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油河鎮
陝西省商洛市下轄鎮
清油河鎮,隸屬於陝西省商洛市商南縣。地處商南縣西北部,東、南接試馬鎮,西連丹鳳縣武關鎮,北與三門峽市盧氏縣為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3千米,總面積258平方千米。其中陸地216平方千米,佔83.7%;水域42平方千米,佔16.3%。
截至2020年6月,清油河鎮下轄1個社區、6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末,清油河鎮戶籍人口13992人。2011年,清油河鎮財政總收入85萬元,農業總產值達到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
商南縣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常住人口數為8712人。
1949年9月,設鄉。后成立清油公社。后改為清油管理區。1962年,復設清油公社。
清油河鎮
1984年,設清油河鄉。
1999年4月,改為清油河鎮。
2002年4月,兩岔河鄉併入。
截至2011年末,清油河鎮轄清油河、洋橋、吊庄、澗場、耀昌、后灣、團坪、油坪、前山、碾子溝、峽聯11個行政村;下設12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清油河鎮下轄1個社區、6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清油河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城鄉分類代碼 | 名稱 |
611023109001 | 121 | 清油河社區 |
611023109201 | 121 | 洋橋村 |
611023109202 | 121 | 團坪村 |
611023109203 | 122 | 吊庄村 |
611023109205 | 122 | 澗場村 |
611023109206 | 220 | 后灣村 |
611023109214 | 220 | 碾子溝村 |
清油河鎮境內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北高南低,總體地形東西窄短,南北狹長。境內最高點城鎮最北端,海拔2057.9米,亦為商南縣最高點。
清油河鎮境內河道均屬長江流域丹江水系。境內河流為清油河,發源於蟒嶺主脊,境內流長42千米,經試馬、過風樓匯入丹江。
清油河鎮境內中藥材有天麻、野生百合、芍藥、靈芝、蟲草、豬苓、白芨等。珍稀植物有銀杏、紅豆杉、連香樹、靈椿木、水曲柳、高山杜鵑、中華獼猴桃、石蝴蝶、春蘭等,珍稀動物有金錢豹、雲豹、林麝、大青羊、麝、鹿、紅腹錦雞、大鯢以及礦產等。農業耕地面積1.1萬畝,林地面積24.3萬畝。
截至2011年末,清油河鎮轄區總人口1377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02人,城鎮化率16.7%。另有流動人口901人。總人口中,男性7078人,佔51.4%;女性6701人,佔48.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3人。
截至2018年末,清油河鎮戶籍人口13992人。
2020年商南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常住人口數為8712人。
2011年,清油河鎮財政總收入85萬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5萬元,比上年增長19%,是1949年的23.4倍,比1978年增長8.9倍。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5萬元,增值稅20萬元,企業所得稅12萬元,個人所得稅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5.6%、10%、7%。
2011年,清油河鎮農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
2011年,清油河鎮農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0.5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0.7億元,2011年達到1.4億元,比上年增長23.3%,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8%。
