳥銅獎,“阿們臘、妣薩啦”榮獲二等獎和鼓勵獎;由易門龍緦源酒業有限公司出資、文化站牽頭尤其組織舉辦了甸中鎮四屆春漫山莊彝族火把節慶典活動,有13個方塊隊,500餘人參加文藝表、大娛樂、彝族煙合舞、花環舞、民間雜耍等,充分展示了甸中各民族民間文藝風采。
甸中鎮黨委、政府極為重視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善,積極爭取資金,多方協調。投資427萬元完成了甸尾完小教學樓、甸中完小教學樓、大寨完小校點和甸中中學學生宿舍樓的新建工程。籌集5.3萬元,資助了53名甸中籍大學新生。認真落實“三免一補”政策,貧困學生“上學難”得到改善。積極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

社會保障

2008年全鎮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的村民小組66個,達100%;通電視的村民小組66個(其中通有線電視40個),農戶4969戶,達95%,有公廁的村民小組11個,佔6.0%,建有沼氣池1167口,建有小水窖1447口;有集貿市場1個,建有停車場2個,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全鎮水利化程度達53%;建有村組地面衛星接收站935座,電視差轉檯5座,調頻廣播差轉檯2座,電視基本普及,固定電話或行動電話用戶4158戶,行動電話用戶3402戶,行動電話通訊覆蓋甸中鎮全境。
甸中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城鄉面貌大為改觀。2002至2007年累計投入建設資金3393.32萬元,完成了以農業綜合開發和基本煙田建設項目為主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程4142件,受益面積達9338畝。累計投入資金730萬元,完成了7條近60公里鄉村公路新建或修建工程,全鎮66個村民小組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車率達100%。
累計投入資金287萬元,對8個村委會21個村民小組實施了整村推進扶貧項目,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極大改善。加強城鎮建設和管理,加大力度對環境衛生和經營秩序進行了整治,鎮容鎮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