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暢的結果 展開

張暢

南朝宋官吏

張暢(408年~457年),字少微,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南朝宋大臣,東晉琅琊王國郎中令張禕之子,南朝宋開國功臣張邵之侄。

張暢少有清才,時人譽為後進之秀。初任吳郡主簿,元嘉年間,先後擔任過劉義季、劉義康劉義恭劉義慶、劉駿、劉義宣等外鎮諸王幕府的屬官,隨武陵王劉駿在彭城抵禦北魏有功,得宋文帝嘉許,轉任南譙王、荊州刺史劉義宣的司空府長史,兼南郡太守。

宋孝武帝即位后,征拜張暢入京任吏部尚書,封夷道縣侯,食邑千戶。張暢尚未起行,劉義宣已於荊州謀逆作亂,張暢堅決反對,但被劉義宣脅迫強留出任南蠻校尉、撫軍將軍,隨其起兵東下反抗朝廷。劉義宣敗亡后,張暢為王玄謨所擒,押解京師建康,送交廷尉,削奪爵邑,在尚方禁錮。后獲孝武帝原諒赦免,起任都官尚書,轉侍中,領太子右衛率,遷會稽太守。

大明元年(457年),張暢病逝,時年五十歲。孝武帝給他追贈子爵,謚號為"宣"。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張暢出身吳郡張氏,是南朝宋開國功臣張邵的侄子。其父張禕,歷宦州府,官至琅琊王國郎中令。張暢和堂兄張敷、張演及張鏡齊名,被時人稱為吳郡張氏的後起之秀。張暢最初被吳郡太守徐佩之闢為郡府主簿。
歷仕藩臣
張暢從吳郡主簿解職后,又被徵召為揚州從事,出任衡陽王劉義季征虜行參軍。之後又被朝廷任命為彭城王劉義康平北主簿、司徒祭酒、尚書主客郎。他還未上任,就被調任度支左民郎。不久被朝廷任命為江夏王劉義恭征北記室參軍、晉安太守,又歷任衡陽王劉義季安西記室參軍、南義陽太守,臨川王劉義慶衛軍從事中郎、揚州治中別駕從事史、太子中庶子等職。
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武陵王劉駿被宋文帝劉義隆詔令任命為安北將軍、徐州刺史,鎮守彭城,張暢則任其安北長史,領沛郡太守。
抵禦北魏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劉宋北伐失利,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率大軍南侵宋地,兵鋒直指彭城。當時,太尉、江夏王劉義恭統領各路軍隊鎮守彭城、泗水。在魏軍抵達蕭城,離彭城只有十幾里時,劉義恭想棄城南逃,劉義恭召集彭城文武官員討論了多日也定不下主意。此時歷城人少而糧食很多,安北中兵參軍沈慶之建議用軍車營組成函箱陣,兩翼配上精銳部隊,保護二王以及妃媛遷到歷城,另分一些部隊留給蕭思話守衛彭城。太尉長史何勖不同意這個建議,建議把全部人馬撤到郁洲,然後從海路回到京師建康。劉義恭撤離彭城的想法已很明確,只是不知該用哪一個建議,就再次召集眾幕僚商討此事。大家都恐慌得很,拿不出別的不同建議。張暢卻義正言辭地勸阻劉義恭說:“如果有可能撤退到歷城、郁洲的話,我豈敢不贊成這兩個建議。如今彭城城內糧食匱乏,老百姓都想逃走,只不過因為城門緊鎖,戒備森嚴走不了罷了。假若我們都出城啦,那城內的眾人各自四散奔逃,軍心渙散,我們即使想到要去的地方,又怎麼能去得了。現在雖然軍糧不多,但還沒有到吃光的地步,就是用盡了到時可再作各種打算,哪有捨棄萬分安全的地方而投向危險死亡之境的道理!如果你一定要執行逃走的計劃,下官就死在你的馬前。”武陵王劉駿也勸阻劉義恭說:“叔父既然是軍隊的統帥,要走要留我不敢幹涉。我沒有才能,作為一城之主,損失威嚴招來敵人,心中萬分慚愧。如果棄城逃跑,我實在沒有臉面再面對朝廷。我願與此城共存亡,不能不聽從張長史的話。”劉義恭聽后,遂決定堅守彭城。
