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察合台汗國
由蒙古察合台汗後代在天山南北建立的中國新疆地方政權
14—17世紀由蒙古察合台汗後代在天山南北建立的中國新疆地方政權,又稱亦力把里(並非“別失八里”)。1347年為蒙古都格拉特部貴族擁戴察合台汗後代所建。初以阿克蘇為治,不久遷阿力麻里(今霍城縣),后又以鴨兒看(今莎車)、吐魯番諸地為統治中心。
禿黑魯帖木兒汗時期,一度發兵佔領中亞大城撒馬兒罕。統治範圍西達撒馬兒罕,東迄哈密,北與瓦剌為鄰,南同於闐等地接壤,勢力空前強盛。由於蒙兀兒汗王之倡導,伊斯蘭教在汗國內部得到廣泛傳播。1363年禿黑魯帖木兒汗死後,汗國陷入混亂之中。1378年前後,汗權重歸禿黑魯帖木兒汗之子黑的兒火者手中。黑的兒火者汗時期,積極與明朝改善關係。重開兩地經濟交往。15世紀中葉,歪思汗卒后,兒子羽奴思和也先不花爭奪汗位,汗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分。東部以吐魯番及汗國北部草原為中心,西部則以天山南部的哈實哈兒(今喀什)等地為中心。此時大批蒙古人逐漸定居,伊斯蘭教得到深入傳播。17世紀以後,汗國內爭權奪利,日益走向分裂。1680年,由於汗國內部伊斯蘭教兩派和卓爭權,白山派和卓阿帕克邀北部強鄰準噶爾部貴族噶爾丹率軍南下,攻克首府鴨兒看,掠殺汗室成員。東察合台汗國滅亡。
東察合台汗國時期,新疆的社會經濟有一定程度發展,各民族之間的聯繫和融合得到加強,文化藝術的發展尤為引人注目。
察合台汗國後期,其政治中心從草原地帶移至中亞地區繁華的城鎮鄉村,但仍有一部分堅持游牧傳統的蒙古部落依然活動在伊犁等草原地帶。察合台汗國分裂后,東部地區最具實力的是蒙古都格拉特部,該部首領早先因功而被授予所謂“曼尕賴·蘇雅”(意為“向陽地”)地區。曼尕賴·蘇雅地區東境是庫車和輪台,西與費爾干納盆地接壤,北面是伊塞克湖,南部則同塔里木盆地南緣的且末諸地相連。下屬的城鎮主要有哈什哈兒(喀什噶爾)、鴨兒看(莎車)、於闐、阿克蘇、庫車以及中亞的安集延等地。還在汗國即將分裂前夕,為了維護本家族在汗國東部的既得利益,都格拉特部異密就派人四處奔忙,尋覓合適的察合台汗後裔,以防突變。1345年,他們終於在草原地帶找到一位名叫禿黑魯帖木兒的察合台汗後代,並將他帶回該部當時的治府——阿克蘇。兩年後,察合台汗國滅亡,諸侯割據,不相統屬,中亞各地處在極度動蕩之中。都格拉特部立即擁立禿黑魯帖木兒為汗,東察合台汗國由此創立。
東察合台汗國的建立不僅使天山南北地區免於政治動亂,而且由於都格拉特部異密遵從蒙古傳統,扶立黃金家族後代為汗,進而博得廣大蒙古諸部的擁戴,迅速使該汗國填補了察合台汗國覆滅后的權力真空。禿黑魯帖木兒在鞏固內部統治后,積極擴充實力,力圖征服河中地區,實現重建察合台汗國的夢想。為此,他除了強迫下屬交納地租賦稅以增強軍事實力外,還在中亞地區東來傳教的沙黑·扎馬魯丁及其子額什丁毛拉的勸解感召下,親率16萬部屬皈依了伊斯蘭教。軍事實力的增強和宗教信仰的一體化進一步加強了汗國的整體實力。於是,從1360年至1361年,禿黑魯帖木兒帶兵兩次西征,其結果不僅佔據了中亞大城——撒馬爾罕,而且使阿富汗、興都庫什山等廣大地區都歸其所屬。《拉失德史》中稱,河中地區都被收入其版圖,那裡所有的王公貴族都效忠於他。征服河中諸城后,禿黑魯帖木兒汗委派長子也里牙思·火者駐守撒馬爾罕城,監理當地事務,他本人則仍東回到首府——阿力麻里,不久病逝於此地。
禿黑魯帖木兒汗在位時期,無疑是東察合台汗國最為強盛的階段。他終於實現了統一察合台汗國的願望,並且建立了一個東連哈密,西至撒馬爾罕,北抵瓦剌,南接於闐的容納眾多民族部落的龐大的汗國。
禿黑魯帖木漢汗創立的東察合台汗國是以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代為王統,蒙古諸部落為主體並聯合西域其他各族組成的鬆散的政治聯合體。其內部經濟形態不一,部落組成複雜,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其中,王室與都格拉特部異密間的矛盾尤其顯著。禿黑魯帖木兒汗在任後期,為限制該部異密在汗國中的權勢,未將歷來都由該部擔任的汗國權力甚重的軍政首領一職交給繼任的異密怯馬魯丁,從而激起怯馬魯丁的不滿。禿黑魯帖木兒死後,異密怯馬魯丁舉兵叛亂,殺死王室成員十八人,汗權因此旁落在都格拉特部異密控制下。內部局勢的動蕩導致了外部強鄰的覬覦,在中亞地區活動的蒙古巴魯剌斯家族成員帖木兒趁機糾集其舊部起事,以反抗察合台汗後裔對中亞地區的統治。帖木兒率兵不僅打敗了也里牙思·火者,佔領了撒馬爾罕城等中亞各地,並且發兵向東部地區發動了六次東征行動。河中諸地的丟失和汗國政局的動蕩削弱了怯馬魯丁的軍事實力。1389年,異密怯馬魯丁最終為帖木兒所打敗,其本人也在戰鬥中失蹤。同年,禿黑魯帖木兒汗幼子、逃脫異密怯馬魯丁劫殺的黑的兒火者在草原上為部屬擁立為汗。汗國的控制權重新回到察合台汗後裔手中。
