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小學
1950年建於江蘇常熟的公辦小學
石梅小學坐落於江蘇省常熟市虞山東南麓。
石梅小學
宣統元年(1909年),改名為常昭公立高等小學西校,通稱“常昭石梅公校”。
民國期間,由於社會變遷,頻繁並校,校名多次變更: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競化女子學堂遷入更名為“常熟縣立女子高等小學,並試辦附設初中。民國17年(1928年),定名為常熟縣立石梅小學。在此期間,先後由李王宮海虞市立第五國民小學(原敦行小學),書院弄私立思文小學併入。
民國26年(1937年)11月19日常熟縣城淪陷學校一度被迫停課。民國32年(1943年),複名”常熟縣立石梅小學“。抗戰勝利后,民國35年(1946年)改名為“常熟縣虞城鎮石梅中心國民小學校”。
新中國建立后,1949年常熟解放,從此石梅小學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學校教學秩序保持良好,師生以極其高漲的愛國、愛黨熱情投入各項政治運動。
1950年學校更名為“常熟縣石梅中心小學”。
1951年3月常熟縣立師範學校改名為常熟師範學校,石梅小學被定為“常熟師範附屬小學校”。
1952年9月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實行五年一貫制試點同時試行教育部頒布的《小學暫行規程》(草案)。同年公立學校教職工開始享受公費醫療。
1955年,學校實施教育部頒布的《小學生守則》。
1956年,學習蘇聯教育理論和經驗,仿行蘇聯的課堂教學制度和五級計分法。
1962年,常熟師範學校停辦,學校複名“常熟縣石梅小學”,同年“石梅”、“實驗”被評定為學制改革試點學校,並由縣直接管理。
“文化大革命”時期學校黨政領導機構受到衝擊,部分教師下放勞動,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受到干擾,學校改名為“紅梅小學”。
1969年,工宣隊進駐學校。
1972年,陳榮生任“革委會”主任,同年四月學校單獨建立黨支部,陳榮生任黨支部書記。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后,學校迅速恢復了教學秩序,學校又複名“常熟縣石梅小學”。
特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教育改革呈現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改革中實現了教育理念、教育設施、隊伍素質的現代化。
石梅小學小學部佔地面積22942.4㎡,建築面積20390.78㎡。小學部有教學班39個,學生1703名,附設幼兒園2所(其中幼兒園分部佔地面積4845 ㎡,建築面積3650 ㎡,戶外活動場地3050㎡,綠化面積1800㎡)。有18個班,幼兒681名。學校在編教師164名,其中中學高級教師4名,小學高級教師92名,蘇州市學科帶頭人3名,常熟市學科帶頭人25名,常熟市教學能手37名。
學校環境優美,古樸典雅。是一所典型的江南園林式學校。學校教育設施先進,師資實力雄厚,教育質量優異,辦學特色鮮明。是省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江蘇省實驗小學。
學校辦學特色鮮明,電化教育、勞技教育聞名遐邇。
電化教育
學校早在1978年,從馬友檀老師自製第一架幻燈機開始就把電化教育手段應用於課堂教學改革中。特級教師王美卿第一個運用電化教學手段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不久她的《根據兒童心理特點設計和使用電化教具》和《我用電視錄像教學〈撈鐵牛〉》兩篇文章,都在《江蘇教育》刊載。她的一堂《狐假虎威》語文課的實況被選送中央教育電視台播出。
1987年,實現了班班有“二機一幕”(幻燈機、錄音機、屏幕),電教學科覆蓋率100%,電教上課率25%左右,並成功地舉辦了第一屆電教研討會,以後每年一屆,至二000年已對外舉辦了十四屆。充分發揮了學校電教示範輻射作用。1988年5月在省教委組織的電教試點學校互查評比中,以2027分的高分榮獲特等獎(達標分為530分)。翌年12月獲江蘇省電化教育先進集體稱號。1992年,學校又被評為江蘇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
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學校先後投入了200多萬建成了校內閉路電視系統、行政管理系統、多媒體教學系統、網路教學系統。積累了8800框投影片、583盒錄音帶、541盒錄像帶、各學科CAI共135個,初步實現了學校電教教材(軟體)的系列化。學校把計算機引進課堂,開展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研究,承擔了國家級課題:“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學科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1998年12月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中小學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最近學校又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步伐。1998年開通了Internet 網路信息高速公路。1999年完成了校園網,2005年獲蘇州市信息示範學校稱號。目前正在進一步完善信息化軟硬體建設,持續推進信息化工程,深化電教特色。
