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馬祖列島的結果 展開

馬祖列島

海運要衝

馬祖列島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東部海域,行政區劃歸屬福建省連江縣。屬於海洋性氣候,溫差小,多海風,島民多以捕魚為生。

馬祖列島面臨閩江口、連江口和羅源灣,與中國大陸只有一水之隔,為海運要衝。主要由南竿島、北竿島、高登島、亮島、大丘島、小丘島、東莒島、西莒島、東引島、西引島及其附屬小島共計36個島嶼、礁嶼組成。島上的岩灘地形是一個值得觀光的自然景觀。

概觀介紹


馬祖列島
馬祖列島
馬祖列島位於閩江口外25~40公里。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人口約 1萬。馬祖列島屬連江縣管轄。元時閩浙沿海漁民常停泊漁船於此。明初,漁民陸續上島定居。馬祖因南竿塘上的馬祖澳而得名。馬祖列島由南竿塘(又稱馬祖島)、北竿塘、高登島等 3座較大島及附近13小島嶼組成。馬祖島最大,面積10.4平方公里,岸線長23.5公里。地勢西部和東北部較高,以園台山為最高,海拔249米。北岸青水澳和西岸馬祖澳是船舶停靠處。北竿塘又名長嶼山,面積7.13平方公里,中部壁山297米,居列島最高點。高登島又稱北沙島,距黃岐半島僅9.2公里,面積1.25平方公里,地形南寬北窄,地勢南高北低,南部下目山177米,為全島制高點。在南、北竿塘之間為馬祖海峽,水深可達40~50米。
馬祖列島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差小,多大風。馬祖列島為岩島,海岸陡峭,北竿塘西岸和南岸有沙灘發育。島上耕地少,居民多以捕魚為業,主要海產品有大黃魚鯧魚鰻魚丁香魚等。 1999年,以馬祖列島為範圍的馬祖風景區成立,隸屬於中國交通部管理。除了地形地貌和人文特色外,因為馬祖地理位置關係,成為候鳥過境或渡冬的區域,2000年成立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主要針對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鳳頭燕鷗、黑尾鷗岩鷺、插尾雨燕等7種鳥類。2000年6月曾在此發現在世界鳥類紅皮書中被列為臨絕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共4對,每年的最佳賞燕鷗季是5月到8月。
馬祖通行的語言是操長樂口音的閩東話,當地稱為“平話”、“馬祖話”或福州話

歷史介紹


馬祖列島
馬祖列島
馬祖列島的開發最早始於元朝,是大陸漁民出海捕漁時休憩避風之所,明末清初期間當地為倭寇所盤據。到了清朝初期才又有福州沿海漁民移居此地,並逐漸形成具血緣關係的村落,其中以陳、林、曹、王、劉為大姓族群。今日南竿是馬祖第一大島和人口最集中地區,為連江縣縣治所在是馬祖的政經文教中心。馬祖地區的風土民情承襲於大陸福建閩東地區,當地語言為福州話(長樂口音居多),當地人多稱為“平話”或“馬祖話”。馬祖因四周環海又多風,當地居民多利用花崗岩塊,沿著山坡地興建,其結構多為方正雙層獨棟建築,窗戶小開於高處,窗欞以石條為骨架,屋脊為曲線造型如火焰燃燒般的“封火山牆”,屋頂以紅或灰瓦覆蓋並於接縫處壓上石頭,以防強烈海風吹刮侵襲。部分房屋受到南洋的歐式建築影響,俗稱“洋樓”或“蕃囝搭”。
大陸易手后,馬祖進入近40餘年之戰地政務與軍事相關管制,所有皆劃為軍事重地。隨處可見結構複雜的軍事建築、鬼斧神工的地下坑道及港口、據點、炮座、訓練場所、軍醫院等軍事設施,深具獨特戰地風光。自1992年11月7日起正式解除戰地政務后,軍方已陸續開放不同類型之軍事觀光資源,交由連江縣政府與風景區管理處經營供遊客參訪。