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黑的兒火者汗即位后不久,就派遣使臣千戶哈馬力丁等至明朝貢馬和方物,從而開啟與中央政府交往聯繫先河。但是因為受到西部帖木兒王朝的軍事壓力,黑的兒火者汗同帖木兒的政治關係比較密切。他不僅將其女兒嫁給帖木兒為妻,還為帖木兒王朝的東征活動準備糧餉。此間,伴隨著伊斯蘭教在汗國內部的進一步傳播,黑的兒火者用軍事手段強力傳播伊斯蘭教,他以“聖戰”的名義向東部吐魯番一帶擴張勢力範圍的同時,也將伊斯蘭教傳到這一帶地區。吐魯番地區當時被稱為“達爾·伊斯蘭”,意為“伊斯蘭教統治地區”。15世紀初,黑的兒火者本人死於對這一帶地區的“聖戰”中。1414年,明朝出使西域的使者陳誠路經吐魯番地區,還見到他的陵墓。
黑的兒火者死後,其子沙米查干嗣汗位。在任期間,勵精圖治,北與瓦剌作戰,還試圖西征撒馬爾罕,以恢復先世失地,同時強化與明朝的聯繫。1408年,沙米查干卒,弟馬哈麻繼立為汗。明朝派使者以璽書、文綺衣數襲相賜表示祝賀。馬哈麻在位期間,繼續在蒙古各部落中推進伊斯蘭教傳播,所轄地域有所擴大。境內較大的城鎮主要有火州、魯克沁、吐魯番、哈實哈兒、阿力麻里等。馬哈麻一度把汗帳從阿力麻里遷到裕勒都斯草原的忒勒哈納(今新源縣)。
馬哈麻死於1416年,其侄納黑失只罕受明朝冊封為汗。納黑失只罕在位僅兩年就被其表弟歪思所殺。之後,汗國政局動蕩,馬哈麻孫子歪思同叔父失兒馬黑麻之間為爭奪汗位征戰不休。1420年,失兒馬黑麻卒,歪思獲勝,並登上汗王寶座。其在位期間,多次率兵西進,曾攻入帖木兒王朝屬地,又還打著伊斯蘭教“聖戰”的旗號,北與瓦剌作戰,又於1422年前後發兵東征,驅逐吐魯番地區酋長尹吉兒察,再度將該地區置於自己的統轄之下。為了提高汗室權威,他竭力削弱都格拉特部異密的權力。並迫使侍奉六位蒙古汗的異密忽歹達逃往河中地區,使該部實力受到很大削弱。1428年前後,歪思在伊塞克湖畔同帖木兒王朝作戰時中箭身亡。歪思汗死後,統一的東察合台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歪思汗遺下兩子:長子羽奴思、幼子也先不花,兩人其身後都擁有一批蒙古異密顯貴支持者。在這場權力角逐中,也先不花得到了大多數貴族的支持,尤其是都格拉特部異密的擁戴。羽奴思被迫帶領部屬投奔帖木兒王朝。1434年,也先不花登上汗位。也先不花即位后,發兵南征,從帖木兒王朝手中收復哈實哈兒,交給都格拉特部異密管轄,以報答他們擁立之功。此外,他在位期間,還比較穩妥地處理了同草原上的月即別人的關係,並將首府移遷至農牧兼宜的阿克蘇地區。在統一汗國內政之後,也先不花又發兵數次西征,給帖木兒王朝多次打擊。為了遏制東察合台汗國勢力的西進,時在撒馬爾罕城的帖木兒曾孫米兒咱·速檀·卜賽因將此時正在中亞地區流浪的羽奴思找了回來。在取得羽奴思永世效忠的承諾后,配以精兵武器,派其東征以牽制也先不花。羽奴思率領雇傭軍進入東察合台汗國后,最初獲得一些進展,但是在攻打哈實哈兒城時遭到慘敗,狼狽逃回帖木兒王朝。1456年,米兒咱·速檀·卜賽因將其安置在安集延附近一個名叫哲得乾的城鎮駐守,伺機東征。
也先不花卒於1462年左右,其子篤思忒馬黑麻嗣父汗位。篤思忒馬黑麻昏庸無能,又待下屬苛刻,1469年左右病死於阿克蘇,境內即刻動蕩不定。羽奴思乘機再次發動東征,攻佔了阿克蘇,繼而又佔領了吐魯番地區。同年,羽奴思遣使前往明朝進貢。羽奴思汗曾長期居住生活在農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中亞諸地,受過系統的伊斯蘭教文化教育,因此喜歡城鎮和定居生活。取代也先不花汗成為東察合台汗國的汗王后,依蒙古習俗,他將汗帳設在草原地帶。但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生活享受,使流徙不定的蒙古人成為真正的穆斯林,羽奴思汗極想把汗帳遷到阿克蘇等地。然而,其主張遭到汗國內部固守蒙古游牧傳統的貴族異密的強烈抵制與反對。其下屬曾於阿克蘇和塔失干城兩次起兵叛變,抵抗遷居農業地區。羽努思汗不得不讓步,然而這場內部鬥爭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哈實哈兒城等地歸屬都格拉特部異密阿巴巴吉兒,後者築城自保,不聽從羽奴思汗管轄,儼然獨立於汗國之外。所以,羽奴思汗時期的汗國內部並不穩固。
東察合台汗國
