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假期的結果 展開
假期
漢語詞語
假期是指徠國家法定的假日,也指單位規定的休假日。除雙休日外,我國國定假期為元旦、春節、清明、勞動節、端午、中秋、國慶。
公布的《國民旅遊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要達到這一目標,廣大私企、民營企業勞動者權益無疑是重點攻堅對象。專家指出,帶薪休假在我國從制度層面已經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全面落實,這需要用工單位、勞動監察部門、工會和員工等多方面加力。
詞目:假期
拼音:jiàqī
五筆:wnad(86版)、wndw(98版)
注音:ㄐㄧㄚˋ ㄑㄧ
[period of leave;holiday;vacation] 休假或放假的時期。
取消所有假期。
把他的假期工資攢起來。
假期指國家法定的假日,也指單位規定的休假日。公民或單位職員自主支配假日和休假日,他人無權支配和干涉。
1. 假延時日。
晉·陸雲《請吳王引師友文學觀書問道啟》:“孔子假期玩年,至於韋編三絕。”
2. 休假或放假的日子。
《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如此三月,假期已滿,晏、普不忍與哥哥分別,各要納還官誥。”
節日 | 放假時間 | 調休上班日期 | 放假天數 |
---|---|---|---|
元旦 | 1月1日放假 | 無調休 | 共1天 |
春節 | 1月24日(除夕)~1月30日 | 1月19日(周日)、2月1日(周六)上班 | 共7天 |
清明節 | 4月4日~4月6日 | 無調休 | 共3天 |
勞動節 | 5月1日~5月5日 | 4月26日(周日)、5月9日(周六)上班 | 共5天 |
端午節 | 6月25日~6月27日 | 6月28日(周日)上班 | 共3天 |
中秋節 | 10月1日~10月8日 | 9月27日(周日)、10月10日(周六)上班 | 共8天 |
國慶節 | 10月1日~10月8日 | 9月27日(周日)、10月10日(周六)上班 | 共8天 |
每年開始的第一天,是陽曆的新年,也稱“元旦”。世界各國慶祝新年的方式,依各地的民情風俗而定,例如:歐洲國家每逢新年,有的人會互贈禮物有的集體野宴,開懷暢飲,呈現一片喜氣洋洋的歡樂氣氛。
假日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在古代是同春節聯繫著的;舊時的春節活動,通常從臘八(十二月初八)開始,到元宵節結束,也就是說,正月十五日是『過年』活動正式結束的一天。過了這天,一切生活又如平日一樣正常了。關於元宵節的由來,傳說很多,主要還是同宗教祭祀活動有關。
一是同古代祭祀太乙神有關。太乙是天帝的別稱;據說他的權力很大,主宰一切。人間的風雨、乾旱、饑饉、瘟疫,都由他掌握,簡直掌握了人類的命運。太乙還指揮著十六條龍,是一位最受尊敬的天神。先秦的帝王們,為了求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年初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漢代繼承了祭祀太乙神的傳統,漢武帝劉徹特別重視這項活動,到了祭祀這天的晚上,宮中燈火明亮,祭祀儀式竟能通宵達旦。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創建『太初曆』時,更將祭祀太乙神的正月十五日列為重大節日。
二是與道教信奉『三官』尊神有關。道教是一種多神教;道教的一個重要教派五斗米教,供奉三官尊神:天官、地官和水官。這三官神各有分工: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他們又各有所好: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各官的生日也很有意思,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古人列為上元節;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古人列為中元節;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古人列為下元節,合稱『三元節』。這三個節日中,以上元節最受人重視。這一天按照三官的愛好,演奏音樂,張挂彩燈,人們成群結隊上街觀賞花燈,祈求賜福、赦罪和解厄。
中國人重孝道,講求慎終追遠,表現於行動上的便是祭拜祖先。自古以來,歷代都有掃墓的日子,雖然日期不一,但大約都在清明前後,因為清明正是寒盡春來,萬物復甦之時,正可表示對祖先的崇敬。民國二十四年,政府明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更凸顯了清明掃墓的重要意義。
