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故里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莊子,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蒙(安徽蒙城)人。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形成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庄學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思想之一。據考證莊子故里在今安徽省蒙城縣。

徠莊周故里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莊子鎮東北三里的青蓮寺村。“莊周故里”是河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文化活動


相關人物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的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庄徠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辭彙豐富,描寫細緻,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象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主要景觀


漆園舊址春常在

莊子祠
莊子祠
漆園為蒙城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地名,是莊子做漆園吏的地方。明《嘉靖壽州志》載:“莊周為漆園吏,即此。”“漆園春雨”為“蒙城八景”之一。自漢以來二千多年間,縣名屢易,但“漆園”二字不改,永久留在人民心中,記載在歷代《蒙城縣誌》和有關史料中。即在今日,蒙城亦呼為漆園城。
《中國名勝詞典》載:“漆園舊址,又稱漆園故城。在安徽蒙城縣渦河北1.5公里。商稱北冡,周曰漆園。漢之後置蒙縣、山桑、蒙郡、渦陽、淝水,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蒙城。現渦河北故城存小街子,河南岸有漆園街、莊子祠堂。”具體方位在今蒙城縣城東北(渦河北)四里漆園鎮湘山村姜樓庄西北與劉寨庄以西的大片地帶。內城南北長345米,東西寬280米,總面積9.66萬平米。南門在姜樓庄西北200米處,西門城牆位於今洋溝東岸,中間偏北是西門。東城牆在劉寨庄西,南北走向。宋元豐元年,秘書丞、蒙城縣令王競首建莊子祠堂於此城中,現雖為農田,但遺址尚清晰,部分城牆高出於地面。曾出土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青銅器,陶器,戈、矛、劍兵器等文物。近年又發現地下石條小街。此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濮水垂釣拒楚王

濮水,即今蒙城南十餘公里的芡河。芡河北岸有個呂望集。據地方志記載,姜子牙曾在濮水邊釣魚。七百多年後的戰國時期,莊子仰慕前賢,亦常來此地垂釣。
一天,莊子聚精會神地坐在岸柳下垂釣。身後什麼時候走來兩個峨冠博帶的大人物,他都沒有察覺。
“老夫子,打擾您了。我倆是楚威王的欽差,奉命前來,恭迎您進王都總揆國務,請上車吧。”豪華的馬轎車就停在岸上路邊。
莊子頭也不回,繼續釣魚,只聽他漫不經心地回答道:“我聽說咱們楚國有隻神龜三千多歲啦,前不久死了,楚王畢恭畢敬地把它的屍骨用好布包上,藏在蓋有絲巾的竹箱里,供奉在廟堂之上。你們說,這隻龜是願意寧可死去,丟下遺骨取貴於廟堂呢,還是願意活著在泥水裡自由地搖尾游弋?”
兩位大臣說:“當然願在泥水中無拘無束地生活嘍!”
莊子鄭重地說:“既然如此,那就請二位回都城去吧!因為我要像棲息在泥水中的龜那樣逍遙地度過殘生。”
這件事出自《莊子·秋水篇》“莊子釣於濮水”,即此。為紀念鄉賢莊子濮水之釣,呂望人民建了“二公廟”(姜子牙、莊周),並在濮水岸邊留下二公釣魚台等勝跡。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十月十五日分別為二公廟會,方圓數百里的經商者、拜謁者和釣魚愛好者,齊聚呂望集上、釣魚台前,熱鬧非常。今二公廟、二公釣台尚存,節假日垂釣者,絡繹不絕。

懷古吟詠莊子台

蒙城莊子台有兩處:一在蒙城渦河北岸漆園故址上;一在渦河南蒙城東關莊子故居前。歷代名士登台賦詩作詞甚多,見於書刊的800餘首。如宋哲宗元祐中書舍人、文學家呂南公《過莊子祠堂》詩云:“客過蒙城日欲曛,更尋祠館拜遺真。文章昔已悲衰世,香火今誰望俗人。諸子異端爭土苴,千秋余亂見緣因。祗應叔夜輕狂輩,未是先生入室賓。”曾命蒙城知縣重建莊子祠堂的明代中都使張登雲、明代巡按郭公周都曾登台留詩,以發思古之幽情。

慕庄名人遺勝跡

秦漢以來,仰慕莊子之學的文人、名士前來蒙城隱居、客居者,代不絕書,最著名的有竹林七賢的嵇康、宋代道家著名人物陳摶和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舜欽,他們都遺下勝跡:
嵇山與嵇康亭。《中國名勝詞典》載:“嵇康亭在安徽蒙城縣城東北隅嵇山上。”嵇康,三國魏人,為竹林七賢之一,憤世嫉俗,仰慕莊子,曾隱居於此。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于山上建亭,名嵇康亭。嵇山佔地面積十餘畝。是嵇康當年撫琴學習庄學的地方。每值春夏之際,桃李盛開,綠樹成蔭,疏竹掩映,碧荷溢香,隨風飄散。入夜,月照山頭,水色雲影,情趣幽然。“嵇山夜月”為蒙城八景之一,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摶店與陳仙橋,位於蒙城南25公里。《蒙城縣誌》載:“陳摶店在蒙城南50里,有陳摶卧石及騾蹄石”。陳摶俗稱陳摶老祖,字圖南,亳州人,後唐長興年間考進士落榜,從此“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離別家鄉,去四方學道。他仰慕莊子學說,飲佩莊子不事利祿、悠悠自得其樂的隱居生活,便騎著白騾子,來到蒙城南濮水邊,見南岸有幾戶人家,便住了下來,每日徘徊或垂釣於莊子曾垂釣的濮水岸邊。後來去華山隱居。為懷念陳摶在這裡的一段有趣生活,人們在濮水河上修了一座橋,名曰陳仙橋,把他住過的河畔小村取名陳摶店,后叫陳仙橋。現遺跡尚在,而陳摶店已是個千餘人口的集鎮了。
蘇舜欽與清燕堂。蘇舜欽,河南開封人,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剛進士及第,任光祿寺主薄,就受命做蒙城知縣,時年二十七歲。他尊崇莊子,以能夠在莊子故鄉做知縣而感到榮幸,對莊子的“無為而治”領悟頗為深刻。清燕堂位於蒙城舊縣衙後面,蘇舜欽所建並題名,實際上亦是公堂。《蒙城縣誌書》載:“蒙自蘇公,堂起‘清燕’,洞開重門,卓然千秋儀範。”后迭經加修,此堂更臻完善,到清末毀於兵火。縣準備有計劃地重建。

