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平調

浙江寧海地方傳統戲劇

寧海平調,浙江省寧海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寧海平調起源於明末清初,流行於寧波附近,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寧海平調屬於新昌調腔的分支,具有聲調高亢而婉約,一唱眾幫,鑼鼓助節,不託管弦的特點,其幫腔有混幫、清幫、全句幫、片斷幫、一字幫等多種形式。

2006年5月20日,寧海平調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9。

歷史淵源


據明崇禎《寧海縣誌》載:“正月演劇,敬祖迎神。鄉間十二起,城裡十四起,至十八日乃止。”有專家考證,約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餘姚腔流入寧海,和當地的民間曲藝、吹唱班結合,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戲曲形式。該戲曲形式因用寧海地區方言念白和演唱,且所唱曲調較餘姚腔平緩、委婉,遂稱為“寧海平調”。
寧海平調演出
寧海平調演出
寧海平調有戲班演出的歷史可上推到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咸豐至民國時期,寧海平調的演出達到鼎盛。當時寧海縣內就有平調戲班11支,著名的有“潘紫雲”班及後來的“老聚元”、“新翔元”、“童聚豐”等。這些戲班足跡遍布浙東各州府。其中“潘紫雲”班最有名氣,堅持了50多年。因這些戲班的從藝者多為寧海本地人,故又稱為“寧海本地班”。
自20世紀20年代始,寧海平調出現了衰微徵兆。
1949年前後,幾乎奄奄一息。
1960年,當地組建了專業團體,積極予以搶救,寧海平調得以有了自已培養的新一代,並重展往昔風采。“文化大革命”中,寧海平調遭撤消。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寧海平調專業團體又恢復,然而在之後的戲曲藝術滑坡中再度冷清。
1961年10月改稱寧海平調劇團,並組織力量搶救平調傳統劇目,整理出傳統劇83本。在老藝人的口授下,記錄了平調唱腔。
寧海平調演齣劇照
寧海平調演齣劇照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大量平調劇本、服裝、道具被毀。
1969年4月,縣平調劇團與越劇團同時解散大多數人員另行安排工作。接著,以原劇團留下的人員為基礎,吸收社會部分人員,成立縣革委會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簡稱文宣隊),以演出歌舞為多。
1978年10月,復建寧海平調劇團。
1983年,當地政府組織的“寧海平調搶救整理小組”,挖掘、整理出寧海平調傳統劇目70多本,曲牌、鑼鼓音樂數百首。
2005年,寧海平調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經寧海縣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再次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進行搶救。

文化特徵


角色行當

寧海平調的角色行當分“三花” “五白” “六旦”即大花二花小花;老生、正生、副末、小生、外末;正旦老旦小旦彩旦、刀馬旦、閨門旦。舊時還有“上四柱”和“下四柱”之分。“上四柱”為小生、花旦、正生、大花;“下四柱”為小丑、二丑、正旦、外末。

唱腔

寧海平調的唱腔聲調高亢而婉約,一唱眾幫,不用管弦而單以鑼鼓襯托。其幫腔有混幫、清幫、全句幫、片段幫、一字幫等多種形式。演出中除小丑對白外,基本使用寧海方言和“讀書音”。

耍牙

耍牙
耍牙
“寧海耍牙”是寧海平調錶演中獨具的一門絕活兒,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一種粗獷中不失細膩、野性中凸現靈動的“變口”技藝,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幾個步驟。藝人取200公斤以上的雄性肉豬下顎骨上獠牙含在口中,以舌為主要動力,而用齒、唇、氣的各種活動輔助表演。這種表演以精湛的“變口”功夫和狂放的身段配合平調的“三大一小”及【將軍令】等曲牌,塑造齣劇中獨角龍不可一世的驕橫之態,令人嘆為觀止。寧海平調中的耍牙技藝獨特,程序講究,看似輕鬆,實則是一門苦功,每一代傳人都要經歷艱苦的練習過程方能掌握。新中國成立后,耍牙在傳統的基礎上得到改進提高,由原來的六顆耍發展成十顆耍。

吹打曲牌

寧海平調演出
寧海平調演出
寧海平調的吹打音樂,當為彌補鑼鼓之不足的一種音樂。在平調唱腔不託弦管的情況下,吹打音樂尤其顯得重要。寧海平調吹打曲牌的基本風格和象山港三門灣民間吹打曲牌類同。其曲牌名稱和吹打手法大同小異。
寧海平調吹打曲牌在演出中,是平調打擊音樂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說吹打、吹打、有吹也有打。在平調傳統節目的演出中,起到了烘托整個舞台氣氛的作用。例:《金蓮斬蛟》獨角龍出場前的前奏【三出場】、《采石磯常遇春的“水戰”場面,及《金蓮斬蛟》最後金蓮與獨角龍比武的吹打,都用了平調吹打曲牌“滾板”和“急滾板”來模擬出“水戰”中的水聲效果和“斬蛟”中的激烈氣氛。在平調的傳統表演中,有很多場面,為了緊湊、不冷場,就用吹打曲牌來代替唱或講白。
例:(白)命你前去打探敵營動靜,情況如何?
大人容稟:【吹快風人松】半首。
又例如:當劇中人物聽到自己親人遭不測時,演員既不講,又不唱,就是用吹打曲牌的吹奏,來表達其內心的感情。該場面一般都吹【哭相思】或是【哭批】不等。