地理介紹


馬祖列島
馬祖列島
馬祖列島北起東引鄉北岸(北緯26度23分);南到莒光鄉林拗嶼南岸(北緯25度56分);東到東引鄉世尾山東岸(東經120度30分);西至南竿鄉津沙村西岸(東經119度51分)。與閩江口相距約54海里,離福建沿海約10多海里,距離台灣島114海里、離金門島152海里、澎湖180海里。列島的陸域面積為29.52平方公里,全縣各島海岸線總長為133公里。地質條件上為花崗岩錐狀島嶼,地勢起伏大且陡峭。北竿島的壁山標高294米,為馬祖列島第一高峰。南竿第一高峰是雲台山,高248米,己列為台灣小百岳之一。
馬祖列島地形多谷地、灣澳,海岸地區花崗質岩石,受風化及波浪侵蝕作用,多崩崖、險礁、海蝕洞、海蝕門等地形,部分灣澳地區經過沖積與堆積作用形成沙灘、礫石灘、卵石灘。全縣4鄉只有東引沒有沙灘。

氣候介紹


馬祖地區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冷潮濕,春夏交際多霧,秋天氣候平均較為穩定。馬祖的緯度略高於台灣北部(約一度),惟因靠近中國大陸的大陸型氣候,氣溫比台北低,年平均溫度為攝氏18.6度,早晚溫差亦大,每年氣溫12月至2月間最低,3月份以後慢慢上升;7、8月氣溫最高,月平均溫度在29度左右,此後逐漸下降,2月份月均溫最低,僅10度左右。風速在10月至翌年3月間,大陸冷氣團南下,有強烈東北季風吹襲,故風速最大;尤其是3至5月間,開始吹南風形成多雲霧的天氣,即為平流霧。每年春天,南風從台灣海峽帶來暖濕空氣,和氣溫較低的馬祖地面、水域接觸,便形成濃霧。平流霧的厚度可達七、八百米以上,天氣好時的日間太陽輻射最多只能消除雲層頂部一部分,因此;如果平流霧歷久不散,能見度驟降,這就是為何馬祖地區的航班常常於此季節飛飛停停的原因。
馬祖地區全年降雨量多集中於4至5月,颱風則多發生於7、8月,年平均雨量約1060厘米,不到台灣島雨量的一半,雨季集中在4至9月的梅雨季及颱風季。

物產介紹


馬祖列島的美食和特產有清蒸黃魚淡菜、筆架、東莒光蛤、魚面、黃金餃、蘿蔔絲餅、紫菜、繼光餅、八八坑道高粱、東涌陳高、紅糟、米醋、馬祖酥、芙蓉酥、金銀花茶等。
繼光餅,相傳中國明朝大將戚繼光曾鎮守於馬祖清剿倭寇,為了能夠在執行任務的時候還能填飽肚子,戚繼光將軍將圓型的麵餅中間戳一個洞,讓烤熟以後的麵餅可以穿過繩子綁在腰間或胸口,方便將士們行軍、執行任務時食用,因而得名。
麥蔥,在馬祖俗稱野蔥,這種野蔥普遍生長於北竿鄉的山坡地,每到冬、春兩季,就是野蔥生長的旺季,在懷道樓(以前的831)旁的山坡地、莒光堡旁的山坡地一帶生長的最多最易摘采。

