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黑木耳
東北黑木耳
木耳,別名黑木耳、光木耳。真菌學分類屬擔子菌綱,木耳目,木耳科。色澤黑褐,質地柔軟,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可素可葷,不但為中國菜肴大添風采,而且能養血駐顏,令人肌膚紅潤,容光煥發,並可防治缺鐵性貧血及其他藥用功效。主要分佈於黑龍江、吉林、福建、台灣、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生長於櫟、楊、榕、槐等120多種闊葉樹的腐木上,單生或群生。人工培植以段木的和袋料的為主。
木耳生長於櫟、楊、榕、槐等120多種闊葉樹的腐木上,單生或群生。真菌學分類屬擔子菌綱,木耳目,木耳科。國內有9個種,黑龍江擁有現有的全部8個品種,雲南現有7個種、河南盧氏縣有一種。野生黑木耳主要分佈在大小興安嶺林區、秦巴山脈、伏牛山脈等。湖北房縣、四川青川、雲南文山、紅河、保山、德宏、麗江、大理、西雙版納、曲靖等地州市和河南省盧氏縣是中國木耳的生產區。
受氣候影響,東北晝夜溫差大,更適宜木耳生長,因而全國木耳以東北黑木耳品質最佳。
目前,國內木耳人工培植以段木培植和菌袋培植兩種培植方式,其中受成本及產量等因素影響,菌袋培植佔95%以上,段木培植僅占不到5%。
黑木耳人工栽培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起源於中國,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個食用菌品種,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唐朝川北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一帶的山民,就採用“原木砍花”法種植黑木耳。這種原始種植方法持續了上千年,清朝中國東北長白山、河南伏牛山等也開始種植黑木耳,入冬三九天將落葉樹伐倒,依靠黑木耳孢子自然傳播繁育。靠天收耳,產量極低。1955年,中國科技工作者開始培育黑木耳固體純菌種,發明了椴木打孔接種法,這種方法使木段栽培黑木耳產量大大提高。但是兩三年完成一個周期,絕對產量仍不高,每根1米長、直徑為10~13厘米的優質木段,3年僅產100~150克黑木耳,還常受自然災害的侵擾而減產。這種方法至今僅僅被林區極其少數耳農延用。
該技術改變了依靠木材生產木耳的歷史,使黑木耳栽培從林區走向了田間大地。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以木屑、秸桿為原料,利用塑料袋盛裝,每袋裝0.5千克乾料,經過滅菌、接種、養菌,擺在田間大地、果園林下出耳。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術極大地擴寬了黑木耳栽培原料與栽培區域,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回歸自然的栽培方式產品實現天然無公害,更利於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生產,發展前景廣闊。
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木耳營養功效價值顯著: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如果每人每天食用5-10克黑木耳,它所具有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與每天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的功效相當,因此人們稱黑木耳為食品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有副作用,經常吃會造成眼底出血,而黑木耳沒有副作用,更受人們青睞。同時,黑木耳具有顯著的抗凝作用,它能阻止血液中的膽固醇在血管上的沉積和凝結。
黑木耳含有豐富的植物膠原成分,它具有較強的吸附作用,對無意食下的難以消化的頭髮、穀殼、木渣、沙子、金屬屑等異物也具有溶解與氧化作用。常吃黑木耳能起到清理消化道、清胃滌腸的作用。特別是對從事礦石開採、冶金、水泥製造、理髮、麵粉加工、棉紡毛紡等空氣污染嚴重工種的工人,經常食用黑木耳能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黑木耳被營養學家譽為‘素中之葷’和‘素中之王’,每100克黑木耳中含鐵185毫克,它比綠葉蔬菜中含鐵量最高的菠菜高出20倍,比動物性食品中含鐵量最高的豬肝還高出約7倍,是各種葷素食品中含鐵量最多的。中醫認為,黑木耳味甘性平,有涼血、止血作用,主治咯血、吐血、衄血、血痢、崩漏、痔瘡出血、便秘帶血等,是因其含鐵量高,可以及時為人體補充足夠的鐵質,所以它是一種天然補血食品。
黑木耳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和一種特殊的植物膠原,這兩種物質能夠促進胃腸蠕動,促進腸道脂肪食物的排泄、減少食物中脂肪的吸收,從而防止肥胖;同時,由於這兩種物質能促進胃腸蠕動,防止便秘,有利於體內大便中有毒物質的及時清除和排出,從而起到預防直腸癌及其它消化系統癌症的作用。所以,老年人特別是有便秘習慣的老年人,堅持食用黑木耳,常食木耳粥,對預防多種老年疾病、抗癌、防癌,延緩衰老都有良好的效果。
涼拌木耳
黑木耳對膽結石、腎結石、膀胱結石等內源性異物有比較顯著的化解功能。黑木耳所含的發酵和植物鹼,具有促進消化道與泌尿道各種腺體分泌的特性,並協同這些分泌物催化結石,滑潤管道,使結石排出。同時,黑木耳還含有多種礦物質,能對各種結石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剝脫、分化、侵蝕結石,使結石縮小,排出。
對於初髮結石,保持每天吃1-2次黑木耳,疼痛、惡嘔等癥狀可在2-4天內緩解,結石能在10天左右消失,對於較大較堅固的結石,其效果較差,但如長期食用黑木耳,亦可使有些人的結石逐漸變小變碎,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