勞技教育
1990年,根據省教委(90)45號文件精神,學校以勞動教育這個薄弱環節為突破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十幾年的探索實踐中逐步完善了四個體系(目標體系、管理體系、操作體系、評估體系),初步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徵的城區勞動教育模式,並在實踐中取得了令人讚歎的效果。
根據《小學勞動教學大綱》的精神結合學校實際。一、制訂了《勞動教學綱要》確定了勞動教育的目標和要求;二、開闢了一批勞動教育的實踐基地,包括:電工、鉗工、縫紉、烹飪、泥工、美工等勞動專用教室和社區18個實踐活動基地;形成了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網路;三、建設了一支比較穩定的素質較高的勞動骨幹師資隊伍;四、自編了一套勞動課的系列教材。勞動教師利用三年時間,邊實踐邊編寫,於1993年完成了第一套三至六年級的教材,八個項目,上下共16冊,160多篇課文。1996年又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增編了“泥工”和“木工”。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2000年再次對教材進行了改版,使之跟上時代步伐;五、優化了課堂結構,遵循勞動課以實踐為主的原則,總結出了“趣—授—練—評”的基本模式,提高了勞動課的課堂效率;六、形成一套較為有效的評估體系,包括評估原則、評估標準、評估方法;七、參與了由呂型偉主持的國家級課題《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小學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使學校的勞動教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八、完善了一套管理體系。扎紮實實的簡單生產勞動使學生在畢業時都能掌握七至八項勞動技能。經常性的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使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歡樂,養成了珍惜勞動成果的好品質,培養了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責任感。大量的豐富多彩的勞動競賽活動促進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和創造能力的提高。
石梅盛開的勞技之花結出了豐碩絢麗之果,幾年來發表勞技論文30多篇。1993年7月13日《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刊登《提高課堂效率,石梅小學減輕負擔打攻堅戰》的文章,充分肯定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成果。1993年、1997年兩次榮獲江蘇省模範學校稱號。1995年江蘇省電教館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家教委委託,到學校拍攝了反映石梅小學勞動教育的電視科教片《盛開的勞動教育之花》,用於培訓邊遠地區的小學校長。同年,學校又被確認為《中德合作促進基礎教育項目試點學校》,1998年12月被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表彰並授於《勞動技術(勞動)教育先進學校稱號,200 年被評為素質教育先進集體。
學校小武術隊,建於1983年,由市體委武術老師王懷(國家級武術裁判:中國武術七段)任教練。每天早晨6:00—7:15,傍晚16:30—18:00,隊員們活躍在後操場上,壓腿、站樁、下腰,出拳虎虎生風,舞刀劍、使槍棍,個個英姿颯爽。十幾年來,一批批隊員經過刻苦磨練茁壯成長,馳騁於江蘇武壇,碩果累累。每年參加蘇州市比賽或代表蘇州市參加省比賽均屢屢獲獎。先後共獲金、銀、銅牌160多枚,並為北京體育大學和上海、江蘇等高校體育系輸送多名運動員。1996年學校被評為蘇州市武術傳統項目學校。
石梅小學坐落於虞山東南麓,毗鄰道啟東南先賢言子杏壇和梁昭明太子讀書台,東臨石梅廣場,西接部隊軍營,面向西門大街,背依蒼翠虞山。校園古樸典雅,歷來弦歌不輟,瀰漫書香,學人輩出。清朝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和、北大校長吳樹青都曾課讀於此,是千載讀書的聖地。
