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
熊宗立所創的醫經類著作
《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醫經類著作,又名《新編俗解八十一難經圖要》,7卷(卷首1卷)。明代熊宗立(道軒)撰於正統三年(1438)。本書體例設以問答形式。卷首繪有對《難經》本文疏義之圖解28幅。於臟腑邪變,罔能閑隱,井滎得穴,經絡有歸。正文下逐條作注,辭意周密,法理玄微,啟迪後人,無論字詞要義,或醫學理論,較為淺近易曉。
《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 《新編俗解八十一難經圖要》
本書原為初學者研習《難經》而作,以注文淺顯、通俗易懂為宗旨,故名“俗解”。
熊宗立,明代醫學家。名均,字宗立,又字道軒,號勿聽子。建陽(今屬福建)人。先祖熊彥明有醫名。自幼多病,喜讀醫書,從劉剡習陰陽醫卜之術。著述甚多。編有《醫書大全》二十四卷(1446年),撰《醫方大全》、《補增本草歌括》八卷、《山居便宜方》、《備急海上方》等,選方均切實用。註解有《天元雪心二賦》、《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六卷(1446年)、《八十一難經經絡解》(1446年),《王叔和脈訣圖要俗解》六卷(1437年)及《類證註釋錢氏小兒方訣》、《類證陳氏小兒方論》兩卷等,使初學者開卷便得旨趣。所著《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運氣音釋補遺》一卷、《婦人良方補遺大全》二十四卷、《外科精要附遺》三卷,以及《類編傷寒活人書括指掌圖論》九卷、續一卷,對後世有著較大影響。另著《素問運氣圖括定局立成》一卷(1465年)、《傷寒運氣全書》,均以五運六氣之生克制化,推算王相休囚及年命病日、六經傳變等,虞摶評其推算王相休囚及年命病日類“是蓋士師移情而就法也,殺人多矣。知理君子,幸勿蹈其覆轍”。尚有《歷代名醫考》一卷(又名《醫學源流》、《原醫圖》,1565年刊)傳世。
《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七卷,卷首1卷,為《新編俗解八十一難經圖》,共繪有圖表28幅。正文6卷,則對《難經》原文,逐條作注,系作者根據自己的體會,用淺顯的文字,對《難經》的音、字義、詞義及主要的內容作通俗解釋,故名“俗解”,便於初學者閱讀、理解和掌握。其註解大致特點包括:
1.圖示難經,形象易解
圖解法是一種形象語言,以圖解法釋解古籍醫經,能更清晰的表明思維認知的思路過程,既是邏輯推理的,又是形象直觀的,所以能啟迪思維,易於深入理解,易於記憶,更易於傳承傳統而古老的中醫藥學理論。熊宗立繼承建本圖書圖文並茂的優良傳統,在其刊刻的醫籍中廣泛地運用了圖要、圖括、指掌圖等插圖示意形式,為世人所重。
其圖解《難經》不是每難均附圖,而是選擇性地編製二十八幅,很多與他本不同的獨特的圖解法,有用人體解剖圖,凡需標明穴位或有關解剖部位均附解剖圖;有圖文示例,如十四難損至脈圖;有表格式圖,如說明十三難、十六難的五臟主屬圖,十難的五邪十變剛柔圖。使學者一目了然,極便於對比和橫向聯繫。二十八幅圖中最有特點的是大量的圓形圖示。
經統計,全書二十八幅圖解中有大小三十八個圓,這是其他注本所不具備的。有的圓中有圓,有的縱橫交錯,體現了人體生化的可逆性原則和內在臟腑的生克制化特點以及天人相應的整體思想。如一難是說明脈診獨取手太陰寸口的原理。為說明寸口為營衛血氣循行的起止點和五臟六腑的密切的關係以及營衛在人體運行的情況,熊氏特編製“經脈營衛周天度數之圖”解說。圓圖中從內到外,包涵了臟腑—天干一地支一二十四節氣一十二經脈一呼吸次數和脈行長度等層次,逐層對應,循環往複,說明營衛在晝夜中運行的周次合起來共為五十周,稱為“一周”。對於初學者理解經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正如熊氏言:“圖之設所以彰其義,使人易曉”。
2.引經據典,俗解特色
以通俗化為目的解釋《難經》,熊氏為第一家。熊氏用中醫經典著作如《內經》、《傷寒雜病論》理論和實踐闡釋《難經》,參考其它註釋醫家的註釋進行發揮,使古奧的經典文字化為醫理通順、世人易解的醫學普及讀本,這其實就是一種創新。
如第九難對如何分別臟腑之病。認為:“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熊氏引用《傷寒論》所論“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受病屬腑,腑為陽,陽主熱也。太陰、少陰、厥陰,三陰受病屬臟,臟為陰,主寒也。是知諸陽為熱,諸陰為寒。寒則脈遲,熱則脈數,故可別知臟腑之病。”使讀者對臟腑不同豁然開朗。對四十四難七沖門解釋寓意深長。“沖者衝要往來者也。唇為飛門,動運開張,如物之飛來也。……”
熊氏的通俗化解析,使《難經》原文古奧精深、言簡意賅的文句,從繁而簡,由奧而顯,深入淺出,使初學者容易接受。
3.逢會意處,直抒己見
熊氏俗解 《難經》常常結合他對經典的理解和運用進行發揮。如對於五難談到脈有輕重,由輕而重取脈以候心肺脾肝腎五髒的反映問題。認為“輕清浮於上者為天,重濁沉於下者為地。人秉天地之氣所生,五臟之脈亦有輕重浮沉,同天地之氣。”肺為四臟之華蓋,最居等上,其脈輕取得之;而腎在四臟之最下,則持腎脈,需要重下手按之至骨。又如三十一難問“三焦者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熊氏注時補充了三焦所治的具體穴位。
又如第三難的脈太過、不及,陰陽相乘,覆、溢,關、格問題。對於原文的回答:“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熊氏用陰陽相濟,協調平衡的觀點進行解析使讀者容易理解。
4.圖文互參,前後對照
熊氏常常利用《難經》中討論的相關問題,相互印證說明經文。如十六難論某一部脈診必定要有這一髒的內、外證狀,並引用五十六難所談的“五臟之積”來闡明。
關於脈象、經脈循行、腧穴定位更是前後參照,相互說明。如六十八難論井滎俞經合五穴的意義和主治疾病,原文只是簡單地舉例五腧穴的治療意義,熊氏則以圖詳解之,繪製十二正經井滎俞經合剛柔配偶圖,並詳細註明各經五腧穴的解剖位置,除了文字詳述解剖位置,又進一步繪出十二正經五腧穴的取穴圖,可謂用心良苦。
編製圖解即是為了幫助初學者通過圖文互參,理解經文,而熊氏圖解常常是一圖多解。如五臟主屬之圖,表格式地列明五臟與方位、五行、聲、色、味、液、志、變動、藏神、六氣、與體、五官、數的關係,此圖把體內、外關聯性都集中在一起,故可對十三難、十五難、十六難、三十四難文字互參,幫助學者理解。
5.釋詞注音,指明錯簡
熊氏對於《難經》中字義、詞義及主要內容都作了較通俗的解釋,並對一些多音字、古體字、易混字的讀音作了備註,非常便於學習者誦讀。對於各難中經文或有文理不順,或有顛倒,或有錯簡脫漏,熊氏均點明。如二十難中談脈有伏匿問題,之後又見“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文字,熊氏大膽指出:“此節當在五十九難,錯簡在此。”
本書係為初學者研習《難經》而作,對後世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