觀光資源


中國政府所轄馬祖地區在解除戰地政務以後,軍事重地一一解禁成為民眾觀光的景點,而馬祖列島的多山、岩礁、岩岸地形,也造就了許多值得觀光的美景,縣政府特別針對觀光這塊市場進行推動馬祖五島四鄉的觀光資源。
北竿鄉
塘后道沙灘
塘后道沙灘
塘后道沙灘
北竿鄉最著名的景點,這座沙灘早年的時候是連接北竿島塘岐村、后澳村的重要聯外道路,每當漲潮的時候,海水會淹沒塘后道沙灘,使得后澳村成為海外孤島。現今的塘后道沙灘,為了兩村聯絡方便,特別鋪設了水泥道路,但這也使得原本塘后道沙灘漲潮就被淹沒的特色消失;塘后道沙灘還有一個特點,南岸屬於沙灘,北岸屬於泥灘,同一個沙灘沙質有兩種區別。
后澳村
后澳村大致仍屬軍事據點,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螺蚌山自然生態步道為主;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裡面放了很多台灣早期在使用的軍事器材,而在戰爭與和平紀念展覽館裡面,則放有台灣早期使用的輕兵器、中國大陸心戰文宣等裝備。
芹壁村
被認為是北竿最美麗的村落,保存著大量古早海盜時期的石屋,由於居民大多數搬離,導致石屋欠缺人管理,以致損毀的損毀傾頹的傾頹,而在北竿鄉公所的努力下,除了保留一些原始的石屋外,陸續修復受損的石屋並改建為民宿。
午沙村
介於上村、塘岐村之間,屬於沙灘旁的小村落,在白沙港尚未啟用之前,此處屬於重要的軍港,北竿鄉的物資多半由此運進,但是在白沙港啟用以後,午沙港漸漸失去重要性,解除戰地政務后,作為戰時掩蔽的午沙坑道也解禁,北竿鄉公所正在架設內部的照明、通聯等線路以開放給民眾觀光。
坂里村:坂里村界於坂山、里山之間,屬於北竿鄉難得的平原地形,此處出產的農業曾經供給北竿鄉民大量的食物,而坂里村的特色就是擁有開闊的沙灘。南竿鄉
天后宮
南竿媽祖天后宮
南竿媽祖天后宮
馬祖之名,即是由媽祖而來。相傳媽祖生前入海營救父兄不幸罹難之遺體,即漂流至今南竿馬祖村澳口處,千年來香火鼎盛,並分佈於四鄉五島,為居民最主要之信仰中心。東莒
大浦聚落大埔聚落保存著馬祖算是最完整的石屋聚落,不但石屋保存的完整,早期漁民使用的漁網、居民的床鋪、衣櫥、廚具、都保有著古早的味道。
大浦石刻
大浦石刻
大浦石刻
清朝福建巡府董應台為了讚許駐守東莒光的沈有容不費一兵一卒智平60於名倭寇的事迹所刻的(國 家三級古迹)。福正聚落
也算石屋保存完整的地方,但是建造風格、規模卻是跟大埔聚落的大相廷逕,在福正聚落最重要的就是有百年歷史的燈塔:東犬燈塔,此燈塔是從前洋人為了能保障通商行船的安全所建造,除了燈塔尚能發光以外,還保存著當年洋人辦公的房舍、宿舍等等,正由莒光鄉公所修繕並開放給民眾參觀。
東犬燈塔
東犬燈塔創建於1872年,東犬燈塔為台灣第一批採用花崗石建造的洋式燈塔,樓高四層,由塔身、塔燈及塔三部分組成,長年以來保存相當完好,其空間構造甚具特色,是研究清代洋式燈塔的重要實例。其塔座系由花崗石砌造,空心圓筒形平面,座身向上微收,內做螺旋石梯,盤旋直上。座頂疊澀出檐,上設工作平台,外圍鑄鐵欄桿,塔頂安圓拱形鑄鐵燈罩以及圓標。東犬燈塔由地面至風標的總高為19.5米(64英尺)。其基地呈長方形,長約184米,寬約61.5米,面積約11316平方米。但1978年因戰備需要,將西南角圍牆拆除約50米,故面積約10549平方米。

東引鄉介紹


東涌東引燈塔

公元1904年建成,由英國人設計、監造,塔高三層,由塔身、塔燈及塔頂等三部分組成。塔身由一米厚的紅磚組成,塔燈為鑄鐵構造。燈塔面向台灣海峽,建在東引島東北世尾山的懸崖之上,其造型及附屬房舍均承襲十八世紀英式建築的簡潔、優雅風格,素有“東引別墅”之美名。

烈女義坑

傳說,清朝末年,一漁人遭海盜殺害,漁人之妻不願受辱,在此跳崖自殺,後人感念烈女殉節義舉,乃命名為烈女義坑。山崖距海高達數十丈,氣勢奇偉,是拍照留念的最佳景點之一。
一線天
位於烈女義坑不遠的軍事據點,在兩垂直相臨的山崖中,軍事坑道靠一座水泥橋相連,橋面距海面數十丈,氣勢懾人。旅客參觀一線天之前,須先前往東引遊客服務中心申請參觀證,經衛兵陪同下,前往參觀、拍照。由於一線天仍屬重要軍事基地,除非經由地方軍事首長允許,一般旅客不可進入坑道內參觀。

