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是利用免疫系統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概念,例如,發展抗病毒疫苗、HPV病毒、HSV病毒抗體培養等等。免疫治療也可認為是利用免疫系統來治療疾病,總體來說是一個比較大治療體系。科學家經過一系列研究證實,舞茸中富含一種能夠提高免疫力的物質“β-葡聚糖”,其機理是通過調節功能而發揮防癌與抗癌效應。因其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無毒副作用、能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優勢,成為癌症綜合治療中繼手術、放化療外的一種新型的治療手段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1997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自《醫學名詞 第六分冊》第一版。
19世紀下半葉,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在研究治療雞的霍亂病時發現通過把病雞上的霍亂弧菌減弱其活性製成的減弱疫苗可使雞對霍亂病產生主動免疫力。後來他用同樣的方法先後在1881年和1885年製成了抗炭疽病的減弱疫苗和抗狂犬病毒疫苗。1890年德國微生物學家馮·貝林和在德國工作的日本微生物學家北里柴三郎(1852-1931)研製成功抗白喉毒素血清和抗破傷風毒素血清。在20世紀,免疫療法又有新的進展,特別是卡介苗的發明,有效的預防了結核病。近幾年利用免疫療法在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其利用自身感染組織培養抗體,在醫學界引起震撼。
現代免疫學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免疫功能的穩定在腫瘤發生、發展、轉移、逆轉、消退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二十一世紀初人類開始的生命方舟計劃,使得免疫療法在治療癌症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它不僅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即使癌細胞已在生長,通過強化人體的免疫力,也可能將其擊退。通過強化人體免疫力而對付癌症,就是目前世界上盛行的“免疫療法”,免疫療法目前分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兩種:
特異性免疫療法是先找出某種癌症的特定抗原,然後或在體內投以抗原以製造抗體,或在體外製造抗體再注入體內,以形成對抗原的抵抗力,就是人們通常“打疫苗”的方法。目前在歐美,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像肺癌、大腸癌等特定癌症的抗原已被發現。
通過活化人體的免疫細胞,綜合提升人類固有的免疫力,封鎖癌細胞並將其殺滅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對所有癌症有效,對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肝炎等與人體免疫力低下有關的疾病均會發揮作用。目前在生物抗癌領域備受矚目的天然食用真菌類,如舞茸、巴西蘑菇(姬松茸)、桑黃、白樺茸等,就是這種療法的代表。
舞茸和巴西蘑菇因其抗癌效用而風行全世界,是美國蘭伯特研究所的研究員,深入巴西山區的長壽村皮耶達第尋找村民長壽與健康秘訣時才發現的。在那裡,野生的巴西蘑菇滿山遍野,是當地村民的日常食物之一,他們從不知道隨手摘取、天天煮食的野生菇是長壽食品,更沒有想到它具有抗癌作用。
研究人員經實驗研究證明,舞茸和巴西蘑菇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防癌與抗癌效應。為什麼呢?科學家經過一系列研究證實,舞茸中富含一種能夠提高免疫力的物質“β-葡聚糖”,其機理是通過調節功能而發揮防癌與抗癌效應。同樣,科學家在分析桑黃有效成分時發現,舞茸中β-葡聚糖含量是巴西蘑菇的2倍。日本國立癌症中心實驗也證實,舞茸對癌細胞的抑制率高達96.7%。當今舞茸研究已風靡全球,成為最具有抗癌研究價值的藥用真菌。
因研究巴西蘑菇聞名的日本靜崗大學名譽教授水也卓領導的研究小組對舞茸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使用1992年采自西伯利亞的舞茸。實驗發現舞茸具有明顯的抗癌效應,其抗癌主要成分是舞茸多糖,其中以β-葡聚糖抗癌效果最佳。另外,舞茸還含有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去除活性氧、抑制威脅健康的氧化現象以及尚未被了解的其他活性成分及抗病作用機理。
俄羅斯和日本等國立癌症研究機構的研究證實,舞茸、白樺茸在防癌與抗癌機制上具有共性,主要為:①調節機體免疫力,誘導癌細胞分化與凋亡;②抑制癌細胞增殖,並具有抗轉移效應;③減輕化療、放療副反應;④緩解癌性疼痛;⑤改善臨床癥狀;⑥提高生活質量;⑦防治潰瘍、息肉的惡性變,阻止癌前病變的惡化;⑧預防癌症複發。
免疫療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科學家對舞茸(Maitake,又名灰樹花)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給癌症患者帶來了全新的治療手段,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舞茸中含有以β-(1-6)結合為主鏈β-(1-3)結合為側鏈的葡聚糖和以β-(1-3)結合為主鏈β-(1-6)結合為側鏈的活性葡聚糖,實驗證明這些活性葡聚糖可通過活化免疫功能而顯著抑制腫瘤的生長;同時還發現純化的活性葡聚糖只有通過注射才能顯效,而舞茸D-fraction(活性葡聚糖和蛋白的結合物)通過口服便可得到理想的效果。舞茸D-fraction無論是化學結構和組成成分或是分子量都有別於從香菇、雲芝、靈芝、等其他菇類提取的同類物質,其生物活性也是這些同類物質所無法比擬的。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顯示舞茸D-fraction(舞茸地復仙)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發揮防癌抗癌作用:
1、活化吞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傷害性T細胞等免疫細胞,誘導白細胞素,干擾素-γ,腫瘤壞死因子-α等細胞因子的分泌。
2、誘導癌細胞凋亡。
3、與傳統的化學治療藥物(絲裂黴素、卡莫斯丁等)合用,既增加藥效,又減輕化療過程中的毒副作用。
4、與免疫治療藥物(干擾素-α2b)有協同作用。
5、減緩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增加食慾,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2014年9月30日,新一波利用人類免疫系統的藥物可殺死腫瘤,通過向腫瘤釋放身體對抗疾病的T細胞,這些藥品顯示出能大大延長某些黑素瘤晚期病人生命的潛能,它們對其他幾種腫瘤的治療正在進行中,黑素瘤是致命性最強的皮膚癌。這讓人們對藥物科學終於即將打敗其最大的對手充滿樂觀,這被形容為終結癌症的開始。
如果確實如此——很大一部分仍需要證明——那這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開始。報道稱,自從19世紀50年代以來,醫生就一直在試驗所謂的癌症免疫療法。因為德國醫生髮現如果腫瘤受到感染並激發病人的免疫反應之後,它有時會變小。現在,在約160年之後,激發身體天然屏障以對抗癌症的理念終於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刻。開發出了一系列治療手段,旨在去除癌症細胞用於躲開免疫系統的屏障。
在即將於馬德里舉行的歐洲內科腫瘤學會一年一度的會議上,獲得大發展的免疫腫瘤學領域將在討論中佔據首要位置。這些藥物是我們了解並治療癌症的更廣泛革命的一部分,針對個別人癌症中單個的分子和基因特徵,基因科學的進步開拓了新的治療方式。
德勤研究所生命科學專家邁克·斯坦丁表示:“過去癌症的治療既是藝術也是科學,需要做出很多判斷。現在我們走向了精確治療,我們更加了解是什麼導致了某種特定形式的癌症。”這種進步改善了癌症病人的前途——或者至少改變了那些在富裕國家、能獲得最新藥物的癌症病人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