台灣自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後,許多舊時的習俗都漸為人們所忽視,但清明掃墓卻仍深受重視,各地墓園在清明前後,祭掃活動進入最高潮,山頭儘是掃墓人群,政府亦會舉行中樞祭典,充分顯示中國人不忘本的精神。
由於墓園多位於郊區,且清明節正值暮春之際,全家大小掃墓過後,往往會一同出遊,享受明媚的春光,共享天倫之樂,踏青便成為清明節重要的娛樂活動。
清明節各地都有不同的應節食品,在台灣,最普遍的是墓 粿以及潤餅,為相當具有特色的食物。
清明節結合了人們對祖先及自然的崇拜顯示國人崇尚孝道的美德,但是在今日社會中,除了掃墓及祭拜以外,遵循祖先的教誨及發揚祖先的美德,才是孝道的更具體表現。
「端午節」又叫「端五節」、「五月節」、及「重五節」。這是紀念誕生在二千三百多年以前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一個節日。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戰國時楚人,仕於楚懷王為三閭大夫。他為楚國訂法律,創憲法,不但懷王信任他,人民也都愛戴他。當時,秦國強大,對東方諸國虎視眈眈。屈原主張聯齊抗秦,大夫上官靳尚和懷王的幼子子蘭卻力主親秦。因之,上官大夫常在懷王面前詆毀他,懷王漸漸和他疏遠。屈原憂國傷時,作「離騷」以諫懷王,懷王並未覺悟。終於在武關為秦所敗,出走趙國又不被歡迎,而死於秦。
太子頃襄王繼位,以子蘭為令尹,複信讒言放逐屈原於江南。后楚國為秦國所破,屈原身受亡國之痛作「懷沙賦」等篇以明志,於公元前二九九年陰曆五月五日投江而死,時年六十二歲。楚人哀之乘舟撈屍,又以竹筒裝米投入水中以飽魚類,使勿傷屈原屍體。此即端午節龍競渡與吃粽子之由來。
我們中國人說人死後會變成鬼魂,住在另一過世界——陰間地府。那兒由閻羅王統治著,每年七月一日閻羅王會命令小鬼們把鬼門打開,讓這些在陰間地府的鬼魂們能到人士間看看自己的親人,而我們也會準備豐富的美食來請這些孤魂野鬼享受一番。接著是7月15日的中元節,又稱為七月半,人們祭祀這些鬼魂達到高潮,各地寺廟準備佳肴,舉行普渡。家家戶戶也都準備各種好吃的食物、水果、飲料等祭拜祖先,在河邊或海邊還舉行放水燈的活動,目的是為了引渡溺在水中的亡魂浮出水面,免得永遠沉在水中。7月30日閻王會將他們都照回陰間地府,人們照例又會讓他們再飽餐一頓,而七月份的“鬼月徠”就結束了。
傳說古時候有個善良的年輕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跟著兄嫂過活。苛刻的嫂子常常欺負他,最後還唆使兄弟二人分家,自己佔據了土地和房屋,只把一條老牛分給牛郎。這條老牛卻不是一般的牛,而是天上的金牛星變的,它因為觸犯了 玉皇大帝的天條,被玉帝貶到凡間為牛。它看見善良的牛郎受 人欺負,就決定要幫助他。有一天,它忽然開口告訴牛郎,東邊的山下有一個湖,每天黃昏會有七個仙女下到這個湖裡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那個仙女無法返回天宮,就會留下來作他的妻子。聽了老牛的話,牛郎果然偷偷藏起其中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們洗完澡要回天宮時,年紀最小的織女才發現自己的衣裳不見了,急得哭了起來。這時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現,要求織女答應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還給她。織女看牛郎忠厚老實,便含羞的答應了。倆人成親後生了一對子女,男耕女織,生活十分幸福美滿。但那頭忠心的老牛卻死了。死前它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剝下它的皮,遇到困難時,就會派上用場。織女嫁給牛郎的消息傳回去天庭后,玉皇大帝十分震怒,就派王母娘娘下凡去抓織女回來。牛郎回家后看不到織女,急得和兩個孩子放聲痛哭。忽然之間想起了老牛的叮囑,就披上牛皮,用一擔籮筐挑兩個孩子,飛快地追趕王母娘娘及織女。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牛郎飛也似的追上他們。這時,王母娘娘心中一急,就拔下頭上的金簪子,往地上一劃,馬上出現了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把牛郎和織女分隔兩邊。牛郎和一雙兒女站在河邊大哭,哭聲驚動了玉皇大帝,他一看兩個孩子很可憐,就叫他們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於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無數的喜鵲飛上天去,搭成了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人渡河相會。據說每年的七夕,人間的喜鵲就會變少,因為它們都飛上天去搭橋了。而且,一過了七夕,喜鵲頭上的毛都會掉落,就是因為七夕去搭橋的緣故。又說七夕當天晚上一定會下雨,這是牛郎、織女重逢后喜極而泣的淚水。