社會經濟


建制
連江解放前設竿塘鄉,1949年後為台灣當局佔據,分馬祖、北竿、東引3鄉、19村(另白犬列島設1鄉5村)。島民以漁為主,通行福州話。島上居民1949年1344戶、5062人。1971年最高為17088人,后陸續外遷,1990年為5679人。 
竿塘鄉,包括馬祖列島的南竿、北竿、高登等島和東涌、西涌島。位於縣境東南和東部海疆,雄峙閩江口,與黃岐半島一衣帶水,最近點僅隔9.25公里。據《福建通志》載,南竿島古代屬閩縣。北竿島屬連江縣,唐宋歸永福鄉崇德里,元至清屬二十六都。時島上居民不多,且因交通等條件限制,官府未設行政機構,只有軍事設防。島上常有匪盜嘯聚,島民受害不淺。明代后遷島居民漸多,自成村落。明嘉靖間,倭寇橫行,官府在島上設哨防患,建煙墩報警。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后,常以馬祖列島為反清復明活動基地,清廷因此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厲行海禁和遷界,島民被迫遷徙連江縣城近郊,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才復界回遷。 
民國時期南北竿和西洋均屬連江管轄,初屬第八區,設南竿、北竿、西洋3鄉。1935年編查保甲,連江縣政府派員赴島編查,初設竿(塘)西(洋)聯保,不久分設竿塘、西洋2個聯保,屬第三區署。1936年12月12日,東涌島劃歸連江,編入西洋聯保。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后,日本侵略軍於同年9月10日侵佔南北竿塘等島。1939年秋,林義和搶走竿塘警備隊槍支10多枝為匪,並與日軍廈門“興亞院”掛鉤,任偽“和平救國軍”第二集團軍第一路司令,長期佔據馬祖列島。抗戰勝利后,重新編設竿塘鄉和西洋鄉。竿塘鄉轄7保74甲:馬祖保12甲、牛角保10甲、橋仔保10甲、津鐵保11甲、山壠保10甲、白鏡保11甲、塘岐保10甲。西洋鄉轄6保67甲,其中東涌保7甲。 
1949年8月16日連江解放后,馬祖列島和西洋、東涌等島被台灣當局所盤踞。1953年西洋島解放后划屬霞浦縣轄。 
文物
閩浙總督告示碑,在北竿島塘岐村和橋仔村各豎一塊相同的“閩浙總督告示”碑。據馬祖有關志書記載,該碑系花崗石刻制,高217厘米、寬73厘米,立碑時間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因長期露天受風雨侵蝕,部分字跡已模糊不清。全文約500餘字,大意是清廷規定沿海漁業用鹽分配和經營辦法,以防鹽幫糾紛。 
東犬大埔碑刻,碑刻在東犬島老山頭懸崖上,為一方形岩刻,史稱“大埔石刻”。據林金炎《馬祖列島記》載,1953年駐該島馬祖守軍修工事時發現。為明工部右侍郎董應舉(琯頭鎮塘頭人)所題,全文41字,每字徑22厘米。記載沈有容生擒倭兵69名事迹。碑刻時間為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五月十五日(碑文詳見《附錄》)。 

地理環境

編輯 語音
馬祖列島的位置
馬祖列島的境域
馬祖列島,屬於連江縣管轄。位於閩江口以東海域,距琅岐島27公里。由南竿塘、北竿塘、高登、大丘、小丘、峭頭、黃官嶼等16個島嶼組成,以南竿塘島上的馬祖村而得名。面積共約20.2平方公里,以南竿塘島為最大,面積10平方公里;北竿塘島次之,面積7.5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為主,局部地方發育有小片海積—風積平原。地勢以北竿塘壁山為最高,海拔296.6米,其次是南竿塘園台山,海拔249.2米,均由燕山晚期花崗岩組成。居民以捕魚為業。目前屬台灣當局管轄。 
馬祖列島,在縣境東部,由大小28個島嶼組成,呈東北向規則排列,為閩江口天然屏障,海防要地。與黃岐半島一衣帶水,最近點僅9.25公里,東距台灣基隆211公里,南距金門281公里。總面積24.02平方公里。最大主島為馬祖島(南竿塘),面積10.44平方公里;次為北竿塘島(含高登、亮島,大、小丘),面積7.14平方公里。 
按《連江縣誌》風景名勝章節,馬祖列島東北方的東引島也屬馬祖列島範圍。 東引島,又名東浪島,在黃岐東北,西距大陸最近點42公里。該島東西狹長,南北稍寬,面積4.55平方公里。基盤為花崗岩,島岸線曲折,發育有南澳、北澳、燕秀澳等港灣。附近水深20~50米,流急。年均氣溫18.7攝氏度,年降水量1100毫米,通常風力4~5級,以南和西南風居多。2~5月為濃霧,7~10月多颱風。民國時期隸連江西洋鄉,編2保8甲。1949年後為台灣當局所佔據。1990年,設1個鄉、2個村,人口713人。島民以漁為主,通行福州話。 