不久,魏軍兵臨彭城城下,拓跋燾遣尚書李孝伯與宋軍交涉,劉駿派遣張暢出面應付李孝伯。在與李孝伯交涉過程,張暢頗有辯才,應對敏捷,話吐安祥溫雅,風度儀錶華朗不凡。李孝伯以及左右兩旁的北魏士人都對他嘆賞不已。后彭城南門遭魏軍攻擊,張暢率領士兵防禦,身先士卒,魏軍攻城不克,繞過彭城南下。次年(451年),拓跋燾從瓜步北逃時經過彭城,派人對城內喊話說:“我們的糧食用完了暫且回去,等到麥子成熟時會重新南下的。”劉義恭聽后非常恐懼,緊閉城門不敢追擊敵兵。到了麥子將要成熟的時候,劉義恭想派人預先收割麥子,聚民於塢堡以防備魏軍,張暢支持鎮軍錄事參軍王孝孫據理力諫,使劉義恭放棄割麥聚民的計劃。
盡心儘力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宋文帝聽說張暢屢次提出正確的建議,非常讚許他。該年劉駿調任南兗州刺史,出鎮盱眙,但盱眙城剛經宋魏大戰,內外城池遭到嚴重破壞,所以劉駿暫時仍留彭城,而命張暢先南下並修治盱眙城。后北魏聲言要兵出襄陽,朝廷就調張暢擔任司空、荊州刺史劉義宣的長史,領南郡太守。後來,文帝還想讓張暢替代劉興祖任青州刺史和彭城都督,但未實行。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太子劉劭弒父篡位。三月,劉義宣在荊州舉行哀悼儀式,隨即舉兵響應武陵王劉駿討伐劉劭。張暢作為劉義宣幕府長史,位列荊州僚屬之首,神情悲哀,在當時影響巨大,哀悼完畢,他換了衣服,穿著黃色皮褶子褲,出射堂選取精兵,其音容舉止,無不讓人矚目,見到他的人,都願意為他效力。
義宣脅迫
劉劭之亂平定后,朝廷徵召張暢入朝擔任吏部尚書,封夷道縣侯,食邑千戶。當時劉義宣已經圖謀推翻新登大位的宋孝武帝劉駿,劉義宣的心腹蔡超等人以張暢頗有民望,勸劉義宣將他留下來。於是劉義宣解去自己的南蠻校尉的職務而將這個職位授予張暢,並給張暢加冠軍將軍,領丞相長史。張暢洞悉劉義宣的反意,派門生荀僧寶去京師建康告發劉義宣的謀逆之舉。但因為荀僧寶有一批私貨停在巴陵,耽擱了一段時間,到劉義宣起兵時,水陸交通都被截斷,荀僧寶因此無法離開荊州。劉義宣在正式舉兵前夕,派心腹翟靈寶對張暢說:"朝廷正在挑選戰船訓練士兵,是要準備討伐我們,我們現在要起兵自衛。”張暢說:“事情肯定不是這樣,我願以死擔保。"翟靈寶知道張暢不會聽他們的,回去就勸劉義宣將張暢殺死以震懾士庶。於是劉義宣派人召張暢,將他禁錮在東齋,許多天也不見他,幸虧荊州司馬竺超民在劉義宣面前力保,張暢才得免禍。劉義宣給他進號撫軍將軍,別置軍府,以收取人望。張暢雖然主理文檄,但終日飲酒大醉,從不管事。張暢后被劉義宣脅迫,隨其率軍東下進攻朝廷。劉義宣、臧質在梁山戰敗后,張暢被士兵搶掠,衣服都被搶光了。當時領兵討伐劉義宣的右將軍王玄謨乘車出營經過張暢落難之處,張暢就穿著搶掠過後殘破的衣服擠到王玄謨車上,令王玄謨很不高興。朝廷軍的將士們都想殺了他,但被隊主張興世阻止,王玄謨於是派人將張暢押送京師建康。
後期仕顯
孝建元年(454年)六月,張暢被押送到京師建康。朝廷將他送交廷尉受審,削奪他的爵位食邑,禁錮在左右尚方服刑。不久,張暢獲得孝武帝劉駿的原諒赦免。復起為都官尚書,轉侍中,代兒子張淹領太子右衛率。
孝建二年(455年),孝武帝任命張暢擔任會稽郡太守。
大明元年(457年),張暢在任上因病逝世,享年五十歲,孝武帝追贈他為"宣子"。