清油河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清油河鎮糧食生產5215噸,其中小麥2415噸,玉米2800噸。
清油河鎮主要經濟作物有中藥材、油料作物、蔬菜等。2011年,清油河鎮種植面積3500畝,產量500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100畝,產量680噸,其中花生360噸,芝麻80噸,油菜240噸;蔬菜種植面積1400畝,產量70噸。
截至2011年末,清油河鎮累計造林2.7萬畝,其中防護林3000畝,經濟林2.2萬畝,竹林20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4.8萬株,林木覆蓋率76.4%,活立木蓄積量32.5萬立方米。2011年,清油河鎮油桐種植面積600畝,產量326.5噸;核桃種植面積2.1萬畝,產量272.2噸;板栗種植面積3.1萬畝,產量462.9噸;茶葉種植面積4000畝,產量6000千克。
清油河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清油河鎮生豬飼養量4.2萬頭,年末存欄1.5萬頭;羊飼養量3000隻,年末存欄2384隻;牛飼養量600頭,年末存欄513頭;家禽飼養量20.2萬羽,上市家禽6.9萬羽。2011年,清油河鎮生產肉類2318.3噸,其中豬肉2092噸,牛肉12噸,羊肉14噸;禽蛋622噸;畜牧業總產值0.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5.7%。
2018年,清油河鎮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上企業1個。
2011年,清油河鎮有電信企業1個,服務網點4個;固定電話用戶2850戶,比上年增加23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78.6%,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行動電話用戶8600戶,比上年增加640戶,行動電話普及率62.4%,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寬頻接入用戶4000戶,比上年增加37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500萬元。
2018年,清油河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79個。
清油河鎮境內312國道、西合鐵路橫穿東西。截至2011年末,清油河鎮鎮區道路總長度1.5千米;道路鋪裝面積4.5萬平方米;鎮區橋樑3座,總長度80米。
截至2011年末,清油河鎮有村文化活動場所11個,農家書屋11個,藏書1.8萬餘冊。
2006年4月,境內開通無線調頻廣播,建立鎮級應急廣播室1個,村廣播室11個。截至2011年末,清油河鎮有線電視用戶460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21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8%。
截至2011年末,清油河鎮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369人,專任教師16人;小學5所,在校生617人,專任教師6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63人,專任教師5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截至2011年末,清油河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個,其中衛生院1個;病床15張,固定資產總值96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4人,其中執業醫師10人,執業助理醫師15人,註冊護士2人。2011年,清油河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500人次,出院病人368人次。