學校環境幽美,校舍依山構築,錯落有致,別具一格。園內古木參天。長廊盤旋幽深,亭台氣宇軒昂,卓爾亭期翼卓爾不凡,桃李園意在桃李芬芳。這是學校對師生的寄託和希望令人回味,催人奮進。琅琅、融融門內,書聲朗朗其樂融融,蔥蔥、欣欣門裡,鬱鬱蔥蔥,欣欣向榮。房前屋后,石榴嫣紅,修竹扶疏,芭蕉搖曳,中秋時節桂花亭前桂子花開,滿園飄香。既有江南園林的風格,又有校園獨特的氛圍。後山奇石突兀,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與虞山國家森林公園連成一體,顯示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
新落成的鐘樓、明德樓、致知樓、知遠樓、至善樓、體育館……粉牆黛瓦與老校舍融為一體,新松苑、石梅苑、修篁苑蔥翠秀氣,實是一所古典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輝映的園林式學校。
這得天獨厚的環境,確是育人的勝地也。
1、清末
清末由書院改辦成學堂,董事主管選址、籌措經費等重大事宜,堂長擔負教務和事務之責。宣統元年(1909年)學堂改為常昭公立高等小學堂石梅西校,設校長1人管理學校工作。
2、民國
民國12年(1923年)實行四二制小學教育,前四年為初級,后兩年為高級。民國16年(1927年)以後,校長下設教務、訓育、事務三處,秉承校長管好分工事宜。抗戰勝利后,民國35年(1946年)學校更名為常熟新城鎮石梅中心小學,此時實行校長領導下的校務委員會,全體教職員大會制,下設總務部、教導部、輔導研究部、經濟審查委員會、特種委員會。
3、建國后
解放初,學校仍設教務、總務兩處,並建立校務委員會,校長、教導主任均為委員,並由教職員代表、學生家長代表參加。凡學校重大問題均需校務委員會研究、審批。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領導體系被打亂。68年下半年工宣隊進駐學校,學校建立了由工宣隊成員、造反派代表、革命領導幹部參加的三結合革命生產領導小組,負責抓革促教育。1970年以後,改為革命委員會,下設政工組、教育革命組、後勤組。1977年工宣隊撤離學校。
1978年9月教育部發出通知,試行新修訂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提出全日制小學恢復“黨支部領導下校長分工負責制”,強調“學校一切重大問題必須經過黨支部討論決定”,“學校黨支部要善於貫徹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行政領導幹部的作用,不要包辦代替”。
1979年撤銷文革期間的“校革會”恢復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1980年撤銷政工組、教革組後勤組,恢復教導處、總務處。
1990年學校試行校長負責制試點工作,以校長負責、黨支部保證監督,教代會民主管理的“三位一體”為基本特點的學校管理體制。
學校高層領導機構
常昭學堂
光緒二十八年——宣統元年(1902年——1909年)
堂長:龐鴻文、常昭學務所總董邵松年
常昭公立高等小學石梅西校
宣統元年——宣統三年(1909年——1911年)
校長:丁祖蔭(1909年—1911年)
校長:龐樹典(1911年)
常熟縣立女子高等小學校
民國元年——民國12年(1912年——1923年)
校長:龐樹典(1911年—1912年)
校長:蔣鳳梧(1912年—1913年)
校長:金鶴清(1913年—1923年)
常熟公立女子小學校
民國12年——民國17年(1923年——1928年)
校長:金鶴清
常熟縣立石梅小學
民國17年——民國31年(1928年——1942年)
校長:宗之華(1928—1930)
校長:徐天興(1930—1932)
校長:葉秀英(1932—1933)
校長:楊泰生(1933—1934)
校長:宗之華(1934—1936)
校長:顧樹椿(1936—1937)
校長:邵福平(1937—1942)
辛城鎮小學
民國31年——民國32年(1942年-1943年)
校長:邵福平(1942——1943)
常熟縣立石梅小學
民國32年——民國35年(1943——1946)
校長:陳勻光(1943—1946)
常熟縣虞城鎮石梅中心國民學校
民國35年——1950年(1946——1950)
校長:陳致中
常熟縣石梅中心小學
1950年——1951年
校長:陳致中
常熟師範附屬小學
1951年——1962年
校長:陳致中(1951—1953)
校長:張省三(兼)(1953—1955)
副校長:陶選臣(1953—1957)
校長:鄭耀定(兼)(1957—1962)
副校長:王新民(1957—1958)
副校長:張月臻(1956—1962)
副校長:田月英(1960—1962)
常熟縣石梅小學
1962年—1967年
副校長:田月英(1962—1967)主持學校工作
副校長:張月臻(1962—1964)
副校長:蔡有成(1964—1966)
常熟縣紅梅小學
1967年——1978年
副校長:田月英(1967—1972)主持學校工作
革委會主任:陳榮生(1972—1978)
革委會副主任:田月英(1972—1978)
革委會副主任:汪玉新(1972—1973)
革委會副主任:錢天霞(1974—1975)
革委會副主任:朱安琴(1975—1978)
常熟縣石梅小學
1978年——1983年
校長:田月英(1978—1983)
副校長:王化民(1978—1983)
副校長:朱安琴(1978—1983)
副校長:段鎖洪(1978—1983)
常熟市石梅小學
1983年——至今
