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岩畫

AAAA級景區

賀蘭山岩畫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研學旅遊示範基地(2016年國家首批20家之一),是中國游牧民族的藝術畫廊。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黨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遊獵、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把生產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岩石上,來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長200多公里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岩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岩畫。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2018中國黃河旅遊大會上,賀蘭山岩畫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賀蘭山岩畫被大量發現並公佈於世后,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1991年和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國際岩畫委員會在亞洲召開的兩次年會,都選擇在銀川舉行。1996年,賀蘭山岩畫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國際岩畫委員會將賀蘭山岩畫列入非正式世界遺產名錄。賀蘭山岩畫包括石嘴山市岩畫、平羅縣賀蘭縣青銅峽市、中衛縣岩畫幾部分。

2018年7月,寧夏公布參加“三群體”重點優撫對象優惠卡活動的景區名單,賀蘭山岩畫在列。

簡介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岩畫位於中國西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賀蘭縣境內,它是中國古代北方西戎、匈奴、鮮卑、突厥、黨項、蒙古等民族遺留下來的藝術作品,創作時間自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一直延續到西夏時期(公元1038~1227年)。
賀蘭山岩畫主要分佈在賀蘭山東麓的20餘個溝口,岩畫總數達數萬幅。岩畫筆法簡潔,造型粗獷,構圖樸實。刻制方法有鑿刻和磨製兩種。內容涉及狩獵、放牧、征戰、舞蹈、祭祀等方面。此外,還有狼、鹿、羊、犬、虎、馬等動物以及抽象符號等。
賀蘭山岩畫多方面、多層次地反映了當地古代先民的生活和信仰,是研究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遷徙史、文化史、藝術史等方面的珍貴形象資料。

類型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岩畫
依據岩畫分佈狀況,賀蘭山岩畫可分為三種類型:山前草原岩畫
主要分佈於賀蘭山北段的石嘴山區、惠農縣境內;
山地岩畫
主要分佈賀蘭山中北段,多鑿刻於深山腹地的崖壁上;
沙漠丘陵岩畫
主要分佈於賀蘭山南段衛寧北山。
賀蘭山岩畫
一般分佈在溝口內外山體上和溝口外洪積扇荒漠草原上。

表現形式


內容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岩畫
主要有:動物岩畫,種類有羊、馬、牛、鹿、狗以及少數禽類和爬行動物。這類岩畫佔了賀蘭山岩畫的絕大部分;
人物岩畫,有全身像、人面像以及肢體、器官等圖像;天體岩畫,有太陽、星辰、雲朵等;
工具武器岩畫,有弓箭、盾牌、車輛等。除此而外還有一些為數不多的建築、植物、符號岩畫以及時代較晚的文字題刻等。

題材

賀蘭山岩畫的題材,以狩獵、畜牧為主要內容,另外舞蹈、交媾、征戰、械鬥等也是岩畫中常見的題材。
畫面藝術造型粗獷渾厚,構圖樸實,姿態自然,寫實性較強。以人首像為主的佔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
人首像畫面簡單、奇異,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岩畫,有的戴著頭飾,有的挽著髮髻,風姿秀逸,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滿臉生毛,有的口銜骨頭,有的面部有條形紋或弧形紋。還有幾幅面部五官似一個站立人形,雙臂彎曲,兩腿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圖騰巫覡的造型形象。
動物圖形構圖粗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雙角突出的岩羊,有飛馳的駿馬,有搖尾巴的狗,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陽的畫面,還有原始宗教活動的場面。

鑿刻方法

岩畫的鑿刻方法主要為敲鑿法、磨刻法和划刻法。在賀蘭山腹地,平羅縣白芨溝上田村一處岩洞中,還發現了用赭石顏料繪製的岩畫,約31組。

年代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岩畫
關於賀蘭山岩畫的年代問題,一種意見認為可分三期,
第一期,春秋戰國前;
第二期,秦漢至南北朝;
第三期,隋唐至西夏、元。
也有人認為,岩畫是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在許多重要問題上,如岩畫的時代、岩畫內容的理解等,仍處在探討階段,尚難定論。