2011年,清油河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0.5/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3萬人,參合率100%。
2011年,清油河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74戶,人數1814人,支出185萬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09人,支出33萬元,比上年增長6%;農村醫療救助28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970人次,共支出5萬元,比上年增長0.6%;農村臨時救濟500人次,支出12萬元,比上年增長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36萬元,比上年增長1.3%。敬老院1家,床位26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26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711人,參保率41.4%。
截至2011年末,清油河鎮鎮區有自來水廠2個,鋪設幹線水管2.3千米,生產能力580噸/日,年工業用水1.1萬噸、生活用水2.8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8.8%;排水管道2.3千米。
截至2011年末,清油河鎮鎮區擁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8台,總容量9000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4條,總長度9千米,用電負荷1.6萬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68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6%,供電可靠率99%。
截至2011年末,清油河鎮鎮區綠化面積0.2公頃。
“清油河”的名字已有一千多年了,而清油河街的歷史,就更加久遠而無籍可考。秦、漢時期,便是“武關古道”上的一座名街,歷朝歷代皆在此設有“驛站”名“青雲驛”;有史以來,這裡便是北通關中與晉隴,南達荊襄及豫鄂的通衢之要塞。處於重要的地理位置,歷為兵家必經之地。秦二世二年(前207年),劉邦欲“先到為君”,而率部繞道商於之地,屯兵陽城富水,繼經青雲驛(即清油河)攻武關、破藍田、出古曉關(即今之牧護關)直取咸陽,先霸王而佔領了關中;五代時,宋太祖趙匡胤反覆多次輾轉於此;明末,闖王李自成率義軍三洗河南,在清油河大戰“李蠻人”,留下了“萬人坑”;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朝廷就在此設防,駐紮了綠營兵;民國時期,亦駐紮有警備隊和張輔臣的國民兵團;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國民黨第一戰區部隊,從河南潰敗退駐商南時,司令長官湯恩伯就將司令部設在清油河鐧場。
民國時,清油河街為商南縣永清區鎮公所所在地,建有完全小學一所,成為西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享有盛名的“單面長街”,一派繁華景象。據說,清油河原本也是雙面街,民國八年(1919年),一場特大洪水沖走了其東邊臨河的一面街,至此就形成了單面街。在這條街上,中有紙坊溝盛家開的“茂盛祥漆行”和“騾馬店”,上有李家的“三和魁”和“三和森”雜貨鋪,下街有孫家的“恆豐俊”商行;還有“常仁協燒鍋”“興發宏染坊”;以及諸如各種雜貨店鋪、油坊、醬醋坊、當鋪、旅店、飯館、貨攤和門面,鱗次櫛比。每逢農曆三、六、九日,是清油河的“集會”,每年古歷的四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九日,是清油河的“古廟會”;屆時,要供擺三天“齋宴”,演唱三天大戲;鄰省周邊縣四鄉八碼頭的生意人,方圓百里的百姓都聚集於此,商賈雲集。僅“支鍋子”蒸饃、煮米湯、炸麻花、燉豆腐、粉條、燴狗肉、羊肉、豬肉、牛肉及其下雜水的“小吃攤兒”,就擺了好幾里長陣;由此可見其繁榮景象和熱鬧程度。清油河街原系臨河而建,街后是數百畝大平地,不僅土壤肥沃且屬“夜潮地”,其中尤以“八畝坑”和“三十畝坑”最為有名,盛產水稻和白菜;這裡長出的白菜,不僅個大,而且卷心瓷實,質嫩味脆,故民間流傳有一句口頭禪:清油河的白菜——遠近聞名。因此,清油河的白菜籽遠銷數省地。