有關中秋節的神話相當多,像嫦娥奔月的故事:傳說在中國遠古的時候,天上太陽不只一個,而是由十個太陽每天輪流出來照亮人間,而這十個太陽都是天帝的兒子。有一天,這十個太陽兄弟竟然惡作劇的一起出現在天空,把大地照得熱呼呼的,樹木都著火了,河水都枯乾了,把人都曬死了。於是天帝叫天上最會射箭的大神--后羿去嚇唬他們,但太陽兄弟並不太理會後羿的警告,反而故意接近大地,使得地面到處起火燃燒,因此後羿忍無可忍,用弓箭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人們都非常感激后羿為民除害,但卻觸怒了天帝,因為後羿射死了他的兒子,所以不準后羿、嫦娥夫婦回天庭。后羿在人間當了皇帝,享受著榮華富貴,因此很怕死,希望能長生不老,他好不容易從西王母那兒求得兩顆仙藥,其中一顆是要給嫦娥的。但是因為後羿當了皇帝后,殘忍報虐,不理政事,嫦娥擔心后羿如果長生不老,那人民便要忍受無止盡的痛苦,所以自己一口氣吞下了兩顆仙藥,沒想到吞下藥后,身體變得好輕就這樣輕飄飄的飄上月球,從此就住在" 廣寒宮" 里。
又相傳月亮里有個叫吳剛的人,天天砍著那棵砍不掉枝葉的桂花樹。吳剛本是一個樵夫,非常喜歡仙道,但是他卻不肯用心學習,違背學習仙道的精神,因此天帝很生氣,就將他關在月宮裡,要他天天伐桂樹。這就是" 吳剛伐桂" 的故事。
中秋節向來被視為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出外的家人都會回家團圓吃月餅、文旦,享受天倫之樂。
女性佔全球半數人口,但所受的待遇,卻不及男性,隨著女權主義、女性自主意識的提升,兩性之間的差距與不平等,正慢慢地消弭。
西元一九〇九年三月八日,美國婦女社會團體,為爭取男女待遇平等,於芝加哥舉行遊行示威運動,同時組織婦女運動聯合會,因此敲醒沈寂已久的女性聲音。西元一九一〇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國際婦女大會,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及「保護女性」等要求,且明定每年三月八日為「國際婦女節」,
我國婦女運動起步較晚,推動卻頗為積極,成就輝煌,民國十三年,廣州舉行第一屆國際婦女節慶祝大會。民國二十七年成立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一百六十席,婦女佔十席,此為婦女參政之始。抗戰期間也扮演起重要角色,對於抗戰的勝利具有不 可磨滅的貢獻。
今日台灣婦女的現狀比起往日也大有好轉,婦女節也受到相當的重視。每年的婦女節,中央與地方皆分別集會慶祝,並表揚「十大傑出女青年」,推選「菁鑽大家」,顯現台灣婦女的成就已有目共睹。
「意映卿卿如晤...」革命先烈林覺民,為了全中國人的福祉,寧願放棄大好的錦繡前程及幸福的家庭,義無反顧的參加革命,僅留下這篇「與妻訣別書」。
民國前一年(西元一九一〇年)國父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第十次革命,由黃興等人率領,在廣州起義,與滿清政府作殊死戰,激戰一晝夜后不幸失敗。在此役中共計七十二人犧牲,皆為有為之青年菁英。由於烈士們舍己救國的精神偉大感人,因此政府在民國四十三年明定每年三月二十九日為青年節。
青年節當天,中央會由總統親臨主持,在忠烈祠公祭革命先烈 及陣亡將士,各地方政府亦會在當地的忠烈祠舉行公祭,並舉行慶祝青年節大會,表揚「十大傑出青年」,藉此激勵青年們珍視革命成果,為人類創造福祉。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因此,如何提供兒童一個良好的家庭、社會或是學習環境,乃是世界各國致力的目標。西元一九二五年八月,世界上五十四個不同國家的愛護兒童代表,聚集 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通過「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宣言中,對於兒童精神上應有的享受、貧苦兒童的救濟、兒童危險工作的避免、兒童謀生機會的獲得,以及怎樣教養兒童等問題,均有熱烈呼籲。
自此次大會後各國政府都先後訂定「兒童節」,一方面藉以鼓舞兒童,讓兒童感到幸福、快樂,另一方面是為了引起社會重視與愛護。兒童節日期各國有所不同,我國是訂定四月四日為兒童節。
兒童節當天為給孩子一個歡樂的節日,不但有兒童節慶祝大會,表揚模範生,地方政府機關、各個休閑場所、以及公益團 體,也都會舉辦親子活動,或多彩多姿的兒童節相關活動,讓兒童做主人,亦增進親子關係。
近年來,與兒童相關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兒童團體亦相繼成立,在兒童福利法通過後,兒童的權利已獲得法律上的保障,未來主人翁更能無憂無慮的生活了。