校長:田月英(1983—1985)
副校長:王化民(1983—1986)
副校長:朱安琴(1983—1996)
副校長:段鎖洪(1983—1985)
副校長:榮文淵(1983—1987)
校長:楊濟聲(1985—1986)
副校長:邰潔(1985—1999)
校長:錢佩智(1986—1989)
副校長:趙允元(1986—1989)
副校長:錢文俊(1987—1993)
校長:趙允元(1989—1992)
校長:錢樹民(1992—1994)
校長:瞿偉根(1994—1997)
副校長:程劍鳴(1994—1996)
副校長:周根林(1996—1998)
校長:沙惠剛(1997—2001)
調研員:朱祖馨(1997—1999)
副校長:姚建華(1998—2001)
校長:黃雁(2001—2007)
副校長:俞芳(2001—2004)
副校長:陶倩(2001—)
副校長:趙明華(2001—2005)
副校長:曹建翔(2005—2008)
副校長:高麗(2006—)
校長:顧泳(2007—)
副校長:陶倩(2001—)
副校長:曹深(2008—)
副校長:高麗(2006—)
學校中層領導機構
一、教導處
教導主任 | 教導副主任 | 任職時間 | 備註 |
吳善楊 | 民國37年(1948)—1953 | ||
蔡友成 | 1953—1956 | ||
洪毓芬 | 1956—1977 | ||
朱雪民 | 1956—1958 | ||
王化民 | 1978—1986 | ||
朱學儀 | 1978—1986 | ||
徐志紅 | 1984—1993 | ||
程麗華 | 1984—1995 | ||
蔡澄 | 1987—1996 | ||
俞芳 | 1994—1996 | ||
錢易華 | 1994—1997 | ||
王根元 | 1996—1997 | ||
俞芳 | 1997—2000 | ||
陳萬安 | 1997—2001 | ||
朱宏 | 1997—1999 | ||
錢瑞芬 | 1997—1998 | ||
曹建翔 | 1998—1999 | ||
高麗 | 1999—2003 | ||
曹建翔 | 2001—2003 | ||
朱文娟 | 2001—2004 | ||
高曉崗 | 2003—2004 | ||
高麗 | 2004 | ||
賈怡 | 2004—2006 | ||
高曉崗 | 2005— | ||
陸均 | 2005— | ||
毛李華 | 2005— | ||
朱軍 | 2005— |
二、德育處
主任 | 副主任 | 任職時間 | 備註 |
錢麗霞 | 2004—2005 | ||
顧惠芳 | 2004—2005 | ||
顧惠芳 | 2005— | ||
查惠玉 | 2005— |
三、總務處
總務主任 | 副總務主任 | 任職時間 | 備註 |
丁顯哉 | 民國38年— | ||
方雲卿 | 1989—1994 | ||
袁倫 | 1989—1995 | ||
華正中 | 1992—2007 | ||
袁倫 | 1996— | ||
花建宏 | 2005— |
四、教科室
主任 | 副主任 | 任職時間 | 備註 |
程劍鳴(兼) | 1994—1995 | 94年成立教科室 | |
徐志紅 | 1994—2000 | ||
陳萬安 | 1996—1997 | ||
蔡澄 | 1997—1998 | 1998年調離石梅 | |
邰潔(兼) | 1998—1999 | 1999年調往五愛小學任校長 | |
姚建華(兼) | 1999—2000 | ||
曹建翔 | 2000—2001 | ||
趙明華 | 2001—2002 | ||
王振芳(男) | 2001— | ||
錢麗霞 | 2001—2003 | ||
陳萬安 | 2002—2005 | ||
賈怡 | 2006— | ||
高曉崗 | 2005— | ||
朱軍 | 2005— |
五、信息中心
主任 | 技術總監 | 任職時間 | 備註 |
陸均 | 2004— | ||
錢震鵬 | 2004— |
六、工會
主席 | 副主席 | 任職時間 | 備註 |
朱安琴 | 1981—1996 | 會員60多人 | |
孟寶玉 | 1981—1985 | 會員70多人 | |
馬友檀 | 1981—1990 | 會員70多人 | |
黃泓 | 1990—1996 | 會員90多人 | |
黃泓 | 1996—2007 | 會員100多人 | |
華正中 | 1996—2001 | ||
陶倩 | 2007— | 會員120多人 |
五十年代建立教育工會,文化大革命期間停頓,1981年恢復工會組織。
歷屆代表會時間及工會主席更迭情況
屆次 | 時間 | 主席 | 副主席 | 會員數 |
第一屆 | 1981.7—1985.11 | 朱安琴 | 孟寶玉、馬友檀 | 60 |
第二屆 | 1985.11—1990.3 | 馬友檀 | 70 | |
第三屆 | 1990.3—1996.1 | 黃 泓 | 70 | |
第四屆 | 1996.1—2001.6 | 黃 泓 | 華正中 | 90 |
第五屆 | 2001.6—2006. | 黃 泓 | 100 | |
第六屆 | 2006—現在 | 陶 倩 | 120 |
七、團支部
團支部書記 | 支委 | 任職時間 | 備註 |
張曉蘭 | 1984—1987 | ||
龐毅 | 1986—1987 | ||
戚曉峰 | 1986—1987 | ||
朱雪剛 | 1988—1993 | ||
邵鳴 | 1988—1993 | ||
孫蓉 | 1988—1989 | ||