清油河屬於老革命根據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1月,紅三軍曾兩進兩出清油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冬,紅二十五軍到此創建新的蘇區根據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19日,創建成立了“劉家花屋蘇維埃區政府”;當年6月5日,鄭位三率部在清油河獲得大捷,擊潰國民黨“鏟共隊”500餘人;當時,清油河有三、四百人參加了紅軍和赤衛隊,數十名清油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
清油河在“五代”以前原名叫“柳林河”,系以其街外河邊十里柳林而得名。五代後期,宋朝開國元勛鄭子明曾在此住,時以打油賣油為生;因他打出來的油清香明亮而遠近聞名,故此,人們便將柳林河改名為“清油河”了。鄭子明:姓鄭,名恩,號子明、乳名黑娃;自小父母雙亡,十多歲時隻身來此,以打油賣油為生。他在這裡與趙光胤相遇並結拜為兄弟,又和陶三春不打不成交而定下了終身;流傳下了許多活生生的故事:
——鄭子銘與“倒掛油”及“普峪河口”。
鄭子明雖臉黑似漆,卻生得身材魁偉、力大無窮、性格豪爽;為人厚道、直率、好打抱不平。他在清油河打油期間,命苦時不濟,雖然他打出的油清香明亮質量極好,但是,在生意場上卻屢遭厄運。起先,他擔油出賣,總是順清油河而上,要送到洛南縣境內的黃家村集市,來回三百餘里,他一根鐵扁擔挑著二百多斤重的兩隻大油簍,竟兩天一趟;一次,當他擔油走到腰庄小花岔石碥上時,遇著從黃家村轉來的同夥人,告說油價大跌,他十分懊惱,生氣地將油擔往石碥上重重一撂,油從傾斜的簍中溢淌了出來,流了一地;當大家趕忙去幫他扶油簍時,神奇般地發現:油簍竟深深地陷進入了岩石中,怎麽也拔不出來;鄭子明自己也覺得詫異,當他親自把油簍拔出后,在這堅硬完整的岩石上就留下了深深的“油簍坑印”和“流淌的油印”。他在此歇息了一會,就沮喪地擔起油擔,同大夥一起倒轉回來了。此後,人們就將這裡稱作“倒掛油”;“油簍坑”與“油印”至今如故,成為人們流傳的佳話及觀賞的古迹。
此後,鄭子明就又順河而下,將油擔送到毛河口下的丹江碼頭,從那裡裝船水運至襄樊、武漢;在一次正裝船時,忽然,突起大風,江浪洶湧,幾乎將船顛翻,致簍中香油溢潑流淌了一口岸。從此,人們就稱這個碼頭名為“潑油口”;後日子久了,便被誤傳成今天的“普峪口”了。
——“磙子嶺”、“油簍溝”和“油槽寶石”。
一次,鄭子明擔油去龍駒寨,上到一山嶺頭在放擔歇息時,後面一隻油簍因沒擱穩而滾到山下去了,他尋來一百來斤重的圓扁石,用鐵扁擔在中間捅出一洞孔,型如石磨,用繩系掛於扁擔的一頭,配著剩下的那隻簍,擔著繼續前進;從此,這山嶺便叫“滾子嶺”;嶺下的山溝就叫“油簍溝”了。
同這些地名一起留下的文物古迹,現只有鄭子明打油的“油槽”和“壓油石”了。“油槽”系由整石鑿制而成,長2.80米,寬1.23米,厚33厘米;四周邊沿高6厘米,寬18厘米;槽溏略向流油嘴一頭傾斜,油嘴從槽頭中間向外突伸,狀如龜頭;“壓油石”亦由整石鑿成,長0.8米,高、寬各為0.56米,略呈長方體,幾個人才能抬得動,可鄭子明當年用它壓油,僅一人兩手一端就舉起來了;壓油石和油槽系同一花崗岩石質,十分堅硬,千餘年來一直被視為清油河的“鎮街之寶”,民國八年(1919年),洪水沖走了清油半邊街,然槽石巋然未動,1998年“7.9”、“8.25”兩次百年不遇特大洪水,連續襲擊了清油河,十多米高的浪頭,幾乎沖毀了大半條街,但槽石分寸未移,絲毫無損;現被列為“歷史文物”,清油人亦以此而引以為榮;凡來清油河者,大都要好奇地去看一看和摸一摸。
——在清油河,鄭子明同趙匡胤、柴榮三結義。
趙匡胤在京都汴梁大鬧勾欄院后出逃避難,先去隨州投靠父親的好友董宗本,時逢董已出征關西,剛好姑父也在關西任職,他就從隨州經商於之地前往關西,在“武關古道”途中,遇見推車去關中販賣雨傘的柴榮,二人便結拜同行;途徑陡嶺關時,遭遇山大王董龍、董虎劫持,兩廂廝殺了起來,董氏兄弟邊戰邊退,將匡胤誘致九岩寨和羊角寨下的九曲十八彎中,匡胤被伏寇圍困。正在危難當頭,適值鄭恩在河中洗油簍,不慎油簍被水沖走,鄭恩脫下衣服,僅緹一兜肚,下水追撈油簍,直追到月亮灣;但見九曲十八盤裡塵土飛揚,只聽得殺聲震天,他便順手從河邊拔起一棵棗樹,橫掃直衝殺進重圍,打敗了寇匪,救出了趙匡胤。隨又一同前去陡嶺關見柴榮,時值柴榮推傘車退至黃土坡躲歇;三人見面甚為慶幸,即插盟結義為八拜弟兄。時柴榮二十歲距首,匡胤十九次之,鄭恩十八歲為小。這就流傳下了“兩龍一虎,患難與共”的佳話。
——打瓜園,鄭恩三春喜聯姻。