地質地貌


第四紀長樂組風積層,是全新統現代期的堆積物。主要分佈半島及島嶼地區,是迎風砂質海岸,多呈長條帶狀,大致與海岸線平行展布,典型的如粗蘆島的龍沙等地。 
列島多為花崗岩組成的丘陵地貌,現代沉積只見於小湟谷與海灘。 
港灣較發育,有鵲石灣、白沙澳、馬祖澳、曲蹄澳等。 馬祖列島有鵲石灣、后澳等。這些海灣、港、澳多數水道較深,潮汐落差大,近海灘地開闊,灣內風小浪弱,錨地良好。 

氣候水文


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無霜,平均溫度在10~27攝氏度之間,年降水量1100毫米,地下水源有限。 
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長冬短,四季分明。
春季:候溫在10~22℃間。氣候開始回升,受冷暖氣團交綏影響氣溫變化大,常出現連續性降水。 夏季:候溫在22℃以上。前期受暖濕氣團影響,出現梅雨天氣;後期受單一副熱帶高壓控制,晴熱少雨,常受颱風影響,出現狂風、暴雨。 秋季:候溫與春季同。但降雨較少,秋高氣爽,冷空氣南下時,降溫明顯。 冬季:候溫小於10℃。盛行偏北氣流,天氣乾冷,降溫強烈,時有大風。 境內候溫受地貌地形制約,四季之初、終日及持續天數各異。 
雨量分佈,馬祖地區為1048.2毫米。全年雨季、乾季分明。3~6月冷暖氣流互相進退消長,形成鋒面降水,雨區廣、雨量多、雨期長,形成雨季。一般佔全年降水量一半。7~9月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降雨不穩定,有颱風或東波影響時,常有暴雨;無颱風時,則持續晴旱。10月至翌年2月為蒙古高壓所盤踞,天氣持久晴寒,雨量少,形成乾季。 
由於基岩裸露,植被不發育,河溝短淺,匯水條件差,雨後地面徑流大部直泄入海,地下水甚貧乏,以構成裂隙為主,泉水出露較少,流量少。常見值為0.05升/秒,單孔涌水量1.56~5.53噸/日。 

旅遊資源


牛角崢嶸,位於南竿島,舊稱牛角澳,形似犀牛,牛首在東部牛角村,牛角嶺陡峭險峻,怪石崢嶸,山崖奇崎,角狀若裘,面臨風口,冬季北風直灌,呼吸有聲,堪稱一絕。 
西尾夕照,位於南竿島西部尖端,隔海與大陸相望,房舍三五聚居,類北方風貌。每當夕陽西沉,暮雲歸舫,漁舟點點,與夕照相互掩映,疏影橫斜,美景天成,緩步遠眺,氣象萬千,悠然忘我,如置仙境。 
珠螺鼓浪,位於南竿島,瀕臨海濱,岩石遍布,形狀各殊。每屆漲潮,海浪拍岸,忽徐忽急,時若萬馬奔騰,氣勢磅礴;時似暮鼓晨鐘,悅耳有致,天籟自然,足聘懷悅目,極視聽之娛。 
山壠映月,位於南竿島山壠村,三面環山,勝景奇特。皎潔月夜融天光、海色、山嵐、月影、漁村五位於一體,如銀針瀉地,珠落玉盤,給人以無限遐思與浪漫的溫馨。 
塘后灘景,位於北竿島塘岐與后澳之間海灘。沙粒晶瑩潔白,纖細光潤,綿亘數百米,闊大恢宏。在晨曦或夕霞照耀下,白沙碧海,相映成輝。遇星月皎潔之夜,猶銀盤鋪地,漫步沙灘,蒼蒼茫茫,濤聲海韻,心曠神怡。 
北竿獅嶺,位於北竿島,崗阜酷似雄峙海上的雄獅,昂首挺立,氣勢非凡。四周島礁串串,波光粼粼,帆船片片,群鷗翱翔。遠眺海天連接,台灣海峽風雲變幻盡收眼底,構成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瑰麗畫卷。 
東引攬勝,東引島山勢挺峻,岩石崇偉,鬼斧神工,不經雕飾。尤以仙洞為最,因谷底與外海相通,巨浪激石,驚濤拍岸,迴響不絕。島上還有烈女義坑、驃悍亭諸勝及閩海關建造的英式東引燈塔,蔣介石視察東引題刻“其介如石”等勝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