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
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
《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下》。孟子的主張,應該是“飽食、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強調教育的重要性。物質生存與精神追求都不可廢棄。這一點,當然也是符合我們今天的基本觀點的。
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①,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①幾希:少,一點點。
孟子說:“人和禽獸的差異就那麼一點兒,一般人拋棄它,君子卻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類的常情,於是從仁義之路而行,而不是為行仁義而行仁義。”
人與動物的差別何在?
在今天,這已是一個人類學的命題了,可孟子卻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孟子說,人與禽獸的差異就那麼一點兒,至於那一點兒到底在什麼,他在這裡沒有說。不過,我們在《滕文公上》)里曾聽他 說過人之所以為人,吃飽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沒有教養,那就和禽獸差不多。可見,在孟子看來,人和禽獸的差別就在於有沒有教採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沒有精神方面的東西。這和我們現在一般的看法是基本吻合的,即,人的動物 本能方面,亦即其自然屬性是動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亦即其社會屬性是非動物性的,而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后一方面。既然如此,高尚的人當然就應該發展人與動物相區別的一方面。所以,孟子說:“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往往容易 忽視這一點,只有品質高尚的人才注意保存和發展這一點。比如說有的人認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是標榜“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自然是“近於禽獸”了。當然,孟子也並不是要完全否定“飽食、暖衣、逸居”,要求人們不食人間煙火,苦行禁慾。而是認為應該像舜帝那樣,“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從一般事物的道理和人類的常情出發行仁義之道,而不是為行仁義而行仁義,不顧人之常情。
《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