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帖木兒王朝內訌,羽奴思汗乘機率部眾西征,企圖拓展勢力範圍。中途一部分貴族和異密以不願到農業區和城鎮生活為名,挾持羽奴思汗幼子速檀阿黑麻返回到草原地區。羽奴思汗西征獲得成功,塔失干(即塔什干)、賽蘭等地皆歸其屬下。他本人則以塔失干為府治,自此再無東歸。1487年,羽努思汗病亡於塔失干城,伴隨西征的長子速檀馬哈木繼承汗位,但實際控制範圍僅限於塔失干附近地區,包括蒙兀兒斯坦草原地帶在內的原汗國東部地區都為速檀阿黑麻所屬,轄內有吐魯番、察力失(今焉耆)、庫車、阿克蘇等城。東察合台汗國分為東、西兩部分。
公元15世紀,東察合台汗國分裂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形態的分歧。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這種東、西分裂的局面不斷加劇。佔據汗國東部地區的速檀阿黑麻汗堅守蒙古“札撒”,保持濃厚的草原游牧生活習俗;佔據塔失干附近地區的速檀馬哈木繼承其父衣缽,熱衷於繁華的城鎮定居生活。相比之下,汗國西部政權由於同帖木兒王朝的關係錯綜複雜,沒有鞏固的社會基礎,局勢一直處在極度動蕩之中。先是速檀馬哈木為了對付帖木兒王朝的進犯,同草原地區的月即別首領沙亦即汗聯盟。月即別人則在驅逐帖木兒後裔進犯並佔據撒馬爾罕城后,隨著實力的增強,野心膨脹,反過來圍攻塔失干城,妄圖反噬速檀馬哈木政權。1501-1502年,駐紮在吐魯番的速檀馬黑麻獲知其兄被圍攻的訊息,便將政事交給長子滿速兒監理,在幼子薩亦德的陪伴下,帶領部眾前往支援。雖然塔失干城之圍解除。但兄弟兩人的聯軍則在中亞地區一個名叫阿黑昔的地方落入月即別軍隊的重圍中,最終全軍覆滅,兩兄弟皆成為沙亦即汗的階下囚。沙亦即汗念及故情,釋放速檀馬哈木兄弟,並允其東還。東察合台汗國西部政權因此瓦解。次年,速檀馬黑麻汗病死於阿克蘇城。而速檀馬哈木回到阿克蘇後由於同幾個侄子關係不睦,憤而西奔投靠月即別人,1508年被沙亦即汗殺死於阿姆河畔。
塔失干城的丟失與速檀阿黑麻汗的過世,使滿速兒繼承汗位,並且成為整個汗國的大汗。但是,因為內亂不止,又有外部哈實哈兒都格拉特部異密的圍攻,致使汗國政局不穩,滿速兒在阿克蘇登基,但迫於異密阿巴巴吉兒的凌厲攻勢,最後被迫放棄該城,向東撤至吐魯番一帶固守。此時東察合台汗國衰敗之跡昭然可見。
東察合台汗國
就在這時,早先跟隨速檀馬黑麻前往塔失干城的薩亦德經過若干年經營,逐漸發展成為中亞地區一支不容忽視的政治勢力。薩亦德在阿黑昔戰役中腿部受傷被俘,曾在月即別帳中充任了一段時期幕僚,後來在一次戰鬥中乘機逃出來,投奔了此時駐紮在哲得乾的伯父速檀馬哈木麾下。不久,他又逃出來投靠了草原上的吉利吉斯人,在那裡培植勢力,組建了一支軍隊。但不久就被速檀滿速兒的遠征軍打散,薩亦德先是逃到費爾干納投靠月即別人,后又僅帶領隨從抵達今天阿富汗的喀布爾,投奔同屬於蒙古王族後裔的巴布爾汗。在此,薩亦德受到熱情款待,並被安置在安集延一帶駐守。經過數次戰鬥,薩亦德終於在自己周圍聚集了一批親信,並通過擊敗來自異密阿巴巴吉兒的進攻,收服數千名俘虜而組成了一支自己的武裝力量。不久,巴布爾汗軍隊被月即別人打敗,河中地區成為月即別人的天下。1514年(明正德九年)春,月即別人發兵進攻安集延。面對中亞局勢的突變,薩亦德為了保持實力,避免同月即別人正面作戰,在月即別人進入安集延之前,帶領部屬進行戰略大轉移,向東行,輾轉數地,撤人哈實哈兒境內。當時,統治這一帶地區的是都格拉特部異密阿巴巴吉兒。因為阿巴巴吉兒數十年在天山南部各地的殘暴統治,內部矛盾重重,局勢極度不穩。薩亦德率領4000餘眾,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先取英吉沙,哈實哈兒守軍聞訊棄城逃跑,駐守在葉爾羌的異密阿巴巴吉兒及其長子見大勢已去,倉皇逃亡於闐,后在拉達克被追兵捕殺。這樣,天山南麓各城基本都處在薩亦德統轄之下。因為薩亦德將其首府定在葉爾羌,後人稱其建立的政權為“葉爾羌汗國”。事實上,該政權是東察合台汗國歪思汗後分裂為東、西兩部分的繼續。
葉爾羌汗國的建立,對以吐魯番為統治中心的滿速兒汗政權構成極大威脅。但是,薩亦德汗在完成對天山南部諸地的政治統一后,再不向東部拓展勢力範圍,並且主動派使臣與滿速兒汗聯絡,圖謀雙方友好相處。滿速兒汗為了維護自己搖搖欲墜的統治,不得不默許其弟對天山南部各城的統治。1516年,兄弟兩人在阿克蘇和庫車之間的一個名叫阿爾巴特的地方舉行會晤。薩亦德汗在會談中表示在虎圖拜(伊斯蘭教祈禱儀式)中朗誦滿速兒名字,並以其名字鑄錢(伊斯蘭教習慣法中表示崇拜最高統治者),以表示臣服。而滿速兒汗則不追究薩亦德汗以往活動,承認現狀。阿爾巴特會晤在形式上表明了汗國的政治統一,有利於汗國內部的社會發展。有史料認為,當時從哈密到安集延廣大地域,即便隻身旅行,不僅無須準備乾糧,並且沿途也無安全之虞。然而,汗國內部的種種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伴隨著蒙古貴族的伊斯蘭化程度加深,以及蒙古汗不斷地發動所謂“聖戰”以拓展地盤,內爭迭起,西域各地的政治局勢更加錯綜複雜。