曲牌曲調

寧海平調演出
寧海平調演出
寧 海平調唱詞用韻,據辨別為十三轍韻。曲牌有300多支,常用的有【點絳唇】、【新水令)、【山坡羊】、【鎖南枝】、【一江風】、【風入松】、【一支花】、【江兒水】、【錦堂月】、【急三槍】等40多支。音樂結構屬曲牌聯綴體。其聯綴方法大致有:【點絳唇】(或【新水令】)接【混江龍】;【園林好】、【江兒水】、【玉姣枝】、【五供養】、【川撥棹】等5支曲牌聯接;【哭相思】、【江頭金桂】(或【小桃紅】)、【落山虎】、【憶多嬌】等4支曲牌聯接【風入松】、【急三槍】等2支曲牌循環;【紅納襖】或【鎖南枝】等單支曲牌的反覆使用,以及若干曲牌的任意聯接等等。所聯接的曲牌,多屬同一宮調

代表劇目


寧海平調傳統劇有100多出。大型戲有“前十八”和“后十八”。“前十八”以家庭戲為主。它有《小金錢》、《金牛嶺》、《潞安洲》、《天門陣》、《白門樓》、《御筆樓》、《百花贈劍》、《貴妃醉酒》、《陳琳救主》、《偷詩趕船》等一百多出傳統劇目,其中《小金錢》百餘年來與耍牙的技藝緊密結合,成為寧海平調中富於特點的代表劇目。

分佈地區


寧海平調以寧海為中心,流行於象山黃岩溫嶺、臨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寧海平調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於新昌調腔的分支,其表演與耍牙的技藝緊密結合,技藝獨特,程序講究,豐富了戲曲臉部表演的形式和內容,為中國戲曲表演增添了一門獨特的耍牙絕技。

傳承現狀

寧海平調與其他地方戲曲劇種一樣處於低迷狀態,耍牙絕技傳承乏人。無論是整個劇種還是其中引人注目的耍牙技藝都需要儘快加以搶救和保護。

傳承人物

葉全民,男,漢族,1956年10月2日生,為寧海平調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浙江省寧海縣申報。

保護措施

1960年,寧海縣組建了專業團體,積極予以搶救,寧海平調得以有了自已培養的新一代,並重展往昔風采。
2013年3月,葉全寧擔任寧海平調藝術傳承班耍牙指導老師,希望能在培養的5名學生中發現優秀的傳承苗子,讓耍牙這一舞台藝術瑰寶長盛不衰。
寧海平調演出
寧海平調演出
2014年招收首批寧海平調學員21名,在寧海縣星海中學開展封閉式訓練。平調藝術傳承中心邀請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有著幾十年平調耍牙藝術經驗的葉全民擔任專業老師,又聘請了多位平調老藝人教授藝術基本功。5個月的全封閉訓練后,17名學員脫穎而出,9名生角,8名旦角,赴紹興縣小百花藝術學校進 行為期三年的專業訓練。
2016年12月,新生代耍牙傳人薛巧萍、陳海燕、史鎮滔、麻致源正式拜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葉全民,這意味著寧海傳統的耍牙技藝有了新的傳人。首批平調傳承班的學員已經從紹興的戲曲學校畢業。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1977年《王錫桐》一劇,在寧海縣及鄰縣共演出400多場次。
2014年6月11日晚,寧海平調參加浙江好腔調高腔遏雲展演。
2017年3月20日,寧海平調越劇團在逸夫劇院上演了傳統大戲《金蓮斬蛟》,這也是該劇自2014年之後再次在寧波上演。
2018年7月15日,寧海平調精品摺子戲《李慧娘·見判》和《金蓮斬蛟》先後登台亮相香港“2018中國戲劇節”。

榮譽表彰

1980年8月,寧海平調劇團以《金蓮斬蛟》片斷參加省青年演員會演,葉全民、蔣玲波分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
1982年9月,陳亞娟、葛素娟、夏永盛獲得省“小百花”獎。
2013年12月21日—23日“珍稀劇種匯演”於杭州舉行。寧海縣平調藝術傳承中心獲得團體優秀演出獎,青年平調演員薛巧萍、胡瓊瓊獲得表演傳承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