分佈


銀川境內賀

蘭山岩畫的分佈,有著明顯的地貌特徵。在蘇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溝,岩畫多分佈在溝口內外的山體上,山前洪積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畫分佈。而蘇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體岩畫數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幾乎沒有岩畫分佈。在溝口內外山體上的岩畫,多集中在距離溝谷山根以上約10米的範圍內,並呈片狀分佈。最高處的岩畫不超過50米,其上則很少有岩畫發現;溝口內的岩畫,縱深分佈在500米的範圍內,數量以溝口為多,越深入溝谷,兩側山體上的岩畫越稀少。在山前洪積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畫,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佈特點,多磨刻在可以移動的獨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從溝口到洪積扇,岩畫的空間布局明顯地呈現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狀分佈特徵。賀蘭山岩畫包括石嘴山市岩畫、平羅縣、賀蘭縣、青銅峽市、中衛縣岩畫幾部分:
2021年5月28日,銀川市賀蘭山岩畫管理處經過近3個月的普查,銀川市賀蘭山岩畫管理處普查人員新發現32組共101幅岩畫,新發現的岩畫以人面像、符號、動物為主。

石嘴山市岩畫

①麥如井岩畫,是賀蘭山最北端的一個岩畫點,一般畫面較小,多為個體圖案,組合的圖案極少。畫面以動物居多,也有個別的人物、植物或符號圖案。岩畫採用敲鑿和划刻兩種方法。②黑石峁岩畫,分佈比較集中,主要採用敲鑿法,少量為磨刻的圖案,個別採用划刻法。③韭菜溝岩畫,這一帶的岩畫中有虎的形象,形體強健,身體上飾有條紋裝飾,由雙鉤刻線構圖。另一種內容是塔。

平羅縣岩畫

①龜頭溝岩畫,龜頭溝舊稱“歸德溝”。岩畫多朝西,保存較差,相當一部分脫落或不清楚,基本上都用敲鑿法,鑿點大而深,圖像粗糙而不規範,岩畫內容以動物為主,也有個別人物圖像。②白芨溝岩畫,這是賀蘭山惟一的彩色塗繪岩畫。位於白芨溝一個的天然石洞的東側岩壁上,岩畫為紅色塗繪,共有37組,100餘幅,內容比較豐富。人物形象中有徵戰的乘騎者和狩獵的獵人;動物包括北山羊、蛇、狗等。這裡的岩畫還表現了生殖崇拜和太陽崇拜的內容。另有些其他標識和符號。③大西峰溝岩畫,西峰溝又稱“西伏溝”或“西佛溝”,位於平羅縣和賀蘭縣交界處,距平羅縣縣城30餘公里。大西峰的岩畫內容有人面像,人物和動物,岩畫共有8個點。

小西峰溝岩畫

①小西峰溝岩畫,內容以動物表現為主,製作手法多為鑿刻法,也有個別的使用磨刻方法。②白頭溝岩畫,白頭溝溝口有一小山樑將溝的出口成兩部分,北口俗稱叉子渠,岩畫分佈在叉子渠渠口的北山坡的拐彎處,均面東南。鑿刻了羚羊、岩羊、北山羊、飛雀等動物,又有牧馬圖,其中的人物系有尾飾。③插旗口岩畫,插旗口位於賀蘭縣金山鄉金山村的賀蘭山東麓,內容有人面像、符號和動物。④賀蘭口岩畫,溝口開闊,面對黃河,溝內泉水流淌不止。岩畫分佈在溝谷兩岸的斷崖石壁上,以溝口北崖向陽的岩畫數量居多。岩畫保存情況不一樣,位於溝崖北側的岩畫保存明顯好於南崖的崖面。賀蘭口是賀蘭山岩畫最為集中的一處,內容絕大多數是人面像,另有人物、舞者、天體和馬、羊、虎等動物。岩畫以敲鑿法和磨刻法為主。從畫面的風格、題材和內容及剝落的情況看,賀蘭口岩畫的鑿刻延續時間很長。⑤蘇峪口及回回溝岩畫,蘇峪口俗稱“宿嵬口”,岩畫分佈在蘇峪口溝谷兩岸,迤南至回回溝,原來調查岩畫的數量有200幅,由於開礦炸石,修築公路,大部分岩畫已被毀,現存的岩畫僅有幾十幅,以兀立山頭巨大的《神牛圖》最為著名。