公元16世紀中葉滿速兒、薩亦德兄弟的會晤事實上依然是汗國分裂的繼續。表面上的統一不過為雙方下一步的爭奪勢力範圍提供了緩衝時間。因此,阿爾巴特會晤結束后,兄弟倆隨即分別率領人馬對周鄰地區進行征伐,以拓展各自的勢力範圍。與他們以往發動的諸多征戰不同的是,此次兩人都是打著伊斯蘭“聖戰”的旗幟,這反映了伊斯蘭教此時在蒙古王公中的深刻影響。
滿速兒汗由於西征無門,就將征服的重點移向東部,與明朝爭奪對於哈密地區的控制權,由於明朝衰落,嘉峪關以西皆被滿速兒佔據。速檀賽則於1522年佔據了北部的草原地帶,留長子阿不都·拉失德駐鎮那裡。1524年至1525年間,乘河中的月即別首領去世、內部動蕩之機,率軍西征,克訛跡邗、馬都等城。1531年,薩亦德以“聖戰”名義向西南方向進行擴張戰爭,吞併了克什米爾、拉達克等地。次年,遣部將領兵攻打佛教聖地西藏的拉薩。1533年,薩亦德汗病死於南征途中。其子阿不都·拉失德嗣位。滿速兒聞訊后,即刻發兵西征,企圖乘機吞併其弟轄地,但以失敗告終。1545年,滿速兒汗卒,長子沙襲立其位。自后,汗國東西兩地又陷入長時間的動蕩中。
在西部地區,阿不都·拉失德汗為了鞏固個人的政治統治地位,上台之初,便大肆捕殺宮中的老臣宿將,又竭力削弱都格拉特異密的權力,對外則聯盟草原上的月即別——昔班部來對付哈薩克人,並數次將其擊敗。同時,他還陸續出兵,向西征伐安集延,向東進攻吐魯番地區,且都取得一定戰績。經過一段時期的勵精圖治,西部地區在阿不都·拉失德汗的治理下,社會穩定,經濟文化有很大進步。1559年,阿不都·拉失德汗去世,經過一場殘酷的宮廷鬥爭后,二子阿不都·哈林繼承汗位。阿不都·哈林汗在位期間,西部地區軍事實力不斷穩固發展。與此相反,由於從政能力平庸,屬眾不服,沙汗在東部地區的統治地位則日漸衰微。管理各地事務的家族成員不聽調遣,各稱雄長。1566年,北征瓦剌時,沙汗死於流矢,沙汗的叔伯弟速檀馬速繼立為汗。東部地區的這一變故引起西部阿不都·哈林的不滿,速檀馬速剛剛上台,阿不都·哈林的弟弟鎖非速檀、馬黑麻速檀等借口速檀馬速的出身問題(非察合台後裔),於1570年出兵攻佔吐魯番地區,俘獲速檀馬速,而扶立馬黑麻速檀為吐魯番地區的首領。同年,馬黑麻速檀等兄弟以吐魯番王名義遣使北京朝貢,建立了葉爾羌汗國與明朝的聯繫。這種局面的出現表明,東察合台汗國東部地區自此為阿不都·哈林治下的葉爾羌汗國所統一。
1591-1592年間,阿不都·哈林汗死,其弟馬黑麻速檀繼位。他在任期間,將其弟阿都剌因派駐吐魯番地區,又分其諸子孫鎮守哈實哈兒、英吉沙爾、阿克蘇等地,從而建立了自己的家族統治。政令的統一有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葡萄牙傳教士鄂本篤記載,當時的葉爾羌城“商賈如鯽,百貨交匯”,一派繁榮景象。但是,至1610年左右,馬黑麻速檀死,其子阿黑麻速檀繼承汗位后,形勢急劇發生逆轉。由於阿黑麻速檀非汗長子,進而同蒙古傳統的“長者為汗”的原則相背離,汗國政局開始動蕩不定。阿黑麻速檀為了平息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亂而耗盡精力,汗國遭到嚴重削弱。在此期間,東部的阿都剌因火中取栗,向西擴張,獲取了焉耆等地的實際控制權,並公開稱汗,同汗國對峙。
1618-1619年,阿黑麻速檀在狩獵時被殺,經過一番宮廷爭鬥,阿黑麻速檀的次子阿不都·拉提甫被異密們擁立為汗。汗國政治危機日益嚴重,異密勢力得到進一步增強,伊斯蘭教和卓勢力的興起和發展深刻影響汗國的政局走向。阿不都·拉提甫在位12年死去。1630~1631年間,阿不都·拉提甫侄子、時任阿克蘇總督的速檀阿黑麻繼立為汗。然而很快就為其兄、哈實哈兒總督速檀·馬合木取代,速檀·阿黑麻於戰亂中逃到阿克蘇。在西部地區政局動蕩之際,東部地區則在阿都拉因汗的治理下顯得比較穩定,特別是他竭力維持與明朝間的政治經濟往來聯繫,使其域內社會經濟狀況數十年保持平穩發展的趨勢。阿都拉因汗在位40年,於1635年左右去世。長子阿布倫·木漢默德·阿濟汗繼位后,利用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率兵西征,攻佔了阿克蘇城,而後又繼續南下佔領了哈實哈兒、葉爾羌等城鎮,再度統一了汗國全境。隨後,阿布倫·木漢默德·阿濟汗打敗了北部強敵瓦刺的進攻,同時向西部發兵遠征並大獲全勝,又擺脫了長期受吉利吉斯人控制的局面。阿布倫·木漢默德·阿濟汗在位期間,繼續其父與中央政府交好的原則,內地正值明清鼎革之時,1655年,阿布倫·木漢默德·阿濟汗直接向清朝遣使納貢。清朝規定:“自此以後,每五年一次來貢。”朝貢關係的確立對於之後西域政局的變化有重要的作用。