民國前二十八年十月七日,美國工人,為了工作時間太長,開始倡導「八小時運動」,又稱「三八制運動」。…即每日工作八小時,教育八小時,休息八小時。由美國及加拿大的勞工團體,在芝加哥城,開聯合大會,呼籲全世界勞工響應,並議決於一八八六年五月一日舉行大規模集會,推行此一運動。
到了一八八六年五月一日,全美國產業工人,都熱烈的展開此一運動,高唱:「從今以後,無論那一個工人,決不做八小時以上的工作。」同時,芝加哥城工人,成立「八小時協會」,舉行大規模的示威。結果釀成流血慘案,工人領袖柏松被殺,許多工人的生命也犧牲了。但是工人的奮鬥,更為積極。不到一個月,全美國已經有二十多萬工人,得到工作八小時的待遇。歐洲各國勞動界,也群起響應。工人獲得勝利。
一八八九年,由英、法、德、比、西、義等國工運領袖所組成的「國際勞動者同盟」在巴黎開會,法國代表曾提出一個議案:「世界上的勞動者,為了各自從黃本國政府獲得八小時勞動制,必須在一定的日子,作普遍而有國際性的表示。」於是決議以每年五月一日為國際勞動節。又稱勞動紀念日,或五一勞動節,或簡稱勞動節。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
母親節是美國安娜·賈維斯小姐,為紀念她的亡母而發起的一項運動。
安娜的母親是一位慈愛的長者,當她年輕的時候,在美國西佛琴尼亞州、加芙頓城美以美教會工作,她在主日學校擔任講授美國國殤日課程,每次講述國殤紀念中為國捐軀的英雄故事,同時,總在祈禱文中宣揚母愛,她希望能有人創立個母親節,來紀念並表揚全世界母親在培養子女方面的勞績。她常常說:「母親為子女受苦最多,而享受最少,母親健在時,兒女都不懂事;等到子女長大時,要孝養母親,母親已不在人間了。」
她的祈禱詞,非常令人感動。尤其是她女兒,安娜。賈維斯小姐,自幼便在純潔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安娜的母親,不但是一位宗教家;而且賜有領導才能,及高深學養。她畢生在教會服務,曾經領導許多婦女,維護教會的團結。由於她對教會的貢獻,及在主日學校的成績,中年以後,便擔任主日學校的總監。一九〇五年五月第二個星期天,她與世長辭。年高七十二歲。
一九〇八年,美國費城首先響應,定五月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一九一二年、德克薩斯州,一九一三年、賓夕法尼亞州,先後核定為州定紀日。一九一三年五月十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以這一天為國定紀念日。
抗戰期間,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於民國二十七年在漢口成立。政府遷到重慶后,有一天文藝界陳紀瀅先生等人,在中蘇文化協會裡聊天。大家談到兒童有兒童節,教師有教師節,婦女有婦女節,幾乎無論那種人,都有他們的節日,我們詩人為什麼沒有節呢?於是大家決定:詩人也應該有個節日。但是要定在哪一日呢?大家談了許久,得不到一個結論。有人主張以詩聖或詩仙誕辰日子來定節。但又有人說:我國詩雖盛於唐,但是自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就有了詩,我們必須追溯上去才好。臧雲遠先生忽然靈機一動,他叫著:「為什麼我們不用屈原做代表呢?」大家被這突然的刺激,沉思了一會。於是你一言,我一語地說明以屈原做代表的種種理由:如屈原偉大的人格,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他創作上的偉大成就。這樣,對內對外,以及對我們詩人,都含有極大的意義。於是,臧先生的提議,馬上就被通過。大家都同意以端午節這一天,來做詩人節。以後不必計算,節日就跟著端午節過。
民國二十八年端午節,在重慶中蘇文化協會裡,舉行第一屆詩人節。那天很多詩人朗誦詩歌,非常熱鬧。以後每年這一天,都有熱烈的盛會。甚至於許多窮鄉僻壤的學校里,也有紀念盛會。
父親節定於每年八月八日舉行,故又稱八八節。因八八兩字連綴;而音又同爸爸,顧名思義,便於記憶。系由上海聞人顏惠慶、袁希濂、史致富、陸干臣、嚴獨鶴等人所發起。第一屆父親節於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八日在上海舉行。同時募款二千餘萬元,捐助中小學校。
發起父親節,明為祝福父親之舉,暗示懷念祖國之意,玩讀其緣起,意極顯明。當時上海尚為日軍佔領,系屬淪陷區。按波耶坦宣言,繫於七月二十六日發表,廣島原子彈,繫於八月六日投擲。日本乞降照會,繫於八月十日提出。第一屆父親節,舉行於日本投降之前。覆亡命運,雖已註定。困獸之鬥,猶在意中。發起人等身處敵人鐵蹄下,不顧猜忌,不避險惡。發起此一社會運動,籌集鉅款,捐助中小學校。實為發揚民族正氣之英勇表現。
國慶節的來歷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裡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建軍節 8月1日
教師節 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