青銅峽市岩畫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岩畫
①口子門溝岩畫,內容以動物表現為主,製作手法為鑿刻法。岩畫主要散布在一座座山樑上,每一座山樑上的岩畫數量都較少,而且比較分散。②四眼井岩畫,鑿刻於賀蘭山山體東側的一道道的崖壁和岩石上,每一岩畫點的岩畫相對比較密集。③蘆溝湖岩畫,岩畫散布在溝兩側山崖上。④砂石樑岩畫,石質為紅色,作畫於岩石自然平整處。⑤廣武口子門溝砂石樑子山岩畫,位於賀蘭山余脈的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頭道鄉與青銅峽市廣武鄉的鄰接處,鑿刻著頂角的北山羊與狼,人騎、手印和腳印等。

中衛市岩畫

中衛縣市處黃河前套上首,西臨騰格里沙漠。①苦井溝岩畫,位於賀蘭山南端的衛寧北山裡,岩畫分佈極廣,也比較密集。幾乎每一條岩脈上都鑿刻有岩畫。它的製作絕大多數使用的是敲鑿法。②大麥地岩畫,大麥地在中衛縣城的東北,崗巒遍地,溝壑縱橫,在約6平方公里的面積內,有1089幅岩畫。題材以動物為主,反映了狩獵和放牧的生活特點,除此之外還有星辰、西夏文題刻等內容。③東溝岩畫,山溝呈南北走向,俗名為中豁子口。岩畫分東側和西側兩個部分。④鑽洞子溝岩畫,製作于山溝北側的崖壁上面。內容包括羊群和馬群,鹿和駝等動物;騎獵射獵的場面中有獵鹿和獵羊的情景,還有部落戰爭的場面;另有雙人舞、符號和人面像(或類人面像)等。⑤大通溝岩畫,其岩畫點與大麥地相望,彼此之間相距5公里。這裡有31組岩畫,鑿刻著動物(也有些植物)、人物與人面像或符號。

重要意義


賀蘭山岩畫屬於北方草原文化類型,是不同的游牧人群按照不同的心理意向,先後鑿刻在綿延數百里山崖上的文化遺存。經“地衣測年法”鑒定,岩畫的製作時限跨度將近萬年。它是一部文化傳承的史書,是西北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更是記錄人類童年時期的藝術珍品。

保護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賀蘭山岩畫被大量發現並公佈於世后,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1991年和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國際岩畫委員會在亞洲召開的兩次年會,都選擇在銀川舉行。
1996年,賀蘭山岩畫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國際岩畫委員會將賀蘭山岩畫列入非正式世界遺產名錄。
2021年1月2日,寧夏正通過數字化技術對賀蘭山岩畫進行多方式、多維度、高精度的記錄,此舉既能將瀕臨消亡的岩畫永久留存,也為後續保護利用提供數據支撐。

大型人體岩畫


圖為大型人體岩畫
圖為大型人體岩畫
寧夏銀川賀蘭山岩畫管理處的專業人員日前(2013年12月)“網”到了一幅碩大的人體岩畫。賀蘭山岩畫館館長張建國說:“這是迄今在賀蘭山上發現的最大的人體岩畫,其‘身體’承載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值得深入研究。”
據張建國介紹,這幅人體岩畫高1.2米,寬1.05米,只比成人人體略小。岩畫線條簡潔、明快,只用幾條簡單的刻線就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人體的形象,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平。其頭部刻有兩條辮子,具有明顯的北方民族的特徵。
據文獻記載,西夏王朝曾經下過“禿髮令”,而這一造型與西夏時期黨項民族的形象頗為相像,但還不能因此認為這幅岩畫就是西夏時期雕刻的,也不能認定所刻的就是黨項人。這個人體岩畫並不孤單。在其下方,還刻有幾個動物和符號,其中的5隻羊呈奔跑狀,動感十足。