這一時期,伊斯蘭教“和卓”勢力的壯大和變化也是影響汗國局勢的一個重要因素。和卓家族在汗國內部的勃興始於阿不都·哈林汗時期,先是黑山派勢力逐漸成為蒙古貴族依靠的主要精神力量。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卓由汗王的支持者變為政權的操縱者。到了阿布倫·木漢默德·阿濟汗統治時期,白山派和卓勢力興起。白山派與黑山派作為先知穆罕默德“聖裔”的瑪哈圖木·阿雜木的後代,二者在宗教教義上並沒有太大的分歧和差異,只是兩個教派而已。白山派進人汗國之前,黑山派和卓家族幾乎控制著諸位察合台汗王,阿布倫·木漢默德·阿濟汗統一汗國后,白山派代表人物瑪木特·玉素甫移居哈實哈兒城。他當時倚賴的政治靠山是太子、時任哈實哈兒城總督的尤勒巴斯。尤勒巴斯野心勃勃,在他的鼓勵操縱下,白山派勢力發展很快,這就自然同黑山派發生利益衝突。兩大宗教派別之爭加劇了汗國的政治危機。1667年(清康熙六年),尤勒巴斯外結準噶爾勢力進攻哈實哈兒、葉爾羌等地,阿布倫·木漢默德·阿濟汗兵敗出逃國外,尤勒巴斯控制汗國大權。黑山派和卓不甘心失敗,首領瑪木特·阿不都拉率領信徒撤離葉兒羌城,聚居阿克蘇,扶植阿布倫·木漢默德·阿濟汗的弟弟伊斯馬因汗。與此同時,尤勒巴斯在白山派和卓的支持下在葉爾羌城登基。為了統一汗國,雙方大動干戈。
雙方爭鬥過程中,衛拉特(瓦剌)準噶爾部參與了進來,致使問題更加複雜。由於尤勒巴斯汗得到勢力強大的準噶爾部領袖僧格的支持,起初獲得勝利。但是,因為尤勒巴斯汗不願徹底依附僧格,后被廢黜,其子阿不都·拉提夫被扶立為汗。不久,伊斯馬因在僧格的政敵厄勒丹台什的支持下,乘機向葉爾羌城發動進攻。至1670年,相繼攻佔了葉城、葉爾羌和哈實哈兒等地。伊斯馬因進入葉爾羌城后,遂宣布為大汗。黑山派得勢,白山派遭到殘酷鎮壓。白山派和卓首領阿帕克和卓(瑪木特·玉素甫之子)逃出哈實哈兒城,途經克什米爾進人西藏,見到了五世達賴喇嘛,獲得其同情和支持,中經引薦,取得了實力雄厚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支持。1680年,在阿帕克和卓的引導下,準噶爾人攻佔了烏什、阿克蘇、哈實哈兒以及葉爾羌諸城,伊斯馬因汗被俘,與其全家老小被解送到伊犁。由察合台後裔建立的東察合台汗國最終滅亡。
東察合台汗國的疆域分三部分:
二是杜格拉特部領地,包括塔里木盆地周圍,帕米爾高原及其以西費爾乾地區;
三是畏兀兒地,即吐魯番盆地。
• 也先不花
• 禿忽魯帖木兒(1347-1362)
• 也里牙思火者(1362-1363)
• 哈馬兒丁(1363-1388之前)
東察合台汗國奉明朝為宗主國。
黑的兒火者登上汗位不久,便遣使到明朝稱臣朝貢,明太祖盛情接待、賞賜,並派使臣回訪。從此東察合台汗國歷代汗,如沙迷查干汗、馬哈麻汗、納黑失只罕汗、歪思汗等奉明為宗主國,經常遣使進貢駝、馬、玉石、皮貨等特產;明朝則優厚回賜絲絹、金銀等財物。
明為了統轄西域,1406年在哈密設衛。哈密衛是明朝在西域建立的行政、軍事機構。明朝還冊封西域各部首領為王,如哈密王、別失八里王、吐魯番王、瓦剌王等,並任命西域各部頭目為中部的都指揮、都漸僉事等官,管理本部行政事務。
東察合台汗國時期,哈薩克族在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形成,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為開拓祖國邊疆、發展西域經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哈薩克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公元前2世紀,生活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的烏孫人,融合了塞種人和月氏人成為哈薩克族的先世。此外,6—13世紀生活在這一地區的西突厥、突騎施、葛邏祿以及康居、阿蘭、咄陸、鐵勒等部落和部族也融合到哈薩克中。
13—14世紀,哈薩克部落處於欽察汗國和察合台汗國的統治之下。1456年,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率領哈薩克人在楚河流域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都城為土爾克斯坦城。汗國的建立對哈薩克民族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1589年,哈薩克人及其分佈地區分三個玉茲,大玉茲分佈於巴爾喀什湖南部及伊犁河到錫爾河之間的廣闊地區;中玉茲分佈在大玉茲之北,即巴爾喀什湖西北草原地帶;小玉茲分佈在今哈薩克西部。後來,大、中玉茲服屬於准葛爾部,小玉茲被沙俄侵併。
