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
陰陽五行學
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五行相生、相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干地支與陰陽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干:乙、丁、己、辛、癸
陽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金:庚、辛、金:申、酉
木:甲、乙、木:寅、卯
水壬、癸 水:子、亥
火丙、丁 火:巳、午
土戊、己 土:丑、辰、未、戌
正月寅月:立春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雨水到驚蟄止。
二月卯月:驚蟄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穀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滿到芒種止。
五月午月:芒種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潔之時刻,經過中氣處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寒到立春止。
23 ─ 1點 子時 1 ─ 3點 丑時
3 ─ 5 點 寅時 5 ─ 7點 卯時
7 ─ 9 點 辰時 9 ─ 11點 巳時
11 ─ 13點 午時 13 ─15點 未時
15─ 17點 申時 17 ─19點 酉時
19─ 21點 戌時 21─ 23點 亥時
另:戰 國 時,以 鄒 衍 為 代 表 的 陰 陽 五 行 說 廣 為 流 行,被 秦 漢 道 家、儒 家 和 神 仙 方 士 以 及 後 世 道 教 所 吸 取。調 陰 陽、順 四 時、序 五 行、以 政 令 配 月 令 的 思 想,成 為 漢 代 人 普 遍 的 看 法。早 期 道 教 經 典 中 也 充 滿 了 陰 陽 五 行 思 想。 《 太 平 經 》 之 言「以 陰 陽 五 行 為 家」 ,以 奉 天 地、順 五 行 為 本,認 為 天 地 之 性 是 由 陰 陽 所 構 成 的。 《 老 子 想 爾 注 》 講 陰 陽 之 道,主 張「和 五 行,令 各 安 其 位」 。 《 參 同 契 》 以 《 周 易 》 卦 爻 配 陰 陽 五 行,用 以 說 明 修 仙 煉 丹。 《 黃 庭 經 》 以 五 臟 配 五 行,用 陰 陽 之 氣 煉 形 養 身。陰 陽 五 行 學 說 成 為 道 教 內 外 丹 學 的 重 要 理 論 依 據。道 教 教 義 也 吸 收 了 陰 陽 五 行 學 說 的 義 理 並 大 量 采 用 陰 陽 五 行 學 的 名 詞 術 語。
現代陰陽新定義
.陰陽的科學化新觀念
1."陰陽"與"對立統一"的種屬關係
在哲學和邏輯中與陰陽概念聯繫比較密切,並且最為接近的就是"對立統一關係"或"矛盾".
對立統一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內部對立著的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的關係;
矛盾關係是在同一個屬概念下兩個種概念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係.這兩個種概念就是陰和陽.
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係。對立統一規律是"陰陽"的上位屬概念,陰陽則是對立統一的兩個下位種概念。陰陽是互不相容又緊密聯繫的兩個對立面的一對性態或屬性.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
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外延的和或並.
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中兩個不同性態,屬性的一對哲學或邏輯範疇的概括,就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賴,相互聯繫,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對並列的種概念.
陰陽是屬性,是性態,是事物特性相對或相反性態的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是一對事物或同一事物兩個方面,兩種性態的表現.
2.陰陽的科學(熱力學)定義:
陰陽的科學新解:陰陽是"對立統一關係"或"矛盾"的兩個相互依賴,相互聯繫,相互對立的兩個下位種概念.
定義:如果集合Y與Y'(或事物,對象)是互補集,即Y∪Y'=U,Y∩Y'=0,
且集合Y滿足,EdS≥界限值A域,或pdS≥分界值B域,則集合Y叫"陽";
若集合Y'有,EdS<界值a,或pdS<界值b(可以是平均值,中位數,眾數,或是自然的或人工的分界線),則集合Y'是"陰".
U是全集,是陰陽的上位屬概念,即"對立統一關係"或"矛盾"的集合整體,總體.
即若事物或集合Y的 EdS(或pdS)高,或EdS(或pdS)>界限值域(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等),則該對象Y集合是陽;
如果集合Y'的 EdS(或pdS)低,或EdS(或pdS)<分界值集,則該對象Y'屬陰。其中,E=(1/2)mv2+Ep是能量,或量子關係E=υh,p=mv是動量,dS是熵(或EP,P是無序度).
陰陽還可以用模糊集來定義.有了陰陽概念的科學定義,及其邏輯關係的新發現,將使中醫中寒熱與虛實等概念的科學化成為可能,它們的表述與陰陽類似.
3.陰陽的整合與還原的統一:陰陽集,陰陽元,陰陽分維。氣,陰陽的統一性,顯示了統一化的認識論"物質(陰)與精神(陽)的統一",物質與意識(信息)的統一,量子論"粒子(陰)-波(陽)的統一",二象性的統一;有序-無序"雙大循環"的統一等----霍隆.
