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城
銀川城
銀川城,長城線上的重要城鎮,明寧夏鎮所在地。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青銅峽灌區中部。西有賀蘭山,東靠黃河,北接平羅縣,甫鄰青銅峽市.地勢平坦開闊,有長期的開發墾殖歷史。黃河南北貫穿,形成了較大的沖積面,歷來為塞上重要地區。
銀川城玉皇閣
明朝為防明朝為防衛北部邊地,設置九邊,銀川即寧夏鎮治所,負責鹽池至靖遠之間的長城防禦,所轄內長城分為東、北、西三部分。明太祖朱元璋又在此置寧夏府,立寧夏衛,隸陝西都司,徙民5萬充其地,后增寧夏前、中、左、右共計五屯衛。寧夏鎮配置總兵官、副總兵、參將等各級官吏,總兵官掛征西將軍印,有馬步軍實數37800多人,戰馬13800匹。建文三年(1401),明宗室慶王調至銀川,建慶王府,成為當地最大的勢力。清初沿襲明衛所制。雍正時置寧夏府,銀川為府城。又在其東北處另建一城,名“滿城”,為寧夏將軍駐地,后因地震損毀。乾隆初於府城之西7.5公里處再建,稱新滿城,即今銀川新城。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原在1947年以前不叫銀川,其原名稱叫寧夏,今銀川城叫寧夏城或寧夏府城。其在民國初期的名稱叫朔方道城。
1911年,中華民國建元初,北洋政府頒令:全國統一廢府存道。寧夏府被裁,而治所在寧夏城的寧夏道,遂改名為朔方道,寧夏城又稱為道城。(群眾口頭俗稱為“寧夏城”,朔方道因不被人民群眾口頭所稱,其名後人知之甚少)。上下隸轄關係沒有變化。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寧夏正式建立行省,原朔方道城變為省城,群眾還稱省城為寧夏城。
雖然,寧夏城早在明、清、民國,就有民間詩詞、文稿中稱為銀川,並以銀川作為寧夏城的代名詞,也有官方文稿、報告中以銀川代寧夏城之稱謂,但一直沒有被正式承認。到1947年,寧夏省會城市名稱正式改為銀川市。
解放軍進入銀川城
現在銀川轄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共3個區;又轄永寧、賀蘭二縣;並代管靈武市。
銀川老城位於興慶區,是興慶區的主體部分,是由北京路、鳳凰街、南薰路、清和街圍成的區域,現分別由解放西街街道、文化街街道、富寧街街道、新華街街道、玉皇閣北街街道、前進街街道、中山南街街道管轄。
銀川新城位於金鳳區,現分別由滿城北街街道、黃河東路街道管轄。
銀川城拜寺口古塔
清和門舊址(明) 清和門舊址位於今銀川市解放東街與清和街交匯處,為銀川古城東城門,俗稱“東門”,城門上建有清和樓,據《乾隆寧夏府志》載,始築於西夏時期,元、明、清三代延續之。
朝陽門舊址(明)
朝陽門舊址位於銀川市勝利北街與南橋巷交匯處北側,為明清時期銀川舊城南關門,1944年籌建銀川市時,寧夏省主席馬鴻逵對其進行了改建,稱為“勝利門”,因城樓下設雙門而被民間俗稱為“雙城門”,1966年被拆毀。
光化門舊址(明)
光化門舊址位於銀川市利民街與南薰路的交匯處,為銀川舊城西南門,俗稱“小南門”,始建於西夏時期,元末棄之,明正統九年(1444年)“復修筑西棄之半”時重建,上建光化樓,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於地震,乾隆五年重修,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
鎮遠門舊址(明)
鎮遠門舊址位於銀川市解放西街與鳳凰街的交匯處,為銀川舊城西城門,俗稱“西門”,上建鎮遠樓,據《乾隆寧夏府志》載,始築於西夏時期,元末曾東移至今進寧街與解放西街交匯處,明正統九年(1444年)西移回原處。
振武門舊址(明)
振武門舊址位於北京東路南側的實驗中學和自治區地震局之間,為銀川舊城西北門,俗稱“小北門”,始建於西夏,元末廢棄,明正統九年(1444年)“復修筑西棄之半”時重建,上建有振武樓,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於地震,乾隆五年重修,同治二年(1863年)被封堵,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
德勝門舊址(明)
德勝門舊址位於銀川市中山北街與北京東路交匯處,為銀川舊城北城門,俗稱“北門”或“北關門”。據《乾隆寧夏府志》載,始築於西夏時期,元、明、清三朝代延續之,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於地震,五年(1741年)重修,並在原址基礎上將城門和城牆向內移動近20米,即現址。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
慶王府舊址(明)
慶王府舊址位於中山南街以西,步行街以東,解放東街至新華街之間的區域。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慶靖王朱旃在此建府邸。據《嘉靖寧夏新志》載“簫牆高一丈三尺,周二里”。南門一座曰“欞星門”,府內建有王宮、東宮、西宮、承運殿、後殿、慶王廟、書堂等宮殿廟堂和後花園等,是當時寧夏鎮城內重要的政治中心。毀於明末兵燹。
都察院舊址(明)
都察院舊址據《嘉靖寧夏新志》載,都察院在儒學西,即今解放西街馨園一帶。為明清時期中央派駐寧夏專事官吏的考察、舉劾的機構。民國時期為寧夏省委員會所在地。
帥府舊址(明)
帥府舊址位於興慶區玉皇閣北街建材巷內,據《嘉靖寧夏新志》載,帥府在德勝門內大街西,即今銀川第一職業中專學校處。明代稱帥府,清初為寧夏總兵官署,民國為寧夏護軍使屬,即寧夏鎮守署。現一職院內還遺留有當年的水井遺址,稱為“帥府井”。
文廟(學宮)舊址(明、清)
文廟(學宮)舊址位於今銀川市興慶區文化東街北側的銀川市第十五中學(老二中)院內。明永樂年間始建,為衛學所在地,成化六年以後多次重修,清代增修,由大成殿(文廟)、東西廡殿、戟門、角門更衣廳、省牲所、柵欄牌坊、名宦祠、講堂、明倫堂、尊經閣、府學教授署、寧夏縣學官署、寧朔縣學官署等建築組成,乾隆三年毀於地震,乾隆四年重修。是一處集祭祀先孔和府學教育於一體的龐大的教育建築群。
回紇清真寺舊址(明)
回紇清真寺舊址位於今解放東街永康南巷口老市委大院東側,為迄今志書中所見寧夏城中最早的清真寺。《宣德寧夏志》稱“回紇禮拜寺,永樂間御馬少監者哈孫所建”。《銀川小志》稱“回紇禮拜寺,在城內寧靜寺北。(乾隆三年)震災后盡坍。回回重建。殿宇巍煥工麗。正殿供萬歲牌,不設別像。每逢七日,回回俱到寺中禮拜。白布裹首,去鞋,口喃喃番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