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桐
高鳳桐
高鳳桐,字雲麟,北京市人,生於1887年,卒於1962年。早年師從吳希之、焦茂齋、楊浩如等名醫學習,后在北京外城官醫院工作,曾任北平國醫學院教授和北平中醫考試委員等。
解放后,高鳳桐歷任北京市中醫門診部主任,北京市高級衛生人員考試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學會內科委員會委員、針灸委員會主任委員、學術組顧問,中華醫學總會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學院顧問,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等。為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著有《針灸中藥經驗證治》等。
高鳳桐主張中西醫學各有所長,二者應取長補短,相互結合。他認為治病的關鍵在於認證,只有抓住病機,熟悉藥性、穴性,才能應手奏效。他非常強調“醫者醫人”,即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根據病人的心理因素、精神狀態進行治療。
提倡理法方穴相結合,即用穴如用藥。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先確定病位、病性及病因,在具體治法之下選用相關穴位。
高氏精通中藥及針灸,何時宜葯,何時宜針,何時針葯並用,何時先針后葯,何時先葯后針,臨證運用十分精當,療效顯著。
在雜病的治療上,高氏重在調理脾胃。臨證中,主張“治急性病要快要狠”, “治慢性病要妥要穩”。慢性病雖有久病體虛之說,但不是必虛,應透過現象看其本質。臨床治病不可過於求功。從根治末,雖慢並非不好,認準后貴在守方,用針或用藥然後有效。高氏調理脾胃用藥中,常用谷芽、麥芽各30克,謂之輕葯重投;或用正方之湯藥送服保和丸等,往往能收到較好效果。他選葯一般以經濟易得為原則,既輕緩祛病又無峻猛克伐之弊,如山藥、扁豆、苡仁、佛手、荷葉、荷梗、六一散等等。對於那些過膩過峻過猛之品,加大黃、芒硝、麻黃、熟地、附子、肉桂等品,非十分必要,則很少應用。其中大黃、芒硝雖然峻猛,但傷人速而淺,唯熟地、麥冬、五味子等太膩不活,用之不當,往往傷人深而重,一般主張慎用。高氏常用藥物約一百多味,固定成方用的較活,主張用藥處方多遵古人之法,而不拘泥於原方原葯。高氏對某些中藥的用法,也有獨到之處,如用石膏治陽明內蒸之熱,雖言能解肌,無汗時用之—定佐以宣通之品,如葛根之類。關於石膏的用量,少則10~12克,治雜病用於清火也有較好的效果;但治大熱、大渴引飲、面紅目赤者,一般石膏用量在120~240克之間,但應先煮水,用此水再煎藥。凡治傷風外感,必佐以鮮石斛15克生津保陰。梭欏子是治胃痛的和劑、寒熱虛實皆可應用,並治冠心病。甘草雖屬平淡之品,但也應對症而取,中滿者用之則更滿。夏季用香薷,猶如冬季用麻黃,凡夏季惡寒者非香薷不能解,它較藿香力猛,不能四季皆用,主要用於夏季。
高鳳梧曾經執教於北平國醫學院,為中醫事業培養了一大批骨幹力量,在中醫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