測度、測量陰陽
數理陰陽
1、陰陽:相傳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渾沌,盤古開天闢地,將渾沌一分為二,天為陽,地為陰,由此有了陰陽的概念。後來古人根據生產、生活實踐和對自然現象長期觀察的事實,逐步把太陽、男性、力量、光亮、熱等帶有向上的、運動積極、肯定的、善意的、熱情的屬性歸為陽,把月亮、女性、軟弱、黑暗、冷等帶有下沉的、靜止的、消極的、否定的、惡意的、冷淡的屬性歸為陰,並由此總結出一套陰陽相互作用的學說以解析說明世上萬事萬物的產生和發展。把它應用到自然界、人類及生老病死就有了後來的陰陽五行學說、陰陽八卦學說和古老的中醫理論。
2、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種物質和它們的運動。五行的概念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它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產物。木、火和金、水分列於土地上下,前兩者屬陽,后兩者屬陰,火比木更活躍屬至陽,水比金位置更下,屬至陰,土地處中間屬於中性,因水為樹木生長所必需,故水又與木相互依存,這樣就構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環,稱為“五行相生”。順著這種循環物質就相生,違背了它就會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稱為“五行相剋”。但是,事物的發展變化存在著反常現象,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過度的相剋,其次序與相剋是一致的,比如,木氣偏亢,太過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氣虛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來是自己可以克勝的一方,卻反而被它克勝,其次序正好和相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剋關係是木克土,然而木氣偏亢,土就會反過來侮木。我國古代哲學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分別列入這五大類的範疇,並以此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
<黃帝內經>巧妙地把陰陽和五行結合到一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中醫五行理論,並以此指導醫學實踐和疾病防治。古人認為五行在天上對應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這五類物質在天、地、人之間形成串聯,如果天上的木星發生了變化,地上的木類和人的仁心都隨之產生變異。古代迷信就是以這種天、地、人三界相互影響和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來推算人的命運的。
從小說《五行神話》說陰陽五行的由來
陰陽五行,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合稱。是上古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陰陽學說認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孳生著、發展著和變化著的。
五徠行是一種文化。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物質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是由於這五種最基本物質之間的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運動變化而構成了物質世界。這個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運動。用現在的解釋有動能的意思。
金,不是黃金。是堅固和凝固的意思;
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中國字“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五行中對”木的解釋。生是一個象形字,下面是一個“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髮出來的一個枝一片葉。
水,代表流動,具有循環和周流的意思;
火,代表熱能;
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
五行是說這五種物質是相互變化的,相互影響的。這種變化和影響就是生和克。
生和克是陰陽學說裡面的說法。
嚴格的說,五行學和《易經》沒有根本的聯繫。只有在運用《易經》的法則和占卜的時候,《易經》才和五行學產生聯繫。
五行學說的確立,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也有人傾向五行學說產生在商代或比商更早。
《五行神話》這本小說就是把五行的觀念放在上古時代。也就是說作者傾向於後一種史學觀。其實,從現有的考古資料看,夏商周這三個時代中,商人尚鬼,喜歡占卜。而其後的春秋戰國時代,人們開始傾向於道家中的方士,也就是喜歡修道煉丹。丹道派的思想應該源自於《易經》的原理。
五行學說的產生和五行觀念的形成,對古代哲學和中國人的世界觀,生活方式影響及其深遠。
五行學說的發源地沒有考證,甲骨文中也沒有有關五行的文字。但現在的學者都傾向於產生在河北,北京這一代的文化如黃帝和伏羲這一時代。
《五行神話》裡面把少昊做為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也是為了肯定五行文化產生在軒轅和伏羲這個時代。有關三皇五帝都是哪些人,會在以後給大家解釋。
《五行神話》小說裡面認可的三皇應該是伏羲,神農,黃帝。也就是說作者認可《尚書》裡面的說法。
我們現在的道家文化是齊文化的延續。《易經》做為道家的代表。有可能是中原文化也就是河南,山西商文化在上古時期的發展而來的。所以,陰陽五行文化要比中原文化的《易經》更早一些。
《易經》的占卜或者叫做卜筮,很多人認為是八卦。其實,五行和八卦是分開的。卜筮的重點是五行,不是八卦。要用卦來斷事情則又是另外一個體系。所以,五行和八卦是分開的。
五行學說有自己的法則,這個法則是比《易經》還要早的天干文化。這個文化在甲骨文中有記載。天干文化就是五行學的法則。
以上是《五行神話》這本玄幻小說中有關五行的解釋。
需要說明的是小說中不僅把山海經做為基礎,而且是很忠實的在山海經人物,山河,動物,草木中yy。小說中有關陰陽五行的概念和yy出來的東西絕對是按照無行陰陽來編造的。這些,大家可以從文字中體會。此外,小說中的武術和劍法,棍術術語也很少杜撰,都
是從太極拳,太極劍中移植過來的。
有關《易經》和卜筮。作者會在《五行神話》續集《卜筮官之尚鬼眷色》中,繼續為大家yy。小說的背景年代肯定是尚鬼的商朝。
再說一點《易經》和題外話。
《禮記》中的“五行解”提到易經。說這本書是潔凈精微,易之教也。
古人說“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讀書讀到春天的景物都已經遠離了,還不知道。可見,《易經》這本書對人的吸引力有多大。
玄幻和yy小說,是作者通過激發自己的想象空間,為讀者創造一個yy的世界。
通過充分的想象,將生活變得更有自由度在生活繁瑣的今天是我們放鬆自己身心的一種好方法。
我們的祖先寫作的《山海經》就是yy和現實結合的典範。它培養了這個民族充分的想象能力。這是我推崇《山海經》的原因。《五行神話》這本小說不一定會讓大家都滿意。但是我會盡我所能在小說中寫進一些文化的東西,讓大家在閱讀的時候得到想象空間的同時,還得到一些傳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