東察合台汗國是伊斯蘭教在新疆獲得重大發展的時期。察合台後王在境內強制推行伊斯蘭教,蒙兀兒人亦逐步改宗伊斯蘭教並融合到維吾爾等民族中,以額什丁家族為代表的和卓宗教貴族在新疆南部興起。1354年禿黑魯帖木兒汗接受額什丁和卓父子的宣傳,歸信伊斯蘭教,並帶動16萬蒙兀兒屬下集體信教,隨後,額什丁和卓又在庫車地區展開宣教活動,當地居民改宗伊斯蘭教。黑的兒火者汗則以“聖戰”征服佛教占統治地位的吐魯番地區。優努斯汗時,蒙兀兒人被承認為伊斯蘭教的成員。艾哈邁德及其子曼蘇爾長期對明朝控制的哈密進行爭奪,終使其成為伊斯蘭教地區。在推行伊斯蘭化的過程中,察合台後王與伊斯蘭教上層教職人員緊密結合,支持伊斯蘭教的社團組織,對不願改宗伊斯蘭教的民眾進行鎮壓,流放佛教僧侶,拆毀佛寺,焚燒佛經,用刑罰迫使人民遵守伊斯蘭教法教規。16世紀,伊斯蘭教在新疆確立了統治地位,成為維吾爾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對於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的新疆歷史,學術界並沒有統一稱呼,大致有如下幾種:
● ● 蒙兀兒斯坦
● ● 葉爾羌汗國
● ● 察合台後王政權
● ● 別失八里/亦力把里
● ● 東察合台汗國
“蒙兀兒斯坦”是當時中亞地區最流行的稱呼,而明代漢籍則使用地名“別失八里”或“亦力把里”來稱呼。葉爾羌汗國是現代出現的概念,僅限於稱呼1514年到1680年以葉爾羌為中心的新疆地方政權,察合台後王政權也是現代出現的概念,但過於籠統,凸顯不出當時中亞地區眾多地方政權各自的特點。使用“東察合台汗國”這一稱呼的理由,第一是王統上,該汗國由源出察合台汗後裔的禿黑魯帖木兒家族統治;從區域上看,原察合台汗國東部地區一直處於禿黑魯帖木兒家族的後代的統治之下;從年代上看,該汗國始於1347年禿黑魯帖木兒被立為汗,終於1680年蒙古準噶爾貴族噶爾丹佔領汗國首府,歷史分界十分清楚。也有觀點認為,東察合台汗國和葉爾羌汗國“到底是兩個不同的政權”,1570年葉爾羌汗國佔領吐魯番,就歸併了東察合台汗國。
東察合台汗國依然大體上繼承了察合台汗國的體制,以其定都葉爾羌時期(葉爾羌汗國)為例,主要有:
● 忽里台議事會。忽里台議事會是蒙古部落王公大臣原始的議事機構,東察合台汗國繼續沿用這一領導體制。參加議事會的主要是汗族成員、各地異密、中央政府官員以及後來的伊斯蘭教上層人士等,議事會對汗國的重大事宜做出決定,如汗位的繼承、領地的分封、軍令政令的頒行、重要官員的任命等都由議事會決定。
● 長者為汗。東察合台汗國不設“儲君”或“太子”,汗位繼承是長者為汗,即誰年長就立他為汗。拉失德汗去世后,其次子阿卜都·哈林被宣布為汗,曾引起了葉爾羌內部的汗位之爭,最終以長者為汗的傳統得以解決。阿卜都·哈林死後,按照傳統把汗位傳給了其兄弟中最年長的馬黑麻。馬黑麻汗後來違背傳統,沒有把汗位傳給其弟,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阿黑麻,雖然是由議事會宣布決定的,但終因“名不正、言不順”招致諸王子孫的反叛。
● 分封制和總督。葉爾羌汗國的分封制就是把汗國所轄的疆域、財產分封給自己的兄弟、兒子、孫子,汗室成員共同繼承、共同享用。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英吉沙爾、和田等都是重要的分封地被分封領地的汗室成員稱總督,他們在領地內擁有全權,汗國不得干涉。但總督沒有世襲權,大汗可以隨時變動調整。為加強對總督的控制監督,大汗派出師傅(即阿塔利克,多為異密,掌握兵權)對總督進行分權監督。由於阿塔利克和總督是師生關係,經常發生師生聯合、共同對付中央的事件,因此,葉爾羌汗國後來改為從中央派阿奇木到各地統攬軍政大權。
東察合台汗國時期,在以天山北部草原地帶為中心的畜牧業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南部諸地為主的農業種植業經濟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在新疆經濟史上,特別是農業的發展,東察合台汗國時期沒有出現令人注目的經濟成就和繁興景象。此間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作為統治民族的蒙兀兒人本身生產力比較落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特別是汗國初期蒙兀兒諸汗及諸部落首領、異密堅守傳統的以游牧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天山北部社會經濟與以前相比,甚至出現退耕還牧現象;二是這一時期政治上的不穩定和連綿不斷的社會動亂也阻礙了當地經濟的正常發展,如公元16世紀滿速兒汗時期汗國內部發生的都格拉特部異密札八兒叛亂以及米兒咱·阿巴·癿乞兒派兵對阿克蘇、拜城和庫車諸城的劫掠。海答兒書曰:他們將居民趕出城外,劫走所有的牛羊家畜和財物,致使那裡相當一段時期“昔日的城堡村莊只落得由鷹隼為王,而原野則成了黃羊的世界”。社會動亂對社會經濟的摧殘破壞由此可見。