留存地名千古傳

小城鎮以人名、名勝命地名者,一般都是本地出生的為國家和人民做了有益事情的歷史名人和他們留下的遺跡。在蒙城歷史上,就有莊周(鄉、村)和漆園鎮(鄉、村)。縣城南是莊周鄉,縣城北是漆園鎮,作為一級行政單位沿續至今。同時城內還有一條漆園街至今仍存。至於以莊子、漆園命名的企業和商品,則隨處可見。有這樣一件事,1953年冬十月,從河南省商丘來三位姓庄的農民,到蒙城東關尋找庄姓人家,自雲前來“認姓歸宗”,說他們的老輩人傳下,老家在安徽蒙城東關外,因避戰亂至河南省落戶。當時區鄉幹部尚記得此事。

養牛習俗代代傳

王安石寫下“民有莊周後世風”之句。這“後世之風”就包含了莊子愛牛和倡導人民養牛。現在,蒙城是中國第一養牛大縣,這與莊子倡導養牛有淵源關係的。在莊子的著作里,有莊子喻牛辭相、庖丁解牛、“百里奚養牛”等十餘處談到牛。寫牛,構成了他哲學思想順應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莊子身處底層,居於陋巷,十分了解民情。相傳,莊子30歲左右,做本地漆園吏時,拜訪老人學到了為官一方,要想為老百姓造福,必須推行養牛的道理,悟出了至今流傳於蒙城民間的“老黃牛,人之友,相依存,數千秋”的豐富含意,大力倡導老百姓養牛。他在《莊子·養生主篇》里還記載一位一口刀使用十九年,刀鋒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老廚師庖丁,描述庖丁解牛的絕技。由於莊子抓住解決農民生產生活所必需的養牛這個“牛鼻子”(後世稱道士為“牛鼻子老道”,緣於此),在悠哉游哉之中,解決了農民衣食住行問題,成了他無為而治的典型事例。莊子倡導養牛兩千多年來,蒙城人民對鄉賢莊子懷著濃厚的感情,在養牛和用牛耕田的勞動中,培育了勤勞、善良、敬老愛幼、樂於助人的品性和淳樸的民風。

後世紀念

莊子祠,位於安徽省蒙城縣北郊。據史書記載,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蒙城縣令秘書丞王競為紀念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蒙城鄉賢莊子(參見《名人篇》莊子),在渦河北岸漆園故址首建莊子祠堂。主要建築有“逍遙堂”、“夢蝶樓”、“觀魚台”等。祠竣工時,王競特請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撰寫了<莊子祠堂記>命工匠刻碑立於祠內。
此祠堂建於渦河北岸舊縣衙東漆園故址中,主要建築有逍遙堂、夢蝶樓、觀魚台等。每年祭祀,從未間斷。《莊子祠堂記》收在《蘇東坡全集》中。這裡有一個問題,即為什麼一千年後莊子故里蒙城才給莊子建祠呢?大家知道,莊子生活在戰國末年,死後80年(206)即開始了西漢統治。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雖向道,但求的是黃老養生長壽之術,政治上仍尊儒。東漢末,道教盛行,老子的地位被道教確立,莊子雖然也被道教追封為教主,但地位遠不及老子。魏晉時期,莊子以其超俗的人生觀、玄妙的宇宙觀和虛無的人生觀,受到當時玄學的追捧,名聲大振,但由於社會的動蕩,為名人建祠尚未形成風氣,因而也不曾有人建莊子的紀念場所。唐代只祭老子,不祭莊子。
宋真宗(998--1022)崇道,全國大興建道教活動場所之風,宋神宗(1068--1078)元豐八年(1078),神宗過世,神宗的母親高太后因其孫哲宗年幼,而垂簾聽政。高太后是蒙城小澗人,聰明的縣令王竟,此時建莊子祠,既是歷史發展的需要,也符合當時的社會風尚,更有向高太后表示效忠和慶賀的含義。
明朝天順(1457--1464)年間,莊子祠被黃水淹沒,明萬曆八年(1580),知縣吳一鸞於縣城東關重建。重建的莊子祠堂規模宏大,頗為壯觀。有逍遙堂、夢蝶樓、卷篷各三間,道舍三間,魚池橋一座。左為夢蝶樓,右為觀魚台。逍遙堂居中,堂中塑莊周像,每年春秋祭祀。明崇禎五年(1632),知縣李時芳重修逍遙堂,增建五笑亭,辟池為莊子濠上觀魚園,並親撰《新修莊子祠記》,刻碑立於祠內。門前立丈余高的石牌,鐫刻"莊周故里"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