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學篇
北宋宋真宗的詩
本文以詩的形式勉人讀書,儘管詩中有過分追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之嫌,但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千百年來久傳不衰,特選錄,以饗讀者。
勵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勵學篇
宋真宗
③窗前:古代讀書以背誦為主,須面向牆壁獨立背誦。窗前等於牆前。
解析一:長期以來,人們的解釋都是沿用原文的意思。詩文的字面意思也十分淺白,不難理解。人生在世,追求的無非是保溫飽的糧食、成富貴的金錢、續姻緣的紅粉佳人、顯身份的車馬隨從。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重教的風氣之下,這些自然可以通過讀書獲得功名之後來實現。人們單單提出其中的兩句具有代表性的物質——黃金和精神——紅顏,來表明讀書的重要和功效。只要是將書讀好了,或者是讀好書,無論是金錢還是美女都會有的,都可以獲得的到。因此,多少後生都是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五經勤向窗前讀”。因此也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一大景觀“千軍萬馬擠在高考的獨木橋上”。
解析二:此詩常常被人們拿來鼓勵人們讀書,以至於說是“不必講求讀書動機,只要愛讀書,勝於不讀書”。功利名譽能成為讀書的極大動力,但這個動力好比“興奮劑”,對社會發展有利。讀書當然不排斥功利性,但是,當動機高尚的時候,功利就在其中,不必再去求金屋美女而自然會得到;當動機邪惡的時候,不如不讀書。
君子求學讀書,目的是“正己”,再有能力則可以去“正人”,這就是“政者,正也”的意思,是中國文化中“政治”的意思。如果自己能做到“正心”、“誠意”了,那麼,人生的目標也就不會是追求“金屋美女”了。因為“修身”修好了,那麼,就能做到:得到金屋美女不會像范進中舉,失去金屋美女也不會像祥林嫂喪子。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因此,君子還要“知命”,也就是說,君子還能知道:有意追求並不一定就能得到,只要覺得想做、能做、該做,那就不要管過去和將來如何了。只要我們每一步走得都正確而且高興,那麼,我們的一生就永遠正確高興,即使一時走錯,也不會後悔。
中國文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的心態,以讀書來謀取金錢、權勢、美女、聲望,中國知識分子整個階層終於整體蛻變淪落,或搖身一變成為某個時期某個政權的幫閑,或賣身以逞墜落成為某一政黨文化喉舌,也許已成為身穿白大褂的撈錢能手,也許拉幫結黨自喜擠入了教育腐敗的殿堂,成為整個壓倒駱駝的結局中最後一根草。
論趙恆勵學
最近在看《大宋十八帝》,突然看到一首兒時時常背誦的詩詞,當時也就是阿寶背書,根本不懂研究出處、作者何人;最多也就認為趙恆是個落魄書生,後來真正到了讀詩詞的年紀,又把這茬給忘了,主要是這首詩雖好,終不夠風月,不合我的口胃,也就沒料想其詩出名人了。結果,沒想到原來不但是個名人,還是出自御筆;不過沒想到的還有,這麼個靠封禪來愚昧百姓的皇帝,竟然寫得出如此兢兢業業的詩。
現在想來,其實是因為他:不愁千鍾粟、住在黃金屋、三千顏如玉、車馬多如簇,才會萬般皆不恨,唯向五經勤。那他到底有沒有向窗前勤五經,還是問床頭顏如玉去了,誰都不得而知;他這麼做,跟他的封禪一樣,無非一個是愚昧百姓,一個是玩高雅一點,為招攬天下賢才而作秀。不然,天下那麼多讀書人,若真能向書中求得這些,他皇帝還做不做啦?!真是諷刺。
不過,話說回來,他萬般皆不用,還能想到向五經勤,已經算是不錯了;現在有些莘莘學子,父母把他當皇帝般貢著,可惜他萬般皆不愁,仍不願向窗前學。
勵學篇
宋真宗趙恆,北宋卓越的政治家,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968-1022)。真宗不是太宗的長子,母親也不是皇后,原本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當大哥趙元佐發瘋、二哥趙元僖暴死之後,輪到了他繼位。他於同月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咸平”。真宗即位之初,勤於政事,分全國為15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蠲免五代以來的欠稅。
公元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聖宗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城下,威脅宋的都城。警報一夜五次傳到東京,趙恆問計於群臣。副宰相王欽若、陳堯叟主張逃跑,任職才一月的宰相寇準則厲聲反對說:“出這種主意的人應當斬首!”他說,如果放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會乘虛而入,國家就難以保全了;如果皇上親自出征,士氣定必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敵兵。趙恆同意御駕親征,由寇準隨同指揮。到了韋城(今河南省滑縣東南),趙恆聽說遼兵勢大,又想退兵。寇準嚴肅地說:“如今敵軍逼近,情況危急,我們只能前進一尺,不能後退一寸。河北我軍正日夜盼望陛下駕到,進軍將使我河北諸軍的士氣百倍,後退則將使軍心渙散、百姓失望,敵人乘機進攻,陛下恐怕連金陵也保不住了。”趙恆才勉強同意繼續進軍,渡河進入澶州城。遠近各路宋軍見到皇上的黃龍大旗,都歡呼跳躍,高呼“萬歲”,士氣大振。寇準指揮宋軍出擊,個個奮勇衝殺,消滅了遼軍數千,射死了遼軍主將蕭達蘭。蕭太后見遼軍陷入被動,要求議和。經過寇準的堅持和使者曹利用到遼營一再討價還價,於12月正式議定由宋朝送給遼以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換得遼軍撤走。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從此,歲幣成為北宋人民長期的沉重負擔。
趙恆后又聽信王欽若的讒言,怨恨寇準迫使他親征,冒了風險,撤掉了寇準的相位,信用王欽若、丁謂等奸人為相,偽造“天書”,封禪泰山,提倡佛教、道教、儒教,大搞迷信活動,廣建宮觀,勞民傷財,政治腐敗,社會矛盾趨於尖銳。
公元1021年,趙恆起病。第二年2月,病重,戊午日,命太子繼位,不久死於汴京宮中的延慶殿。趙恆死後的廟號為真宗,葬於永定陵。