東察合台汗國時期,天山南北諸地雖然戰亂頻仍,社會時常處於動蕩之中,但是其地手工業和商業卻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手工業方面,位居天山北部的別失八里亦力把里諸地,出產銅鐵、鉛、白氍布礬砂諸物。土魯番、火州等地則產有鹽、碸砂、白氈布。天山南部鴨兒看、於闐、哈實哈兒的玉石更是聞名於世,手工業也很繁榮。
東察合台汗國時期,已經開始並且能夠鑄造錢幣了這顯然也是為了適應當時經濟流通和商品交換的需要。東察合台汗國所轄地域範圍皆位處絲綢之路中界,自古以來商胡販客不絕於途,貿易交往十分繁榮。蒙兀兒人佔據此地后,特別是後來大批蒙兀兒人定居,經營農業、手工業,遂與周鄰各地的商業往來也頻繁起來。據史籍記述,天山南部的鴨兒看城,“商賈如鯽,百貨交匯,屹然為是方著名商場”。所有東往西來的商隊,“咸至此休整編隊,繼續前往,商隊首領亦俱為汗王以某人納金數量多寡任命。公元15世紀下半葉,商業利慾使東察合台汗對位處“西北諸胡往來之衡要路”的哈密甚為關注,他們“企圖以占哈密為利價”、“以規貢利”。哈密衛的攻佔使東察合台汗壟斷了當時的中西交通要道。他們倚此貢路,取商隊重稅,獲利甚巨,以致於他們稱此為“金路”。除了壟斷貢路、獲取重利外,汗王們還常遣使臣商賈與周鄰各地往來,直接進行商業貿易活動特別是東與中原內地的往來尤為密切。根據資料記載,從黑的兒火者汗始,迄汗國末葉的阿不都拉汗時期,蒙兀兒人與明、清兩朝的貿易往來一直沒有中斷。當時朝貢商隊人數之多、交換商品種類之多以及數額之巨皆屬罕見。
東察合台汗國的軍事組織的突出特點是兵民合一,平時放牧,戰時出征,部族首領平時是行政首腦,戰時是軍事長官。東察合台汗國的軍事官員主要有異密(阿拉伯語意義為首領、國王,東察合台汗國時意為軍事長官或將軍)、別吉(突厥語意為大本營長官,是汗國的最高軍事長官)、伯克(與異密相同,指直接掌握一定軍隊的游牧軍事貴族或實力人物)等。
察合台汗國時期,對各種宗教實行兼容並蓄的政策,但到東察合台汗國時期,就成了伊斯蘭教一家獨大,從而完成了新疆伊斯蘭化的進程,對新疆歷史產生深遠影響。
禿黑魯帖木兒即位前夕,也就是在他18歲的時候,在阿克蘇地區狩獵途中偶遇因逃荒流落此地的布哈拉穆斯林。經過一番耐心教誨,禿黑魯帖木兒完全為沙黑·札馬魯丁折服,他最後向這位伊斯蘭傳教士表示,一當登基掌握最高權力,一定邀請沙黑到他那裡,他將皈依伊斯蘭教。此後不久,沙黑·札馬魯丁便於阿克蘇告別人世。臨終前,將此事告訴他的兒子額什丁,叮囑若這位蒙兀兒人作了大汗,一定不要忘記提醒他遵守諾言。後來,禿黑魯帖木兒榮登汗位,額什丁聞訊,便由阿克蘇起身赴東察合台汗國首府阿力麻里(伊犁),拜見禿黑魯帖木兒汗,到那兒之後額什丁雖然竭盡全力,欲面覲汗王,然而都未能如願。於是,他每日清晨就在汗帳附近高聲地呼喊,最後終於獲允面見了汗王。禿黑魯帖木兒在得知沙黑·札馬魯丁的臨終遺言后,表示一定兌現自己的承諾,接著由大毛拉黑的馬特主持汗的入教儀式。禿黑魯帖木兒誦讀真主禱詞,行過割禮,成為一名穆斯林。隨後在他的強制下,其屬下達官貴人以及民眾16萬人剪掉長發皈依了伊斯蘭教。
禿黑魯帖木兒汗及其部眾雖然在公元14世紀初宣布改信了伊斯蘭教,然而其屬眾成為真正的虔誠穆斯林卻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由於蒙兀兒人以游牧為主,常年過著流徙不定的生活,所以自然在開始時不能嚴守伊斯蘭教教規,,完成教規規定的功課。
在促使廣大蒙兀兒人伊斯蘭化過程中,蒙兀幾諸汗王起著關鍵作用。繼承禿黑魯帖木兒汗后在任的所有蒙兀兒汗王大都是虔誠、狂熱的伊斯蘭教徒,諸如禿黑魯帖木兒之子黑的兒火者,稱汗后不久便向東部異教徒地區發動“聖戰”,《拉失德史》記載該汗曾經進攻契丹(中國),並親自攻佔了契丹的兩個邊陲重鎮哈剌和卓和土魯番,強迫當地居民皈依伊斯蘭教。因此,這兩個地方就被稱為“達爾・阿勒・伊斯蘭(Der al islam)”,意思是指在那裡建立穆斯林權力,居民信仰伊斯蘭教,而不信仰伊斯蘭教的居民在那裡要服從穆斯林的統治,沒有完全的自由。
至1473年羽奴思汗發兵攻佔哈密地區以後,直到16世紀初,歷經半個世紀與中原明朝的爭奪哈密終究落入東察合台汗國轄下,於是新疆全境遂處於伊斯蘭教的影響和統治之下。