在清油河街下不遠處,有一個大灣套,在彎套的下前方,有一座孤石山,活象一隻卧在地上的雄獅,人稱青獅;青獅后是一極其秀美雅靜的山坳,內中有一陶家莊;莊主名叫陶洪,原本是關西有名的三軍教頭,因厭煩亂世、淡泊功名而告老還鄉,頤享天年。膝下有一獨生女兒,名叫陶三春;三春自幼喪母,從小隨父學兵法、習騎射,精通十八般武藝,善使一對齊眉棒,無人能敵。一天,父親出遊訪友,她同丫環及家院守庄,忽聞報:有一黑賊在偷瓜!三春急忙前去,見是一黑臉大漢,吃瓜不給錢還罵人,二人就打將起來,不大工夫,三春便將黑漢擒拿捆綁抬回了庄。這黑漢原來是鄭子明!
原來,鄭子明與趙匡胤、柴榮三人結拜后,一同前進到清油河街,住進驛館客棧后,鄭恩便去月亮灣取油簍,順便洗了個澡;上得岸來,正覺得天熱口渴的厲害,忽見到獅子山前瓜園裡,睡了滿地的大西瓜,他乾渴難奈,便疾步走進園中,順手摘下一個大西瓜,一拳打開就送進了嘴裡,只覺得滿口生津、周身沁涼;狼吞虎咽,不一會兒第二個瓜也將吃完;心想:再帶幾個回去給二哥他們吃,豈不更好!正當準備動手再摘時,忽聽一女子厲聲叫道:“住手!哪裡的偷瓜賊?”鄭恩嬉皮笑臉地說:“樂子(自稱口語)吃了你幾個瓜,那能算偷?”三春誤以為鄭恩自充老子,怒道:“你這黑賊偷瓜還罵人?找打!”鄭恩雖然力氣大,但拳腳功夫那敵得了三春?況根本就沒心理準備,不提防挨了三春幾鐵拳,沒戰幾個回合,就被三春反背摁倒在地,嘴上不服,身子卻動彈不得。接著三春叫丫環拿來繩索,將鄭恩手腳捆綁在一起,用杠子抬回庄,待爹爹回來發落。
卻說趙匡胤在客棧等候多時,不見鄭恩回來,有些著急,便出來尋找;在磨溝口遇見從武關訪友回來的陶洪,二人原來彼此知名,現一見如故,陶洪邀匡胤到府上做客,盛宴招待;鄭恩聞聲喊“二哥救命!”匡胤一看此景很是吃驚,問及三弟何以至此?鄭恩告之原委叫苦不迭;陶洪見二人稱兄道弟,即命三春出來鬆綁,賠禮道歉,重新入席,盡興暢飲。匡胤尋思著:三弟這等勇猛,竟被一個女子降服,可見三春何等了得!古言說:素緣天定,不打不成交,二人如能聯姻,一則得到了一員巾幗猛將,二則三弟這楞頭青也有了管制約束,豈不是兩全其美?遂向陶洪提出願為媒妁之意。陶洪十分高興,尋問女兒,三春心中自是滿意,嘴上應道:“但憑爹爹作主,只等三年封王”。后柴榮登基當了後周皇帝,封匡胤為南宋王、鄭恩為汝南王,遂為鄭恩和三春完了婚。後來,陶三春掛帥,收劉三定,破南唐,解壽州之困,立下了汗馬功勞。
——清油河與“三馬”地。
清油河向東,依次是“試馬寨”、“捉馬溝”、“黨馬店”三個街鎮,這三馬地名,亦系鄭子明與趙匡胤的故事所留傳下來的。
自當趙匡胤在宴席上提媒,陶洪許定了三春與鄭恩的婚事後,就客留他們在莊上。數日,又送給鄭恩一匹烏雕寶馬,教他們在這裡學騎術;一日,先由鄭恩墜蹬騎著,匡胤牽韁繩,行走至雙廟嶺黃土坡下一村寨時,換由趙匡胤來試騎,不料寶馬掙脫韁繩,順著大路朝東跑去,二人哪裡追得上?當此馬跑到虎坡上邊時,正逢店家披紅挂彩、敲鑼打鼓、抬花轎的迎親隊伍,馬兒被擋攔后,又調頭往回跑,當跑至老君山下時,正好碰著前來追趕的倆東家,鄭恩和匡胤將馬捉住,興高采烈地牽著回了家。從此,人們就將宋太祖試馬的村寨稱之為“試馬寨”,即今之“試馬鎮”;擋馬處的街店被叫作“擋馬店”,后多稱“黨馬店”,現黨馬鄉即以此得名;老君山下捉馬處定名為“捉馬溝”,即如今的捉馬溝街;這“三馬”地名已經有一千餘年的歷史了,從未更改。
清油河鎮境內歷史古建眾多,清油河街南頭是“火神廟”,街中有“娘娘樓”,街北為“關帝廟”,下邊有何家灣“老爺廟”,對面分別為“陡嶺觀”、“京娘廟”和“清油觀”,西邊有“鐵佛寺”及“四條嶺廟”,北邊依次是鐧場“三官廟”、“團保廟”“老母垛廟”、“腰庄廟”和“琉璃廟”。琉璃廟系用琉璃瓦蓋成的,廟下的“七盤磨”村名,就是當年在這裡建有七盤水磨,專為琉璃廟上磨面而置,因此而得名。
除此而外,諸如下街頭有一棵“皂抱槐”,即在數圍粗的皂角樹榦上,神奇地長出一株槐樹來,形成了“下只一根干體,上生兩種枝葉”的奇觀。上街頭有一“柏抱碑”,即:在關帝廟前,原立在一棵柏樹下的石碑,因年長月久,被長粗了的柏樹包進干體,形成了“柏抱碑”的景觀。街中有鎮街之寶——“壓油石”和“石油槽”。是當年鄭子明在這裡打油留下的;順河而上,自然景觀依次有“蛇灣”、“二龍戲珠”、“萬人坑”、“閻王碥”、“棺材石”、“猴登樁”、“鱉瞅蛋”、“劉家花屋”、“簸箕寨”、“公母樹”、“公母石”、“龍纏石”、“日月潭”、“牛心石”、“大花岔”、、“小花岔”、“倒掛油”以及“雞冠寨”、“秦楚分界牆”等等。
清油八景
《陡嶺旭日》清風度,《京娘洞照》鍾靈秀;《金鉤掛月》映潭中,《獅象把口》江山固。《火煉金鐘》列大小,《金盆銀燈》立前後;《犀牛望月》澧甘泉,《青龍過江》擺尾頭。
名勝古迹
美麗鄉村后灣(3A景區),玉皇山森林公園;遺跡有青雲驛、秦楚牆、七盤磨革命舊址、劉家花屋、沙坪、碾子溝、兩岔河、祝家店等蘇維埃政府舊址、商洛游擊司令部舊址。
清油河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