軼事典故


重情重義
張暢曾被吳郡太守徐佩之闢為主簿,徐佩之被誅殺時,張暢身著孝服騎馬飛馳前往哀悼,為當時的很多人所讚賞。張暢弟弟張牧曾被瘋狗咬傷,治病的大夫說要吃蛤蟆肉,張牧很不情願,張暢笑著先嘗了幾口,張牧才因此吃了下去,不久傷口就痊癒了。
智懟何偃
在劉義宣之亂被平定后的某次孝武帝與群臣的宴會中,何偃酒醉說到:“張暢真是位奇才呀,和劉義宣一起當逆賊,而最終卻沒有獲罪。若果不是奇才,怎能這樣!”張暢就回應說:“太初(劉劭年號)那時,是誰將自己家的門都塗成黃色呀?”孝武帝說:“為何要互相挖苦呢?”當時,官至三公的大臣家的門都會塗成黃色,以示飛黃騰達之意。而何偃父親何尚之在劉劭弒父登位后,被劉劭拜為司空,位列三公,父子二人都得劉劭重用,但在孝武帝率軍攻下建康,劉劭大勢已去時,京師人人都逃了,何偃父子與婢妾也隨即將家門前的黃色都洗掉,以迎新君孝武帝,故張暢這樣譏諷他。

人物評價


沈約:夫將帥者,御眾之名;士卒者,一夫之用。坐談兵機,制勝千里,安在乎蒙楯前驅,履腸涉血而已哉!山濤之稱羊祜曰:"大將雖不須筋力,軍中猶宜強健。"以此為言,則叔子之干力弱矣。杜預文士儒生,身不能穿札,射未嘗跨馬,一朝統大眾二十餘萬,為平吳都督。王戎把臂入林,亦受專征之寄。何必山西猛士,六郡良家,然後可受脤於朝堂,荷推轂之重。及虜兵深入,徐服匡震,非張暢正言,則彭、汴危矣。豈其身捍飛鏑,手摺雲沖,方足使窮堞假命,危城載安乎?仁者之有勇,非為臆說。
李延壽:有晉自宅淮海,張氏無乏賢良。及宋、齊之間,雅道彌盛。其前則雲敷、演、鏡、暢,蓋其尤著者也。然景胤敬愛之道,少微立履所由,其殆優矣。

史書記載


《宋書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宋書.卷五十九.列傳第十九》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

家族成員


兄弟
張牧,暢弟,官至后軍長史。
張悅,暢弟,歷侍中、南郡太守,曾支持晉安王劉子勛,后歸降宋明帝,官至雍州刺史。
兒子
張浩,官至義陽王劉昶征北咨議參軍。
張淹,浩弟,封廣晉縣子,官至光祿勛,支持晉安王劉子勛,兵敗被殺。
張融,淹弟,仕南齊,官至黃門侍郎、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長史。
張寶積,融弟,仕南齊、南梁,官至御史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