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江寺禪和

唐末詩人杜荀鶴作的七言律詩

《題江寺禪和》是唐代末期詩人杜荀鶴所作的一首詩。該詩籠罩著濃郁的破敗沒落情緒,描寫了一座經歷會昌法難之後的禪寺以及寺中僧人的風貌。

作品賞析


詩人杜荀鶴所處的時期,大唐帝國已步入了垂暮之年。而中國佛教經歷了唐武宗會昌毀佛后,許多宗派也已式微。在這樣的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杜荀鶴的這首詩籠罩著濃郁的破敗沒落情緒。稍使人振作的是晚唐禪的精神。原先住在江寺里的僧人現在卻破衣草鞋住進了茅草屋,這是“會昌法難”后一部分僧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但作者更願意將這理解為禪僧開悟后對生活的主觀選擇。佛像既已凋敝,也就不再請人修復,馬祖道一的弟子丹霞天然甚至有燒毀佛像的舉動。經卷既已殘破,也就不要再去持誦。禪宗原本標舉不立文字,慧能以不識字之人而得法,亦主張直指人心,不假文字,但慧能卻反對謗經。南宗禪發展到晚唐,呵佛罵祖、毀像破經。德山宣鑒曾說: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亦有僧言經文全是魔說。這種破除形式的思潮正適應了晚唐的形式,使得禪宗在晚唐分宗立派發展起來。破除了經捲圖像等形式后,一部分禪僧走向了自然。這位江寺禪僧也混跡於漁樵之中。那麼,他與漁樵有什麼區別呢。作為一個禪僧,他奉什麼宗旨能說明他仍是一位僧徒呢。對於這個問題,他不會直接回答,他只是揚眉瞬目。而揚眉瞬目間,他向行人顯示了禪的作用。石頭希遷曾問大顛寶通禪師:“如何是禪?”後者答:“揚眉瞬目。”

創作背景


題江寺禪和
無內容

作者簡介


杜荀鶴(約846—約904),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縣)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閑居。曾以詩頌朱溫,后朱溫表鑒他,授翰林學士,知制誥,故入《舊五代史·梁書》(《舊五代史·卷二十四·梁書第二十四·列傳第十四》有其傳)。
他以“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自期,故而對晚唐的混亂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頗多反映,如《山中寡婦》的避征無門,《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寶,亂殺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墳;《再經胡城縣》中酷吏的殘忍,縣民的含冤,都是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其詩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體詩,但也失之淺率,不甚耐讀。他自稱【苦吟】,從技巧上說,未必如此。《滄浪詩話》將他列為一體,翁方綱不以為然,在《石洲詩話》中說:【咸通十哲,概乏風骨……杜荀鶴至令嚴滄浪目為一體,亦殊淺易。】《苕溪漁隱叢話》引《幕府燕閑錄》,也謂鄙俚淺俗,惟宮詞為唐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