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寺
概念
官寺是寺院按監督管理權屬劃分的一種,指由政府敕設,或接受政府封賜食祿等經濟上的援助,且由國家管理、監督的寺院,為‘私寺’之對稱,“私寺”也稱“民寺”即民間寺院。官寺奉祀的是佛教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分別是:毗盧遮那佛即釋迦牟尼法身大日如來佛祖,兩旁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五佛,也叫五智如來。
佛教官寺最早出現在南北朝一直延續到到唐朝武宗皇帝會昌五年(845年)。唐朝會昌以前每個縣都有一座到兩座官寺(和尚寺和尼姑寺),會昌年間中國佛教達到最鼎盛時期,全國寺院多達五千多座,僧侶七十多萬,寺院佔有大量土地和財產,僧侶並可免除兵役和勞役,嚴重影響唐朝經濟,會昌五年武宗皇帝聽通道士趙歸真讒言,下旨拆毀全國所有佛像,寺院改成驛館和酒樓,僧侶充當勞役,史稱“會昌法難”或稱“武宗毀佛”
奉祀西天五方五佛的寺院都屬於官寺,在這次劫難中幾乎在中國大地消失,保存下來屈指可數,目前全國除藏傳佛教寺院外,僅存十多座供奉五方五佛的官寺,分別是:北京法源寺,西安大興善寺、南京瓦官寺、遼寧朝陽五佛寺,福建泉州開元寺、漳州龍溪古縣城下半林鸛林寺,河北趙縣柏林寺、山西大同華嚴寺、善化寺、石窟寺、圓通寺、慈雲寺。
唐高宗時期佛教官寺開始由皇帝統一命名和管理,唐朝有歷史記載的皇帝命名官寺有四次: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官寺被統一命名為景星寺、天授元年(690年)命名為興教寺、天授二年(691年)命名為龍興寺、最後是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命名為開元寺,官寺皇帝命名只是封號,每座官寺還有自己的寺名,比如泉州開元寺的寺額名稱:“敕大開元萬壽禪寺”、明朝漳州古城圖漳州開元寺標註為“開元凈慧寺”,廣東潮州開元寺的寺額名稱:“敕大開元鎮國禪寺”,人們就習慣稱開元寺,這就是全國各地有很多開元寺、龍興寺、大雲寺的原因。
泉州開元寺唐朝乾寧四年碑記:“寺有記,亡之矣。垂拱三年,郡儒黃守恭宅桑樹吐白蓮花,舍為蓮花道場。後三年,升為興教寺,復為龍興寺。逮元宗之流聖儀也,卜勝無以甲茲,遂為開元寺焉。嘗有紫雲覆寺之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大矣哉!自垂拱之迄開元,四朝而四易號及(句)。諒兆水於木,垂雲草(謂桑蓮之與雲草),天啟地靈之如是。則開元實寺之冠,斯又冠開元焉。金聖人無為也,堯舜亦無為也。誠參錯其道,巍巍聖儀,永與諸佛如來俱,豈不其然?”愚是以奮筆於一公之說。乾寧四年丁巳冬十一月日記。
官寺奉祀的五方五佛是佛教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武宗毀佛后第二年就病死,宣宗登基后又提倡復興佛教,但因政治和經濟原因奉祀五方五佛的官寺沒有得到朝廷的復興,民間復興的佛教寺院都是奉祀“西天三佛”或“一佛二尊者”也稱“一佛二菩薩”的民寺,後來僧侶就把代表至高無上的“西天五方五佛”雕刻在帽子上,俗稱“五佛冠”,民間雅稱“唐僧帽”,並只有方丈、主持或得道高僧才能佩戴。
閑吟
唐 白居易
留司老賓客,春盡興如何。
官寺行香少,僧房寄宿多。
閑傾一盞酒,醉聽兩聲歌。
憶得陶潛語,羲皇無以過。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我國宋代所設的禪宗五山十剎,以及日本的敕願寺、國分寺、定額寺、御願寺、御祈願寺等,均屬官寺。但後來的官寺就是指由政府敕設,或接受政府封賜食祿等經濟上的援助,且由國家管理、監督的寺院。
中國歷史上的官寺,隨帝王的奉佛程度而有差異,並未成為定製。以隋代為例,隋文帝在長安所設置的大興善寺,為當時全國佛教的中心。當時奉敕入住該寺的名僧即有五十餘位。此外,文帝又在國內四十五州敕置大興國寺。這類官寺,往往由政府附賜田莊,以為寺產。而帝王在舉辦全國性的佛教法會時,這類官寺則必須加以配合。此外,宋代的五山十剎也是一種官寺。其寺領田莊,也多由統治者所賜予。
日本官寺之設置,最早是舒明天皇十一年(639)七月敕定的百濟大寺,其次是天武天皇九年(680)四月敕定的二、三所國大寺,以及大寶二年(702)十二月的四大寺,天平勝寶八年(756)五月的七大寺,寶龜二年(771)八月的十二大寺,平安時代的十五大寺等等。在管理、監督上,中央方面是由僧綱擔任,地方方面是由國司、國師(後來改稱講師)擔任。中世以後,凡是受到幕府保護的寺院,皆稱之為官寺。
[參考資料] 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
官寺坐落在甘肅省武山縣城內南門西側,是一座珍貴的元、明時代 的建築,一九八一年九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