說法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岩畫的年代,目前學術界尚未有一致的看法,分歧很大。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舊石器時代晚期說法
一、岩畫刻制年代上限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周興華認為“少量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大部分屬於中石器、新石器時代,少量延續到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也有若干作品出自秦漢以後,近至宋元、西夏”。
艾天恩認為“岩畫大致是在一萬五千年到六千年前的氏族公社時期產生的”。
新石器時代晚期說法
二、岩畫刻制年代上限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或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鍾祝輝、李樹儼認為“賀蘭山岩畫深受仰韶彩陶文化的影響,是仰韶文化特異化的產物”,認為“賀蘭山史前岩畫深受仰韶馬家窯—齊家史前文化的影響,其製作年代相當於仰韶—龍山考古文化年代,即距今6000—4000年”。高文寧認為“賀蘭山人面像岩畫的最早創作年代應確定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四五千年”,“賀蘭山動物岩畫的刻制……大約距今5000—4000年前”。劉貽清認為賀蘭山岩畫“至少不遲於青銅、鐵器時代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五千年以上,較晚的延至明清或更近於今”。
三、岩畫刻制年代的上限“在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即青銅文化—早期鐵器時代”。
上述三種意見,各有所據。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但多數學者傾向於賀蘭山岩畫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說法。近年在賀蘭口岩畫分佈區內發現的具有齊家文化特徵的為數不少的石器和陶片,為賀蘭山岩畫的製作年代確定在距今5000—4500年提供了新的證據。相信隨著賀蘭口岩畫景區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及研究工作的深入,賀蘭山岩畫的年代問題將會得到更為科學的、令人信服的結論。

擴展閱讀


人面像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岩畫
在賀蘭山上萬幅的岩畫中,人面像極具特色。原賀蘭山岩畫管理處主任賀吉德說,放眼整個地球的岩畫圖系,在岩畫圖像中最普遍的人面像,大多集中於環太平洋地區,這個地區有11個國家和地區分佈著人面像岩畫,但在遠離環太平洋的賀蘭山卻以近千幅的數量成為世界上人面像最集中、圖形最豐富的地區。
這為學者們出了一道至今沒有破解的難題,賀蘭山岩畫人面像究竟透露出了怎樣的文化信息?它是中國本土的產物還是與歐洲、非洲及其他地區的人面像屬於同一種文化結果呢?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龔田夫說:“賀蘭山人面像是同一種文化長距離傳播的結果。它們一般都刻在聖山上,特點是比較統一。刻的人一般是不住在山裡而是住在山外的平原上的。人面像多是摹刻的,看似人面,其實是符號的組合,有著一些基本規律,赤峰發現的人面像就像個星象圖。處於內陸的內蒙古額濟納境內就有人面像,不過很粗糙,這說明內陸地區也有人面像。”
長期關注並研究賀蘭山岩畫的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李福順說:“在中國發現的岩畫中,就人面像之多種多樣且集中這一點來說,賀蘭山地區最具代表性。”那些奇形異狀、形態不同的人面像究竟暗含哪些古老而神秘的信息呢?專家們繼續著他們的研究。

戰車

岩畫中出現的車的形象,又扯出了另外一個謎團。美國匹茲堡大學的華裔歷史學家許倬雲在他的《萬古江河》一書中曾提出:“公元前2000年,西亞、南亞、東歐、北非的族群移動十分頻繁,這些族群的移動都伴隨著戰車的傳播,而戰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傳入中國的。”顯然,沒有正式的文獻資料為他的這種提法作為例證,岩畫或許能提供一些線索:沿著一條自歐洲到亞洲的岩畫之路,我們會發現這也是一條戰車蔓延之路,而車輛的形狀進入中國后就出現在了天山、祁連山、賀蘭山、陰山的這條線上。殷商時期,北方的戰車在性能上就高於中原地區,姜子牙幫助周文王伐紂時,派遣大將南宮適“求車八百乘於戎”,這些來自北方戎人的戰車在摧毀殷商政權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賀蘭山地區當時就屬於戎人生活的地區,如今,在整個賀蘭山區,車的岩畫明確顯示這裡當時已經擁有了成熟的造車技能。在整個中國岩畫分布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賀蘭山是岩畫中車輛圖像出現得最靠近中原王朝的地區。但是,這僅僅是一種猜想。