16世紀,額什丁家族勢力衰亡,來自中亞的伊斯蘭教蘇菲派教團——納合西班迪教團在東察合台汗國興起,受到汗王的崇敬,主導了汗國的意識形態,乃至深度滲透政治領域,直至汗國為準噶爾所滅。
東察合台汗國時期,回鶻文作為一種官方書面語言,只是流行於社會中、上層中。而且其使用範圍也僅局限於天山北部伊斯蘭文化最初還不甚發展的地區,例如至今尚未發現有關哈實哈兒、鴨兒看諸地區應用回鶻語言的文獻記述和實物資料。後來,隨著蒙兀兒貴族的逐漸突厥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深入傳播,回鶻文便漸趨為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察合台語言所替代。
除回鶻文外,波斯語當時在東察合台汗國域內也較為流行,尤其反映在文學詩歌中。這種情況之形成,與當時波斯文化比較發達有很大關係。官員學者皆以操波斯文進行創作為榮。出生於哈實哈兒的蒙古都格拉特部異密米兒咱・馬黑麻・海答兒於公元16世紀寫成的史學著作《拉失德史》即是用波斯文創作的。蒙兀兒諸汗,如賽德、阿不都・哈林等都擅長於用波斯文進行寫作,曾有詩文傳世。當時許多波斯古籍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東察合台汗國時期文化的發展尤其反映在文學、詩歌的創作方面。王室貴戚們積極推崇,並且身體力行,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這一時期文學、詩歌的創作。伊斯蘭波斯文化的東傳和推廣對於汗國內文化的影響殊巨,它起著一種催化和促進作用,不僅使中亞西亞其他信仰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的文學創作深受其感染,即使是東察合台汗國境內的蒙兀兒人、維吾爾人也毫不例外。儘管如此,東察合台汗國時期文學、詩歌創作的主流是以“察合台文學”為其主要特徵的。所謂“察合台文學”亦即用察合台語進行文學創作的文學、詩歌等。察合台語樸實、清新,極適宜於文學創作特別是在反映現實題材方面比波斯語更富有表現力。代表性文學家有阿塔依、賽卡克和魯提菲。
東察合台汗國時期,各族勞動人民在樂舞方面最大的貢獻就是對畏兀兒族傳統的民間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進行的改革和整理。據考證,“木卡姆”為古龜茲語“Maka-ykne”,意即“大麴”。它的原始形式當是公元前2世紀流傳在今新疆東部天山以南地區的“摩訶兜勒”。公元16世紀,木卡姆樂舞藝術在東察合台汗國時期又經歷了一次很大的變革。阿不·都·拉失德汗及妃子阿曼尼莎罕樂師喀迪爾漢對它進行了系統的規範整理,使之成為一套集古代畏兀兒傳統音樂、演奏音樂、詩歌舞蹈於一身的固定的規範化大型套。
● 禿忽魯帖木兒 (1347 -1362)
● 也里牙思火者 (1362 -1365(或1368))
● 哈馬兒丁 (1365(或1368)- 1388之前)
別失八里
● 黑的兒火者 (不遲於 1386 - 1404以前)
● 沙迷查干 (1404以前 - 1408)
● 馬哈麻 (1408 - 1415)
● 納黑失之罕 (1415 - 1418)
亦力把里
● 歪思汗 (1420 - 1437)
● 也先不花二世 (1437-1462)
● 篤思忒馬黑麻 (1462-1468)
● 怯別速檀烏黑闌
● 速檀阿力 (即羽奴思汗,漢文史籍又稱阿力)(1468 - 1487)
● 速檀馬哈木 (1487 - 1508)
吐魯番
● 速檀阿黑麻 (羽奴思子,馬哈木弟)(1487 - 1503)
● 速檀滿速兒 (1501 - 1542)
● 沙汗 (1542 - 1565)
● 馬速 (1565 - 1570)
葉爾羌汗國
● 速檀賽德 (阿黑麻汗之子,滿速兒之弟)(1514 - 1533)
● 拉失德 (1533 - 1560)
● 阿不都克木 (1560 - 1592)
● 馬黑麻 (1592 - 1610)
● 阿黑麻 (1610 - 1619)
● 沙拉夫·丁·速檀(1615)
● 忽來失速檀 (1619)
● 阿布杜拉提甫 (1619 - 1631)
● 夫拉德汗 速檀阿黑麻 (1631 - 1632)
● 克雷奇汗 速檀馬合木 (1632 - 1635)
● 夫拉德汗 速檀阿黑麻 第二次在位(1635 - 1638)
● 阿不都拉哈汗 (1638 - 1667)
● 堯勒瓦斯 (1667 - 1669)
● 阿不都·拉提夫 (1669 - 1670)
● 伊思瑪業勒 (1667 - 1680)(與堯勒瓦斯同時在阿克蘇立汗,滅亡阿不都·拉提夫政權后統一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