丁紅芳 | 1990—1993 | ||
鄭克勤 | 1990—1993 | ||
花建宏 | 1990—1993 | ||
陳萬安 | 1994—1996 | ||
高麗 | 1994—1996 | 副書記 | |
邵俐加 | 1994—1999 | ||
繆維纓 | 1994—1999 | ||
黃峰 | 1994—1995 | ||
於春明 | 1996—1998 | ||
仲建勛 | 1996—1998 | ||
姜僖 | 1996—2001 | ||
朱建亞 | 1998—2001 | ||
周國平 | 1999—2001 | ||
包麗丹 | 1999—2001 | ||
曹宇 | 1999—2001 | ||
顧林 | 2001—2003 | ||
姚國春 | 2001—2003 | ||
毛李華 | 2001—2003 | ||
趙維霞 | 2001—2003 | ||
汪明波 | 2004— | ||
須潔 | 2004— | ||
周麗娜 | 2004— | ||
吳鴻燕 | 2004— |
八、少先隊輔導員
大隊輔導員 | 副大隊輔導員 | 任職時間 | 備註 |
馬友檀 | 1960— | ||
陸文達 | 1962—1968 | ||
朱安琴 | 1971—1975 | ||
黃泓 | 1975—1984 | ||
邰潔 | 1984—1987 | ||
華正中 | 1987—1991 | ||
朱宏 | 1992—1994(低) | ||
鄭克勤 | 1992—1993(高) | ||
王振芳 | 1992—1994(中) | ||
黃峰 | 1993—1994(高) | ||
張月新 | 1994—2000 | ||
顧惠芳 | 2001— |
九、校辦廠
廠長 | 任職時間 | ||
黃泓 | 1984—2002 |
十、幼兒園
園主任 | 副園主任 | 任職時間 | 備註 |
李蘊玉 | 民國35年八月 | ||
陳堤華 | 民國36年—1972年 | ||
周佩珍 | 1972—1978 | ||
包鳳鳴 | 1978—1987 | ||
蔣蕙 | 1987—1994 | ||
董燕妮 | 1987—2000 | ||
陶倩 | 1994—2000 | 1994—1995任副主任主持工作 | |
董燕妮 | 2000—2003 | ||
朱雨雯 | 2000— | 2007年9月分管分部工作 | |
黃玲紅 | 2000—2003 | 2003年9月調往實驗小學幼兒園 | |
張渝茜 | 2001—2003 | 分管琴楓苑幼兒園 | |
張渝茜 | 2003— | ||
繆維纓 | 2007— | 2007.9任園長助理 | |
趙維霞 | 2007— | 2007.9任園長助理 |
十一、辦公室
主任 | 任職時間 | 備註 |
黃泓 | 2002年8月—2007年8月 | |
姚國春 | 2007年8月— |
我愛這美麗的學校
王化民詞 唐國英曲
我們的學校,美麗可愛,
山麓的校,校里有山。
曲廊古亭台,鮮花四季開。
當年帝子讀書處,今朝育苗展風采。
那時代的金鑰匙,閃閃放光彩。
為了祖國的明天,
不怕困難,決心攀摘,
愛國、勤奮、團結、求真,
放眼世界,繼往開來,
願石梅小學和虞山同在,和虞山同在。
培育英才,千秋萬代。
吳樹青,男,1943年石梅小學畢業生,原北京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他主編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模式—運行—調控》、《中國宏觀經濟管理》、《政治經濟學》、《鄧小平理論概述》等著作,對中國經濟學理論,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理論作出了突出貢獻。
鄧紹基(1933年~ ),石梅小學畢業生,1955年8月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學術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學部主任、博士生導師。
蘇靈揚,女,原名蘇美玉(周揚夫人),1914年生,畢業於石梅小學。1932年,她考入上海光華大學教育系,1935年年底轉入上海復旦大學就讀,1937年9月抵達延安,在大生產運動中被評為勞動模範和模範黨員,1946年任北師大女附中校長,曾任中國教育學會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語文教育學會會長、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會長。
翁宇慶,男,1940年1月1日出生,畢業於石梅小學,中國工程院院士,1963年清華大學金屬材料專業本科畢業,博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高級工程師。歷任冶金研究總院院長,冶金部科技司司長,副部長、國家冶金局副局長、中國鋼鐵工貿集團總公司董事長等職。現任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科技部首席科學家、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先後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