祈水圖

這樣的猜想還有許多。有學者通過對岩畫的解讀,認為賀蘭山岩畫不僅見證了生活在這裡的少數部族的原始崇拜、生活場景,也見證了賀蘭山地區的人地關係演變。從賀蘭山地區的岩畫中魚、水禽等圖形到雙峰駝、羊、犬、老虎等動物畫像的出現,似乎證實賀蘭山走過了一個從水產豐足到牛羊遍地再到降水稀少乃至乾旱屢降的環境惡化路徑。而大麥地岩畫中的祈水圖,更是突出了岩畫晚期的人們對水的渴望。
賀蘭山岩畫的古文字之說,又引發了一個熱門話題。寧夏作家、評論家高嵩多年來研究岩畫,賀蘭山岩畫在他的研究中出現了一個“突變”——他認為,賀蘭山岩畫是用經過巫變造型的文字形式通過敬祖和記事的神聖功用保存在岩壁和礫石上的華族古史,是古老的文字,不僅表文字,還表音。由於他是從音韻學出發探討岩畫文字,使慣常從單純的岩畫進行研究的專家們要麼否定,要麼三緘其口。而李祥石、原寧夏博物館館長周興華等本土學者則在賀蘭山西邊余脈的大麥地岩畫研究中,提出大麥地岩畫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比甲骨文要早得多。
蓋山林有不同意見:文字是定型的,畫卻在不同的地方意義不同,北方游牧民族通過岩畫來表情達意。甲骨文是漢字,而岩畫是游牧民族的,後來的突厥、女真契丹等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系統,但和漢字的區別很大。岩畫不是漢字的基礎。而新疆藝術學院教授史曉明也不認同:文字是規範的,是要傳播的,賀蘭山岩畫缺乏文字的這個基礎,至少它是前文字階段的,它可能代表著某種寓意,但它沒法傳播、流傳。

旅遊信息


門票信息

一、賀蘭山岩畫門票價格:
成人60元/人景區往返電瓶車票10元/人
學生30元/人景區往返電瓶車票10元/人
二、景區開放時間:8:00--18:00
三、免票優惠:
1、身高1.3米(含1.3米)以下兒童免票(初中高中學生購買學生票)
2、持老人優待證的老人或憑身份證65周歲(含65歲)以上免票
3、軍官憑證免票(持本人證件)
4、離休人員(持本人證件)
5、殘疾人(持本人證件)
6、記者(持本人證件)
景區2020年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含港澳台地區)所有醫護工作者憑有效證件(醫師證、護士證或與醫務工作相關的其他資格證件)實行景區免門票優惠政策;免費乘坐旅遊觀光巴士;旅遊旺季為醫護工作者開設優待窗口和綠色通道。

演出

《賀蘭祭》
大型體驗式實景演出《賀蘭祭》是由賀蘭山岩畫景區全新推出的一部以賀蘭山·賀蘭山岩畫祭祀遺址區為表演地,以賀蘭山獨有的祭祀文化和原始的古老禮儀為創作源泉,深入挖掘賀蘭山的古老民間傳說、神話,並通過動態演繹進行實景再現,與遊客互動體驗,著重還原遠古人類的生活場景、狩獵場景、祈福祭祀場景等,將賀蘭山最原始的祭祀禮儀濃縮成一場高水準的藝術體驗盛宴。
《賀蘭祭》全長30分鐘,以賀蘭山山體為背景,賀蘭山祭祀區為舞台,山神廟、祭壇、圖騰柱為舞美元素。演出分為“狩獵”、“生命”、“祭祀”三幕場景,以人與自然融合、與自然抗爭、對未來的嚮往為主線,通過近40名專業演員的表演,藝術再現了史前遠古先民依賴自然的同時又對自然深深敬畏的情感,以及不屈不饒、堅強勇敢敢於與困難鬥爭的精神。
《賀蘭祭》於7月16日首演,7月17日10月15日每日4場,可根據遊客量臨時增加1場。

實用信息

一、賀蘭山岩畫門票價格:
成人60元/人景區往返電瓶車票10元/人
學生30元/人景區往返電瓶車票10元/人
二、景區開放時間:8:00--18:00
三、免票優惠:
1、身高1.3米(含1.3米)以下兒童免票(初中高中學生購買學生票)
2、持老人優待證的老人或憑身份證65周歲(含65歲)以上免票
3、軍官憑證免票(持本人證件)
4、離休人員(持本人證件)
5、殘疾人(持本人證件)
6、記者(持本人證件)

交通信息

一、自助游
乘車地點:銀川市新月廣場
乘車時間:旺季每天8點、9點發兩班車
票價:賀蘭山岩畫15元/人拜寺口雙塔10元/人
二、自駕游
銀川---進入G110國道--靠右進入文昌路立交--靠右進入石銀高速公路--賀蘭山岩畫靠左--右轉進入鎮蘆路--右轉進入G110國道--左轉進入鎮蘇路--右轉進入岩畫路--賀蘭山岩畫(蘇峪口向南進入Y051,直行5公里為拜寺口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