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烜
清末進士,甘肅省文史館副館長
王烜(1878-1959),蘭州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進士。解放後任甘肅省文史館副館長。
王烜,字著名,一字竹民,書齋名存廬。王烜20歲考中廩生,26歲考中光緒癸卯科舉人,27歲考中光緒甲辰科進士,可謂“少年穩步青雲”。中進士后,授度支部主事,入民國歷任靜寧縣知事,開渠造林;任四川劍閣縣徵收局長,為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蔡鍔徵集軍費,支持討袁護國;任靈台縣知事,保境安民,調解訴訟,無上告之事;為護法國會參議員,在廣州參與制憲,抵制曹錕賄選總統,與國會守正議員離北京赴上海;任省署秘書長、政務廳長、蘭州市政籌備處會辦;此皆51歲前年富力強時的從政簡歷,說他宦跡“幾遍天下”,不為過。
51歲以後,推離政界,一直任蘭州八社中的興文社和同仁局的名義檢察,豐黎義倉主管、全隴希社義務贊襄到50年代初,從事社會救濟。1928年國民軍挑起的河湟事變,戰亂很快蔓延到河西走廊,河東大旱,1929年正是民國十八年,甘肅58縣連年大旱,顆粒無收,災民達250萬多人,饑民把樹皮剝光草根挖盡,人相食,但仍無濟於事,餓死140多萬人,疫病奪走60多萬人的生命。當時,王烜創設甘肅籌賑會,被推為會長,多方募款,用以急賑,以工代賑,開粥廠施捨飯,救活很多饑民。同時,讀書,賦詩,著述,禮佛、靜坐,自稱市隱。
1913年,王烜任靜寧縣知事時,修復興龍渠,倡導營造薪炭林。1921年,王烜到甘肅震災籌賑處協助劉爾炘賑務,並在甘肅賑災華洋救濟會辦理以工代賑事務,他撰寫了靜寧、會寧、通渭地震災區以工代賑疏河修路記三通碑文,其中的一通就是《甘肅震災華洋救濟會靜寧縣疏河記》。著有《王烜詩文集》一書。
著有《擊柝集》、《存廬文存》、《存廬詩話》、《讀經偶記》30多種。
《甘肅震災華洋救濟會靜寧縣疏河記》抄錄如下:
靜寧縣西三里有長河源,俗名苦水河。按舊州志所載,源發固原須彌山,流入靜寧界,由北峽繞城而南七里與甜水河匯焉。民國九年冬十二月十六日酉刻,甘肅大地震,涇原道屬尤烈。靜寧城垣頹壞,村市為墟,人民覆沒萬餘。縣西祁家山崩,壓入長源河上流水道者凡七處。其西北曰七里鋪,稍東曰孫家溝,與之毗連者曰張家嘴,又東曰土公寨,其南曰米家垠子,曰韓家垠子,又南曰一杴土山,累累阻水,使不得行。來年春,冰消流漲,積成渠澤將溢,為居民患。本會為救災防患計,於是首議及工賑,先是靜寧周縣長廷元,以河塞為憂,立工程團疏浚之。適北京國際統一救災會方辦北五省旱賑,以甘人柴君春霖因震災請款,遂派其幹事美人赫約翰君來甘調查,見靜寧災民疏河,以為得工賑意,函告本會,會議可決,遂從事焉。時周君調任皋蘭,亦來省,與前蘭州福音教士英人安君獻今共董其役,鳩工大舉,平頹山之高,浚污河之深,以與吾人舒泛濫患。計一杴土之工最巨,水道長九里許,土公寨、七里鋪次之。其餘四處較小。自夏徂秋,次第告蕆事,都計於土工若干,開河道長以丈計若干,寬若干,去崩土高厚若干,於是茲方劫后孑遺之氓,安其心而樂其顯于田疇隴畝間矣。既畢役,爰志厥始末如斯。民國十年秋九月甘肅震災華洋救濟會立石。
徐文泉《存廬詩話·序》用幾句話概括王竹民先生的生平:“少年穩步青雲,中年宦遊,足跡幾遍天下,晚年專營救濟災難事業,印心賢哲,證性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